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吧 关注:1,703贴子:6,196
  • 1回复贴,共1

马斯洛精彩语句赏析系列——自我实现者的平凡与深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马斯洛:“在自我实现的被试身上,存在性认知和缺失性认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是怎样把沉思和活动联系起来的呢?虽然当时我并没有以这种形式想到这些问题,但是我可以用回想的方式报告如下印象。首先,这些自我实现的被试的存在认知,沉思和理解能力比一般的大众要大的多,正如开始所阐明的那样。这一点看来是个程度的问题,因为每一个人似乎都有偶然的存在认知,纯粹沉思和高峰体验的能力。第二,他们同样也有更多的有效活动和缺失性认知的能力。必须承认,这可能是在美国选择被试的副现象,甚至这可能是被试的选择者是美国人的副产品,总之,在我研究过的自我实现的人中,我没有碰到像佛教僧侣那样的人。第三,我回忆的印象是,大多数完美人性的人在大多数时刻,过着我们叫做日常生活的生活—购物,吃饭,成为有教养的,去看牙科医生,考虑金钱,反复思考是选择黑色皮鞋还是棕色皮鞋,去看无聊的电影,阅读无聊的文学作品等等。可以一般的预期,他们对惹人厌烦的事情是生气的,对罪行是震惊的等等,尽管这些反应是不太强烈的或具有同情色彩的。”(存在心理学探索p115)
赏析:这段文字体现出马斯洛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实现者的敏锐观察力,对比马斯洛的描述我也谈谈我的观察结果,首先马斯洛说他们的存在认知,沉思和理解能力比普通人大的多,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自我实现者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容易进入“入定”的状态,就某一场景情感深陷,目不转精的“享受”眼前的事物,这一状态跟平时我们看到的充满活力,反应灵敏的自我实现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这两种状态确实都发生在自我实现者身上。第二,他们也有更多的缺失性认知,具体的表现是考虑问题往往比普通人想的更多,更远,各种事情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他们往往都能周密的考虑到,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自我实现者对细节的处理和把握是十分完美的,尽管平时他们也会粗心大意。另外,马斯洛从来没有发现类似佛教僧侣的自我实现者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这从一个侧面可以体现自我实现者往往都是积极入世的,当然这不能证明佛教僧侣一定不可能是自我实现者。第三,马斯洛描述的自我实现者过着非常世俗的生活,这一段世俗的描写看的出马斯洛没有刻意的美化自我实现者,这段文字和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关于自我实现者缺点的描写有助于将自我实现者“去神化”,免的人们一想到自我实现者就把各种美好的情感都投射到他们身上。就我的观察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自我实现者的实际情况和马斯洛描述的情况如出一辙,他们有的很喜欢玩网络游戏,有的还是最无聊的回合制网游《梦幻西游》,有的喜欢看无聊的网络小说,甚至有两个例子显示他们不排斥看黄片(如实反映,不隐瞒),有的不排斥跳钢管舞,有的在学生时期被人们称作小混混。他们还喜欢花钱购物,喜欢晒晒自己的自拍照,喜欢在微信平台上扯淡等等。种种一切实际的例子表明他们活的非常平凡,也很自我,然而我们能根据他们的这些表现就否认他们的优秀吗?从实际的情况看,大多数人会这么做,很多人把他们当做不懂事,不正常的孩子(可能是年轻自我实现者更随性的缘故)。但是,我想说的是他们这样才叫活的自如自在,不在乎别人眼光,怎样高兴开心怎么来。有一位自我实现者在谈到择偶标准的时候第一个要求就是“对方必须要会玩”。用后现代主义一句时髦的话说,他们是疯狂社会的正常人。当然他们也有明显的底线:他们不会去伤害别人。我观察的年轻的自我实现者们无疑比马斯洛观察的年长的自我实现者更浪荡随性,这让我想起了超个人主义心理学家阿玛斯说的:真正健康的人根本不关心自己是否健康。他们只是如实的活着。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5-24 20:06回复
    自我实现者不一定全部是成功人士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5-29 14: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