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吧 关注:14,744贴子:286,800

实地考察南京湘军破城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几天本打算去常州的护王府和戴王府参观的,结果护王府竟然没开门(两年去了3次没一次开门!),戴王府花了一百多块钱车费去金坛,结果出租车司机硬是没找到在哪……不甘心转道去了阔别已久的南京,回到了昔日上大学的城市,寻找一百多年前天京保卫战的遗迹。

首先是常州的戴王府……

之前也来过,就没见过那扇门打开过,不过仔细观察貌似护王府远比想象的要小
护王陈坤书是广西桂平人,1851年参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1862年由苏州移驻常州,被天王洪秀全晋封为“护王”。1864年5月11日清军攻陷常州,护王陈坤书率残部将士退守护王府,筑垒抗击,在肉搏战中力竭受伤后被俘,不屈而死。


IP属地:江苏1楼2015-10-25 21:18回复

    天京保卫战结束后,天京城几乎沦为一片废墟


    IP属地:江苏2楼2015-10-25 21:21
    收起回复

      南京城墙的全貌,1864年2月以后,天京城除了北面依托玄武湖为掩护的神策门以及紧挨紫金山、有天地两座堡垒拱卫的太平门外,其余11座城门全部被湘军控制。
      湘军之所以会从今天的太平门一带破城,主要是因为太平门的城墙因为地形的关系没有诸如护城河之类的水体保护,厚度也不及其他区域的城墙。另外,当时富贵山附近的地堡城与紫金山最高峰上的天堡城都已落入湘军之手,占据制高点的湘军可以有效压制太平门的太平军,从而掩护地道的掘进。


      IP属地:江苏3楼2015-10-25 21:30
      回复
        挤挤,坐等直播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10-25 21:34
        回复
          沿龙脖子路,由西向东方向行走会发现,在这段城墙的其中一段,镶嵌着两块(应该是三块)石头,石头上刻字,分别写着“西界”和“东界”

          可以看出贴有“西界”砖的城墙有明显的新旧分界点


          IP属地:江苏7楼2015-10-25 21:36
          回复
            关于“西界”的来历,引用一段文章—
            1981 年 1 月 28 日,原笔者陪同《太平天国在南京》摄制组来到太平门附近,这时发现靠近城门的一段城墙呈灰白色,较平滑无弹痕,不难判断这是当年湘军攻打天京城内的太平门,城墙轰塌后重新补起的缺口。这段新修的城墙与坑坑洼洼的深灰色旧城墙衔接处,有两块汉白玉碑石,上镌刻“东界”与“西界”。长期以来,不少太平天国史学者,以为在两界石之间这段城墙,是天京沦陷四个月后曾国藩所补之缺口,但通过我们此番仔细勘察,发现在两界之间尚嵌有一块碑石“修复碑”,由于颜色陈旧又布满青苔,而极易被人忽略。
            为探求碑文所记原委,我们便爬到汽车顶部,几位记者架成人梯,踏着人的肩膀上去仔细考察。此碑高 65 厘米,宽 38 厘米,字迹被青苔遮掩,用手揩去青苔,阴刻碑文才清晰地显露,竖写的铭文为:
            光绪十二年岁次丙辰孟夏月奉宪委修太平门东首城墙一段计长十五丈善后工程局委员运司衔江苏江浦知县长沙黄国忠监修
            匠头 孙克明王永发 耿有福
            这块碑石的发现,说明太平门东首城墙作过两次修补:
            第一次是在 1864 年 11 月,由曾国藩主持修补。第二次是在 1886 年,由江浦知县黄国忠监修。
            而据 1889 年(光绪十五年)由曾国荃立的《表忠之碑》(今存,碑高 180 厘米 ,宽 835 厘米)记载,当时“轰开城垣二十余丈”。曾国藩上奏清政府的报告亦说:“揭开城垣二十余丈”。时隔 22 年后黄国忠监修的城墙,新发现的碑文则明确记载:“修太平门东首城墙一段计长十五丈”。
            通过长度不同的两种记载,说明太平门东首曾有两个缺口,曾国藩督修的是太平门东首紧靠龙脖子的大缺口,黄国忠监修的为靠左侧的小缺口。


            IP属地:江苏8楼2015-10-25 21:38
            回复
              至于有二块“东界”石碑,相聚不远,而且字体没有差别。只有高度的差别,第一东界和西界石碑离地不高。而最东边的第二东界,离地很高。这应说明,黄国忠监修在后,曾国藩修复在前,二人所修的城墙同在一处!而曾国藩的修复东界,就是最东边的那个第二石碑(离地高)。
              黄国忠修复的,是离地较低的二个界碑之间的区域。证据,就是那些用铁条固定的城墙裂缝,这些铁条是近期加上的,但城墙的裂缝说明这一段的城墙更加薄弱,是曾国藩匆忙之间修复留下的结果,并且曾国藩修复的大部分,在黄国忠的修复中又得以更新。一句话,所谓“破城处”和“修复处”应是同一个区域。
              1886年时,曾国藩已于1872年去世。黄国忠修复曾公留下的问题城墙,可以理解。但黄国忠地位低,立碑高度也就不能超过曾国藩。那为什么黄国忠要留下一段曾公修复的城墙呢?那是因为曾国藩留有石碑记述修城墙之事,不能全推倒重来,否定曾公的工程。
              这也是早期太平天国研究专家对二个东界石碑,没有产生疑问的重要原因。
              这个观点还无人说吧?这是我说的。
              还是看看传统的说法,也就是“破城处”和“修复处”是不同区域的观点。
              现场发现,“破城处”段城墙(东界以东),相当多地夹杂使用了白色城砖,按照有关专家的说法,这类白色砖原本应是放在城墙内部的,只有在城墙倒塌后重新修复,才可能将部分白砖置于城墙表面;留意了一下,“修复处”由“东界”至“西界”,该段长度约60余步,按每步0.7米换算,接近15丈,而“破城处”从东向西,大约80余步,这一长度,恰好为20丈距离,这也与当年曾国藩所言攻城时炸塌城垣20丈相吻合;最后,在使用百度地图观察后发现,在这段城墙内侧(军事禁区内),有一处明显有别其它城墙的低凹台阶,尽管照片分辨率有限,但仍然禁不住让人猜想,是否“缺口碑”就位于该台阶位置?


              IP属地:江苏9楼2015-10-25 21:40
              回复
                从网络上补上一幅“东界”的图,因为忙着寻找爆破城墙的地道,没有拍下来……


                IP属地:江苏10楼2015-10-25 21:42
                回复
                  据 1889 年(光绪十五年)由曾国荃立的《表忠之碑》(今存,碑高 180 厘米 ,宽 835 厘米)记载,当时“轰开城垣二十余丈”。曾国藩上奏清政府的报告亦说:“揭开城垣二十余丈”。时隔 22 年后黄国忠监修的城墙,新发现的碑文则明确记载:“修太平门东首城墙一段计长十五丈”。
                  通过长度不同的两种记载,有人认为说明太平门东首曾有两个缺口,曾国藩督修的是太平门东首紧靠龙脖子的大缺口,黄国忠监修的为靠左侧的小缺口。原笔者与记者们发现的那块石碑可命名为“修复碑”。


                  IP属地:江苏11楼2015-10-25 21:44
                  回复
                    1864 年 6 月曾国荃率湘军在太平门外城墙根挖地道,挖了三十几处都没有成功,五万湘军屡屡败在三千太平军的手下。曾国藩在给清廷的奏折中称:太平军以“肉搏相逼,损伤精锐,不可胜数,总兵陈万胜、王绍羲、郭鹏程等素称骁将,数日之内,次第阵亡”。但湘军“炮火极多,猛攻极久,掘洞极速,仅五日而成”, 1864 年 7 月 19 日中午一时 多钟,火药发火,轰然一声,天崩地裂,砖石飞崩,太平门城墙被炸塌 20 余丈,“四百奋勇当头阵”的朱洪章所部清军“军士尽被火药轰死”,天京城遂被沦陷。同年 11 月,湘军统帅曾国藩令人重修这段城墙缺口,并立碑记事。史称缺口碑。"
                    此处的"龙",当属钟山/紫金山脉无疑。"龙脖子"不过是"龙搏子"的讹传。
                    如果是这样的话,靠近龙脖子,意味着更接近紫金山,也就意味着湘军破城处(缺口碑),在"修复碑"的东边。可惜啊!这里只能说“意味”,因为没有证据了,曾国藩的石碑被搬走了!
                    城墙从朝阳门绕过琵琶湖,沿着富贵山继续向北蜿蜒。因为地势的原因,这段城墙每一个拐角处几乎都成九十度的弯曲。从地图上看,从琵琶湖到玄武湖,这段明城墙象一个倾斜一百三十度的几字,而沿墙修筑的小道则象一截昂首翘起的龙脖,民间俗称龙脖子路。这一带就是古太平门地段了。
                    文献记载,太平门位于南京城东北角,东为富贵山,西为九华山,南为朝阳门,西北为神策门。该门因门外为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监狱所在地而得名。当时的太平门附近就是古代犯人行刑的法场。据传,古时每到月圆之夜,城墙外就会鬼魅游荡,哀声四起。
                    即使今天,在阳光灿烂的时候行走在太平门外的龙蟠路上,或许是依山背水的缘故,仍然有阵阵阴凉的感觉从内心泛起。


                    IP属地:江苏12楼2015-10-25 21:49
                    回复
                      综上,一般认为西界与东界所在的位置只是修城处,而非确切的破城处,破城处应在东界与西界更往东的地方
                      鄙人在太平门往东方向的窄桥下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岩洞……


                      IP属地:江苏13楼2015-10-25 21:53
                      回复
                        关于这个距离东界与西界大约100米的岩洞的由来,很久以前曾经有一个有心人提过,认为是军方1969年挖掘的废弃防空洞,不过目前尚未得到官方资料证实(鄙人其实也有点怀疑,因为洞口几乎正对太平门的城墙,如果真要挖地道爆破,应该正对着城墙挖掘,洞口的朝向应该与城墙方向相反)

                        某位网友所发的高清图


                        IP属地:江苏14楼2015-10-25 22:00
                        收起回复
                          以上为网络上的权威说法,不过鄙人也有自己的看法。那便是破城点在今天的琵琶湖附近,也就是西界与东界更往东的方向……


                          IP属地:江苏15楼2015-10-25 22:02
                          回复
                            没人看吗?,楼主一个人好孤独啊


                            IP属地:江苏16楼2015-10-25 22: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