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需要修行用功,还是也要行善、积德来改善因果,进而消除业力?
所谓“业力”,就是念力,各人内心妄念的力量。
如果你能够没有妄想妄念,也就没有业力。
如果不能,当你有妄想妄念,能够知道妄想妄念是虚妄、不真实的,不会被它所影响、不会被它牵着走,业力对你也无辄。
问题是:当你妄想妄念来时,你可能这样吗?十个九个多都不可能,所以就必须修行了。
虽然不可能都没有妄想,但总要少一些,才有可能不受影响。
修行就是让妄想减少。妄想是虚妄、不确实际、没有必要的想像。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确实际的妄想呢?就是内心过份的欲望,也可以说是过份的自我、自私。
只要是人,有些自我、自私免不了,但适当还好,过份了就会产生烦恼。过份了不但自己做不到,要求别人,别人也做不到,烦恼就来了。
要减少自我、自私,行善、积德,或者说做善事功德,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那用佛教的名词来说,就是布施、持戒。布施得富贵,持戒能生天。某方面来说,做善事功德就是替他人着想,可以减少自我自私。自我自私减少了,内心就不会有过份的欲望,妄想妄念也会减少。
再说“业”,分有恶业与善业。“恶业”的业力,会带我们去遭受苦报,轮回到痛苦的地方,“善业”则不会。善业做多了,恶业就会减少,内心也会净化,妄想妄念减少,有助于消除业力。
所谓“业力”,就是念力,各人内心妄念的力量。
如果你能够没有妄想妄念,也就没有业力。
如果不能,当你有妄想妄念,能够知道妄想妄念是虚妄、不真实的,不会被它所影响、不会被它牵着走,业力对你也无辄。
问题是:当你妄想妄念来时,你可能这样吗?十个九个多都不可能,所以就必须修行了。
虽然不可能都没有妄想,但总要少一些,才有可能不受影响。
修行就是让妄想减少。妄想是虚妄、不确实际、没有必要的想像。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确实际的妄想呢?就是内心过份的欲望,也可以说是过份的自我、自私。
只要是人,有些自我、自私免不了,但适当还好,过份了就会产生烦恼。过份了不但自己做不到,要求别人,别人也做不到,烦恼就来了。
要减少自我、自私,行善、积德,或者说做善事功德,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那用佛教的名词来说,就是布施、持戒。布施得富贵,持戒能生天。某方面来说,做善事功德就是替他人着想,可以减少自我自私。自我自私减少了,内心就不会有过份的欲望,妄想妄念也会减少。
再说“业”,分有恶业与善业。“恶业”的业力,会带我们去遭受苦报,轮回到痛苦的地方,“善业”则不会。善业做多了,恶业就会减少,内心也会净化,妄想妄念减少,有助于消除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