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回复贴,共1

近现代笛子演奏家(2)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赵松庭,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浙江东阳人。九岁学吹竹笛。上海法学院肄业。曾任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团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员、艺术指导。赵松庭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曾任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名誉校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民盟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1] 被音乐界称为南派笛艺的代表人物,浙派笛艺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著有《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等。2001年3月9日6时30分,因医治无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8岁。
曾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2] 、赵松庭《婺江风光》等。著有《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笛艺春秋》、《笛子演奏基础教程》等著作,是中国第一位成功研制排笛、骨笛和铜管双笛的竹笛大师。[2]
中国笛子有以秀美、典雅、华丽为特色的“南派”和以粗犷、明亮、刚劲特色的“北派”,赵松庭为了更好地表现时代精神,打破南北的界限,兼收两者之长,并借鉴西洋长笛的某些技巧,形成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浙派”。他还将唢呐的特殊循环换气法运用到笛子演奏上,丰富了笛子的表现手段。赵松庭的笛子艺术自成体系,集笛子演奏、创作、制作、科学研究、著述和教学于一身,他对浙江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其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他首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造和首先使用了排笛,创造了L型倍低音大笛,亲手设计制作出古代笛类吹奏乐器“篪”。他首创横笛频率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创作及改编了《二凡》、《西皮花板》、《鹧鸪飞》、《采茶忙》、《幽兰逢春》等十余首笛子独奏曲,皆已广泛流传。这些乐曲,已成为中国乐坛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与此同时,他发表了《竹笛源流》、《低音笛及L型笛》、《中国笛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管双笛》等论文,编著出版了《竹笛演奏技巧广播讲座》等著作。


1楼2015-08-30 10:2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