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心理学家是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的,就他的目的看有两种世界、两类现实。自然的世界和心灵的世界,顽强的事实世界和意愿、希望、畏惧和情绪的世界,那个按照非心灵法则运行的世界和那个按照心灵规则运行的世界。除极端情况外,这种区分不是很清楚的,毫无疑问,幻想,梦和自由联想是合乎法则的,然而这完全不同于合乎逻辑的法则,也不合乎人类消亡之后仍将继续存在的那个世界的法则。这个假设并不否定两种世界是有联系的,甚至也不否定两者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我可以说多数或绝大多数心理学家是以这个假设作为行动依据,即使他们完全乐于承认这是一个不能解决的哲学问题。任何治疗学家必须这样设想,要不就放弃他的活动。这是心理学家回避哲学困难的典型,仿佛某种假设就是确实的了,即使它还未得到证实。假如“责任心”,“意志力”等的通用假设就是这样。健康的问题之一就是要有同时生活在这两种世界之中的能力。”(存在心理学探索p182—183)
赏析:马斯洛的这段话揭示了经验心理学的根基问题,很多研究的课题和采用的方法表面看起来相当“自然”或者“科学”,但是在认识论的根基上却是晦暗不明的。这里我重点解释一下马斯洛所说的心理学家回避的哲学问题,这个哲学问题就是著名的“认识之谜”,即认识如何确信自己与认识的事物相一致,认识是如何“切中”这些事物的?自在事物与我们的思维活动与那些给予它规则的逻辑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引发了哲学上的一个悖论,即内在与超越的悖论。人们在对认识进行反思过程中将认识的成就列入科学自然思维体系中,人们陷入了乐观的理论之中,然而这些理论随时以矛盾和背谬而告终,最后导致了一种公然的怀疑主义的倾向:内在之物在我之中,超越之物在我之外,既然如此,认识何以可能?马斯洛所举的“责任心”,“意志力”都是内在的心理事实,他们与外在的现实事物和逻辑一定会发生关联吗?又是以怎样一种方式发生关联的?心理学家一般都会假设一定发生关联,而且是按现实自然发生关联,在这样的假设上然后再讨论问题。随后这个认识之谜引发的悖论就变成了一个幽灵随时准备将经验心理学家得出的科学事实一个个推翻,就好像釜底抽薪一般,整个经验心理学的理论其实都建立在一个摇摇欲坠的假设之上。但是这个认识之谜在纯粹现象学这里是不存在的,因为现象学对于超越之物是搁置的,不讨论的,它只对内在的纯粹意识进行研究,由此建立一个稳定的根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精神分析越来越多的以现象学为方法进行研究的原因。这段话的最后强调健康是同时活在两种世界的能力,我觉得这就是同时以现象学态度活在主观世界和以实用主义态度活在客观世界的能力,跟一般人容易混淆实现和内在而引发诸多人际的,心理的,现实的问题和麻烦不同。自我实现者有办法灵活的区分这两个世界的规律,从而以最合理的方法在两种世界里活出精彩和幸福。
赏析:马斯洛的这段话揭示了经验心理学的根基问题,很多研究的课题和采用的方法表面看起来相当“自然”或者“科学”,但是在认识论的根基上却是晦暗不明的。这里我重点解释一下马斯洛所说的心理学家回避的哲学问题,这个哲学问题就是著名的“认识之谜”,即认识如何确信自己与认识的事物相一致,认识是如何“切中”这些事物的?自在事物与我们的思维活动与那些给予它规则的逻辑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引发了哲学上的一个悖论,即内在与超越的悖论。人们在对认识进行反思过程中将认识的成就列入科学自然思维体系中,人们陷入了乐观的理论之中,然而这些理论随时以矛盾和背谬而告终,最后导致了一种公然的怀疑主义的倾向:内在之物在我之中,超越之物在我之外,既然如此,认识何以可能?马斯洛所举的“责任心”,“意志力”都是内在的心理事实,他们与外在的现实事物和逻辑一定会发生关联吗?又是以怎样一种方式发生关联的?心理学家一般都会假设一定发生关联,而且是按现实自然发生关联,在这样的假设上然后再讨论问题。随后这个认识之谜引发的悖论就变成了一个幽灵随时准备将经验心理学家得出的科学事实一个个推翻,就好像釜底抽薪一般,整个经验心理学的理论其实都建立在一个摇摇欲坠的假设之上。但是这个认识之谜在纯粹现象学这里是不存在的,因为现象学对于超越之物是搁置的,不讨论的,它只对内在的纯粹意识进行研究,由此建立一个稳定的根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精神分析越来越多的以现象学为方法进行研究的原因。这段话的最后强调健康是同时活在两种世界的能力,我觉得这就是同时以现象学态度活在主观世界和以实用主义态度活在客观世界的能力,跟一般人容易混淆实现和内在而引发诸多人际的,心理的,现实的问题和麻烦不同。自我实现者有办法灵活的区分这两个世界的规律,从而以最合理的方法在两种世界里活出精彩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