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来自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已经拿到神校哥大 SIPA 的 MPA in ESP 项目 offer。
和他的聊天,堪称采访以来最省力没有之一。
“我一口气多打一些就可以简单一点,减少你的工作量!”
看到 David 打出这行字,我想,我需要做的大概只有复制粘贴了。
Why MPA
“为什么决定转读 MPA,而不是经济金融这样热门的专业呢?”
“主要考虑是我的 GPA 并不是特别突出,而美国 top10 学校的 MSF 项目只有有限的普林、MIT 和哥大这几个,申请难度都比较大,并没有特别大的把握。所以申请了一些公共管理类的项目,一是学校名气比较大,二是涉及到的政策、经济等领域和我们本科的学习内容比较相关,接受起来容易一些。而且哥大录的这个项目是G老师特别推荐我申请的,于是听从了G老师的建议”。
“MPA 方向的申请对实习和语言的要求都很高,可以结合你的经历讲讲吗?”.
“实习方面,很早就决定了要出国,并且有意按照申请金融方向做的相关准备。我在大二就做过一份商业银行的实习,之后做过一些咨询公司的杂活,到了大三的时候,寒假在一家国内券商进行了实习,暑假在另一家国内券商的投行部门做了暑期实习。大四忙申请就没有再进行实习啦。申请的时候根据G老师的建议,着重在简历里写了大三暑假的这段实习经历以突出金融的背景。另外还写了一段在咨询公司的实习,因为实习时间比较长,可以挖掘的事例多一些。感觉真正在申请的时候不能在简历里堆砌太多的公司和职位,而是要把握住相关实习大于非相关实习,质量大于数量的原则,有选择性的来突出自己的特点。”
语言考试,David 也苦笑这是当初最头痛的部分。
“语言方面,我觉得我的语言功底还不错,大二考过一次托福,差一点上了110,但是正好到申请时作废了。于是只好仓促之中又考了第二次,还没有第一次高。G老师说这个分数就够用了,于是没有再花费时间去做托福的准备,节省了很多精力。GMAT 就比较坎坷了,暑假一边实习一边复习,九月初去考试,本以为一战就能结束战斗,没想到并没有上700...只好再去报了10月的第二次,中间又复习了两个礼拜,本以为肯定足够了,结果只是勉强上了700,但并不高。G老师说这个分数申请的时候就够用了,但是我就特别憋屈觉得为什么连个语言考试都考不好= =于是我又报了11月的第三次,其实这一次是考前复习最不充分的,基本没怎么看就去考了,没想到最后的成绩提高了很多。我感觉自适应的语言考试,特别是 GMAT,偶然性特别大,如果一次不理想的话一定要多去尝试,大不了还可以 cancel 嘛。复习资料上,特别推荐看曼哈顿语法以及配套的麦哈顿论坛,里面有对于 OG 和 PREP 每道题的详细解读,而且都是美国的语法研究者写的,从头到尾看下来特别有收获,比国内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辅导班强的多。”
Why me“
你觉得,在你的背景中,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呢?”
“我觉得亮点最大的可能就是实习经历了吧,因为一方面是课内成绩很一般,都快构成弱点了。 另一方面是实习经历相对丰富一些,而且确实做了一些事情,而不是挂一个名水过去,所以能够有所选择的把最闪光的地方突出出来。特别是在转方向的时候,我本来以为我的这些实习经历可能完全就用不上了,但是实际上我在咨询公司的实习里有一些和政府项目相关的经历,还可以和新的领域产生一定的相关性。所以说之前积累了很多的实习还是起到了作用的。”
“哥大的 MPA 需要面试的吧?”
“嗯当时是一个中国的招生官来面的我,本人也是项目的校友。他问我的问题主要是我的申请动机是什么(毕竟从简历看上去完全是申请 MSF 的人,不像要读公共管理的)、我的背景和能力如何能够让我在项目里 contribute、以及我对项目的理解认识之类的,能看出来他们其实比较大的质疑是我的转方向动机是什么。我当时的答复主要是我已经学了四年的经济金融,不想在研究生阶段学我过去学过的东西,想换一个新的领域来尝试,而对公共管理本身很感兴趣,将来也希望从事相关的工作。我的社会科学背景可以让我很好的适应项目的学术要求,以及我的金融技能可能可以在项目涉及到相关领域时提供帮助 blablabla。”
已经拿到神校哥大 SIPA 的 MPA in ESP 项目 offer。
和他的聊天,堪称采访以来最省力没有之一。
“我一口气多打一些就可以简单一点,减少你的工作量!”
看到 David 打出这行字,我想,我需要做的大概只有复制粘贴了。
Why MPA
“为什么决定转读 MPA,而不是经济金融这样热门的专业呢?”
“主要考虑是我的 GPA 并不是特别突出,而美国 top10 学校的 MSF 项目只有有限的普林、MIT 和哥大这几个,申请难度都比较大,并没有特别大的把握。所以申请了一些公共管理类的项目,一是学校名气比较大,二是涉及到的政策、经济等领域和我们本科的学习内容比较相关,接受起来容易一些。而且哥大录的这个项目是G老师特别推荐我申请的,于是听从了G老师的建议”。
“MPA 方向的申请对实习和语言的要求都很高,可以结合你的经历讲讲吗?”.
“实习方面,很早就决定了要出国,并且有意按照申请金融方向做的相关准备。我在大二就做过一份商业银行的实习,之后做过一些咨询公司的杂活,到了大三的时候,寒假在一家国内券商进行了实习,暑假在另一家国内券商的投行部门做了暑期实习。大四忙申请就没有再进行实习啦。申请的时候根据G老师的建议,着重在简历里写了大三暑假的这段实习经历以突出金融的背景。另外还写了一段在咨询公司的实习,因为实习时间比较长,可以挖掘的事例多一些。感觉真正在申请的时候不能在简历里堆砌太多的公司和职位,而是要把握住相关实习大于非相关实习,质量大于数量的原则,有选择性的来突出自己的特点。”
语言考试,David 也苦笑这是当初最头痛的部分。
“语言方面,我觉得我的语言功底还不错,大二考过一次托福,差一点上了110,但是正好到申请时作废了。于是只好仓促之中又考了第二次,还没有第一次高。G老师说这个分数就够用了,于是没有再花费时间去做托福的准备,节省了很多精力。GMAT 就比较坎坷了,暑假一边实习一边复习,九月初去考试,本以为一战就能结束战斗,没想到并没有上700...只好再去报了10月的第二次,中间又复习了两个礼拜,本以为肯定足够了,结果只是勉强上了700,但并不高。G老师说这个分数申请的时候就够用了,但是我就特别憋屈觉得为什么连个语言考试都考不好= =于是我又报了11月的第三次,其实这一次是考前复习最不充分的,基本没怎么看就去考了,没想到最后的成绩提高了很多。我感觉自适应的语言考试,特别是 GMAT,偶然性特别大,如果一次不理想的话一定要多去尝试,大不了还可以 cancel 嘛。复习资料上,特别推荐看曼哈顿语法以及配套的麦哈顿论坛,里面有对于 OG 和 PREP 每道题的详细解读,而且都是美国的语法研究者写的,从头到尾看下来特别有收获,比国内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辅导班强的多。”
Why me“
你觉得,在你的背景中,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呢?”
“我觉得亮点最大的可能就是实习经历了吧,因为一方面是课内成绩很一般,都快构成弱点了。 另一方面是实习经历相对丰富一些,而且确实做了一些事情,而不是挂一个名水过去,所以能够有所选择的把最闪光的地方突出出来。特别是在转方向的时候,我本来以为我的这些实习经历可能完全就用不上了,但是实际上我在咨询公司的实习里有一些和政府项目相关的经历,还可以和新的领域产生一定的相关性。所以说之前积累了很多的实习还是起到了作用的。”
“哥大的 MPA 需要面试的吧?”
“嗯当时是一个中国的招生官来面的我,本人也是项目的校友。他问我的问题主要是我的申请动机是什么(毕竟从简历看上去完全是申请 MSF 的人,不像要读公共管理的)、我的背景和能力如何能够让我在项目里 contribute、以及我对项目的理解认识之类的,能看出来他们其实比较大的质疑是我的转方向动机是什么。我当时的答复主要是我已经学了四年的经济金融,不想在研究生阶段学我过去学过的东西,想换一个新的领域来尝试,而对公共管理本身很感兴趣,将来也希望从事相关的工作。我的社会科学背景可以让我很好的适应项目的学术要求,以及我的金融技能可能可以在项目涉及到相关领域时提供帮助 blablab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