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吧 关注:3,085贴子:32,650
  • 11回复贴,共1

战国时期赵都中牟不是鹤壁或汤阴,应该是林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不是考古人员,而是建筑设计专业的,工作10多年现在比较空闲有时间看看我喜欢的历史了,平时工作主要看地形图而不是行政图,地形图有平原、山脉、河流等,能解释古人的交通,行政图平板一块不能说明真实情况,真实情况应该只可能是林州市了。以下说明:
1、从地理上,赵都中牟绝不可能是现在的河南省中牟县,一定在黄河以北,现有汤阴县、鹤壁市淇滨区、林州市之说,我现在看地形图而不是行政图,综合了很多因素,汤阴县距离魏国的邺太近又在其正南边(以漳河为界)最不可能,一般来说,赵在北,魏在南,三家分晋打的时候三家国土刚开始犬牙交错是正常的,但中牟在汤阴也就是魏国的核心区邺的正南是不可能的,中间隔了条漳河,古代沿河防守是最好的防守之一,而且直到现在河流也是行政分界的天然界限,所以魏国的邺和“赵国的汤阴”不可能这样分布,而邺的北部就是邯郸,即使这样极不合理的分布,赵国也不可能把自己的都城放到最南边的汤阴,那魏国一个南北夹击就攻克了(北部是邺,南部更是魏国打的核心区河内)。邺深入北部的赵境,但赵国多次都攻不下来,西门豹经营得好所以赵都不会放在魏国的邺正南,所以汤阴县之说否定,另外,鹤壁市淇滨区与东边的汤阴和南边的安阳无险可守,古代防守的地形无非是山脉和河流,如果赵都中牟在鹤壁市淇滨区,则与东边的汤阴和南边的安阳(都是魏境)无险可守,赵国不会把自己的都城放在国家的最南边而且无险可守的地方。所以我最后认为,赵都中牟只可能在林州市,通过太行八经之一进行补给,显然交通不如邯郸,所以后来迁都邯郸了~~~
2、从焦作-新乡-鹤壁-安阳一代为河内,是魏国的核心区,而汤阴县在鹤壁以北和安阳以南,在两者之间,所以汤阴县只可能是魏境,不会是赵境,因为更靠北边的邺(临漳县)和魏县都是魏国的,战国初期魏武卒独步天下,不可能在自己的核心区的河内,其中间掏出一块赵国的土地,还是赵国的首都中牟;鹤壁市淇滨区虽然靠西一点,但与魏国之间无山川或大河,同样不好,个人认为鹤壁市淇滨区属于魏境,只是其最西边是赵魏分界处。
3、有人说,赵的邯郸与魏的邺之间也无险可守,我认为是滏阳河,古代滏阳河是两者的界限,也是防守的好地方,因为古邯郸在今邯郸的西边,刚好受到滏阳河的保护,滏阳河以东就是魏国的邺。有人说林州与东边的鹤壁无险可守,其实有的,林州虽然在太行山以东,没有太行山这个最好的防线,但林州东部有牟山-十八盘,虽然没有太行山高大,但也是天然防护线。
4、赵魏易地,就是赵国以漳河以南的中牟林州换魏国的漳河以北的邺,对赵国来说,漳河以南的中牟不好防备魏国,只有牟山等不太高的山体防守魏武卒的进攻比较难,但好在国都在林州期间还是战国早中期,赵国和魏国关系还在三晋蜜月期,赵国主要防备邯郸以北的邢台中山国,因此早期,从晋阳迁都到林州比较好,迁到邯郸则要面对中山国的攻势,中山国的邢台到邯郸真无险可守,战国早期赵国还让魏国帮忙攻灭了中山国,一旦中山国的威胁解除,但战国中期,三晋的蜜月期也结束了,赵国都放在漳河以南的林州就不大安全了,担心魏国的进攻,所以迁都到邯郸了;而对魏国来说,战国前期魏国势大,还是三晋蜜月期,赵国在魏国漳河以南的这个钉子无所谓,还是蜜月的象征,但随着中山国的覆灭,邢台地区变成了赵国核心区,加上魏国衰落还有被齐国击败,三晋不是蜜月期了,魏国对林州这个地方越来越觉得像钉子,担心赵国从北部的邯郸和西部的林州两路夹击,林州的赵军可以直接进攻鹤壁,切断魏国的河内地区使之一分为二,北部的安阳-邺-魏县成为孤军,就像后来秦国攻占野王(沁阳)使韩国的上党郡孤立一样。而此时的赵国在武灵王时期胡服骑射最终第三次攻灭了中山国(前两次分别是魏国和楚国),彻底消化了河北地区为赵境,赵国眼前的钉子就是魏国的邺,在邯郸家门口又是农业发达地区的邺,此时林州东部是巍峨的太行山,东部南部都是魏国核心区,北部的漳河又成了补给不方便的河流障碍,所以林州对于赵国就越来越不重要了,所以赵魏易地这个才符合常理,交换之后,双方以漳河为界,都满意,摩擦少得多。当然,魏国方面吃亏多些,因为邺是农业高产区,而林州农业产量、人口方面都比不上邺而显得鸡肋,要知道林州在建国后才修建红旗渠~~~所以直到战国末期长平之战后魏国实在不行了,才把邺给赵国。
5、所以我认为赵都中牟在靠近太行山的林州,林州是个比较独立的地域,得到西部太行山的保护,东南有牟山-十八盘的保护,北部的漳河显得与赵国联系不紧密又担心东部的魏国,所以后来赵国放弃了。当然赵国不担心林州西部太行山以西的韩国,一是韩国最弱;二是太行山以西是韩国的上党地区,这个地区防守重要但农产量和人口不多,是战略要地却不是重要补给地,韩国的补给地是三晋的南阳(这个南阳应该是沁阳-新乡一代而不是楚国的南阳宛城)-洛阳-新郑一代,通过野王沁阳给上党地区补给,所以赵国不担心只有防守能力没有进攻能力的上党地区的威胁;三是太行山以西虽然是韩国的上党地区,但西北却是赵国的地盘,不怕韩国。
6、从赵国的迁都顺序看,刚开始三晋犬牙交错,赵国发源地晋阳,往南是强大的魏国,西边是秦国的河西,在早期西边的河西还是魏国的,东南是韩国的上当地区,赵国只能往北和往东发展,北边的代地赵国的确开发了,但比较偏远,农业产量低人口少,赵国真正的发展方向只能往东翻过太行山到达华北平原,但当时华北平原有5前千乘国家中山国,这个赵国眼中的中山狼,而且像小强一样打不死(先后被魏国和楚国灭国又复国),最后赵武灵王才彻底解决这个小强,所以赵国往东迁都一开始就在中山国眼皮底下的邯郸显然不合适,在林州就比较好,中山国的问题解决了或者中山国不再是赵国对手了,再迁往邯郸才最符合常理,即赵国迁都路线是晋阳太原→中牟林州→邯郸。
7、在林州市新兴路北段大菜园古墓群发掘的大量战国时期赵国的遗物,规格很高,包括编钟,加上林州有赵国的宗祠,这也能说明林州是赵国的中牟。
我只是历史爱好者,赵都中牟不是汤阴、鹤壁,更不是今天河南中牟,而是林州,希望大家看到并讨论,此外,受天涯论坛《地缘看世界》帖子的启发,这里感谢《地缘看世界》的作者温骏轩先生!


IP属地:重庆1楼2015-07-30 20:25回复
    赞楼主,林州人说话和磁县的口音差不多,反而和河南话相差很大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8-22 12:51
    收起回复
      2025-08-04 00:27: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还有一个就是林州从修了红旗渠之后才发展起来,因为那个地方四面环山没有河水经过,所以在古代,国国度是不可能建在山山凹里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8-22 12:57
      收起回复
        在林州市新兴路北段大菜园古墓群发掘的大量战国时期赵国的遗物,规格很高,包括编钟,正好和赵国从晋阳迁都中牟的时间对应,另外,交通不便,正好是当时赵国唯一最靠南的地方却很安全,不担心东边和南边的魏国,更不担心西南位于上党地区的韩国,缺点是只能背靠太行山,补给不易,后来不如邯郸,所有只做了30年都城就迁都邯郸了~~~


        IP属地:重庆4楼2015-10-28 00:05
        回复
          赞成楼主的观点,分析的有道理。


          6楼2016-02-15 17:51
          回复
            有机会到林州新兴路北段大菜园古墓群看看发掘的大量战国时期赵国的遗物,不知有博物馆否?


            7楼2016-02-15 17:54
            回复
              几千年沧海桑田 黄河会改道 气候会变化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4-12 06:45
              回复
                林州市殷商时期,位于殷都和朝歌王畿之地内,西周、春秋之时属卫国河内地,戎狄迫卫东迁后被晋国收复,战国时三晋分家后属赵,相传为赵献子迁都于此38年的中牟,后易地与魏,汉称隆虑、林虑,后称林县、林州。清代县志引用《荀子》书中记载称林州为战国时韩国临虑邑,然先秦其他文献除荀子外皆未发现临虑之地名,而荀子原文为“(秦国)在韩者踰常山乃有临虑”,但古常山是指千里之外的北岳恒山,况且林州市区战国墓出土众多铜鼎、编钟、车驾皆考证为赵国形制,故而林州属韩国上党郡之说实无法考证。《赵都中牟林州说》以林州盆地北涉漳水而通邯郸、西越羊肠陉道以至上党壶关、南筑长城以拒魏国、东出牟山以争中原之势当为赵都之地,本地方言与邯郸方言近似同源,却与近邻安阳、鹤壁方言天壤之别,也佐证林州、邯郸同属赵地,安阳、鹤壁另属魏地。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3-04 23: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