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吧 关注:148,627贴子:661,929

艾灸普及贴(原文”有关艾灸的一些话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文为@草头插民 的帖子”有关艾灸的一些话题”里面的精华部分,楼主仅为搬文者,此贴禁水禁问诊,此文仅供参考。
在艾灸吧很久了,以前也曾经立贴为大家解答一些问题,那个帖子后来也很火。但是因为一些生意上的琐事,突然就很忙了,怕误了吧友们的治疗,愧对各位的期望,后来自行删帖了。这段往事,一些老朋友或许还记得。
这段时间,略有闲暇,也经常会在贴吧里看帖,只是回复的比较少。原因依然是忙,真的太忙。以前我记得有几位艾灸大神的,也经常指点灸友选穴,用灸,不知道这段时间为什么都不太活跃了。所以呢,很多新入门的吧友自己凭着感觉用灸,导致疗效不确切,甚至出现一些副作用,实在是令人着急。
前几天在一位朋友帖子里承诺;最近将就艾灸专门发帖,为一些新入门的朋友做普及,连续几天抽空,每天攒一点吧。因为是抽空抠手机码字,很不成系统,大家将就着看吧。如果有高手路过,还望不吝指教。
灸法,自古就是排在各种体外疗法之首的。各种经典以及医谚对于灸法的记载,赞誉,比比皆是;“针之不及,汤之不为,灸之所宜。”“阴阳俱虚宜用灸。”“七年之病,求诸三年之灸”“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由此可见,在古代,无论是中医,还是民间,对于艾灸的重视程度和普及程度。
其实除了汤药,我个人最常用的是针,和刺血拔罐。为什么呢?因为“汤者,荡也。”汤药起效很快,比如治疗风寒外感,麻黄汤,桂枝汤是可以做到“覆碗即愈”的。而用针,自古就是用来急救的。比如老百姓都熟知的掐人中,这个穴位本身就是用于针刺急救的,下针以后几秒钟就开始起效。类似的穴位还有很多,比如涌泉,比如十宣(刺血)。刺血拔罐对于很多风寒湿痹引起的疼痛,当场就可以见效,做完之后疼痛就去掉了。当然体外疗法还有推拿、刮痧、点穴、烫熨、熏蒸、贴敷……就不一一介绍了,因为那些我都很少用,也不擅长。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艾灸。为什么呢?《扁鹊见蔡桓公》中有一段话;“疾在腠里,烫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五脏,汤药之所及也。”而艾灸,可以囊括前面所有,无所不至。


IP属地:福建1楼2015-08-27 21:20回复
    上面说到了,艾灸不当也是会有副作用和危害的,那么,这些副作用和危害从何而来呢?
    这里呢,先说说健康的人体应该是怎样的吧,只有这样讲,才能让各位朋友从根源上面了解到艾灸的原理。
    《黄帝内经》里面,讲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之类的传说人物。虽然我们把他们当做是传说,但是有一点是不会有错的;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人类的休养生息,都必须顺应宇宙天地这个大环境。关于这个天人合一的理论,很多经典都有讲述,比如《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有这些,都反复的告诫我们,人的生理运行,要尽可能做到与天地同步,这样才是最健康的生存状态。
    那么,什么是最健康的生存状态?怎么才能与天地同步呢?如果不同步,又能怎样呢?万一出了问题,我们该怎样去解决呢?这个问题听起来,好高大上啊,普通人能理解吗?
    其实,答案真的很简单,我们的老祖宗早已经把一切总结出来,写在这些经典里面,我们只需要去看,去读,去领悟就可以了。


    IP属地:福建7楼2015-08-27 21:38
    回复
      大冢敬节,临终对他的弟子们说;好好学习中医经典,以后让中国人来日本学习真正的中医!
      每次我想到这段,脸上都是火辣辣的。
      中医的第二次没落,是从金元时期,温病开始大行其道开始的。从那个时期开始,后世就开始尊崇各种秘方,神药了。中医讲究;道、理、法、术、器。我们选择学习中医,就是选择了一个方向,这就是道。然后就是理论,和方法。自古中医师父教徒弟,有一句被重复了几千年的经验;“理不过内经,法不过伤寒。”最后呢,才是技术和工具,也就是术和器。


      IP属地:福建9楼2015-08-27 21:42
      回复
        从宋朝开始,就逐渐出现了各种匪夷所思的诊断方式,例如隔帐诊脉断病,周易推算诊病之类,闹得中医越来越像神棍,脱离了真正的发展方向。
        以致后来,在宫廷中真的出现了传说中的悬丝诊脉……开玩笑!纯粹都是吃饱了撑的。
        再往后,其余的三大中医浩劫,一个是因为在皇族身上用灸,用针,让皇族赤身裸体,有不敬之嫌。所以道光皇帝下旨,废除针灸。从此,针灸从太医院,以及所有官方医疗机构中被彻底缔除。
        第二,国民政府时期,一大群名人政要呼吁取缔中医,中医地位岌岌可危。幸好,中国还有明白人,不都全是二傻子,各地有识之士纷纷上书请愿,抵制废除,中医才得以逃过一劫。
        最后这次,从1953年中医教育改革至今,各种摧残排挤持续了六十多年,至今仍在持续。其中缘由,改天专门开贴详谈。
        中医危矣!如果一种几千年香火不断的学问在我们这辈人手里逐渐消亡,就此日薄西山,被强行阉割,踢出历史舞台,那么,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越扯越多了……本来只是想聊聊艾灸,扯了好几天都在跑题。还请朋友们海涵,手机码字,信马由缰,我凑合说,您凑合看吧!


        IP属地:福建10楼2015-08-27 21:43
        回复
          前面聊了好几天,都在讲中医的一些基本知识,当然这都是属于常识性的东西,不牵扯真正的专业知识。
          其实这几天比较忙,码字都是抽时间的。今天写了好多,都扯到气血阴阳辩证和舌相脉理了。后来一想,还是算了吧,所以又删了重写。
          学中医是属于能够立竿见影的,学多少,就用多少,受益就有多少。所以呢,接下来我将着重跟大家聊艾灸。
          如果要说艾灸会产生副作用,就不能不说到艾灸治病的原理。人体气血阴阳说起来很复杂,但是黄元御很早就用归纳法做了总结;“分则五行,合则阴阳。分则阴阳,合则一气。”也就是说,人体追根究底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处于阴阳合和状态的一种精微物质,是生命的本源,在不同的条件下,它既可以化成阴,也可以化作阳。
          呵呵 有点晕了吧?其实很简单,比如我们古时候用的油灯,我们都知道其实燃烧的,是灯油蒸发以后形成的可燃性气体,那么这个气体,继续加热,就会被点燃,变成火焰。如果把这个可燃性气体给它降温呢,它冷却以后就会还原成灯油。
          人体正是因为有了气的存在,才能支持所有的生命行为。当然因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所以气的构成也非常复杂。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中气、宗气、肺气、肾气、心气……以及风寒暑湿燥等等外邪病气。这样聊下去又会越来越复杂了,我们重点来讲营气和卫气。
          《内经》讲到;营行于经内,卫行于经外。这里讲到的经,是指人体那些很大的经络,例如十四经加上奇经八脉这种,以及身体内大的动脉静脉血管和主要的淋巴管。其外的子络孙络不在此列,所以说“行于经外”。
          营气行于经内,直接联通到五脏六腑,起到输送营养精华,温养脏器,以及转化、代谢、等等作用。
          卫气行于经外,主要负责抵御外邪,温养肌肤,毛发,开合腠里等等的作用。
          所以说,卫气和营气,本身它是一体的,只是气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如果用可燃性气体比喻的话,营气属于温度较低,属于有温度的液态。卫气温度较高,属于半气化状态。
          因为卫气的活泼属性,所以我们身体受到刺激的时候,最先有反应的是卫气。卫气流动以后,就会影响到营气,然后通过经络,再去影响脏腑。这就是针灸按摩刮痧……所有体外疗法的治疗机理。
          因为卫气和营气的自身属性,我们用阴阳来区分它们,卫气属阳,营气属阴。在针灸过程中,针下出现的红晕,那就是卫气的表现,我们称之为“气至”。偶尔拔针带出血,就可以视作营气。


          IP属地:福建11楼2015-08-27 21:43
          回复
            那么,我们用艾灸,最初受到热力、艾火刺激,卫气就开始变得活泼起来,所以很快这块皮肤就会变红(气血虚灸很多次都不会变红,气血足下针之后就会红一片)。卫气被调动起来之后,紧跟着,营气就会被调动。气血营卫的理论来讲,卫属气,营属血。那么《内经》告诉我们,气比血先行六寸,也就是气至以后,六个呼吸,经络里面的营气就会开始响应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急救的时候,下针就可以立竿见影的让昏迷者醒过来。艾灸最多只需要六个呼吸的时间,下针因为直接刺中经络大穴,所需时间更短。比如偏头痛用童子髎透率谷,脚腕痛用商丘透丘墟,针刺到的同时,疼痛就已经消失了。
            那么,我们既然要用针,或者灸,去引导气血,气血的多少就至关重要。有些人气血充盈,不管是艾灸或者下针,就很容易见效,而且很容易彻底治愈。比如他本身只是某一条经络出现淤阻,我们只需要按照经络气血流注的方向,去加量加压,冲开淤阻,一个良性循环建立起来,就可以撒手不用管了。
            但是有些人,当时用了很有效,过后就会反复。这就是气血能够冲开淤阻,但是不足以建立一个良性循环。一旦艾灸的刺激消失,淤阻又慢慢的回来了。
            还有一种人,灸好几次都感觉不到任何效果。出现这种情况,排除选穴配穴错误,就是气血极弱,或者淤阻极重的表现了。
            大致的粗分,我们可以分做以上三种,如果细分,是可以分做无数种类的。例如有些人是营气很足,但是卫气虚弱,有些人却是反过来的。有些人是心气旺,《内经》说到;“气有余,便为火。”那么反应出的症状就是心火很大,整天口腔溃疡,扁桃体牙龈问题不断,但是偏偏腿脚冰凉,下焦湿寒。所以说,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偏颇的,包括我也一样。当这种气血偏颇在一定的度之内,人体是会尽力保持阴阳平衡的,人体是复杂的一个系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精准的自我调节,它的聪明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是,当这种偏颇很严重,已经超过了身体自我调节的极限,症状就会出现了。
            当症状出现的时候,其实就是身体在警告我们,出问题了赶紧反省自己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吧。轻微的症状,都很好解决。比如我们大汗淋漓之后,口干舌燥,其实只要多喝水就行了。我们通宵熬夜,第二天脸色苍白,黑眼圈,感觉头重脚轻。这时候我们只需要美美睡一觉。
            如果轻微的症状出现,被忽视了,那么它就会变成严重的症状。比如说心慌,气短,心悸,莫名的疼痛,抽筋,腹泻,失眠……


            IP属地:福建12楼2015-08-27 21:44
            回复
              这个普及贴,讨论的内容较浅,仅限于中医的一些入门常识,和艾灸的一些基础理论。接下来可能要讲到具体的艾灸技法。
              吧友中藏龙卧虎,可能有些朋友觉得讲的过于浅显,不值一看。那么,或许可以请各位移步到中医吧看”草头插民”的另一个帖子。那是一个医案讨论贴,发了这半年来一些有代表性的医案,中间也有各路高手发表的一些看法和指点。还有一些是我自己偶尔有感而发的胡言乱语。
              总之因为是学术交流贴,问诊少了很多,大多是讨论中医的内容,比这个艾灸普及贴要更专业一些。欢迎大家去看看,但是不要在里面发问诊单,谢谢大家。
              最简单的方法,点击我的头像,然后下拉。找我的帖子,那个叫做《发几个医案》的帖子就是了。欢迎各位前辈高人不吝赐教。


              IP属地:福建15楼2015-08-27 21:47
              回复
                治疗中焦问题的时候,下针方向就是直进。治疗下焦问题的时候,下针方向就向下。如果出现类似下焦虚寒,引起的虚火上炎呢?我们用鸡足刺。直刺进针,提到皮下,先向下飞快斜刺,然后再提到皮下,向上斜刺。再通过提插捻转的手法进行补泻,可以让针感一路抵达患处。这个叫做“气至病所”。
                所以说,足三里一个穴位,竟然可以治疗上焦、中焦、下焦的问题。说是足三里,叫它“足三理”都不为过啊。它可以调理三焦嘛。那么我们要在足三里艾灸或者下针,或者汤药治疗,最好的时间段是什么时候?是上午7点到下午3点之间。为什么呢?
                从气血流注歌诀我们就可以知道“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那么7点开始,到9点,属于辰时。气血流注于胃经,这是我们的早餐时间。这时候胃经气血旺盛,足三里穴位的作用力也是最强的。过了9点呢?9点到11点,巳时,属于脾经。脾为胃之母,这这个时间段,是引胃经气血去滋养脾经最好的时候,因为胃刚刚消化完食物,有充足的养分。怎么引呢?还是前面讲到的;足三里是合穴,“入则为合”。它的穴位属性就决定了,它会把气血引进去。到了11点至下午1点之间,午时。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属于气血流注心经的时段。心气不足的人,这会儿就开始发眯,想睡觉。这时候我们用足三里仍然是很好的时机。因为“火生土”,心生脾。这在中医叫做“虚则补其母。”我们借用心的力量去补脾。那么再晚一点,就到了小肠经气血流注的时间段;未时,1点至3点。这时候我们如果用到足三里,就不是纯粹的补脾升阳了,而是先补胃,再补脾。为什么呢?五脏六腑的生克顺序是脏传脏,腑传腑。小肠属于阳火,心属于阴火。所以阳火生阳土,小肠是胃的妈妈,它会先去哺育自己的孩子,但是足三里这个合穴,会把胃得到的气血,转手送给脾。
                过了这个时段,是不是就不可以用足三里呢?不是的。上面讲的是正常情况下的养生,是指身体基本没有大问题,比较平衡状态下的情况。而且呢,我们很少有单独用一个穴位去治病的情况。其他时段,我们不是为了养生,而是为了治疗。那么足三里这个穴位的这么多特性我们就可以加以利用,比如它可以调动气血啊,引火下行啊,引阳入阴啊,清上焦虚热啊,清胃热升脾阳……等等等等。它的这种穴位特性,其实就很像是我们开汤药用到的药性对不对?
                仅仅一个足三里,我们讲了这么多,牵扯到这么多的知识。那么我们如果要把身体上面的穴位学完


                IP属地:福建17楼2015-08-27 21:49
                回复
                  是不是需要一辈子啊?肯定不是。我这只是在举一个例子,真正学习经络穴位,就按照我在前几次讲到的,那样先去背诵就好了。还是那句话,背诵加理解加实践,半年绝对可以入门。
                  我们需要记住的那些东西,看似散乱,其实就是一颗颗珍珠,当我们都记住了,最后的理解过程,就是把它们穿在一起而已。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记得,怎样去理解呢?
                  讲完了学习方法,我们再来讲取穴和配穴原则。
                  一般来说,我们有两种取穴方法。独取和复取。独取是指,只用近取穴或者只用远取穴。近取穴是在病患附近来取,远取穴是我们通过诊断,在肢体远端取来调节阴阳气血的。
                  比如说,偏头疼我们用童子髎透率谷。一针就好了,透针下去的同时,头痛就消失了。或者脚腕疼,我们用商丘透丘墟,也是当时就不疼了。
                  如果患者只是偶发的轻微的症状,不牵扯经络辩证,这样,治疗就结束了。一分钟左右,解决了,以后就不会再有问题。这就是独取的一种,叫做独取近穴。类似于哪里疼扎哪里。
                  还有一种,比如严重的头疼,我们扎涌泉。肩膀抬不起来,我们扎中渚。不在患处下针,只用肢体远端穴位。这就叫做独取远穴。
                  一般来讲,在病情复杂的情况下,独取近穴的根治效果不如独取远穴。也就是说,独取近穴有可能会复发。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近取穴远取穴都用上,这就叫做复取。
                  复取的原则是要贴合诊断来的,比如我们通过望闻问切,知道一个患者的乳腺增生问题,在于肝气不舒。那么,治疗中我们就可以在患处用围刺加报刺的针法。然后近取穴用神封,期门,这两个一个属于肾经,一个属于肝经。(水生木,肾生肝)这时候我们再去看增生发生的位置,如果在上半部偏中间,肾经的位置,近取穴就这样定下来了。如果在贴近腋下,肝经的位置,我们也不用再去修改。但是如果在上下的中点线上呢?我们就要用到胃经的膺窗,乳根之类,因为这条线属于胃经。如果在靠旁边的位置,但又不靠着腋下呢?我们就要去用中府透云门,或者云门透中府(具体看在左右哪一侧)。大概就这么分,因为人体有十二条经络通过胸部,完全讲起来累死人。
                  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到远取穴。上面在哪一条经络取穴,下面也要在哪一条,用来连接,疏通经络,把郁结散开。比如说,上面我们用了神封,下面我们就用太溪或者复溜或者涌泉(根据病情的补泻要求选取)。上面我们用了膺窗,乳根,下面我们就要用足三里。上面我


                  IP属地:福建18楼2015-08-27 21:50
                  回复
                    上面我们用了中府云门,下面我们就要用到太渊经渠鱼际……
                    当我们把近取穴和远取穴都定好了,再定特效穴和奇穴。(有关特效穴和奇穴,以后会慢慢讲到)比如天宗,根据虚实来决定是用灸还是刺血拔罐。比如上巨虚,比如痞根,等等,我们有很多特效穴可以用。
                    当把所有的穴位定下来,这时候就可以选择用灸还是用针。其实呢,完全掌握了这两种方法,都是一样的。针也可以强补,灸也可以强泻。我们就按照一般的理解来讲,针,泻的多一点。灸,补的多一点。选好了方法,然后才是手法。针灸都有补泻方法的,这个我们以后都会讲到。
                    一般来讲,我们用灸不灸脸部,不灸关节,包括关节内侧。不灸五官和前后阴。这是因为这些地方,要么皮肤娇嫩,容易留下疤痕。要么多汗,一旦出现灸吧很容易感染。要么,皮下就是浅层动脉或者静脉,很容易灼伤血脉。
                    但是呢,很多禁忌通过我们改良灸具和灸法,都得到了解决。比如灸五官,我前面帮一位朋友弄核桃壳眼镜架的灸法。耳朵呢,我曾经很多次教大家自制吹灸器。前后阴,现在大家都知道在马桶里面横着放一块木板就可以搞定了。
                    那古人不知道这些方法吗?不是的,古人为了追求疗效,用的大都是直接灸。所以才留下“三里常不干”这种医谚。但是我们现在通过改良,又可以治病,又不遭罪,为什么不呢?
                    而且呢,直接灸还有一个问题不容易解决,那就是它的补泻问题。古人讲,单为阳数,所以我们补气升阳要用单数。也就是13579这些。那么滋阴或者泻气要用阴数,也就是246810这些。而且,微火为补,猛火为泻。能理解吧?如果觉得不好理解,可以向上翻,找到我前面发的楼层(我也是今晚才意识到需要编码,指示一下,让大家容易找到),有一层是用油灯的火焰和灯油举例子的。看看就能明白。
                    那么,无论是定壮数,还是定火力,就都需要一点专业知识了。否则弄错了,岂不是越治越严重?
                    所以呢,我们现在用到的温和灸,就都属于补了,只有直接灸,才有泻法。因为不是直接灸,补的力量很弱,我们又给它加上了姜片、蒜片、附片、药饼……很多的辅料来增强灸法的补阳效果。
                    那么这些加了各种辅料的灸法,该如何运用?很简单,皮肤问题,我们用蒜片垫着灸。因为白色入肺,辛也入肺。肺主皮毛。所以我们用蒜片让艾和肺直接沟通,再通过肺去治疗皮肤问题。那么,除了皮肤呢?咳嗽啊,痰多啊,喘啊……


                    IP属地:福建19楼2015-08-27 21:51
                    回复
                      所有肺部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蒜片灸啊,不要只记得肺主皮毛,反倒把肺自身给忘了。
                      附片灸呢,是用新鲜的生附子,或者干附子泡软以后切片。我们知道附子毒性很大,属于救急用的回阳救逆药。所以它用在灸法里面,也是回阳救逆用的。比如说严重的伤寒,失血,虚寒,这些,都可以用附片灸。
                      说到这里,一定要说到隔盐灸,隔盐灸自古就有,不是新发明。它是用来专门灸神阙的,也就是肚脐。神阙,神灵住的宫阙。我们可以从穴位的名称来感受它对于身体的重要性。这个地方不容易灸到,所以我们要用炒过的大青盐填满肚脐,然后在上面用灸。这里要注意两点,第一;大青盐,而不是我们吃的精碘盐。第二;炒过,炒到变色,晾凉,然后稍微粉碎一下才能用。不听话可能会拉肚子哦,切记。隔盐灸神阙升阳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我们要经常用到,所以要学会这个。
                      然后就是隔姜灸,这个最常用。把买回来的新鲜老姜切片,然后用牙签全部扎上眼儿,贴在穴位上,再在姜片上面点燃艾柱。这个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其中的缘由。
                      然后我们还要讲到药饼灸,这个就属于专业性比较强了,必须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药饼,然后在药饼上面用灸。灸法都一样,主要的效果是由药饼配方体现出来的。我们常见的督灸,其实是一种简化版的药饼灸。真正的灸脊柱的灸法,叫做火龙灸,要先用火龙液涂抹以后,敷上药泥,再在药泥上面用灸的。这都不是一码事,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然后还有各种雷火灸、神灯灸,也该讲一下。雷火灸是用到一种特殊的艾条,和一种特制的药纸,或者红布。把红布或者药纸叠几层,贴在患处,然后把点燃的艾条猛的按上去,有些会要求按到灭掉。这种灸法经常用来治疗风湿骨病,也很有效。
                      神灯灸,用蘸上香油或者药油的灯芯草,或者什么都不蘸也可以,点燃了直接按在穴位上。这种灸法手法要求很高,手慢了会烫伤皮肤。神灯灸施展起来很好看,而且每一下按下去都会发出“啪啪”的声音,那声音还不小呢。神灯灸现在不常用了,主要是让患者觉得挺吓人的,不被接受。就像拨筋疗法,听到治疗室里面嘶声裂肺的惨叫,外面候诊的患者汗毛立起来了,腿肚子开始抽筋。所以这些东西注定会逐渐消亡的。
                      最后是各种悬灸,例如林林总总的巡经灸、热敏灸之类,都属于手持悬灸。对于施灸者有很高的专业要求,适合治疗各种疾病。几乎是所有的疾病。


                      IP属地:福建20楼2015-08-27 21:51
                      回复
                        手持灸的疗效跟施灸者的专业技能有直接联系,我记忆中用这种灸法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顶尖高手,对于人体经络气血阴阳了如指掌,用灸法专治重症的。另一种在美容院或者大众浴池工作,点着了也烟雾缭绕的,在人身上画圈。
                        最后就是各种使用灸具的灸法了,比如我经常向大家推荐的单孔艾灸盒,几块钱一个,很好用。还有各种可以固定在任意位置的艾灸架子。以及随身灸,其实随身灸我一直不认为那也属于医疗用品,但是用的好也有不错的疗效,也就顺便提一下。
                        至于各种无烟灸,红外灸,光电灸……我的建议是你可以当它是一种理疗,不要提灸。因为这些东西跟灸没有太大的关系,至于其中原因,我下次再详细告诉大家。
                        天快亮了,我得眯一会。这几天问诊的朋友太多,没时间码字更贴,只有晚上熬通宵了。唉 命苦啊……


                        IP属地:福建21楼2015-08-27 21:52
                        回复
                          插楼


                          IP属地:福建23楼2015-08-27 22:12
                          回复
                            很多朋友会反复的询问什么叫做艾条,什么叫做艾柱,怎样搓艾柱,搓到多大,姜片怎么弄,隔盐灸是怎样的,汤药怎样煎服……如果对于每个人都这样一一解释,我真的没时间。
                            还请大家尽量少发私信,因为经常忙到没时间看私信,以免耽误各位治疗。
                            今晚呢,我就说说几种常见灸法的大概情况,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第一个,我们用到最多的是隔姜灸。前面也谈到,隔姜灸简单易行,借助生姜的温辛发散,可以帮助艾绒燃烧以后的药力。这样就弥补了隔姜以后,火力的不足。它的舒适感很好,只要使用得当,几乎不会出现起泡的现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能够熟练的掌握隔姜灸。
                            隔姜灸首先我们要准备老姜,大多数超市和菜市场都有老姜,看起来皱皱巴巴,不太水灵,但是效果要好很多。然后我们要把老姜切成片,一般我都建议大家切厚一点,大约一个到两个硬币那么厚。主要是为了温服更和缓,防止起泡。薄厚均匀了,形状无所谓,稍微大一点比较好。
                            如果我们灸7壮,9壮这样,一个穴位一片姜就够了。但是有些患者需要几十壮的用灸,那么感觉到姜片干了,就要及时更换新鲜的,否则很容易烫伤,起泡。
                            我再补充一下关于艾柱。我们用的成品艾条,除了特殊用途,一般用三年的清艾条就可以了。一种是用于随身灸的短艾条,可以夹在夹子上,或者穿在钢丝上面,然后封在盒子里面燃烧。另一种是长艾条,点燃了插在艾灸盒的燃烧孔里。不管是随身灸还是艾灸盒,点燃艾条以后,把灸具固定在穴位上就可以了。
                            隔姜灸需要使用的,是自己搓的艾柱。我们可以买陈艾绒,或者买一些品质好的艾柱,撕开包装,把里面的艾绒搓一下也可以。一般来说,同样年份出绒比例的艾绒和艾条相比,艾绒的质量都要稍好一些。
                            我们把艾绒搓成两头尖的枣核状,从中间掰开,就是两个艾柱了,放在姜片上像宝塔一样。点燃它,从开始燃烧,到熄灭,就叫做一壮。最初的一两壮因为姜片没有温度,可以间隔时间短一点,然后就要控制住频率了。放艾柱太快了容易烫伤,放的太慢温服升不起来,所以大家要多总结,熟能生巧。
                            关于艾柱的大小,没有定数。我们有一种灸法叫做麦粒灸,是直接放在皮肤上烧的。那么艾柱的大小就要像麦粒那么大就可以了,用凡士林或者护肤霜涂在皮肤上保护皮肤,也能粘住艾柱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15-09-02 21:21
                            回复
                              有些人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热流顺着经络蔓延,也有可能在腿上用灸,肩膀有一个区域会发热。灸感不尽相同,这都是正常的。
                              我们经常用到的,也就是以上这些灸法。一般来说,非危急状态,不赞成直接灸,我们要尽量用舒适的方法才好。随身灸效果会差一些,但是方便更多的人使用,尤其是有一些背后的穴位,没人帮忙,随身灸也可以。
                              所有的穴位,都是先灸背后,再灸前面。当需要身体上部用穴的时候,就一定要在腿部,脚部取穴,才不会灸出虚火。
                              艾灸期间呢,我们要忌生冷油腻辛辣,这个要求和服药是一样的,最近有一些朋友反应说艾灸期间腹泻,其实就有饮食方面的问题存在。
                              艾灸完毕,尽量喝一杯温开水,防止燥热产生。艾灸后不要吹风,不要淋雨。六个小时之内,不要洗澡,洗头。我一般都建议朋友们早晨洗澡的,可以避免寒气进入经络。因为艾灸以后,我们的经络气血运行旺盛,门户大开,会比平时更容易受寒邪风邪,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32楼2015-09-02 2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