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贞吧 关注:31,894贴子:862,516
  • 14回复贴,共1

『中华』理性认识中华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一、中华意识
中华思想指的是传统上中国内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一拥护中华文化的意识型态,其亦包含了对待异族、异国的态度和思想。中华文化和思想具有最高的价值,不承认汉民族以外的异族的独自文化的价值,“化外之民”是教化的对象。也被称为“华夷思想”。
小中华思想是一种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的,在日本、朝鲜、越南等中国以外的儒教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内存在的“文化认同”和“文明继承者”的思想。


1楼2015-08-22 19:35回复
    三、中华文化起源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巫”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白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只有弄一本(归藏)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归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对《周易》发扬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可见其用功夫之勤。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最后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周游列国,到处问道了。《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更改只字词组。所以(连山)、(归藏)、《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异。


    3楼2015-08-22 19:36
    回复
      五、中华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除了主体民族汉族外,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也拥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主要可分为几个地区: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的黄河流域;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长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带的长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苏一带的长江下游;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区;广东、广西一带的珠江流域,福建的闽江流域等。


      5楼2015-08-22 19:36
      回复
        十、中华服饰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被现代中国人称之为汉服的服饰从三皇五帝到明代千年岁月中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服饰,后来清朝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通过剃发易服的方式强制所有民众必须身穿满族服饰,使中国地区的中华服饰灭绝。当前在中华文化圈可以看到的服饰有: 汉服、和服、韩服、越服、琉装。


        9楼2015-08-22 19:37
        回复
          十六、中华文化圈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地。
          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虽然汉族开创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但在千年以上的时间,文化亦逐渐扩散至东南亚诸国,与其他同样持有中华文化的不同地区民族产生若干歧异。所以,虽然中华文化包含汉文化本身,且使用汉字记载传承思想,也可能因为不同国家的诠释,使中华文化包含满族,西藏,蒙古等不同民族文化。
          日本文化是指日本形成的文化事物。特别在古代前期(到平安时代前期),强烈受到中国的影响。后来,在平安时代由于停止派遣遣唐使(894年)以及在江户时代实行锁国令(1633年),发展了独特的文化。
          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北韩现代文化的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却一脉相承。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朝鲜半岛传统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不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朝鲜半岛传统文化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越南文化,通常指的是由起源于越南北部的京族所创造的文化。越南文化是亚太地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与其他同样位于中南半岛的国家所不同的是,越南由于在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其文化特征与东亚民族非常接近,曾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台湾文化由于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多种族群组成以及不同时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现,以汉文化为主,同时兼具有最早的南岛文化,以及后来的日本、欧美文化等的特色。
          (待后来者续……)


          13楼2015-08-22 19:38
          回复
            作为中华儿女,生于中华大地,我们的祖先将中华文化的血脉注入我们的身体深处,中华文化已经注定是我们灵魂内不可回避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喜欢、学习外族优秀文化,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华子弟的身份,热爱、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部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因为喜欢外族文化,而忘记自己是中华子弟的身份,厌恶中华文化,就是不道德的,不但为我们中华民族所不齿,也是为世界上其他民族所蔑视的。
            一个人,必须热爱本民族文化(不论是否喜欢外族文化),以本民族优秀文化为荣,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公认的基本人格准则,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5-08-22 19:38
            回复
              当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一样,中华文化中也有占大多数的精华与占少数的不如人意部分。但是,不能因为存在少数的不如人意部分就全盘否定。
              现在,中华文化在当代一部分中国人中失落,是不争的事实。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更应该担负起传承、发扬其优秀部分的责任。
              如果因为当前一些中国人丧失中华文化的事实,而转向谄媚外族文化,是不符合中国人身份的,等同于不承认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一个人,如果不认同自己的本民族身份,同样也不会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例如,日本人是不会认同一个背叛本民族的人是日本人的,而无论这个人是多么谄媚日本。相信日本人尊敬那些坚定地热爱本民族的人,不论其是日本的友人还是敌人。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内心是极其鄙视那些汉奸的(虽然他们出于利益需要对汉奸们笑脸相迎),而对那些坚定的**志士却是发自内心的尊敬。相信日本人这种思想现在也是不会改变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5-08-22 19:39
              回复
                顶礼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5-08-23 08:19
                收起回复
                  贤心道骨儒为表,
                  大千世界自逍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8-23 18:19
                  回复
                    这篇帖子太棒了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5-08-23 20: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