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吧 关注:367,901贴子:28,679,017

【长文刷分】徐建顺: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两天看到徐建顺的博客,文章挺长的。选几段来刷刷分吧。诸公手下容情!
徐建顺是搞吟诵教学,推广传统文化的。文章里的不少内容让我长了见识。但是文章实在太长了,所以,我按自己的意愿调整顺序,选段发出来。想看全文的吧友可自行百度。


IP属地:浙江1楼2015-09-05 10:22回复

    现在我们的教育场所,叫做school,教育形式,叫做education,老师叫做teacher,学生叫做student。老师不是古代的“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老师不传道。学生不是古代的“生”。生者,所以学道修身安民也。现在的学生就为找份好工作。
    所以school也不是学校,学校不是老师站着学生坐着,而是大家都坐着,也不是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学生,而是一对一的教学。当然education也不是教育。翻译误事,已逾百年。英语的所有词汇,都不能够完全对应汉语的,心不是heart,父亲也不是father。我们的文化复兴,好像要从重编字典开始。一百年前,我们强调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性,——这当然是对的。可是,一百年后,我们似乎应该关注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了,这才全而不偏,不是吗?


    IP属地:浙江2楼2015-09-05 10:24
    收起回复
      一百年前,中国的教育不是这样的。从一百年前上溯到三千年前,中国的教育从来不是这样的。我们古代的人才,都是私塾官学系统教育出来的。如今,最后一代读过私塾的老先生,还有一些尚在人间。我和我的团队,这些年来到处拜访这样的老先生,询问当年的教育情况,采录当年的读书方法。
      昨天有人问起,那些老先生都是怎样的人?我郑重回答:不是现实中的人。和他们面对面坐,恍若隔世。他们吟诵的时候,会哭。他们和你一见如故,亲如家人。他们不顾年迈体衰,总是倾囊而授,或又拄杖带我们寻访他人,从未提报酬、版权,也从不怀疑我们是骗子,也从不担忧我们是文盲。他们都会随口作诗,儒经道藏,更是信手拈来。吃饭的时候,能为你解说每一道菜的来龙去脉。走路的时候,能为你指点每一处地方的历史变迁。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术药材、拳理兵法,都通一二。他们历尽苦难,死里逃生,却都达观开朗,笑对人生。他们是“士”,周坚老师谓横平竖直立于大地,他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气节不是一个架势,恰恰是亲切,是温柔,是可爱。


      IP属地:浙江3楼2015-09-05 10:24
      收起回复
        我们也认识一些会吟诵,但没有读过私塾的先生。这些先生或从家传,或从学堂、大学,或像我一样从采录习得吟诵。这些先生,就感觉是现实人物。这其中的差异,也难以说清,但就是感觉不同。所以不是吟诵使人不同,而是传统教育使人不同。
        您教语文,教文学,教历史,教文化,只要是中国的,是不是就该了解一下古代是怎样教的。您是家长,是学生,是中国人,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古代中国人是怎么教育出来的。我们现在不想了解,是因为我们以为知道,以为没有价值,以为古人就是落后。章太炎先生说:目学变耳学。对历史的认识从亲眼见到变成了道听途说。我真心希望每一个人都在身边寻访一下读过私塾的老先生,亲身感受一下你以为知道的那种陌生。


        IP属地:浙江4楼2015-09-05 10:25
        回复

          我们采录到的吟诵人,有一些是农民,有一些是妇女。他们并不是文人,可是会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我们总以为,古代劳动人民是不识字的,是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的,事实恐怕不完全是这样。
          孔子有教无类,他把本来是贵族的教育向民间大众开放了。封建制也是在那个时代瓦解的。此后,中国民间的居住形式,虽然也有依附豪门卖身为奴者,然而其主流,是宗族聚居。
          所以我们农村的地名,多赵家村李各庄之类。一个宗族能聚居,其中一定有富裕者,否则都是穷人,一定会流离失散了。
          富裕者或者宗族长老、大户人家,有三件必做的事情:修路、建祠、兴学。族有族学,村有村塾,家有家教,这是中国教育最基层的单位。
          这些私塾,有公立的,那么对于这个宗族乃至村子里的外族都是免费的;也有私立的,会收费,但是费用也不高,一般一个月一袋米而已。
          在原则上,所有人家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没听说哪个私塾规定什么样人家的孩子不许入学的。
          当然,实际上,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还是有条件的。首先是要有点余钱,不能穷得叮当响,其次,要舍得这个孩子不劳动。


          IP属地:浙江5楼2015-09-05 10:29
          回复
            综合这些情况,中国古代的文`盲`率`大概是世``界``上最低的。我们总有个印象,觉得旧社会文盲率高。这是因为1950年的调查数据是80%以上的文`盲`率,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但是,186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在湖南一带做过调查,结果是`文`盲`率只有60%,而且还是一般的县镇山区。在城市,文盲率会低于50%。


            IP属地:浙江7楼2015-09-05 10:36
            收起回复
              一百年间,文`盲`率`的飙升有两个大的原因。一个是战``争`,我们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百年。另一个更重要,是教`育`体`制的急速更替。


              IP属地:浙江8楼2015-09-05 10:37
              收起回复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教育并不是以识字为必须的。教育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好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对族群有用的人,一个人生幸福的人。苟能如此,何必识字?慧能和尚就是明证。
                以前不识字的人,也受教育。我们采录到了很多不识字但是会大篇背诵《三字经》等蒙学,或者评书曲艺、戏曲民谣等等的人。BJ老天桥的相声,有《歪说三字经》、《歪说百家姓》、《歪说四书》等段子。那时候相声可是撂地说的,围观的多贩夫走卒,十秒钟不让人发笑,场子就散了,可是要发笑,就得先背得过这些书。这就证明一般观众都是背得过这些经典的。《歪批三字经》我也听过,几乎把《三字经》的内容说了一多半,你没读过,真是一句也笑不起来。以前听评书说《三国》、《英烈》,那不是教育吗?看戏演《包公》、《梁祝》,那不是教育吗?农民也不是只有祈福求利习俗的。闻刘备败则悲,听徐达胜则喜,知耻而勇,知义而信,这就是人格的养成了。


                IP属地:浙江9楼2015-09-05 10:43
                收起回复
                  lz继续


                  IP属地:上海10楼2015-09-05 10:44
                  收起回复
                    文吅字,只是教育的工具之一。科学,也是教育的工具之一。没有文吅字和科学,对人生会有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以前中吅国的教育质量如何?看看我们在几千年内的文明一直在世界前沿,看看我们凝聚来多少人,看看我们的文化成果,还不清楚吗?如果教育质量不好,两代人下去,这个文明就要衰落了。中吅国的文明能够延续不绝,而且一直高歌猛进,是因为中吅国的教育天下第一!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整个社吅会成员的教育,从理念到方法,从内容到模式,都是令人惊佩的!我举个例子吧。
                    中吅国古代是居民自吅治的。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教育,不是吗?以前的中吅国官吅员,最低一级是九品下,相当于现在的镇长,镇以下呢,就没有官了。村庄、街道、小区、胡同,都没有政吅府,一律居民自吅治。自吅治,靠的是长老、大户,更靠的是门风、家教。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在自吅治范围内解决。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等等,让很多人对居民自吅治和门风家教印象恶劣,其实用逻辑想一想就知道,只是恶劣的东西,不可能为全体民众所接受并奉行几千年。人心都是肉长的,脑子不是都进水的,居民自吅治和门风家教,缔造了地方的安宁和秩序,塑造了正能量的人品,给了每个人以优化的生活,这才为大家所接受。今天,还有几家有家风?还有几处有自吅治?中吅国人的整体道吅德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至少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严重不成比例吧。为什么现代教育没有带来相应的素质提高呢?


                    IP属地:浙江11楼2015-09-05 10:46
                    收起回复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好人,如果把这个目的忘了,就很可能适得其反。识字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专吅业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这些都是途径,不是目的。在这些教育的背后,贯彻着一个精神的教育,一个做人的态度和方法的教育,做事的态度和方法的教育,这才是更重要的。今天,我们重专吅业教育,轻精神心灵情感信吅仰的教育,又或把两者脱节,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没有家教门风了呢?一个原因是,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糊口甚至发财的职业,不是教吅师的人,或者教吅师在八小时之外,都很少再从事教育工作。家庭、社吅会的教育经常跟学校教育唱反调。这也说明,学校教育的理念没有贯彻到每个家庭。不过这也不是说学校的理念就都是对的。我们需要对此有个深入的思考。另一个原因更重要,就是很多家长自己已经没有资格教育子女。自己就没有素养、没有人格,如何激励孩子?家长平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利、庸俗猥琐、无知无畏、混吃等死的状态,就是对孩子持续的反面教育。有几个家长在孩子面前敢说气节、人格?门风已堕,谈何传承?


                      IP属地:浙江12楼2015-09-05 10:47
                      收起回复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状。文化复兴,往往从零开始。一穷二白,不知道该从何做起。有人说,是反右、文吅革,把中吅国知识分吅子的理想吓掉了。
                        中吅国知识分吅子现在整体呈现无信吅仰、无品格、无作为的状态,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为什么会有反右、文吅革?积极进行反右、文吅革的不也是知识分吅子吗?
                        这不是伟大领吅袖一个人想吅做就能做的事情。得有群众基础。群众基础是什么?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蔑视,对传统品格的集体抛弃。
                        结果是学习西方的独吅立自主精神的中吅国知识分吅子反而失去了本来的独吅立人格。
                        不过,这么说有点过分,其实反右、文吅革的知识分吅子还是有理想的,尽管是割裂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不牢的信吅仰。
                        改吅革开放再次延续西化未完的进程,到九十年代教育产业化,知识分吅子才真的彻底失去了信吅仰。
                        教育产业化,老吅师上了台,还有什么脸面对学吅生?学吅生说:你不过就是来赚我钱的!我给了你钱,我就是上帝,你还有什么资格教训我?师道不存,学吅生的需求被摆在了第一位,上学是为了找工作,职业规划成为很多大学吅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教育不再以人格教育为首要,是教育的堕吅落。这与全面否定古代教育有莫大的关系。


                        IP属地:浙江13楼2015-09-05 10:49
                        收起回复
                          古人读书为了什么?很多人都回答说:科举做官!这是以偏盖全。很多人读书并不去科举的,而去科举的很多人也不是非考上不可的,考上的也不是都为了做官的,做官的也不是为了做贪囘官的。儒士是为行道而上学、出仕,这一点不可不知。
                          古代的教育,其目的是树人。把高洁的品格和文化的特质注入一个人的生命。从诵读经典到诗词文赋、琴棋书画,从理性到感性,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在进行人格教育。教育出来的人,可能成绩不好,但人品首先要好。这样的人,为世所敬重,并不在于做了多大的官。这样的教育的结果,是绝大多数文人的身上,有一种气节,一种精神。在任何地方,中国人都会团聚在这样的人的周围。


                          IP属地:浙江14楼2015-09-05 10:51
                          收起回复
                            在古代,文人儒士,就是一方民众的主心骨,一方水土的保护神。识字的人就是精神文化的集中所在。读书的人就比不读书的人要更有品格、更有气节。
                            蒙古、满清南下,都是在东北横扫,人民望风依附,到中原长囘驱囘直囘入,各处难以抵挡,但一到江南,就艰难推进,反复拉锯,要攻坚,要屠囘城。江南人不是没有北方人高大勇猛吗?江南也不比北方更有天然抵御屏障。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江南文人多。自魏晋以来,文化重心南移,明清状元多出自江南。这个地方儒士多,就有气节。民风剽悍不管用的,城高水深不管用的,技术先进不管用的,人品的教育是最顶事的。古代的教育,主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教育,是修身为本的。


                            IP属地:浙江15楼2015-09-05 10:53
                            收起回复
                              我今天说的,不是传统教育的整体,而是传统教育的主流、核心,是好的教育,是教育的理想。
                              我们今天要发扬的,是文化,而且是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有些人已经不相信传统文化有优秀的部分了,尤其不相信其主流和核心是优秀的,这就是很糟糕的事情了。对此争辩是没有用的,只能建议读读四书五经吧,再读读钱穆的历史著作。
                              现在可以专门说说古代的学校教育了。


                              IP属地:浙江18楼2015-09-05 10: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