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吧 关注:27,749贴子:537,338

本届梅花奖戏评系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微博:天涯何日君回来
之前是我搞错了,何日君的戏评是某家报刊杂志约稿,不会影响梅花奖的评选的。这个戏评是参照“专家+戏迷”的评论方式,还是具有一定参考性的。发上来给大家看看


1楼2015-05-17 10:00回复
    第三位评论者:@天涯何日君回来 ,戏迷评论者
    看一台戏,听到观众由衷的掌声,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张艳萍出场的时候,广州观众因为不熟悉她,连掌声都稀落,但是等逐渐入戏,到高潮部分,几乎每次唱完都有掌声,这说明了,她靠得不是水军,也不是名气,而是她的技艺征服了观众,我以为这样的演员拿梅花奖是理所应当的。
    演员是好演员,戏也是好戏,只是戏曲的“新”与“旧”,创造性与继承性这两块依然值得深思。
    这些年来,戏曲自身为了发展也做过很多探索,但是核心困境依然存在,那就是——传统戏的历史观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而新编戏文本已经意识到了现代观念,唱念作打的功力又不足以承载表达这种观念,很简单的例子,传统戏里“绣花,骑马”这些都有出色的程式化身段,但是发展到如今了,哪有“玩手机,上网”这种程式化身段出现呢?
    《琵琶记》作为一部“老戏新编”的剧目便遭遇了这种尴尬——它的“好”都来自于继承部分,是“老”的部分保本,而它的“创造性”寥寥,几乎不值一提。
    《琵琶记》让人赞赏的部分来自于哪里?老本子的一流唱词,一流的腔,以及传统戏擅长的“情绪酝酿”,不仅是豫剧,各剧种的《琵琶记》中“描容”“上路”“认夫”都很出色,而这部新改的作品出色处也依然只是在这几处而已,甚至这些折子有些做了新的删改,倒是让人觉得不满足。
    这部新改的戏,编剧很规矩,基本情节都沿用了老版本,很显然,《琵琶记》的整个剧情已经跟现代人的观念不融合了,于是编剧最后改了蔡伯喈”一夫二妻“的结局,也算是现代意识的一个体现,只是——我以为这个改编未必成功,人物是脱离不了时代的,离开蔡伯喈的赵五娘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吗?甚至赵五娘这样的女性,她的性格轨迹里有这样的独立意识吗?老戏可以新改,但是,要颠覆整个意识形态,绝对是要动”大手术“的,整个情节全部要改改改,一如当年魏明伦写川剧《潘金莲》,如今,既要延续老本子的精华,又要体现现代人的意识,只动动小地方就指望过关,尖刻一点说,这个做法是“取巧省力”的做法,我不反对借鉴老本子的内容,只是“新”与“老”的调和真的不是这么容易的,尤其是《琵琶记》这类明显的受儒家思想,程朱理学影响的作品。
    同样起反作用的是本戏的灯光,一般来说,传统戏的“内心震撼”是用唱念做打来实现的,而不是——霹雷闪电的灯光效果来打造的,现代化的灯光与本戏的整个气质相悖。戏曲当然可以向先锋话剧学习,但是一出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骨子老戏,丢了自己的功夫,去学别人的灯光,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最后,我想说得是——若是改动不了经典老戏,就让它完完整整的原状保留吧,它们有它们的观众群,真的。
    第四位评论者:@白痴儿童最快乐,戏迷评论者。
    2015年5月15日,蓓蕾剧院,河南省郑州市豫剧团上演张艳萍的竞梅戏「琵琶记」。挺好的,很有感情,能打动人!我现在看戏9出,她排第三,其实我喜欢听她唱多于朱福,更打动我,但感觉整个戏编排没有「周仁献嫂」好,影响了我的观看感受(稍后说),也觉得她比「灰阑记」的吴熙老到,所以排她上来。
    这个戏,我只看过粤剧版,豫剧的是第一次看,感觉有些地方不妥:1、一出场就是插叙,状元爷回忆当日分离情景。感觉太直白,没了悬念(当然,这戏也不可能有悬念,个人风格问题,无关对错,不讨论);2、戏剧性后力不继,送别、吃糠、描容,都很出戏,但上路太短,功夫不够用?不行就唱啊,要么取消掉,出两三分钟打发人,算怎么回事?五娘与牛小姐见面,本该很有戏的一场,谁知一语道破,戏剧性没了。拜祭,前面已经全部发力,这里的情感有点啰嗦重复,吃力。出走,就摆个造型拔高下人物,没必要。整个戏看下来,虎头蛇尾,很遗憾;3、细节要注意些,牛小姐失手打翻的茶杯,怎么能用真的瓷杯子,不是可惜那几块钱,但一来无了美感,二来瓷片碎渣容易划伤人,危险。还是用回传统的纸扎杯子就好了。一场戏下来,给你挣脸加分的,大部分是老祖宗留下的;创新改造部分,却没更出彩,真可惜。所以,如何继承传统,真是个问题!


    7楼2015-05-17 10:17
    回复
      长篇戏评,楼主用心了。只是,《小乔初嫁》主演应是何云,非“刘云”。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5-05-17 10:43
      收起回复
        韩老师的竞争对手个个不一般,为她捏把汗


        16楼2015-05-17 11:18
        收起回复
          青评点梅花之十四——赣南采茶戏《永远的歌谣》
          泥土的芬芳
          ——评杨俊与赣南采茶戏《永远的歌谣》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广州赛区,2015年5月12日下午在广东粤剧演艺中心上演了江西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杨俊主演的赣南采茶戏《永远的歌谣》。
          张晋琼:“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当年在中央苏区广为传唱的山歌,经由创作者的手,在舞台上演绎成一曲红色文化题材的剧目,定格为《永远的歌谣》。的确也是“永远的歌谣”了,因为这样的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了,只能存在永远的记忆中了!
          采茶戏,作为由汉族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的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其中包括我。
          采茶戏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次以“专家”身份参与研讨会发表意见的剧种。那是2002年,我刚一脚踏入戏剧圈,被派往韶关曲江参加曲江县采茶戏剧团采茶戏《借婚记》的研讨,我被这种由生、旦、丑(或二旦一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浑身散发泥土清香、笑声满场的采茶戏吸引了。虽然那戏并不完美,但粤北采茶戏在我的记忆中留住了!可惜,这些年,粤北采茶戏被中国特色的文艺体制改革折腾得名存实亡,空留遗憾在人心中!
          因了这个缘由,我对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的期待不在它的剧本创作上,而在剧种表现形式上。因为剧本内容因了那首歌已成为“规定动作”,好比如来佛的掌心,孙悟空再厉害,还是逃不出来。虽然没跳出固定模式,但在规定情境中还能感人,确属不易!一众演员演出很卖力,尤其是李龙槐的饰演者杨俊,对人物的把握很到位,演绎得非常细腻,值得强赞 !
          只是,一个具有泥土芳香、欢快诙谐的剧种,被导演折腾成一个“高大上”“西洋式”的歌舞剧,既是导演的本事,也是我觉得此剧的遗憾!不过,该剧旗帜鲜明地打出的是“采茶歌舞剧”,作为观众的我,也不好再说什么了,要看纯正的采茶戏,别处寻去!


          24楼2015-05-17 12:46
          回复
            戏评很犀利,期望韩老师的徽州往事各位老师能嘴下留情


            25楼2015-05-17 17:11
            回复
              期待明天的徽州往事戏评。


              来自手机贴吧26楼2015-05-17 17:29
              收起回复
                有点害怕戏评了


                27楼2015-05-17 19:22
                回复
                  王君安的评价相当低啊,期望她能如愿梅花


                  28楼2015-05-17 19:24
                  收起回复
                    会看戏,会看戏,会看戏(因为很重要,所以说三遍)也是件痛苦的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5-05-17 19:40
                    收起回复
                      继续……


                      30楼2015-05-18 10:42
                      收起回复
                        评论难写,一不小心就好似批评别人就能显得自己才高一般。电视上看黄梅戏进吧看看,算半个君迷,看见梅花奖点评点进来看看。评论很辛辣,就是不懂为什么喜欢君安就是脑残粉。奇哉。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5-05-18 16:54
                        收起回复
                          对花鼓戏是高度赞赏,难得


                          IP属地:柬埔寨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5-05-18 18:27
                          收起回复
                            虽然对剧情有批评,但是对韩再芬的表演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42楼2015-05-19 08:50
                            收起回复
                              对韩老师的表演基本都是肯定的,心里稍许安慰也不出意料,祝韩老师勇夺二度梅


                              43楼2015-05-19 08: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