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吧 关注:1,548贴子:46,460

◆生命◆ 呼唤灵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呼唤灵性>... 
           
------摘自刘小枫的著作,<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一书中的第四章第四节. 

觉得很好...逐段贴上..  
 


1楼2008-05-13 15:00回复
    人静帘垂,灯昏香直。窗外芙蓉, 
    残叶飒飒作秋声,与砌虫相和答。 
    据梧冥坐,湛怀息机。每一念起, 
    辄没理想排遣之。乃至万缘俱寂, 
    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 
     
     况周颐:《蕙风词话


    2楼2008-05-13 15:00
    回复
      目睹现实世界的衰败,浪漫派诗人们认为,至关重要的是拯救人的内心。诗化的生活世界,必须以诗化的内心世界为先决条件。贫乏的内心,必然造成贫乏的生活世界。早期浪漫派诗哲诺瓦利斯提出“走向内心”(der Weg nach innen),新浪漫派诗哲里尔克提出扭身返回到“世界的内在空间”(Weltinnenraum)。他们急切地在荒漠般的大地上奔走,呼唤灵性的回归。这是浪漫美学中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召唤。


      3楼2008-05-13 15:01
      回复
        诗哲里尔克是一个生性异常敏感的人,并且极为重视内心的体验和感爱。在瑞士古堡的花园里,他常常手里捧着一本书,漫不经心地闲步,体味那包围着他的神秘的气氛。在这时,他每每感受到一种他从不知晓的情感,悄隐地颤动着潜入自己的内心。他感到内心是那么的恬美澄明


        4楼2008-05-13 15:01
        回复
          他常常讲,要是这个世界仅仅只有可见之域,那该是多么的不充足,不完满


          5楼2008-05-13 15:02
          回复
            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说: 

             在我们的先辈们的眼中,一幢“房屋”,-口“井”, 
             一座熟悉的塔尖,甚至连他们自己的衣服和长袍都依然带 
             着无穷的意味,都与他们亲密贴心——他们所发现的一切 
             几乎都是固有人性的容器,一切都丰盛着他们人性的蕴 
             含。而现在,则处处是蜂拥而至的美国货,空乏而又千篇 
             一律,它们是冒险货,是生命的机械复制品。……美国 
             人所理解的一幢房子,一个美国苹果或那些大洋彼岸出产 
             的酒料同注入了我们先辈的希望和冥思的房子、果子和葡 
             萄毫无共同之处……


            7楼2008-05-13 15:02
            回复
              外在的物质世界永远是与内在的心灵世界相对立的。过多企求物质世界的东西,必然会轻视内心世界的东西。然而,我们首先要确定,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心灵世界,哪一个是有限生命更值得去依恋和追寻的


              8楼2008-05-13 15:02
              回复
                数百年来,西方精神一意追寻外部世界,像海德格尔所说,一味地沉浸在蓄意的制造的贯彻意图之中。这种意图吞噬了外部世界的所有事物,把它们转变成了各种消费的对象。人与这个世界就处于一种对立之中,人因此而失去了保护。不仅如此,外部世界的事物本身也失去了保护,它们与人脱离了亲密的非利用的关系。事物统统成了被制造出来的对象,供人使用。它们越是被迅速地用尽,就越需要被更快、更坚决地替代。于是,作为单纯的消费对象而被制造出来的东西中唯一持久的就只是替代。这样一来,与人相亲的事物就消隐到对象化的统治中去了。在这样的世界中,在这样的世界关系之中。人的灵魂往哪里安放呢?


                9楼2008-05-13 15:02
                回复
                  另一方面,由于内心世界的空虚(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内在精神的东西不再起作用了,世界秩序中的超越意识无力再提供一个价值世界,人与不可见的东西(Unsichtbaren)的关系中断了,于是,人变得轻浮、疯狂、愚蠢,六亲不认、丧失信念、狂肆情欲。人陷入了彻底的孤立无援的状态。海德格尔说得特别坚决:“人们以为,人通过和平地解除、改造、储藏和控制自然的能量就可以使人类境遇和人的存在对于每个人都成为可接受的,在一切方面都幸福,正是这种意图在人的本质中造成威胁。”


                  11楼2008-05-13 15:03
                  回复
                    只有在内心的不可见的最内在之中,人才会领会倾心于那些给他们爱的东西,才有灵魂的归依之处


                    13楼2008-05-13 15:03
                    回复
                      里尔克写道: 

                       不管外部多么广阔,所有恒星间的距商也无法与我们 
                       的内在的深层维度相比拟,这种深不可测甚至连宇宙的广 
                       袤性也难以与之匹敌。如果死者,以及那些将要来到这个 
                       世上的人需要一个留居之处,还能有什么庇护所能比这想 
                       象的空间更合适、更宜人呢?在我看来,似乎我们的习惯 
                       意识越来越局促在金字塔的顶尖上,而这金字塔的基础则 
                       在我们心中(同时又无疑在我们下面)充分地扩展着、从 
                       而我们越能看到我们进入这个基础,我们就越能发现自已 
                       融进了那种独立于时空、由我们的大地赋予的事物,最广 
                       义地说,这就是世界性的定在。


                      14楼2008-05-13 15:03
                      回复
                        里尔克提出的“世界内在空间”,就是充满灵性的内心世界,充满丰富的感受性的内在领域,它超逾了以计算来衡量的时间和空间,摆脱了一切外在的界定,因而是人的真正的留居之所,是真正的世界性的定在。 



                        在这里,一切属人的东西才得到保护。那是一个充满爱、充满温柔的情感、充满理解的世界。在这里,占统治地位的,不是逻辑、不是智性,不是计算,而是灵性。


                        15楼2008-05-13 15:04
                        回复
                          灵性,是中国传统上的叫法,德国人不说这个词。他们称为一种气息或呼吸。里尔克就说,它是神灵,是一阵风,是另一种不同的呼吸。但不曾叫做什么,正是它才有资格作为人之为人的根基,作为人的生命的依据;不仅如此,它也是人类世界的依据


                          16楼2008-05-13 15:04
                          回复
                            十八世纪的德国诗哲赫尔德就说过: 

                             我们中的气息成为世界的图景,它是我们思想的形态 
                             和他人灵魂中的情感。在一丝流动的空气中寄托着人性的 
                             一切,那大地上的人所曾经思考过、意欲过、做过和将要 
                             去做的一切。如果这种神圣的气息还没有在我们周围吹 
                             拂,如果它不像一阙魔音般地回旋在我们唇边,我们就仍 
                             将在林中漫游漂泊。⑷


                            17楼2008-05-13 15:04
                            回复
                              中国人很重视人的灵性,讲究去除胸中粘滞,虚心纳物,澄心静虚,达到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所谓性灵、性情,所谓灵眼觑见,灵手提住,灵气恍惚。这种非“滞者、熟者、木者、陋者”的内在精神气质,非学问、意见、理义所能企达,而更多地是一种真声、童心、赤子婴儿之韶乐般的东西。中国诗论、诗文中多有论涉。


                              18楼2008-05-13 15: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