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与仙鹤吧 关注:11贴子:1,163

回复:【鹤立狼群】唐朝穿越指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新天子坐朝二十年,一个惊雷般的消息让你暴怒掷杖奋起。
你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天朝数万大军在你曾经战斗过的吐谷浑大非川与吐蕃对阵,几乎全军覆没,名将薛仁贵等议和而归,安西四镇失陷。


IP属地:天津198楼2015-09-09 20:36
回复
    大唐开国以来,你这个百战老兵从军入伍以来,从未有过这等败阵。


    IP属地:天津199楼2015-09-09 20:37
    回复
      你相信,你的同袍伙伴们相信,大唐君臣上下相信,


      IP属地:天津200楼2015-09-09 20:37
      回复
        膺服于


        IP属地:天津201楼2015-09-09 20:37
        收起回复
          夷们都相信,


          IP属地:天津202楼2015-09-09 20:38
          收起回复
            你在遥远的时空叹息,注视那些曾与唐军为敌的势力结局。安史之乱八年平定,贼首全家灰飞烟灭;突厥几起几落,名号终于在玄宗年间消失;强大的吐蕃也在唐僖宗年间崩溃了,从此风光不再;回纥汗国在文宗年间被吞并……三百年风云变幻,你所效忠的李唐支撑残喘,终于见证外敌被一一葬进了历史的垃圾桶。
            大唐帝国的最后一抹余晖也在驼铃梵唱里散去。西域日落,江河东流,斗柄南指,莽原荒漠上再无汉骑纵横,万里觅封侯的传说,就此只铭记在史家汗青中。


            IP属地:天津204楼2015-09-09 20:40
            回复
              长安国子监本来就是一个人员流动频繁、消息传播很快的地方,阿倍在公开场合出过几次风头以后,“有一日本国太学生……”就成了长安上流社会人士茶余饭后闲谈的话题,其性质跟“听说林邑国进贡了一头大象……”差不太多。
              阿倍出名以后,时不时被邀请参加名流的宴集聚会,吟诗作赋,也由此跟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结识。既然挤进了那个圈子,一群文人相互吹捧,知名度越来越高,这样当你们太学修习期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包括你在内的大部分学生都名落孙山,阿倍却被主考官青睐有加(当时审卷子不糊名,判分的人都知道自己在给谁打分),高高地中了一名进士。


              IP属地:天津212楼2015-09-11 19:39
              回复
                一个来自海东偏僻小国的man夷居然进士登科,这个消息轰动朝野,很多诗人写诗大赞阿倍是“上才生下国”“野情偏得礼”【出自包佶《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你听说,在含元殿面试时,连唐朝皇帝都觉得这个一口清脆金陵洛下音的老外怪有意思的,亲自赐他一个汉名叫“晁衡”,还委任了他一个非常好的出身—“太子宫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


                IP属地:天津213楼2015-09-11 19:42
                收起回复
                  一个翊卫的品级是正八品上阶;如果您父亲是秘书少监之类的四品官,或者您爷爷是六部尚书(三品官)中的一位,您就可以去申请一个勋卫当当,品级高一点儿,是从七品上阶;再给力点儿,您干脆穿成三品官的儿子或者二品官的孙子,那样就能做亲卫了,正七品上阶。
                  您说啥?才七品八品,官职太低了?庐山瀑布汗,您以为在唐代混个官职容易啊。
                  那些没有老爷子门荫的科举考生,十年寒窗苦读,一朝春风得意,中了进士,可着劲儿满城撒欢打滚,滚完了以后去当官上任,您知道他们当的是几品官不?九品!在京城只能当个图书馆管理员研究一下马列主义,在外县只能当个编制内最低级的县尉!在基层摸爬滚打十来年,运气好了升官成县令,都是几万十几万人的父母官土霸王了,您猜是几品官?七品!跟个刚出社会的官二代平级!啧啧,人比人气死人啊。
                  回来还说三卫,您呢,拿着老爷子的户口簿去要求当皇家卫士,有关部门审核了,认定您出身没造假,但还得看看您本人,是不是适合给皇帝太子们牵马守门。
                  先看长相,基本的要求是横平竖直、仪表端正,水桶腰、肉包子脸更好。
                  然后听您说几句话,声音要清楚有力,口音要接近当时的官话“金陵洛下音”,地方口音不能太重,否则跟您的保卫对象交流起来容易出麻烦事。
                  再是让您写几笔字看看,书法要端正优美,笔迹歪七扭八像鹿蹄子踏出来的,直接踢回家练字去!
                  最后要考察一下您脑子好使不,对事务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咋样,能不能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做好维稳工作,绣花枕头驴粪蛋儿就别在皇帝跟前晃了。
                  四条都合格,三卫里又还有编制,恭喜您,去领员工卡和工作服,明天开始打卡上班吧。
                  三卫们的工作,一般来说不是很累。总共将近五千人,分散到几个卫队里。皇帝上朝,你们给当仪仗队,站在宫殿门里墙边充场面;皇帝太子亲王出行,你们打打旗子,扛扛兵器。不上朝不出行的时候,你们在自己的划定守卫位置里站岗,不准让闲杂人等乱逛,就行了。
                  这样,您看,当李世民、武则天去骊山泡温泉的时候,肯定要带上你们三卫(不见得把所有人都带去)。那么哪天轮到您在御汤池上面的山坡站岗时,发现那个露天的星辰汤里有人啦,本公司就给您送个高倍望远镜过去,嘿嘿……


                  IP属地:天津216楼2015-09-11 19:45
                  收起回复
                    工作时间,禁止交头接耳,禁止从皇帝面前走过(如果需要走动,必须从皇帝背后绕行),禁止和御座位下的其他人说话聊天,禁止……禁止事项很多,不过呢,没有明文禁止偷看皇帝洗澡,也没有明文禁止在皇帝洗澡时站池子旁边拿刀侍奉。
                    据说“千牛备身”这职位,传到东瀛去似乎还保留了一个简略版,那些将军大名的身后也经常坐着一个专门拿刀的少年,好像叫“小姓”啥的,跟男主人的关系十分亲密……
                    另外,“选三卫”这档子事,在贞观年间比较有效,高宗武后时代这制度就废弛得差不多了,玄宗李三郎年间基本就没这事了(顶锅盖,我承认这一篇指南保质期太短,有骗工作量嫌疑)。
                    最后补充一条,如果您想偷窥的是武女皇,那还有条捷径,就是传说中的“控鹤府”。建议您可以带点儿蓝色小药丸穿过去,然后就×××××××(对不起,根据大唐法律法规您的输入结果不予显示)……


                    IP属地:天津218楼2015-09-11 19:50
                    回复
                      不能一高兴就“诛九族”,也不能“拉出去剐了”,请依法治国!--法律
                      今天我们来玩一次难度比较高的穿越。
                      您凝神静气,心意合一,两眼一闭,“biu”一声穿过去了。睁开眼,发现身处一座大堂之内,面前地下跪着几个五花大绑的人,两边立着虎视眈眈的衙役们,堂上除了您自己,还坐着几位道貌岸然的高官,正在一起听人陈述案情。
                      您算是反应快、适应力强,很快就懂了,您好死不死地穿越到了正在审案子的唐代刑部官员身上。
                      没办法,赶紧看案卷,弄清楚是个啥事吧。这一看不要紧,正在审理的居然是桩谋反案!
                      爱国忠君的您,看着案卷里记录的犯人种种无法无天欺君罔上的恶行恶状,热血上涌,怒火冲天,拍案大骂:“娘希匹!岂有此理!把主犯都拉出去给我活剐了!诛他九族!一个活口都不许留!”
                      这话一出口,就见堂上所有人都用打量珍禽异兽的目光看着您,您(穿越上身的那位)带来的仆从赶紧跑出去请医生,主审官厚道地宣布先休庭一阵子,三司要合议。
                      几位官员转入后堂,可能有那性子直率的,过来劈头问您:“公欲反邪?”
                      晕,我这不是一起在审谋反案吗?怎么变成我要谋反了?
                      当然了,痞子打架这种小事,根本不会惊动您所在的刑部、大理寺等中央司法机关过问,甚至京兆尹(长安市市长)、万年县令(长安市万年区区长)很可能也懒得理,由万年县的“法曹参军”(负责司法事务的区长助理)王五审一下:两个人都只轻微见血,没大伤,但痞子张阿三打架时抄了板砖,杖六十;痞子李四奴是空手打的,没用凶器,笞四十,各人打一顿屁股完事。
                      张阿三一拐一拐回家,想到自己比李四奴多挨了二十板子,气恨难平,于是隔天又找到王参军告发:“李四奴那小子不是好人,几天前我见他夜里跟别人一起往他家搬财物来着,不是偷来的就是抢来的。”
                      既然有人告发,县里也不好不理,派些城管协勤(唐代管这些人叫“不良人”)去李四奴家搜查一下。其实谁也没当回事儿,就算在李家搜出了一些赃物,只要不值五匹绢的钱,那也不过是再把李四奴打一顿而已。
                      没料想,不良人回来了,一个个气色不正,口眼歪斜。王五见状笑问:“看来李四奴这小子还真偷了不少东西啊,比五匹绢还多?那就得徒一年了。他去做苦役倒也没啥,就是‘徒’以上的刑罚得县官甚至京兆尹来审理,还得送大理寺去判决,忒麻烦。李四奴这小子真该死。”
                      不良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有人闷声说:“嗯,他偷的东西比五匹绢值钱,值钱得多。”
                      王参军皱眉了,说:“不是吧,偷一尺绢杖六十,多偷一匹加杖十下……偷够五匹绢徒一年,偷十匹徒一年半,十五匹徒二年……偷够三十匹绢就要流放两千里,偷五十匹绢流三千里加两年苦役,这是盗窃罪的最高判刑了。李四奴他到底偷了多少东西啊?”
                      不良人说:“他偷了件龙袍。”
                      “……”
                      案件上报给万年县令,县令上报京兆尹,京兆尹上报大理寺。事关重大,大理寺又上报宰相奏明天子,指定刑部、御史台各派官员,会同大理寺官员进行“三司会审”。您穿越上身的这位刑部侍郎某,这才参与到案件中来。


                      IP属地:天津219楼2015-09-11 19:52
                      回复
                        等等,好像有奇怪的东西混进去了,马利亚末艳同志生的儿子叫移鼠?
                        问了问,没错,唐朝的景教徒就是这么称呼自家的救世主弥赛亚(即上文的“迷师诃”)。您觉得移鼠这个名字太难听了?我觉得也是……要不我们换换?唐朝人对耶稣还有一个称呼,叫“客怒翳[yì]数”,是转译自叙利亚语。
                        移鼠或客怒,您觉得哪个好听点儿?随便挑吧,反正唐朝还没有“耶稣基督”这个名号,天主教徒穿越唐朝请慎重,建议穿越到明朝。
                        其实,如果您想穿越到唐朝去拜外国神,我并不推荐您去凑景教的热闹,因为景教真的不算很热闹。
                        唐朝流行的“洋教”(夷教)不少,其中景教受到特别关注,说句大实话,那是因为近世以来基督教文化在全球的强势流行。
                        在唐朝最热闹最强势的洋教,其实是人家火祆教,也叫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是古波斯帝国的国教,那些从丝绸之路过来中国做生意的胡商,大部分都信这个。
                        为什么说祆教比景教热闹呢?来来,我们出门左转,您跟我去瞧瞧就明白了。
                        义宁坊东南的礼泉坊里,就有一家“祆祠”,也就是人家拜火教的教堂,在坊西北角。平常日子,里面也就烧着三坛熊熊大火,一些身穿长袍、头戴罩面的祭司出出入入,但我们运气好,赶上了人家的宗教活动,唐朝老百姓一般叫“赛祆”,这就可以大饱眼福了。
                        您看,这一堆大鼻子、深眼窝、满脸胡子的中亚人,头戴尖帽,穿着翻顶的团花锦袍,围在祆祠内外吹拉弹唱,或站或立,有弹琵琶的、吹筚篥的、唱歌的、转圈跳舞的……空地上架起火,吱吱地烧烤着肉,另外还有大坛的美酒揭了泥封供饮用,香气随风飘散。围观群众越聚越多。
                        突然,有个胡僧走出来,向围观群众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粟特【粟特,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语,然后拔出雪亮的刀子,一下子戳进自己裸露的肚子里!
                        在围观群众的惊呼声中,该胡僧面不改色,还在用力捅自己,直到刀刃从后背破出。他又握着刀柄,横切竖划,把自己的腹部剁成十七八块,肠断肚裂、血流满地,但仍然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抽出刀子,往身上洒点儿水冲冲,然后没事了,走回去歇着。
                        又一个胡人头目走出来,这位没拿刀子,拿了一根很长的大铁钉,冲着围观群众嘿嘿一乐,举起钉子冲着自己的天灵盖就刺了进去,旁边还有人帮手,拿着个锤子在那里敲敲敲,一会儿,钉尖从胡人腋窝里透出来啦!
                        这位钉腋大侠也是祆神护体、百无禁忌状,高举着胳膊来了个马拉松长跑,跑一圈以后回到祆神面前,念诵些咒语,拔钉,歇着去了。【记载见唐张《朝野佥载》:“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祆神庙,每岁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酹神之后,募一胡为祆主,看者施钱并与之。其祆主取一横刀,利同霜血,吹毛不过,以刀刺腹,刃出于背,仍乱扰肠肚流血。食顷,喷水咒之,平复如故。此盖西域之幻法也。”同卷又记:“凉州祆神祠,至祈祷日,祆主以铁钉从额上钉之,直洞腋下,即出门,身轻若飞,须臾数百里。至西祆神前舞一曲,即却至旧祆所,乃拔钉,无所损。卧十余日,平复如故。莫知其所以然也。”】。
                        您说这个挺好玩,您也想皈依火祆教学点儿技术,当个唐朝的大卫·科波菲尔?
                        对不起,人家祆教不随便传教,也基本上不收汉人教徒,只在胡人圈子里内传,再说,您确定您能适应这种神秘中亚宗教的教规吗?别的不说,我只给您举两条教规。
                        祆教徒死后不进棺材,不土葬,也不直接火葬,而是要曝尸,让狗吃掉皮肉,剩下的骨头装进个小瓮里埋起来。【狗食尸的习俗,见杜佑《通典》卷一九三《康居》条:“国城外别有二百余户,专知丧事。别筑一院,院内养狗,每有人死,即往取尸,置此院内,令狗食人肉尽,收骸骨埋殡,无棺椁。”】


                        IP属地:天津225楼2015-09-11 20:03
                        回复
                          但是这还不算完,根据我天朝自古以来的潜规则,地方进京的贡物,光送给皇帝那是绝对不行的。早在扬州上船的时候,您的上司扬州刺史就命人把贡物分成N多份,一色色打点好,这一车送李相公,那一箱送张尚书,那一抬送杨阁老……随礼物致送的往往还有刺史的亲笔手书信柬,少不得也得由您这个进献使一一上门,拜望到位。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收礼的也不能白收,各家主人都跟您客气了几句。虽然大部分说的都是“近日时气真好啊”之类的闲扯,但也有那与刺史交情颇深的,屏退左右,低声告诫您,过几日见陛下时要留心。
                          “某听闻京中传言,有御史参劾扬州府,端午竞舟劳民伤财、耽误农时。使君在御前对奏时,玉音或垂询此事,使君宜早做筹备。”
                          您立刻头大,心想我刚穿过来没几天,能听懂你们叽叽哇哇说些啥就不错了,还要替都不知道长啥样的领导应付皇帝审问啊?那御史也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人家过端午节赛个龙舟,又碍着你哪儿了?为这事还写个奏状弹劾,唐朝的纸不是很贵吗?你浪费不浪费啊!碳排放增加全球变暖都是你造成的。
                          一边心里暗骂,一边还得谢过人家这位好心好意的提醒,至少让您有了提前准备打小抄的时间。一出人家府门,立刻找来从扬州一路同行过来的同僚,问问那劳民伤财的端午竞舟到底咋回事。
                          这同僚是个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很轻蔑地说:我们端午的龙舟竞渡已经玩了一千年,能有啥事?那御史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北人,去年奉敕巡视江东,被我们竞渡的盛大场面给吓到了,一拍脑袋就觉得凑这么多壮丁来划船,肯定会耽误种田养蚕,再加上—咳咳,大概是对我们刺史送的程仪【程仪就是路费,古代上级、亲友要远门旅行,作为下级或亲友,送给他一笔钱在旅途中花销。】不满意?反正回京以后成心找事儿来了。
                          我们扬州的龙舟竞渡比长安洛阳场面还大吗?一句话问出口,您马上觉得自己脑筋秀逗了。江南水乡,到处都是河流船舶,当然比以旱地为主的北方更适合划船赛舟。
                          “除了荆湘之地(约在今天的湖北和湖南省),天下没一处端午竞渡的盛况能跟咱江东相比。”同僚傲然回答,随后又眉飞色舞地谈起家乡风俗。几家几户凑钱买龙舟,下水前先三牲六畜吹吹打打地祭船。船头船尾涂油抹朱、点画龙晴是必需的,那富贵高门甚至连划舟丁夫的衣衫上也给涂满桐油,以免溅水湿了衣,妨碍力气。


                          IP属地:天津228楼2015-09-11 20:05
                          回复
                            七月七日长生殿,美人满屋抓蜘蛛--七夕
                            “佳节特惠穿”七夕之旅满团起程啦!经过这些天来的折腾,公司决定特别奉送本次团穿成员一个轻松悠闲富贵华丽的高端体验—我们直接穿越进唐朝巅峰期开元天宝年间的皇宫里,目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七夕节私密小情调。
                            请坐好,咱要落地了……唔……嗯,可以睁眼了,但是……客人们少安毋躁,我去问问驾驶员师傅这是啥地方,为什么房基破败一片荒凉……
                            那啥,不好意思,我们的驾驶员脑筋比较直,听说要去皇宫,就直接降落到了长安城最古老也是最大的皇宫—“西内”太极宫。当然,您可能知道,从唐高宗时代起,唐朝的皇帝们日常就不在这里办公居住了,他们都在“东内”大明宫呢,怪不得这边一点儿人气都没有。
                            哎哟!师傅您慢点儿!大家抓稳了……不不不不不不,我们不是要去大明宫啊!我刚才那话没说完呐,大明宫虽然是唐朝大部分皇帝的主要居所,但是我们现在所在的玄宗时代,皇帝李隆基同志日常是在自己的城内别墅起居,也就是比较靠近大雁塔的那个“南内”兴庆宫……
                            我说师傅您脾气也太急了吧?您等我说完话再降落行不?看看,这到了兴庆宫,虽然房子树草明显比太极宫鲜亮,人也比较多,但是,现在是夏天!长安城夏天很热、很闷!有条件的高端人士,比如皇帝,夏天都要出城去避暑!
                            您还好意思骂我?当着这么多客人的面,算了,回去我再找你们部门领导投诉你。您问朝廷的暑期办公地点到底在哪儿?在秦皇岛北戴河啊……咳,我也气晕了。
                            历代皇帝各有自己喜欢的避暑行宫,到李隆基这一辈儿呢,有了杨美眉以后,他是比较爱去华清宫,就是在长安东边,骊山脚下,能泡温泉的那个。
                            成,这算定了,我们走吧。对,骊山,华清宫,靠近皇帝寝殿的地方,这回没错了。
                            我说师傅您也不用把全车人都甩到温泉池子里吧……对不起,对不起,我们马上给客人们发放免费毛巾,请可怜可怜我这个七夕节晚上还要加班还遇上这种事的苦命导游鹿吧。
                            还好还好,现在是中午,太阳正毒。我们呢,爬出温泉,先悄悄溜到宫院围墙外,找块儿宽阔平坦的地方,躺下来晒晒衣裳,等干得差不多,晚上再去围观李杨小情调不迟。
                            那位客人说啥?大夏天的中午,一堆人躺平晒太阳,做木乃伊呢?没事没事,我教您一句话,如果有闲人过来问您,这是躺着干啥,您就跩跩地回答他:“老子我晒腹中万卷诗书呢!”
                            从汉魏开始,民间就有在七月七中午晒书、晒衣服的风俗。有因为尊重这风俗,结果职场受挫的,比如避祸在家的司马懿同志,七月七家里晒个书,就被曹阿瞒打探到,判定这老儿纯属装病骗保,立马押回去上班;也有借着风俗装酷玩行为艺术的,“竹林七贤”里的阮咸,七月七中午别人家晒衣服,一大堆绫罗绸缎挂着,阮某也去凑热闹,举个竹竿,上面挂件破裤头到处晃;至于在太阳底下摊平了大睡,声称是“晒书”的,原创版权属于一个叫郝隆的家伙,我这只算是拾人牙慧而已。
                            一觉睡到天黑,拍衣服起来,重新溜进华清宫里去,我们一路走一路看热闹吧。
                            七夕的晚上,宫里比平常夜间欢腾得多,到处能看见三五成群的漂亮美眉,打扮得花枝招展,凑在一起说说笑笑,不知道都干些什么。凑近去瞧瞧,这里有五六个宫女,正围在一盆水边,好像要往里放东西,但是完全看不见她们手里拿的是啥。
                            再凑近点儿,嗯,这回看到了吧,细细长长的银色物,是针。


                            IP属地:天津232楼2015-09-11 20:10
                            收起回复
                              翻译得不好,大家领会精神。反正驱傩词大同小异啦,再来一首也差不多:
                              适从远来至宫宅,正见鬼子笑吓吓。偎墙下,傍篱棚。头鬅鬙,眼隔搦。骑野狐,绕巷陌。捉却他,项底揢。塞却口,面上掴。磨里磨,硙里侧。镬汤烂,煎豆醋。放火烧,以枪攫。刀子割,脔肉擗。因今驱傩除魍魉,纳庆先祥无灾厄!
                              除夕夜,大队人马上街驱傩的活动,事先要跟城管部门打好招呼。参加者可以天黑出门乱逛而不犯夜禁,机会难得。更难得的是……哎,客人您看您,一不专心就掉队了吧?刚才您在的那一队人径直往北,八成是要一直跳进皇宫里,去给皇帝嫔妃们驱傩。这种时候,有好多游手好闲的无聊人士专门收买您穿戴的这套行头,冒充小孩子偷进宫去,想趁机开眼瞧瞧皇家的女人长得怎么样。
                              唉,算了,黑咕隆咚的料想他们也看不到啥,我们还是回家吧,不凑那个热闹了—家里还有好多热闹等着您呢。
                              顺大街,进坊门,走巷曲,回家门。您问长安城夜里有路灯没?对不起,没有,平时只能靠月光星光照路,不过除夕夜会好一些,因为家家户户院里都点着大火堆,唐朝人一般叫“庭燎”,冲天火光会透过院墙和大门,把街上照得亮堂些。
                              作为京城富户,您穿越到的这户人家,堂下院里也一定点着几堆大火呢。这不您进了自己家门,只见火堆旁边人影憧憧,家里几十口子人有的坐在席上吃年夜饭喝团圆酒,有的喝高了,手拉手臂挽臂地边唱歌边跳舞,一边还有吹弹奏乐的,可真是热闹。
                              这时候您最想干什么?找肉串来烧烤?我说先把吃货的本性收敛一下成不?您穿越成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又是富家子弟,玩心远远大于吃心好吧?快交子时了,远近爆竹声越来越响,您也赶紧去把家里准备的爆竹拿出来放一放吧!
                              呃,您说翻不到红纸裹的鞭炮?也找不到点炮的线香?
                              客人您醒醒,咱这是穿越到唐朝,火药这玩意儿离走入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还有点儿距离呢。线香也没有,谢谢,那时候人家的香是要团成小块状闷在炉子里熏的。
                              客人您醒醒,咱这是穿越到唐朝,火药这玩意儿离走入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还有点儿距离呢。线香也没有,谢谢,那时候人家的香是要团成小块状闷在炉子里熏的。
                              没火药,鞭炮是怎么做出来的?这响成一片的爆炸声是什么山寨效果?唉,客人啊,您不认识汉字吗?“爆竹”这俩字是啥意思,猜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吧?
                              您看,您家里的其他人这不是拖了一大堆竹子过来吗?对啊,还愣着干吗,跟别的小孩一起动手,往火堆里扔竹竿吧!竹节中间有空气,被火烧爆的时候自然会噼里啪啦地响,迸出来一阵一阵金红色的小火花,在夜色里分外艳丽喜庆。
                              没错,唐朝和以前时代的大众爆竹就是这样的,您要是觉得不过瘾,非得点那种带火药的鞭炮,请认准目标,只穿越宋朝以后。
                              小孩子们在火堆上烧竹,家里大人却在搜罗过去一年用坏的扫帚、鞋子,扫帚也扔进火堆里烧掉,不能丢出院外,说是这样可以在新的一年“令仓库不虚”。至于破旧鞋子则要埋在院里,这样家里会出当大官的儿子哦。


                              IP属地:天津236楼2015-09-11 20: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