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轩皓吧 关注:96贴子:15,661
  • 10回复贴,共1

【散文】长在北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文本学校习作,蒙@易轩皓 错爱,让余发于吧中,其实不堪一笑耳。


IP属地:北京1楼2015-07-13 07:44回复
    我自小是长在北京的。
    生活十余载,我却并不敢笃定北京是怎样一处地方;并且年事愈长,疑虑就愈增。
    然而,毕竟十余载的生涯,要来谈一谈我心里的北京,也并非无话可谈。
    一般谈起北京,谈起京味文化,最深植人心的就是两样,一是胡同,二是小吃;传统文化造诣格外深的朋友之间,才可能再谈一谈京剧。然而这两样东西,我却总感到他们太过市民。旧的时世,下不能在农民中间广泛传播,从而让大多数人取得共鸣,上不能登堂入室,从而占据统治地位。我看北京,最先想起的却是燕国。
    北京在历史上做过哪些政权的都城呢?辽、金、元、明、清,都不错;但也是燕国的。那时的闾左闾右只粗粗一分,不像“东富西贵南贫北贱”那样泾渭分明;那时的壮士烹羊宰牛、轰饮酒垆,饮食还不能见回人的影响;那时的商业蓬勃,丝毫不受统治者的限制;那时市井不是京片子的天下,只能听到荆轲、狗屠、高渐离他们悲凉慷慨的歌声。
    那样的北京吗?
    朔风呼啸,也无所回应。我迎风站了一会儿,忽然就明白了什么。
    这风是从长城那边来的啊。
    见证了蒙恬北出,却匈奴八百余里,见证了程不识守边,虏不得犯。长城那些凝重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八达岭、居庸关这段同样置身其中。多少次登临,殊无举目怀远的兴致,只是抚着残破的城砖叹息,如同抚着历史的创痕。
    这一幕幕,眼见在北京人的记忆中是渐渐泯灭了。
    我初中以前一直住在朝阳,金台夕照离家不远。当年燕昭王职礼贤下士,虽马骨亦偿千金,招来大破东胡、北筑长城的秦开,更招来下城七十、几亡齐国的乐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那是何等踔厉风发!原址虽不在此,后来金人慕其高风,也在中都建了一座黄金台,才有了金台夕照的景致。台非一座,上古时特有的苍茫却是气脉相通。然而我到那里去,方圆一两公里也走遍了,却看不见黄金台。初觉沮丧,后来也就想得开些:毕竟已经历了这许多的时世……心胸底的一点怃然,却总是挥之不去。
    明大一统,北京这京师气象自然又和前朝不同。万国来朝,八方通衢,北京以博大的襟怀包容了一切,自己这点气韵却日渐消散了。于是有了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北京就这样“包容着新旧两派”,只是新的不是自己的新,旧的也不是自己的旧;传统上留存下来的呢,仅存一个“老大”的名头而已了。这时的北京不像城市,却仿佛一只四海风俗的容器,单纯盛着人家,所以居民才会感到无从开口。——这该从何说起呢?又有哪些才是北平呢?初生于上古,长壮于中古,北京,却在近古渐渐迷失了。
    我眯缝着眼,有时想找黄金台,有时却连自己也不知道想找些什么。
    马丁·海德格尔晚年有一部《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我不曾读过,推想其情,大概庄严而又踌躇满志:他要从崇高的“思”出发,向平凡“语”去寻找更大的崇高;他已经在这条路上了。我长在北京,现在也在通向北京的途中了,处境心境,庶几与之仿佛。就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要继续观察北京,认识北京,看清北京在二十一世纪真正属于自己的轮廓。


    IP属地:北京2楼2015-07-13 07:44
    回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IP属地:北京3楼2015-07-13 07:50
      回复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IP属地:北京4楼2015-07-13 07:51
        收起回复
          居然加精了,惭愧惭愧……


          IP属地:北京5楼2015-07-13 07:52
          收起回复
            优秀习作,不错。


            6楼2015-08-26 17: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