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上二外,英语老师是一个从北广,不对,现在应该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女知识分子,不戴眼镜,不讲高高在上,考试前也会透题给我,少了答案而已。我不应该斤斤计较这些小事,最起码她会在公车经过时看见我微笑挥手,所以既往不咎。
最想说的,是她带给我的纪录片世界,被张以庆的影像缩小又放大的世界。
那个时候的二外是2节课,课间她就会放张的纪录片,第一部便是英与白,只是到了白来抚慰英的性冲动的时候,她便将此戛然而止。为了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尴尬,她悄然转换了影像,依然属于张以庆的,幼儿园。那些武汉某幼儿园里的小孩懵懂的行为,老师的行为,于是我开始喜欢这个用镜头说话的男人。
后来,换了老师,于是我开始淡忘张以庆,就在昨天中午我梦游,居然脑海中漂浮出了那只熊猫,晚上我吊着破网开始下载了英与白。次夜,我终于可以了结这场挂心许久的纪实故事了。
50分零6秒,从倒置的镜头开始,整部片子就一直在呈现一个驯养员和一只大熊猫的日常琐事,一只雄性动物和一个女人的....的什么?我也说不清楚......故事在两千年的新年钟声中告一段落,我却由心而发的抑郁,这种压抑和我看THE DOORS的压抑截然不同,后者是郁闷,前者确是把我整个人都笼罩在一片寂寥之中。
没什么多余的话,切换镜头时优雅,表现故事时简单,我就像坐在椅子里看了一场别人演我的戏,没错,应该是有一种共鸣,我模模糊糊地从内心感到孤独,而这个片子更加深了我对这份孤独感的确定。不记得谁说过,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本身就是个孤独的个体。
“人”字由一撇一捺构成,所以人穷其一辈子都在找寻能够排解掉自己部分孤单的另一个人或一些人,或许有,或许没有,不过又有谁能真正明白孤独与分享的终极定义。英与白,他们的世界或许是一种纯精神领域了,外界目光下孤独的熊猫,孤独的混血女人,拥抱着别人无法涉足的完美世界。
片中的其他人物似有似无地出现,甚至于脸也不清楚,大半年的琐碎镜头在张以庆的编辑下凸显了一个宏观世界里的微观社会,也许有责任,也许有缺失的关爱,电视的内容告知我们时代事件,主人公的人际关系几近为零,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的一个异变。
看完这片子后,我犹豫半晌最终找了英与白的文字来看,英的最终离世和白的告别又更增添了那份孤独,也许我根本不应该了结这样的心愿。
弗洛伊德曾说过,一个自己享受无言的孤独,而另一个自己却害怕冷场喋喋不休。
说得真好。
最想说的,是她带给我的纪录片世界,被张以庆的影像缩小又放大的世界。
那个时候的二外是2节课,课间她就会放张的纪录片,第一部便是英与白,只是到了白来抚慰英的性冲动的时候,她便将此戛然而止。为了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尴尬,她悄然转换了影像,依然属于张以庆的,幼儿园。那些武汉某幼儿园里的小孩懵懂的行为,老师的行为,于是我开始喜欢这个用镜头说话的男人。
后来,换了老师,于是我开始淡忘张以庆,就在昨天中午我梦游,居然脑海中漂浮出了那只熊猫,晚上我吊着破网开始下载了英与白。次夜,我终于可以了结这场挂心许久的纪实故事了。
50分零6秒,从倒置的镜头开始,整部片子就一直在呈现一个驯养员和一只大熊猫的日常琐事,一只雄性动物和一个女人的....的什么?我也说不清楚......故事在两千年的新年钟声中告一段落,我却由心而发的抑郁,这种压抑和我看THE DOORS的压抑截然不同,后者是郁闷,前者确是把我整个人都笼罩在一片寂寥之中。
没什么多余的话,切换镜头时优雅,表现故事时简单,我就像坐在椅子里看了一场别人演我的戏,没错,应该是有一种共鸣,我模模糊糊地从内心感到孤独,而这个片子更加深了我对这份孤独感的确定。不记得谁说过,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本身就是个孤独的个体。
“人”字由一撇一捺构成,所以人穷其一辈子都在找寻能够排解掉自己部分孤单的另一个人或一些人,或许有,或许没有,不过又有谁能真正明白孤独与分享的终极定义。英与白,他们的世界或许是一种纯精神领域了,外界目光下孤独的熊猫,孤独的混血女人,拥抱着别人无法涉足的完美世界。
片中的其他人物似有似无地出现,甚至于脸也不清楚,大半年的琐碎镜头在张以庆的编辑下凸显了一个宏观世界里的微观社会,也许有责任,也许有缺失的关爱,电视的内容告知我们时代事件,主人公的人际关系几近为零,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的一个异变。
看完这片子后,我犹豫半晌最终找了英与白的文字来看,英的最终离世和白的告别又更增添了那份孤独,也许我根本不应该了结这样的心愿。
弗洛伊德曾说过,一个自己享受无言的孤独,而另一个自己却害怕冷场喋喋不休。
说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