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吧 关注:1,744贴子:19,271

【挽明】明末战役军事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个资料板块主要是明末真实各次战役的资料,比如战役年份 当时先期局势,双方参与部队,战役经过,结果...应该就是每场战役的阐述即可,以万历晚期到南明永历前后为佳~


IP属地:广西1楼2015-06-03 12:14回复


    IP属地:天津3楼2015-06-04 10:05
    回复
      来一个永历年间的吧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6-05 15:13
      回复
        @24K滴纯金 你那个帖子发一下吧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6-05 15:31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6-06 15:46
          收起回复
            在贸易上,荷兰人与郑家维持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度。一方面荷兰人需要中国商人运来生丝瓷器让台湾进行转口贸易,另一方面,荷兰人在日本最大的生意对手也是华商,而大部份的船都是来自郑家的旗下。尤其满清与明朝的战争,来台华商减少,让生丝供应变的不稳,台湾营收出了赤字。再加上1659年以后,郑成功将要来台的谣言一直不断。台湾最高长官揆一在担心与烦恼中迎向了未知的1661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6-06 17:55
            回复
              二.郑军决定攻台
              金陵之役后,清军夺回南京、镇江等地,郑军元气大伤。根据地只剩东南沿海一隅,如台州、温州、金厦等地。这些地方地蹙势孤,不足以安顿军民,其另寻根据之地,已是迫在眉睫。
              1661年1月,郑成功在军事会议上决定攻打台湾。其杨英《从征实录》中记载了郑成功在会中的谈话:“天未厌乱,闰位犹在,使我南都之势,顿成瓦解之形。去年虽胜达虏一阵,伪朝未必遽肯悔战,则我之南北征驰,眷属未免劳顿。前年何廷斌所进台湾一图,田园万顷,沃野千里,饷税数十万,造船制器,吾民麟集,所优为者。近为红夷占据,城中夷伙,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也”。众将听完,皆面有难色,宣毅后镇吴豪更是直言反对;因为他曾经到过台湾,知道台湾“风水不可,水土多病”,还说“港浅大船难进”,红毛“炮台利害,水路险恶”描述了攻台的困难,前提督黄廷也出言附和。只有中军戎政(军事行政官)杨朝栋揣摩上意,赞同此事,藩(郑成功)嘉许之,攻台正式拍板定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6-06 17:55
              回复
                三.郑军的编制与攻台兵力
                来台湾的首程部队为13镇11150人与400艘船,其编制为:
                (1)右武卫周全斌1800人
                (2)左虎卫何义800人、右虎卫陈蟒900人
                (3)提督亲军骁骑镇马信600人
                (4)左先锋杨祖1000人
                (5)中冲镇萧拱辰1000人、后卫镇黄昭900人
                (6)宣毅前镇陈泽750人、宣毅后镇吴豪 900人
                (7)援剿后镇张志900人、礼武阵林福700人
                (8)水师罗蕴章600人
                (9)护卫刘国轩300人。
                加上七月后增援的二程部队,总人数达2万5000多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6-06 17:56
                回复
                  五.初期战役
                  1.登陆鹿耳门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的攻台舰队由金门料罗湾出发,于22日抵达澎湖。因“何廷斌称数日到台湾,粮米不竭”,所以大军携带粮食不多,当25日遇到阻风而无法出航时,暂驻澎湖的大军马上面临了缺粮危机。虽然临时收粮百余石,但不足大军一餐之用。30号晚,成功只好下令出航,可是天候不佳,风暴不停,蔡翼、陈广诸将皆陈情暂候风雨平息后,再出航;但成功认为攻台乃天命所归,且天助自助者,自会攻无不克(注1)。遂大军开拔,于4月30号清晨顺利抵达鹿耳门。
                  所谓“鹿耳门”者(注2)(Lakjemuyse)一词最早出现于1640年热兰遮城竣工之后荷兰人所绘的大员图上,当时指的是一条水道。鹿耳门水浅道窄,“出入仅容三舟”。郁永河《台海竹枝词》云:“铁板沙连到七鲲,鲲身激浪海天昏,任教巨舶难轻犯,天险生成鹿耳门。”所言就是鹿耳门之险恶,进入之不易。为何郑军选择由鹿耳门进入台湾?别无选择乎?其实入台共有三选,鹿耳门、南水道、北水道。但北水道淤塞,北水道形同虚设;南水道的出口大员港道面临热兰遮城火炮封锁,故鹿耳门水道是为首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6-06 17:57
                  回复
                    关于郑成功登陆鹿耳门成功,台湾有传:“鹿耳门水浅,大船难进,郑成功只好命设香案,冠带叩祝,向妈祖祈求,果然水涨丈余,大军顺利入港。”江日升《台湾外记》附合此说法,而《从征实录》也认为水涨数尺,乃天意默助,果真如是耶?是否冥冥之中,自有神明相助?但揆一《被遗误的台湾》中并无提到鹿耳门不能行驶大船,且曰“这运河距热兰遮城堡约仅一荷哩(约5.5公里),河面宽阔,若船只互相靠紧,几乎可以二十条船并列前进…”所以荷兰人不认为鹿耳门不能通过,认为水浅水深只是潮水涨退,并无记载异常涨潮。且荷人对于郑军从鹿耳门的出现,也无讶异之状。
                    在卢嘉兴先生着作《鹿耳门地理演变考》中,他认为上述的“异象”只是一般常见的满潮现象。郑军于辰时(上午7:00~8:59)到达鹿耳门外海时,正值干潮水浅而无法进入鹿耳门水道,所以大军一直等到中午满潮后,才开进鹿耳门水道。卢嘉兴先生认为:“所以郑延平利用大潮的满潮,潮水饱涨时,从鹿耳门口进入台江,而一般将士早晨看到鹿耳门口附近一带均是浅滩,其时已成深湾,将兵多信为天助,得以加强将士用命的信心了。”
                    除了正确掌握潮汐涨退时刻外,郑军也掌握了详细的水地道图。据热兰遮城日记所言4月26日郑方就派过小船来探,舰队是在3个舢舨的导航下进入鹿耳门。
                    江日升《台湾外记》里也记载“藩又密令何斌坐斗头,按图纡回,教探水者点篙,徐徐照应。转舵扬帆,呐喊从赤崁城而进,成功即整队登岸。”而徐鼒《小腆纪年附考》也有类似说法“何斌令人伪为钓鱼者,顺鹿耳门至赤崁城,往来探视,得港路一条。”详尽的情报加上天时的掌握,是郑方成功登陆鹿耳门的致胜关键。舰队通过鹿耳门后,成功命宣毅前镇陈泽坐铳船阵率军守北线尾岛,牵制红夷甲兵炮船,防红夷反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6-06 17:58
                    回复
                      登陆后的郑军主力兵分两路。一路穿过约翰老爹(JanSou)的农庄,在公司的庭院(注7)扎营。另一路沿新港车路南下,转往东边,过Inding路,进海牙(Hangenaer)森林后再转北,扎营于市区的中国人医院后方,下午一点半,普城被围。《梅氏日记》形容郑军“行军时击鼓吹管,有人骑马,有人步行,头盔光耀照人,手持大刀,无数的丝旗幡旒沿路飘荡。”
                      揆一下令猫实难叮派兵阻止郑军登陆,但猫实难叮说普城兵力薄弱,只能防守,无法进攻。16时,揆一遣队长黎英三(Joan van Aeldorp)带200兵来援,与郑军爆发了小规模冲突。他于17时登陆时遭郑军攻击,城中荷兵开火掩护援兵登陆,而郑军于20公尺外的高丘后对城内还以弓箭,双方驳火约半小时,皆有1~2人负伤。因郑军阻挠,只有60人成功进城,其余者退回热兰遮城。
                      当日晚上,猫实难叮下令烧城,派出60名敢死队,以掌旗官Jan Lamberts为首,火攻普罗岷西亚市镇,因城内有储粮,毁之以防敌用。他们焚烧位于市镇北方的马厩,内藏有3~4千袋稻子。但郑军四处派兵巡逻,未得逞。《从征实录》有提到荷方这次的突击“是晚,赤崁城夷长猫难实叮发炮击我营盘,并焚马□□□。…杨戎政督同援剿后镇张志官兵看守堵御…次日,即令户都事杨英将街中米粟,一尽分发各镇兵粮,计匀足半个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6-06 17:59
                      回复
                        5月5日,赐姓(郑成功)招降揆一,其《海上见闻录》言“赐姓令赤崁招夷长揆一等来降,不从。”郑军进行攻城准备。
                        午时,郑军仅5~600人留守赤崁,大批士兵乘船前往大员。荷人炮击郑军船舰,但效果不彰,郑军于大员镇东侧登陆。荷人派人于市区纵火,未果。6日,黎英三派出250名士兵埋伏于镇内,因敌军人数众多,只好撤退。再次放火烧镇,但被郑军扑灭。郑军于街道、镇前空地开始安置炮垒堡篮(一种竹子编的篮子,内可填入沙土,类似现代的沙包),并架设攻城火炮。
                        5月10日,成功派普城秘书劝揆一投降,揆一不从。17日,郑成功命马信修书一封,再劝揆一投降,揆一还是不从,自此,郑成功下定决心强攻热兰遮城。
                        25日,清晨3点,郑军开始攻击,热城攻防战开始。荷军以905人(士兵870人、炮手35人,加上家眷奴隶共1733人)力敌郑军的万人攻城部队。郑方在东面的大员镇有3~4000人,部署28门大大炮炮击热城,压制敌人火力,并冀望在城墙上打出缺口。而南面羊厩约有7~8000人,由仁武镇康邦彦指挥,静等大大炮轰开缺口后,就挥军冲入夺城。
                        郑军于2小时内发射约8百发的炮弹,光是揆一的长官办公室就中了53发,里面有好几发是18磅或24磅的大铁弹。揆一往来各棱堡督战,鼓舞其军士,并调整炮位,用交叉火力射杀敌人。
                        亲军骁骑镇将领马信为大员镇部队之指挥官,亲自在前线督战,并两次派出预备队接替死伤的士兵,持续与热城展开炮战。荷人居高临下,棱堡与半月堡枪炮齐发,郑军死伤惨重,许多堡篮、炮台被打坏倾倒,大员镇的郑军首先被逼退,丢弃所有的大大炮,躲进巷弄屋内。而南面羊厩的军队因大员方向攻击失败,只好放弃进攻,躲到沙丘后面躲避炮火。
                        5点,荷人征招志愿者破坏郑方大大炮,并许以重金200里尔(西班牙钱币,1荷兰盾=4里尔,荷兰士兵的薪资为1个月3.46里尔)。共有40名士兵、10名枪手与若干水手自愿前往。他们冲到堡篮边,水手们骑上大大炮,用铁钉把炮门给钉死,许多弓箭从后方横街与屋顶射来,箭如冰雹,枪手们则开枪进行掩护。任务完成,热城响起撤退钟声,荷人退回城内,荷人死亡3~4人,受伤若干。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5-06-06 18:06
                        回复
                          9点,荷人决定再突击一次,再赏200里尔,并派出100名士兵、16名水手与奴隶前往,回程时有100名士兵接应。除了要把大大炮破坏的更彻底,还要夺取敌炮以为己用。郑军发射许多小炮跟弓箭阻止,而荷兵则躲在堡篮后开枪还击。热城也进行支援,当郑兵从屋内冲出靠近时,则发射大大炮驱逐。水手们把木栓钉入,确定大大炮不能再使用,在步枪火力的掩护下,奴隶拖回了一门6磅铁炮,还带回了一些盔甲兵器。荷兵也破坏了一些堡篮,并放火烧毁。此次,荷人死4人,伤19人(巴达维亚日记一说死6人,伤29人)。
                          荷人再三突击,三赏200里尔。100名志愿者把强酸强碱倒入9门大大炮与数门小炮,冲突中有一名志愿者死去,三人受轻伤。
                          双方大约各发射了800发炮弹,炮战时荷方阵亡4人,伤11人,夺炮时阵亡8~11人,伤22人以上。据中国俘虏口供,郑方军队损失约5~600人,礼武镇林福重伤不治身亡。《巴达维亚日记》一说被炮击而死有300余人,后来共死亡6~700人(但中方资料均无损失记录)。《海上见闻录》曰“初七,赐姓督师移扎鲲身,筑土台架炮攻台湾城。揆一等于附城、铳城齐放大铳,倾刻土台崩坏,官兵退回。夷人出城夺炮,马信、刘国轩率弓箭手射之,乃退。”
                          热城内城受损严重,密特堡与甘博菲尔堡之间的墙面、第2层的东边半月堡与南边的墙面都严重碎裂,有些洞深达62公分,经人一数,共有250个窟窿,但外城(四角附城)无损。郑方夺城受阻,自此改成围而不攻,双方暂时沉寂下来,利用时间进行整补。郑军加设堡篮,于街前挖了一条壕沟,以防荷军挖掘地道进行地雷爆破。荷方于6月3日开始修补城池破损处,并加厚其防御。外城东墙加倍,变为6呎,各棱堡胸墙薄弱处用沙袋加强。外城的半月堡也增设3门大大炮,城外用圆木筑以土木工事,架上了二门炮以保护荷兰地亚堡。甘博菲尔堡与石头路之间也掘以深10英呎的壕沟,防碍郑军攻城,并防止他们挖地道进行攻击。
                          郑军受此严重打击,郑成功遂改变了他对荷兰人的宽容态度。5月,萧垄社蕃人向郑军告密说荷兰人散布明年荷援军将来的谣言,导致通译Druijvendael与教师FransCleen被捕。郑军把两人手脚都钉在十字架上,示众于街头,两人哀嚎了整晚。府伊杨朝栋劝告荷兰人不要轻举妄动,试图帮助那两人,不然只会徒惹郑成功生气。隔日,他们被运至新港等村社示众,最后皆死在路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5-06-06 18:07
                          回复
                            盖伦船(De Vos)号、波德号、鲁恩兰号、领港船猎人(De Jager)号会同所有的小船(Boat)与快艇,向停在台江上的12艘戎克船进攻,当小船、快艇对敌船进行接舷肉搏时,大船要进行火力支持。为了加强火力,热城还移交10门大炮给作战的7艘荷舰。
                            会中还决议,凡夺取、击烧毁大戎克船者,每艘赏100里尔;中型者,每艘赏50里尔;舸仔船,每艘赏25里尔。杀死所有不信神者(郑军),不留一个活口。
                            9月16日10点,荷方七舰由小平底船 科登霍夫(Kortenhoef)号领航,由热城的岸边出发,驶向大员市区一侧,并与热兰遮城、乌勒特支堡一起炮击大员市区的郑军,郑守军发现敌舰后,指挥30门大炮向荷舰开火还击。
                            舰上的炮位调的太高,很多炮弹都飞越热城上空,没有射向郑方的炮台。虽派传令游泳至船舰停泊处通知要降低炮位,并起锚协助小船进攻,但因为潮流与风向的关系,安克汶号、De Vos号、波德号、鲁恩兰号、猎人号与科登霍夫号都被推向北线尾岛东角,无法前往支持。在得不到船舰的火力支持下,贝斯只好指挥所有的小船、快艇独自划向位于东南方的郑军舰队。
                            天不从人愿,荷方寄望的小船战术并没有骤效。他们与12艘戎克船互相驳火一个小时,接近后使用手榴弹与火罐攻击。许多手榴弹与火罐被郑军用席子接住后扔回,12艘戎克船靠的很密,火力密击,大部份的小船都无法靠近。郑军以大炮、弓箭、火器射杀荷兵、并向荷兵投掷石头,荷兰人死伤惨重。只有一艘小船成功勾到敌方的戎克船,荷兵接舷其上,杀死船上大部份的人,但被对方救援的兵力逐回。荷方最后撤退,2艘小船被俘,1艘被撞沉,其余小船全逃回大船停泊处。
                            到了傍晚,作战结束,荷舰驶回热兰遮城的泊口。科克伦号在这场炮击战中上被敌火炮击到失去控制,且船上的青铜炮突然爆炸,造成9死3伤。然后搁浅在敌方炮台附近,其余乘员逃出,最后被火攻船与火箭焚毁,共战死者35人、伤40人。科登霍夫号在大员镇后方搁浅,船长与大部份船员离去,只留一中尉与15名士兵守船。郑军派舢舨载兵前来抢夺,最后船被虏,六名幸存者抢到舢舨后逃出。安克汶号也因潮流被迫搁浅在北线尾的东角,郑方炮台一直对它炮击了一整夜,幸好于隔天因潮汐又飘回到热城泊口,逃去被虏获的命运。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5-06-06 18:38
                            回复
                              2.荷兰人最后的希望-与大清合作
                              10月3日,大员跟据先前拷问俘虏得来的情报,得知郑军缺粮的情况依旧严重,屯田的效果不佳,可能只能供应2个月所需;每人每月只能分到一斗半,在大陆时,每人每月可以分到4斗。士兵都在挨饿,有很多人饿死,还染上了风土病。大员决定打击郑军的粮食补给,遂派战船前往台湾与澎湖之间,拦截郑军的运粮船。
                              10月10日,安克汶号停泊于澎湖,船长率90人下船进行粮食补给。遭遇到郑军巡逻队攻击,有36人被俘或被杀。后来活下来的10人于25日被送回热城,但少了鼻子、耳朵与右手,郑成功虐待俘虏之举震撼了荷兰人,荷兰人纷纷斥责其野蛮。
                              10月12日,郑军开始在北线尾岛东角派兵,筑工事、架火炮,封锁大员航道,制止荷船自由进出热城,切断其补给,并可攻击外城北门。10月20日,在队长哈曼(Harman van Outhoorn)的指挥下,率领175名士兵与几个木匠搭乘鲁德‧沃斯号与一艘领港船,前去北线尾岛东角破坏工事。
                              到了东角,郑军跑出4~500人迎击,且大员市镇也向鲁德‧沃斯号与领港船发射许多炮弹。郑军火力凶猛,且防卫严密,两船虽发射火炮还击,但郑兵躲在沙丘反斜面,炮弹无法打到。在死伤2人后,荷方败退,不敢进行登陆。21日,荷人以双层木板,保护外城北门。于大员岛岸边西北角建木栅,筑两门炮,掩护小船进出,维持航道畅通,以便继续获得补给。
                              20日的进攻,是荷兵最后一次主动出击。此后,荷人只好龟缩城内,只能实施零星的骚扰。荷军现有兵力已经无法扭转局势,只能以拖待变,冀望明年巴达维亚再派援军,以解围城之困。
                              1661年11月6日,突然一丝曙光降临到大员上。揆一收到大清靖南王与福建总督李率泰的来信,说愿意与荷人合作消灭郑军在中国沿海的势力,在别无选择之下,荷兰人决定与清人合作。乌考对此战前景感到绝望,早想溜之大吉,但苦无借口,荷清合作给他提供了良机。12月3日,乌考毛遂自荐,自愿前往与满清洽谈合作事宜。遂带上厚礼率季利奇号、荷兰地亚号、顿布鲁夫号、安克汶号与鲁恩兰号五舰前往永宁。但走无多日,乌考抛弃部下,独自逃回巴达维亚,五舰只好返航。荷人得知此事,士气降到谷底,解围希望破灭,逃亡者开始变多。至11月20日的统计,城内因负伤而死或病死者378人,妇女与奴隶病死者157人,病号280人,战斗人员剩余950多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5-06-06 18: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