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书院吧 关注:117贴子:1,399

我们做不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佛的首要目的就是断除烦恼。有位行者,随师父修学多年,逢人开口笑,张嘴弥陀佛,心中常生欢喜。于是,他高兴地对师父说,自己修学有成已经没有烦恼了。师父笑笑没有作答。
有一天,庙里来了几位香客,都是知名的学者和政府要员。行者不敢怠慢,随师父殷情接待。突然,师傅不知怎么了阴着脸当众斥责行者不懂规矩。行者不知所措但又不知自己错在哪里。于是扪心自问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然而师父仍是不依不饶找茬说事儿。搞的行者不知如何是好。客人走了以后,师父仍像往常一样笑呵呵的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整天都是这样。只要一有客人师父就翻脸找茬说事儿,客人一走就啥事儿没有。把个行者气得躲在角落里不敢出来。
到了晚上。行者想我要问问师父,为什么这样对我?我究竟错在哪里?他来到师父的寮房,推门进去。只见师父一脸害怕的样子,对行者说:哎呀!你不是说自己没有烦恼了吗?!怎么还会来寻师问罪呢?
有人说自己没有烦恼,那是因为他没有遇到使自己烦恼的逆境。一个真正没有烦恼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不会升起烦恼之心。这样的人,只有经过多年修炼的圣贤才能做到。我们做不到。


1楼2015-07-27 09:48回复
    在幻与非幻的戏论中你选择了中道,且自言自语,并未觉得自己以落入了无聊的争论之中。你似乎觉得自己在这场戏论中高人一筹,很洒脱。然而,你毕竟同我一样起了辩说之心,妄想以自己的妄想诠释佛法的真理。在你没有切身真实体会到法的真谛,仅以善解、推理或言说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你真的能看透自己每一个起心动念,并能以慈悲为基础智慧为方便为人宣说佛法真义,就不会是现在这种状况了!


    2楼2015-07-30 16:50
    回复
      我是谁?这个问题已经“老土”了。不知道的人自然不知道,知道的人也就到此为止了。这是修行人的自我停滞——内滞。内滞是一种可怕的表现,常常使自己觉得已经通达了空性,在谈空说有时,左右逢源,毫无挂碍,傲慢与不屑一顾也随之而来。然而,当逆境来临,为了面子只好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而内心却波涛汹涌。明白空性的道理是为行者修证无常、苦、无我提供理论依据并不是拿来讨论——我是这样认为的。


      3楼2015-07-31 09:59
      回复
        我以为,无论中观、唯识、如来藏、四圣谛乃至汉、藏、南三大语系,以及代表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皆是为诠释佛陀三法印(无常、苦、无我)而巧立名目。你所谓的上中下等之分是为学人修学次第而设。正所谓:法无高下,人有差别。中观不过佛法正见之一并非唯一,执此中观一见而观天下,岂不落入所知障吗?!
        我依济群法师所设三级修学次第学习,再以达照法师所讲的《永嘉禅法》和班迪达尊者所著的《就在今生》《解脱道上》禅修,《清净道论》和《佛教十三经》是我的闲时读物。现在在什么间段我不知道也没有去想。总之,自觉身心愉悦,比过去没学佛时宽容豁达许多。仅此而已。


        5楼2015-08-02 09:03
        回复
          信佛,是相信在佛菩萨的加持力下能获得所愿所求以及正知正见正念;学佛,是学习佛陀的无上智慧与慈悲;佛学,则是研究学习佛教的空性哲学理论及心性理论学说。信佛,侧重于宗教;学佛,注重于人格的自我完善;佛学,偏向于佛教学术理论研究。总之,无论信佛、学佛、还是研究佛学,都对我们的人生有极大帮助。个人心得,仅供参考。


          6楼2015-08-02 09:20
          回复
            学佛人都知道,业是我们临命终时唯一能带走的财产,是有情众生生命流转的因。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佛菩萨的加持力呢。即使佛菩萨的加持力是以缘起方式存在,那它对我们的生命流转是否会有影响呢?如果有影响,那生命的流转就不完全取决于业,佛菩萨的加持力就可能成为生命缘起的主宰——神我;如果没有影响,佛菩萨岂不是在打妄语!有情众生又如何能对佛菩萨生起信心呢。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此二者的说法?


            8楼2015-08-06 15:19
            回复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佛教诠释有情生命流转的基本理论。现在人少有敬畏之心,“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说,能够使我们对自己未来生命的发展趋向负责。然而,过分强调今生的不如意是前世业因所造成,是否会使人们产生消极情绪?我常常遇到一些人没学佛时抱怨自己命不好,学佛以后自认前世业所造命该如此。不少学佛人不是放下情绪而是放弃努力的信心,学佛修行只是寄希望于未来生命有个好去处。我不知诸位大德对“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认识,请说说您的看法。


              9楼2015-08-07 08:52
              回复
                以我肤浅的理解,佛境界就是人精神境界的高度或绝对纯洁。世俗谛与胜义谛犹如污泥与莲花的关系。没有污泥如何生出莲花,没有凡夫哪有圣者,没有世俗谛何来胜义谛。这是从相对法来理解佛的。我们也可以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思考,对于生命品质的提高究竟哪一个更重要。若从一真法界理解佛,是不可说的,有说既乖。若非要说,只能从“性”上说。如水之湿性,如火之热性,如虚空之无所不纳性......等等。而佛性则遍一切处,融一切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鸟儿得之能飞,鱼儿得之能游,人兽得之能走,万物得之能生,百事得之能成。人皆用之,而不知其名。故假名曰:佛。我们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只是为了在与人争论时驳得对方哑口无言吗?是的,中观学者做到这一点毫不费力,但这终究不是我们学佛之目的!


                10楼2015-08-11 16:45
                回复
                  这些都是小孩子玩的把戏,玩过了扔到一边,什么时候想玩拿起来还可以玩,也算是个好玩家。如果执此为宝,谈空说有,自以为探得人生宝藏,那就有点可悲了!无论中观唯识其作用旨在了别空性见,学人认识了空性见还要证得空性,才能算是见道或入流。理入行不入,只能算是学者,不是行者。禅宗讲二入、四行、三无,是佛教戒定慧三学和闻思修次第修证的完整统一实践。高!好!妙!


                  13楼2015-08-13 12:22
                  回复
                    首先,我相信来这里的人,没有一个是成心搅局搞破坏的。其次,业随因果缘起,皆自作自受,以我之心度人之腹总归是分别心使然。再次,我自认为我所言说皆未离佛法义理,至于表达方式人们是否接受另当别论。再次,诸法有显隐之说,显者为相,隐者是理。学人不依相寻理反而执相自寻烦恼,怪谁!?


                    15楼2015-08-16 17:27
                    回复
                      做任何事,以内因外缘是否成熟为前提积极努力。既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不负责任,更不是无所顾忌的胆大妄为。这便是学人对随缘进取的理解和认识。执着是苦的根源,乐之宿敌。因此,放下执着是获得快乐的开始。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是放下执著的具体行为表现,也是诸大菩萨圣贤们的境界,是我等学人学习努力的方向。总之,放下执着、深信因果、努力进取、随缘得失,以慈心关爱三界众生,使其精神肉体远离痛苦危险,是我们获得快乐自在人生的因。


                      16楼2015-08-17 08:08
                      回复
                        中观是讨论形而上的问题。所谓形而上,就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宇宙生命本源(佛、道、如来),这个问题应该以超越相对的思想来理解体会认识。若以形而下的世间相对法观念来理解,永远都是在隔靴搔痒探不到究竟处。所以,中观以否定的方式(八不)来防止我们落入空有两边,再以三止三观来修证诸法实相(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学习中观是帮助我们理解证得空性究竟成佛的途径,不是目的。


                        20楼2015-08-19 17:36
                        回复
                          “相续无常”是由“刹那无常”相续显现组成。譬如:人的一期生命是由精子、卵子和阿赖耶识结合而形成,到十月怀胎出生,由婴儿成长到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本期生命结束。这一无常变化过程就是生命的“相续无常”,而”刹那无常“正是这一相续无常过程中人体细胞分分秒秒不断分裂生灭的过程。
                          名言,是指事物的名称与言说。佛教认为,名称不代表事物的真实相状,只是一个假名安立。譬如:汽车是由车厢、轮胎、发动机等各种部件组成,离开其中任何一个部件都不能称其为汽车。”汽车“这个名言只是由各种零部件组成的并非实有。
                          “ 刹那生灭是名言实相 ”是说无常、无我、刹那生灭,是诸法名言的实相,并非永恒实有不灭。”刹那无常“要通过细微观察才能了知,”相续无常“通过一般观察就能明白。


                          22楼2015-08-21 08:02
                          回复
                            我只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我觉得佛法本来很简单,不知为什么人们非要把它说得那么复杂,或许有人真的需要讲复杂些才能听懂吧。就什么是无明这个问题,其实只用十二个字就能回答:念起而不自觉,就是无始无明。我以为,佛法并不难理解,也就是解悟并不难。证悟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证悟需要具体实践和修行才能体会到“原来如此”的感觉。就像有人告诉你:辣椒是辣的。如果没有亲口尝到辣的滋味,你永远也体会不到辣是个什么味道。而解悟只需要在道理上明白就可以了。


                            23楼2015-08-28 09:52
                            回复
                              诸法缘起并非无中生有,若以此思维理解诸法缘起,既已落入外道。从无到有,从有归无。这是认识五蕴超越六尘束缚的修行过程,并非佛法究竟义。佛法的究竟义应该是:当体即空。也就是说,你执著它就有,不执著它就没有。如切实体会到这一境界并能数数思维观察,就能超越自我契入涅盘。个人心得,仅供参考。


                              24楼2015-08-31 08: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