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国平
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拥有内在生活”这个话题。现在这个时代,人应该怎样生活?一方面有很多生存压力,另一方面,又有很多诱惑。当人们完全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外在的生活,如何保留自己的内在生活?我说的内在生活,主要指人的心灵生活。人不光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人是有精神能力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实现,给人带来的满足是巨大的。当外在生活越来越厚、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内在生活就有萎缩的趋势——越来越薄。不可否认,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上立足,但只有在内在生活光芒的照耀下,外在生活才能光芒四射。外在生活的高低,就在于是否体现了内在生活的质量。
成功靠机遇,优秀靠自己
人的精神能力有哪几种?柏拉图的分类比较准确:智、情、意。
首先,是智——人是理性的、有智力的,人有头脑,能认识事物,这种能力需要发展。第二,是情——人是有情感的,不光是要用头脑去思考事物,而且对世界、对人生是有感受的,有感情,有精神上的痛苦和快乐,这种东西,一般被称为审美能力。如果说智是相对于真,情的对象就是美,感受世界的美好、人生的美好,能被感动。还有意——意志是人有追求好的生活、正当的生活的能力,用他的说法,就是人能为自己立法,建立道德规则,人不是动物,凭本能办事,人从原则出发,怎么做才能像人一样生活,用康德的说法,是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道德能力。所以,按柏拉图的说法,人的内在生活,就是智力生活、情感生活、道德生活。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与柏拉图的理论异曲同工:纯粹理性批判,就是专门研究智;判断力批判,专门研究情;实践理性批判,就是专门研究意——道德。
大体上,人有这三种大的精神能力,这三种能力发展、生长起来了,才能作为人来生活。而外在的发展,是在这三方面的精神能力都得到了实现、满足后得到的,这样的外在生活才是高质量的。
成功和优秀之间,首先去争取什么?我认为首先应该去争取优秀,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什么是优秀?我觉得就是这三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生长、实现、满足。一个人外在世界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要靠机遇的,但是一个人优秀不优秀,他自己是能掌握的。
1968年,我从北大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广西的山沟里,在那里呆了10年,在县里面当个小公务员,那时候我完全是不成功的,是个倒霉蛋。但我觉得,我读书、写东西,我的生活还是有意义的,后来我就坚持这样做。
前年我写自传的时候,把当时的日记翻出来看,发现我自己的思想还是有连贯性的。但如果没有粉碎“四人帮”的话,我可能依然呆在那个小山沟里。
说这个故事,就是让大家问问自己的内心:你现在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有意义的?如果是有意义的,按那样去做,只要有机会就是成功。
一个人,只有是优秀的人,你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有质量的成功;一个平庸的人,也许在社会上吃得开,但那只是日子混得好一点罢了。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励志书,但这些书,无非教人怎样在社会上出人头地、获得财富、搞好人际关系、讨上司欢心、得到晋升等,这些都不正常。所谓的励志书,励的不是志,是欲!
下面我就详细讲人的三种内在生活:人的智力生活,人的情感生活,人的道德生活,或者说信仰生活。
教育的任务是保护好奇心
人是天生就有潜在的智性能力的,这种能力在我看来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好奇心。
我女儿今年8岁,很小的时候,她就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会问很多让人很意外的问题。她问这些问题最多的时间是5岁时。你们听听她5岁时都问什么样的问题。她有段时间知道了人会老,所以那段时间经常说“我不想长大”,说“要是没有时间多好啊!”然后就老琢磨什么是时间,时间是怎么回事。
我说:“宝贝,你提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爸爸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来想吧!”有一天,她似乎想明白了,说:“时间是一阵一阵过去的,比如说,我刚才说的那句话,刚才还在,现在已经没有了,想留也留不住了。她明白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性质。”她准确地把握了时间一去不返的性质,很好地把握了这个问题。
她还有一个问题:“妈妈,世界的外面是什么?”她妈妈被问蒙了,说“世界的外面还是世界吧”。啾啾想了一会儿,表示理解,用听CD的经验做比方,说:“哦,世界的外面是世界的下一曲。”这就有一个世界无限向外推进的感觉。我在家里从来不和她谈哲学,我想回避,有一本书叫做《孩子是个哲学家》,我非常同意——他们刚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很好奇,所以会有很多没有答案的问题;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你去想这些哲学问题,都有一个非常雄厚的背景。
一般对于孩子这种深刻的问题,浅薄的家长往往会有几种回应:一种是顶回去,“不要胡思乱想”;还有一种就是随意回答,这种答案肯定是错的,它没有答案。
好奇心在孩子童年时期是最旺盛的,但也是最脆弱的,很容易被摧残的。事实上,我觉得大部分人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摧残得越来越少。现代教育制度,完全是和好奇心作对的——无用的书,就不让你读;有用的惟一标准,就是对考试有用。以至于爱因斯坦感叹道:“现代的教育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好奇心——这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它是人的智力生活的开端,一个永恒的要素。看一个学生的智力高不高,第一个尺度就看他有没有兴趣。
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智力的另一个要素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对于任何理论、说法,你都要去追问它的根据,在弄清有无根据之前,你要存疑。这就是笛卡儿说的“怀疑一切”。
爱因斯坦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人的内在自由。头脑是自由的,你就不会盲从别人。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育这种内在的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殊的知识,不在于培养专家。
在爱因斯坦去世前一个月,他的母校苏黎世大学百年庆典,请他写一篇纪念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没有吹捧母校而是批评母校,也批评整个教育制度。他说:“从我进校后就发现,按照学校的制度和教育方式,我不可能成为好学生,因为成为好学生就意味着认真听讲以及做很多作业,我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满足于做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然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在我的屋子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爱因斯坦虽然上了大学,实际上是自学的。
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是这样的。我把它概括成一句话:向教育要自由。作为一个学生,你不能改变教育体制,但你可以争取你自己的自由。
我很赞成一句话:学生在学校里主要就是要学会学习。你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笔终生的财富。有成就的人都是终身自学者,永远在学习,不需要老师。
另外我强调一点,就是智力生活的非功利性。智力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功利性。有一个古希腊例子令我印象深刻: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杀了100头牛来庆祝。在当时,发现了这个原理有什么用啊,一点物质上的结果都没有,他感觉到的是智力活动得到胜利的这种快乐。
智力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让他自由生长。智育的目标,不是知识。所以,对知识的兴趣,是教育第一要保护要鼓励的东西,一个人在他一生中,具体感兴趣的点是可变的,但一定要有对知识的兴趣,尝到知识的乐趣,感到动脑筋、学习是快乐的事情。
很多人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太实用,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如果一个国家中,凭兴趣学习的人越多,那个国家就会成为肥沃的土壤,最容易出大师。
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拥有内在生活”这个话题。现在这个时代,人应该怎样生活?一方面有很多生存压力,另一方面,又有很多诱惑。当人们完全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外在的生活,如何保留自己的内在生活?我说的内在生活,主要指人的心灵生活。人不光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人是有精神能力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实现,给人带来的满足是巨大的。当外在生活越来越厚、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内在生活就有萎缩的趋势——越来越薄。不可否认,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上立足,但只有在内在生活光芒的照耀下,外在生活才能光芒四射。外在生活的高低,就在于是否体现了内在生活的质量。
成功靠机遇,优秀靠自己
人的精神能力有哪几种?柏拉图的分类比较准确:智、情、意。
首先,是智——人是理性的、有智力的,人有头脑,能认识事物,这种能力需要发展。第二,是情——人是有情感的,不光是要用头脑去思考事物,而且对世界、对人生是有感受的,有感情,有精神上的痛苦和快乐,这种东西,一般被称为审美能力。如果说智是相对于真,情的对象就是美,感受世界的美好、人生的美好,能被感动。还有意——意志是人有追求好的生活、正当的生活的能力,用他的说法,就是人能为自己立法,建立道德规则,人不是动物,凭本能办事,人从原则出发,怎么做才能像人一样生活,用康德的说法,是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道德能力。所以,按柏拉图的说法,人的内在生活,就是智力生活、情感生活、道德生活。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与柏拉图的理论异曲同工:纯粹理性批判,就是专门研究智;判断力批判,专门研究情;实践理性批判,就是专门研究意——道德。
大体上,人有这三种大的精神能力,这三种能力发展、生长起来了,才能作为人来生活。而外在的发展,是在这三方面的精神能力都得到了实现、满足后得到的,这样的外在生活才是高质量的。
成功和优秀之间,首先去争取什么?我认为首先应该去争取优秀,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什么是优秀?我觉得就是这三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生长、实现、满足。一个人外在世界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要靠机遇的,但是一个人优秀不优秀,他自己是能掌握的。
1968年,我从北大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广西的山沟里,在那里呆了10年,在县里面当个小公务员,那时候我完全是不成功的,是个倒霉蛋。但我觉得,我读书、写东西,我的生活还是有意义的,后来我就坚持这样做。
前年我写自传的时候,把当时的日记翻出来看,发现我自己的思想还是有连贯性的。但如果没有粉碎“四人帮”的话,我可能依然呆在那个小山沟里。
说这个故事,就是让大家问问自己的内心:你现在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有意义的?如果是有意义的,按那样去做,只要有机会就是成功。
一个人,只有是优秀的人,你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有质量的成功;一个平庸的人,也许在社会上吃得开,但那只是日子混得好一点罢了。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励志书,但这些书,无非教人怎样在社会上出人头地、获得财富、搞好人际关系、讨上司欢心、得到晋升等,这些都不正常。所谓的励志书,励的不是志,是欲!
下面我就详细讲人的三种内在生活:人的智力生活,人的情感生活,人的道德生活,或者说信仰生活。
教育的任务是保护好奇心
人是天生就有潜在的智性能力的,这种能力在我看来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好奇心。
我女儿今年8岁,很小的时候,她就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会问很多让人很意外的问题。她问这些问题最多的时间是5岁时。你们听听她5岁时都问什么样的问题。她有段时间知道了人会老,所以那段时间经常说“我不想长大”,说“要是没有时间多好啊!”然后就老琢磨什么是时间,时间是怎么回事。
我说:“宝贝,你提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爸爸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来想吧!”有一天,她似乎想明白了,说:“时间是一阵一阵过去的,比如说,我刚才说的那句话,刚才还在,现在已经没有了,想留也留不住了。她明白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性质。”她准确地把握了时间一去不返的性质,很好地把握了这个问题。
她还有一个问题:“妈妈,世界的外面是什么?”她妈妈被问蒙了,说“世界的外面还是世界吧”。啾啾想了一会儿,表示理解,用听CD的经验做比方,说:“哦,世界的外面是世界的下一曲。”这就有一个世界无限向外推进的感觉。我在家里从来不和她谈哲学,我想回避,有一本书叫做《孩子是个哲学家》,我非常同意——他们刚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很好奇,所以会有很多没有答案的问题;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你去想这些哲学问题,都有一个非常雄厚的背景。
一般对于孩子这种深刻的问题,浅薄的家长往往会有几种回应:一种是顶回去,“不要胡思乱想”;还有一种就是随意回答,这种答案肯定是错的,它没有答案。
好奇心在孩子童年时期是最旺盛的,但也是最脆弱的,很容易被摧残的。事实上,我觉得大部分人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摧残得越来越少。现代教育制度,完全是和好奇心作对的——无用的书,就不让你读;有用的惟一标准,就是对考试有用。以至于爱因斯坦感叹道:“现代的教育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好奇心——这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它是人的智力生活的开端,一个永恒的要素。看一个学生的智力高不高,第一个尺度就看他有没有兴趣。
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智力的另一个要素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对于任何理论、说法,你都要去追问它的根据,在弄清有无根据之前,你要存疑。这就是笛卡儿说的“怀疑一切”。
爱因斯坦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人的内在自由。头脑是自由的,你就不会盲从别人。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育这种内在的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殊的知识,不在于培养专家。
在爱因斯坦去世前一个月,他的母校苏黎世大学百年庆典,请他写一篇纪念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没有吹捧母校而是批评母校,也批评整个教育制度。他说:“从我进校后就发现,按照学校的制度和教育方式,我不可能成为好学生,因为成为好学生就意味着认真听讲以及做很多作业,我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满足于做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然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在我的屋子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爱因斯坦虽然上了大学,实际上是自学的。
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是这样的。我把它概括成一句话:向教育要自由。作为一个学生,你不能改变教育体制,但你可以争取你自己的自由。
我很赞成一句话:学生在学校里主要就是要学会学习。你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笔终生的财富。有成就的人都是终身自学者,永远在学习,不需要老师。
另外我强调一点,就是智力生活的非功利性。智力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功利性。有一个古希腊例子令我印象深刻: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杀了100头牛来庆祝。在当时,发现了这个原理有什么用啊,一点物质上的结果都没有,他感觉到的是智力活动得到胜利的这种快乐。
智力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让他自由生长。智育的目标,不是知识。所以,对知识的兴趣,是教育第一要保护要鼓励的东西,一个人在他一生中,具体感兴趣的点是可变的,但一定要有对知识的兴趣,尝到知识的乐趣,感到动脑筋、学习是快乐的事情。
很多人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太实用,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如果一个国家中,凭兴趣学习的人越多,那个国家就会成为肥沃的土壤,最容易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