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装饰吧 关注:10,272贴子:130
  • 12回复贴,共1

如何自学建筑设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在前面的话:
“如何自学建筑设计”,其实也是我所收到的私信里最常被提起的一个话题。无奈俗务缠身,一直无法详细作答,生怕写得太过随意,误人子弟,把热血青年引入歧途。
借助像贴吧这样的平民化的知识传播平台,向有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普及建筑设计常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建筑学知识虽然体系庞大而繁复,专业壁垒森严,但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类的生活经验,最终要为人类的生活服务。要令建筑设计的专业性得以被社会大众所理解,改善建筑师的从业环境,让更多的人尊重建筑师的工作,让更多高水平作品得以实现,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另一方面,建筑学教育本身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建筑学普及教育,在欧美发达国家非常常见,在初等教育阶段便会让专业人士进入学校,开设一些浅显易懂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既为有志少年指明方向打下基础,也在无形中逐渐提升社会整体建筑学认知层次。严格说起来,虽然我是从业人员,但谈论这个话题仍属班门弄斧。勉力写出来的东西,也许不至于流于空泛,但想必也是贻笑方家。


1楼2015-10-16 11:36回复
    (一)如何思考,是决定一个人是否真正进入了建筑学门槛的标志。
    一种比较流行的对于某个建筑的描述,是借助形态上的“比喻”。比如人们所熟知的“鸟巢”,“大裤衩”,”小蛮腰“这些称谓。平
    请注意,如果想学习一种建筑师的思考方式,请务必“暂时”抛弃这种做法。因为这种称谓,会遮蔽你对于建筑学专业问题的解读。它会让你误认为,建筑设计就是首先在形态上做出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
    这是完全错误的。这绝对不是,也从来不是,建筑设计的本质。
    请记住,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在于研究建筑空间与人的关系。
    何谓“空间”?中西方建筑学教育会不约而同的引述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一句话:“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建筑设计,其所创造的正是这种“无”。
    (笔误,"延"应为"埏", 校对者: @猫小仙
    而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可以是具体而微的个体尺度,比如一个房间门的大小,也可以是一群人的尺度,比如一个歌剧院大厅,或者,非常非常多的人——城市级别的尺度,城市下沉广场。
    作为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入门级参考实例,我想简要介绍一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翼(National Gallery East Building, Washington, DC) 的设计。建筑师贝聿铭。
    贝聿铭在接到东翼邀约的时候,面对的是这样一个难题:如何在一块梯形用地上,建立与旧馆的对话关系,并且,保持首都在城市界面上的完整严肃性。


    2楼2015-10-16 11:37
    回复
      作为连接两个三角型实体的“透明”中庭与天桥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空间。
      之所以这个建筑作品被视为贝聿铭职业生涯的代表作,影响力堪比其在罗浮宫前挑战法国人尊严和传统的那几个玻璃金字塔,首先就是因为其设计逻辑的极尽简洁与完美。生
      作为初学者,我们首先都要树立这样一个准则,即必须找出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显然,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如何找出一个建筑设计项目所面对的问题?
      其实,当我们面对一个真实世界里的实际项目,牵涉的问题是无比庞杂的。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来自业主的要求,也来自于建筑师自身对于项目特性的判断,对于场地特征的解读,对于城市文脉肌理的调研,来自现有技术条件的限制,来自资金规划的掣肘等等因素。而如何从千头万绪中发现决定性的主线,正反映了一个建筑师的水平高低。审视其针对了什么问题,采用了什么办法,最终解决效果如何,是我们阅读一个建筑师思维逻辑的其中一个途径。
      然而,作为初学者,我们学习设计的时候,并不必在一开始便将问题做的如此大。正如经典物理学中牛顿力学三大定律讨论的是理想状态中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一样,我们可以将设计要面对的问题,限定在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比如,设计一个山坡上的小住宅,或者,规划一小块方形的街心小公园。
      在这里,我推荐两本书。这是作为从业10余年的我,依然会不时拿出来翻阅的资料。虽然其篇幅都非常简洁,但每每读起来都发人深省,让我不断提醒自己是否已偏离了设计的本质。
      第一本书:《外部空间设计》,(日)卢原义信著,尹培桐译。
      这是无论如何都必须仔细阅读的一本设计基础书,在我学生时代人手一本,可能今天已经很难买到原版了。它深入浅出的讲述了空间的定义与意义,空间限定的方法,设计的尺度思维以及空间的组织手法等等最基本的空间设计问题。
      第二本书:《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德)托马斯·史密特 著,肖毅强 译。
      肖毅强教授是其中一位在我的学生时代对我非常严厉的老师(现在都很怕他)。而他所翻译的这本书,原作者托马斯·史密特多年前亦曾在华南理工建筑学系授课,堪称影响了一代建筑学子。要学会如何像一位合格的建筑师般思考问题,这本书正是绝佳的入门读物。


      3楼2015-10-16 11:38
      回复
        模型制作是较2维图纸更加直观的一种设计表达方式。相比于对天赋和训练时间要求较高的绘画,它也更容易被掌握。正如前面提到,模型制作的训练基础从读图开始,但很多时候,设计方案的推敲是可以直接跳过图纸,而从草模就开始的。并且,我们其实更乐于从设计的原初便引入草模的构建,因为这样更符合建筑形式的逻辑本质。


        5楼2015-10-16 11:40
        回复
          至于模型制作的方法和材料,则完全没有限制,除了比较常见的卡纸,泡沫塑料,百洁布,模型板,实木板等等,我还见过用弯曲的薯片或者树枝的模型。只要能够传达设计意图即可。
          我们还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作为有效的工具,这些软件能够提升你制图的效率,增强透视图对于真实场景的还原度;还可以直接与计算机控制的制造工具接轨,制作3D打印模型,雕刻吸塑模具。他们大多可以通过随处可觅的网络教程和书籍自学。不必担心,因为在我的学生时代,建筑系只开设了AutoCAD一门软件课。其他的软件都是靠自学而来,但已足够应付建筑设计所要面对的表达问题了。


          6楼2015-10-16 11:40
          回复
            这些软件包括但不仅限于:
            制图专用:AutoCAD, Revit,ArchiCAD;
            3维建模: 3DSMax, Maya, Rhinoceros, FormZ 以及 SketchUp;
            图纸再加工:Adobe Photoshop, Illustrator, Indesign;
            多媒体展示应用:Adobe After Effect, Flash。
            在入门阶段,你只需要掌握AutoCAD用于制作基本的2维图纸,SketchUp用于3维建模。当你熟悉了建筑设计的表达方式,并且仍然对此有兴趣时,可以尝试探索其他几种软件及其庞大的插件库。
            口头陈述,是方案表达的重要一环。虽然业内有人会嘲讽话多画少的建筑师为“Talkitecture", 但是在建筑学训练中,建筑师直接面对业主或者评审团进行口头方案陈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同样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在这里我推荐的是Joshua Ramus(前OMA主力成员,纽约REX核心,西雅图公共图书馆的主创建筑师)如摇滚明星一般的精彩演出....呃,是陈述。在以下这段视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一个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可以采用的手法有多么的灵活多变。
            而万变不离其宗,请务必谨记,表达只是一种手段,千万不要沉迷于那些华丽的技巧和炫目的图像而无法自拔。这也恰恰是很多人会进入的误区,以为设计就是为了画出一份漂亮的图纸,或者来一段华丽的动画。
            所有的表达都只为了一个目的——告知陈述对象,这个设计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解决方式又好在哪里?


            7楼2015-10-16 11:41
            回复
              (三)记住一些常用数据。


              8楼2015-10-16 11:41
              回复
                以上与建筑构件(楼梯段)相关的数字,是国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强制执行的。只要建筑是应用于中国境内,并且涉及到该构件,就必须对照规范看是否有冲突。这些数字并非一成不变的,与其他领域的法律条文一样,国家相关机构会定期进行更新,以适应时代变迁的步伐。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其实凝聚了无数前人的经验教训,甚至有来自各种安全事故受害者的血泪控诉,无不提醒每个建筑设计师身上所背负的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这是需要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如数家珍一般熟练记诵的;即使记不住,至少也要做到,关键时刻,知道去书架的哪个位置找到那本书的第几页。
                当然,也还有很多不那么沉重的数据,同样需要我们熟悉和深入研究。
                建筑师经常会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叫做“尺度”。
                什么是“尺度”呢?饲养过蟒蛇的人都知道,当你的宠物躺在你的身边呈一条直线时,就表示它对你作为一种食材产生了兴趣,它正在用自己的身体直接量度,看看是否能完整的把你吞下去。把使用者身体当成一把尺,去量度一个物件,就是我们所说的——尺度。


                9楼2015-10-16 11:41
                回复
                  除了人体尺度有关的数据,我们还要学习一些与建筑技术相关的知识。
                  我们的世界里,“力”的影响无所不在。它既可以摧毁万物,也可以聚沙成塔;它既塑造了空间,也可以穿越时间(根据电影'Interstellar');电磁效应,为现代社会带来动力与光明;异性间的吸引力,让人类种群得以延续......
                  要把房子立起来,我们既要对抗力,也要利用力。这离不开建筑结构学的帮助。
                  建筑结构是庞大的学问,同时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又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很多人会搞不清楚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甚至直接找到建筑师讨论配筋的问题(或者,找结构师出建筑方案)。
                  作为建筑设计的初学者,我们需要记忆的数据,并不算太多。根据方案的特点,我们需要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这称为“结构选型”,这也是建筑系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在中国现阶段普通民用建筑比较常见,用的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叫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它通过钢筋混凝土梁柱体系支撑起建筑,而分隔空间的墙体是不起结构作用的。其最为著名的原型,当属Le Corbusier 的Domino。在今天看起来已经非常普通的一张示意图,当年却是对其后的整个世界面貌带来了深远影响和变革。


                  11楼2015-10-16 11:42
                  回复
                    该结构中,柱与柱之间的距离,我们称之为跨度,这个数值通常在10米以下时,属于经济跨度,超过了这个数值的时候,我们会开始考虑其他的结构形式,比如:钢结构。
                    梁的截面高度,与跨度有关,这个数值一般是梁高的1/10,也就说8米的跨度,梁截面高度大约是0.8米。梁的截面高度会影响到空间的净高,所以经常会在建筑设计的剖面图中重点考虑。
                    混凝土楼板的结构厚度,通常为100mm。
                    类型外阳台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悬挑”,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下,2~2.5米属于经济跨度,3米的悬挑现在也算比较常见了。
                    以上专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当然,还有其他的结构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各自特点。钢结构可以轻易实现更大跨度(2、30米),更小的梁高与跨度比(1/20 ~1/30);拱结构不错,看起来很萌,但是必须考虑的是其侧向推力的平衡问题;至于更大跨度需要用到的悬索结构,拉索结构.....等一下,等一下,在入门阶段,我们还是暂时不要轻易把方案推到这么雷人的程度吧。


                    12楼2015-10-16 11:42
                    回复
                      我能够理解的是,那层金属表皮上的大小圆洞,描绘的是一张点阵化后的树林影像,走在展览馆之中,空间妥帖而利索,精妙的室内设计细部确实是令人赞叹。可是,这仍无法让我理解,这何以能成为赫尔佐格与德慕隆事务所的代表作。
                      甚至,我还对其展览流线的设计颇有微词,觉得......不过如此吧。
                      然而当我随着人群,慢慢登上那座“奇奇怪怪”的塔楼顶端时,所有的疑惑,便都有了顺理成章的答案。
                      想象一下,手拿一个方形的牛奶盒,分别握住上下两端,轻轻的向拧毛巾一般扭动,得出的形状,大概就是这座塔的样子。所以,在这个旋转的塔楼中,每一层平面都是规则的四边形,只是在朝向上有着不同的角度。作为这一扭转的起始,塔楼的底部,跟整个基地的形状相适应,连带整个展览馆的平面都是非常规矩的形状。他们都顺应着建筑场地所在的整个公园的“肌理”,也就是和公园的道路,绿化,开放空间的走向相吻合,没有激烈的冲突。


                      15楼2015-10-16 11:44
                      回复
                        利用角度差,初等几何基本手法,没有更多。
                        也许,我们确实能仅通过图纸便感受到其关于设计思辨的逻辑推导。然而,“只是一个建筑,为什么要跟城市肌理对话?为什么要对上轴线?这种做法真的会有效果么?”唯有身临其境,你才能切身感受到这种“逻辑完美”的建筑学意义。
                        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再次强调一点:对于设计也好,对于实地调研也好,重要的是思辩,而不是具体的某一设计手法。在初学者阶段,因为技能的大量缺失,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华丽的设计技巧和表象所吸引,而忘记了追溯设计本源的思考。
                        比如,当人们在我们面前高亢的谈论着所谓的建筑风格时,请我们自觉的回避一下。不,别去管报纸上杂志上那些吹捧Art Deco或者什么新古典,工业风,LOFT风。那些跟建筑学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要花精力埋头在那些商业杂志,楼盘广告里去区分它们的异同。我们搞不清楚,这些所谓的“风格元素”是出于何种目的,被牵强附会的贴敷到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这个时代的建筑之上的。
                        所谓调研,需要我们学会寻找那些更有意义的作品,带着问题去体验建筑,追寻设计者逻辑思维的脚步。
                        我们可以借助专业杂志及其网络媒体平台的帮助,去定位那些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对于入门阶段的学习更有“意义”的作品。比如以下这些:
                        中文:《建筑学报》,《世界建筑》,《世界建筑导报》,《建筑师》, 《建筑技艺》...;
                        外文: 'Domus','Architecture Record','Architecture Review', 'GA'系列...;
                        在体验建筑的时候,请不要停止思考。这些思考,需要有针对性,它可以是针对建筑设计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的深入探究。
                        还记得前面老子关于“空间”的论述么?“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里面的每一个词句,都可以发散成一个专题。
                        比如“凿”,可以指代建筑营建的方式。找出那些针对建筑营建方式的经典案例,我们会发现营建方式本身正是最容易被忽视,但同时非常有趣的设计逻辑出发点。


                        16楼2015-10-16 11:45
                        回复
                          没啥人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11-29 13: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