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头牵着国家经济的长期增长,一头牵着社会就业的充分实现。解决好中小企业的问题,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落实和丰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实际上,世界各国都对中小企业极为关注,并且往往是从融资问题上寻找突破口,力图使它们对本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一、中小企业在美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对中小企业作用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世纪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规模经济的作用,大企业受到普遍重视。194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大规模企业在经济竞争中是最有力的发动机,它们为产出的长期增长提供了动力;与此同时,大企业技术进步带来了制度创新的变化,反过来又要求将垄断利润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年,西方工业化国家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上述观点。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开始,越来越多的数据开始挑战通过企业规模增加来实现效率提高的观点。由此,中小企业的发展开始受到各国的关注。归纳看来,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增长、就业、技术进步以及国际贸易方面的贡献。
在美国,1945年以后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占全部产品和劳务价值总量的50%左右,尽管这一比例在80年代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在40%以上。同时,自20世纪初到70年代,美国科技发明一半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而到80年代,美国科技发明的70%更是由中小企业带来的。此外统计数据也表明,1980~1990年,美国各产业新增就业主要来源于中小企业,这一比例达到87.3%,而同期大企业创造的新增就业仅占12.7%。在中小企业新增就业中,贡献最大的是规模20~99人的企业,贡献率为33.5%;其次是100~499人的企业,贡献率为27.3%;最后是20人以下的企业,贡献率为26.6%。就大型企业而言,贡献率较高的一类是1000人以上的企业,大约为8%;而500~999人的企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最低,只有4.6%。
二、中小企业为日本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在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受到重视。从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1955~2000年制造业领域300人以下的企业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增加值,而且这一比例基本维持在55~57%的比例不变,说明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在批发业领域,1988~1999年99人以下的企业创造了61%以上的销售额;同时,在零售业领域,50人以下企业销售额占73%以上。总之,在批发、零售行业同样是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大。
从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看,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劳动力市场就存在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劳动力的两个平行的市场。大企业主要吸收来自大专院校的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而中小企业主要吸纳来自农村的农民和被大企业解雇的临时工、退休工以及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劳动力。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日本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数为4319万人,占各类从业人员的67%。其中在小企业就业的人数为1383万人,占日本各类从业人员的21.5%。可见,中小企业就业是日本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在稳定社会就业方面成效显著。
从中小企业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看,日本中小企业创造了战后奇迹。众所周知,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密不可分。特别是在战后恢复期,由于存在大量廉价剩余劳动力,日本在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方面明显具有竞争优势。而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在扩大日本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0年代初以前一半以上的出口创汇均来自中小企业。此后,由于日元升值和劳动力逐渐稀缺,中小企业在日本出口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目前,由于日本汽车制造、机械电气行业出口强劲,中小企业开始转而成为这些行业大企业的零部件配套企业,从“直接出口”转化为“间接出口”。不仅如此,日本中小企业也进行战略转移,从与新兴市场国家竞争较为激烈的美国市场转向中近东、非洲以及东欧各国的市场。所有这些努力和调整,使得日本中小企业在出口中的绝对份额并没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