财富日记吧 关注:10贴子:99
  • 3回复贴,共1

等效原理与通货膨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宝瑞先生说的一个单口相声里,有一个人物外号叫“小便宜儿”,他贪小便宜儿到了偷吃人家烧饼上芝麻的程度。
经济学让我们每一个“经济人”总是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收益,于是“经济人”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外号“占便宜”。
正是因为经济社会中有各种“便宜”,才会引发竞争,又因为充分的竞争才能使社会经济均衡发展——这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由此推论:政府干预越少越好。
“占便宜”的竞争必须合法合理,不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这是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由此推论:政府应该关注公共利益。
等效原理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一问题的,如果经济社会充斥着各种“便宜”,无论政府干预与否,也无论充分竞争是否会消除这些“便宜”。在争占“便宜”的过程中必然带来周期性的经济大动荡,通货膨胀就是其恶果之一。
我们的经济社会必然也应该朝这样的方向发展:同一个经济人面临不同的经济选择,收益的差距(即便宜)仅是烧饼上的芝麻而绝不是整个烧饼。当然更不能大到如做房地产与养猪那样天上地下的大差距(大便宜)。


1楼2015-05-13 11:22回复
    亚当·斯密的名句“看不见的手”,把自由市场的充分竞争原理概括得淋漓尽致,一直被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奉为金科玉律。但是,历史已经证明,市场失灵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派,强调使用“看得见”的“政府之手”加以纠正。然而,时间又证明,政府失灵的例子还是时有发生。为什么“看不见”的市场与“看得见”的政府都会失灵呢?因为忽略了经济学的等效原理。


    2楼2015-05-13 11:22
    回复
      经济学的等效原理是,同一经济体(个人或企业)在同一时点上,经济选择决策的或有收益相同。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有10万块钱的时候,是去投资好呢?还是去储蓄好呢?又或者是去消费好呢?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在准完全信息的条件下,无论做出什么选择,其或有收益价值应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无论投资、储蓄,还是消费,你在决策的时候,获得收益的概率是一样的。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人去储蓄,他是一个傻瓜;有人去投资,他就特别聪明。
      如果有了等效的投资环境,做房地产和养猪的收益基本是一样的,就不会出现大家一门心思都去做房地产的局面,从而导致没有人愿意养猪,猪肉的价格持续暴涨的结果。


      4楼2015-05-13 11:22
      回复

        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
        实现社会整体经济最优有两个方法。一种方法是在自由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通过经济个体的最优,最终达成社会整体的最优。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我国经济长期以来都存在一窝蜂现象,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和各个转型时期,“不等效”太明显、太强烈了,在巨大收益的诱惑下,很多企业都是一哄而上,导致产业迅速达到饱和甚至过剩,最后一哄而下。例如家电与房地产行业,都曾经如此。
        因此规模需求理论推荐另一种尽量减小经济震荡的方法,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下,通过微观经济个体等效,达成宏观社会经济的最优。近年来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企业家手里掌握的资金尽管很多,但是越来越不清楚自己到底该投资什么。同时,普通的消费者也越来越不知道,该去哪个餐馆吃饭才效用最大。这其实都是很好的现象,因为“等效”了。
        经济学等效原理的前提是科技进步、信息通畅和未来即将实现的准完全信息状态。只有在准完全信息状态下才能够实现等效原理。例如“倒爷”的名号已经被历史尘封,就是因为信息越来越对称,等效原理越来越发挥作用了。
        在准完全信息状态下,以最小代价换最大收益,这个传统的理性人假定不再成立。去投资,去消费,还是去储蓄,对你来说是一样的,价值是均衡的。如果经济个体觉得干这个也行,干那个也行,收益和成本都彼此差不多,那他就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现实的经济社会是大千世界,而不是大家都干一件事。为什么都不干一件事?是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选择是等效的。那为什么又都选不同的事呢?因为偏好是不同的。准完全信息状态下,你选什么都一样。价值均衡,偏好不同,这是和而不同。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准完全信息状态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以外,政府必须搭建一个可调整的经济环境,包括法律、政策以及各种经济调节工具(如货现率、利率、准备金率等)。比如说,买股票在某一时刻可能特别挣钱,而储蓄就不挣钱。那么,从政府来说,就应该考虑,现在储蓄的收益低,投资股市的收益高,政府可以动用利率杠杆,提高存款利率,直到投资股市和储蓄的收益等效,使“过多”的钱从股市回流到储蓄里面去。比如说你可以买彩票,如果你中了奖,不说明就是不等效了。因为有概率和风险的因素,大多数人或者某人的大多数购买行为,还是不会中奖的。这就等效了。
        以前的政府调整为什么会失灵,甚至人为扭曲了经济?(详见《从唯货币论的两次破产看反通胀策略》)凯恩斯主义紧盯失业率的方法已经失败了,货币主义紧盯通胀率的套路,可能无法控制住本轮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笔者建议,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应该只盯微观经济个体等效这个技术指标(而不仅是失业率和通胀率)。这样才可以实现“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通过微观经济个体等效,达成宏观社会经济最优。


        6楼2015-05-13 11: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