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吧 关注:5,657贴子:35,465
  • 5回复贴,共1

晋卿魏氏族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5-07-23 11:05回复
    《史记 周本纪》云:“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而根据上引《魏世家》中的记载,毕公高后裔已经不在朝廷之中掌权,已经失去了周王的册封,封邑可能亦被收回。但这种情况出现在何时,史无明载。然就相关金文文献来看,毕国至西周晚期仍然存在,那么,毕国之灭很可能发生在两周之际出现的“开疆辟土”热潮中(一些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可资为证,可叹我打不出铜器名字,所以只好简略言之了)。
    毕国灭亡后,子孙散落各处,其中毕万一族后来入仕了晋国。毕万投奔晋国的具体年代,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赵氏与范氏家族归属曲沃的时间应当在曲沃尚未代翼之时,晋献公十六年,“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赵夙与毕万此时同为晋献公倚重之臣,则毕氏很可能像赵氏一样,也是在曲沃并晋还没成功时归属曲沃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毕万虽是毕公高之后裔,从宗法制度上来说,它与晋公室都属于姬姓之宗族,但时光荏苒间,到晋献公时,其与晋的宗族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可以说与赵氏、范氏这些外姓无异,所以在被史家称为“曲沃代翼”的晋国大小宗斗争过程中过程中,毕氏归属翼一方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这会迟滞毕氏在晋国的发展。曲沃一支是旁支,既然有心代翼,便必须抛却一些传统观念,任用贤能之人,宗法观念自然不会像晋公室那样严格,这正好给毕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但是毕氏要让自己在晋国站稳脚跟,还得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毕万适时地抓住了机会,晋献公十六年(前 661 年),“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上引《左传 闵公元年》)。魏地从此成了毕氏在晋国的第一个采邑,以魏为起点,毕氏改氏为魏,开始了在晋国漫长、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道路。


    3楼2015-07-23 11:23
    回复
      三、毕氏与西周初期所封之魏国
      关于西周初期所封之魏国,《魏世家》及《左氏传》云:“姬姓国也。”《诗谱》云:“周以封同姓,其地虞舜、夏禹所都之域,地在古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涉汾水。”《毛诗正义》曰:“襄二十九年《左传》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是与周同姓也。《魏世家》绝不知所封为谁,故言‘周以封同姓’云。……桓四年《左传》曰:‘秦师围魏。’是秦数伐之。终为晋所灭,明晋亦侵之……闵公已前,魏国尚存。”
      徐文靖引《鲁诗世学》云:“毕公高,文王庶子,初封毕伯,成王进为魏侯。十余世,晋献侯诡诸灭之,毕万降于晋,为大夫,得食邑于魏。”按此种说法,则似毕公高初封毕,继复封魏,是为魏侯,子孙抑或仍以毕为氏,这与之前所引文献记载皆相异,未知孰是。然而,朱彝尊指斥《鲁诗世学》为明人伪书已成定论久矣,且《鲁诗世学》此说亦未明所据,而根据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来看,毕国至西周晚期仍然存在,那么“初封毕伯,成王进为魏侯”似与之悖逆(当然也不排除像周公旦那样,子孙分别承袭鲁国、周国)。故“魏为毕公高之国”之论虽可聊备一说,其实不足道哉。


      4楼2015-07-23 11:24
      回复
        附:与毕氏有关的两条西周晚期金文记载
        1、《伯 父鬲》:“伯夏父作毕姬尊鬲,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集成719—728,西周晚期)
        2、《伯》“伯夏父作毕姬尊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集成9967—9968,西周晚期)
        按:此两器皆作于西周晚期,且器主相同,都是为姬姓毕氏女子作祭祀的铜器,


        5楼2015-07-23 11:42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7-27 22: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