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中华崛起吧 关注:73贴子:2,716

大明对青藏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话说我不水贴吧里就没人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0-30 17:57回复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初,一方面对西北蒙古贵族及各族官吏进行招抚,另一方面派兵进军陕、甘、青地区。1370年,明军进入青海东部地区后,元朝在青海的大小官吏,有的退回蒙古,有的归附明朝。不久,明朝就控制了青海地区。为了巩固在青海的封建统治,明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10-30 17:57
    收起回复
      前排摆放故友灵位@宋祖趙匡胤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10-30 17:58
      回复
        吧主求加精@中华重剑余骁烨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10-30 18:00
        回复
          顶顶顶顶顶,没错,直到明末,乌斯藏都司也没被推翻


          IP属地:吉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5-10-30 18:01
          收起回复
            明代河湟地区的屯田以军屯为主要形式,屯田所获就近供军,这对保证西北边疆的安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见明代河湟屯田 )。由于屯田的开展,相应地也出现了移民现象,并直接影响到今天青海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的格局,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青海农业的开发。明代前期,青海畜牧业经济比较发达,洪武末年实行金牌制后,出自青海境内的马匹就约占当时金牌纳马总数的 78%,明代,除藏、蒙古各族以部落或帐户为单位经营的畜牧业外,在青海境内又置牧马监苑,牧养官马。成祖永乐四年置甘肃苑马寺于碾伯,辖6监,其中甘泉、祁连、临川、宗水4监在青海境内,牧马达6万余匹。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10-30 18:02
            回复
              青海地处边卫,文化落后,明初尚无学校设立,至宣德年间经多方奏请才设立西宁卫儒学。另外在西宁、碾伯二地又有民间自立社学2处。明时青海也曾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边塞诗人,如西宁卫人张问仁。另外也有曾在青海任职的官吏及曾来青海的文人如刘敏宽、龙膺、石贾、万世德及僧人宗油等也都留下不少描写青海的诗赋。此外,张芝的嘉靖《西宁卫志》 ( 已佚 ) 和刘敏宽、龙膺篡修的万历《西宁卫志》开创了青海地区编史修志的先河。而藏土回蒙汉等民族共同创建的寺院建筑与绘画艺术,也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代末年,李自成起义军贺锦部曾挥戈西进,控制西宁地区达1年之久,势力达青海湖地区。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10-30 18:0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10-30 18:06
                收起回复
                  1377年(明洪武十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同年农历四月,邓愈任征西将军,和副将军沐英前去征讨吐蕃反抗势力。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杀敌人至昆仑山,俘虏斩首万人,获马、牛、羊20余万匹,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朱元璋见到捷报后,降旨嘉奖邓愈,赐红蟒暖袍一件,玉带一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10-30 18:0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10-30 18:08
                    回复
                      你这只大水比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10-30 18:09
                      收起回复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宋晟被任为征南右副将军,讨伐广西巾并蒙等寨的苗人,擒获和斩杀七千余人。又过了一年,宋晟总领羽林八卫的部队讨平五开、龙里苗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宋晟出镇开平,随从燕王朱棣出塞,回来后筑万全卫等城。建文改元后,他仍镇甘肃。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宋晟入京朝见,进升为后军左都督,拜为平羌将军,遣回所镇地区。
                        永乐三年(1405年),宋晟招降把都帖木儿、伦都儿灰等部落五千人,获得马驼牛羊一万六千头,被封为西宁侯,食禄一千一百石,世袭指挥使。
                        宋晟共四次出镇凉州,前后二十余年,威信达于边陲。朱棣因宋晟是旧臣,有大将之才,所以用他专任边事,凡有奏请,总是批准。御史弹劾宋晟自专。朱棣说:"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且大将军统制一边,怎能完全拘泥于文法?"即敕令宋晟可以相机行事。宋晟曾请入京朝见,朝廷回报说:"西北的边务,全部托付给卿。不是朝廷召命,不要擅自来。"不久命他经营河西牧地,以及规划出塞方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10-30 18:09
                        回复
                          明朝廷又在茶马互市国家垄断的基础上,实行差发马赋制度。所谓“差发马”,即金牌差马,实际就是朝廷颁发给藏族部落的纳马的一种铜质牌状凭证。“下号金牌降诸番,上号藏内府以为族契,颁一符,遇有使者征发,比对相舍,始诈承命。每三年,一遣廷即臣,召各番合符,以应纳差发马,即朝廷颁发的金牌,下号发放给各藏族部落,上号寄存于朝廷内府,诸部持金牌信符纳马,茶马司以此验收马匹,每三年派官员入藏合符一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10-30 18:27
                          回复
                            据《录居封事 马政疏》记载:“考金牌之制,上一行曰:皇帝圣旨,左一行曰:合当差发,右一行曰:不信者死。夫很不曰互市,不曰交易,而谓之差发。”很明显,差发马赋制度在保持了传统汉藏茶马互市经济关系的同时,在政治上成为朝廷对属民的“差发”,是臣民应尽的贡赋义务,“不信者死”,具有强制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10-30 18:30
                            回复
                              水水水水水水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10-30 18: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