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与持戒尚不足让心安定,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心,生命便无法享受有安定、清明与宁静。因此,bhavana 修习是必要的。这包括下列的项目:奢摩他 samatha 止禅、毗婆舍那 Vipassana 观禅:听闻、学习、研究教理与佛典(dhammasavana):弘扬佛法而不求名闻利养(dhamadesana):培养清净的正见(ditthijju-kamma)~包括关于业与业果(善行有善报,恶行有恶报)的正见,乃至证得道、果、涅槃的正见。
如果未能适当地将心控制,固定在某个禅修所缘,心会不安分地无时无刻到处乱跑,奔往种种的所缘,就像猴子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无法安静不动。禅修者需要不放逸地修习禅修业处,将注意力瞄准或引导到禅修所缘(这也是“寻”),并让心持续地停留在所缘上(这是“伺”),直到“昏沉、懒惰 thina middha 与怀疑 vicikiccha) 这个盖障分别被寻、伺这两个禅支 jhananga 驱逐。那时将经验到极大的喜 (piti),乐(sukha)以及“心一境性”(*kaggata 或samadhi ),这些心所分别能去除“瞋罣”dosa,掉举与后悔”(uddhacca kukkucca),已经“欲贪”(kama-raga)。心处在如此清净、安稳的状态时,便能够经验到远胜一般快乐的“奢摩他乐”或“禅那乐”。
持续地精进,将能从初禅进步到二禅。在二禅里,寻、伺这两个禅支消逝,但乐变得更强烈。当喜禅支消失时,便进入到三禅,这里有更微妙的乐。当乐也止息时,便进入第四禅,此禅那的禅支僅剩下“心一境性”和“捨(upekkha)。处在此状态时,心远离了障碍善行并令心染污的烦恼热,这就如同以极低的温度让物品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一样。暂时远离烦恼的心,不再不安、盲动,变得非常稳定、宁静且清凉。如此,奢摩他修行可以视作是心灵的低温。
色界第四禅,是证得神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乃至漏尽智更高心灵力量的基础。持续地不放逸,将能超越色界禅那,进入到无色界的四种禅那。在此境界中,禅修者将体验到独特、强烈的快乐,拥有极宁静、微妙的心,在临命终时,如果仍安住在禅那,将带著宁静、专注的心,往生到梵天世界。这种禅那的修行,需要不放逸,因为它导致殊胜的快乐,所以值得加以培养。因此,这种修行被称为 samathabhavana-punnakiriya-vatthu,受到佛陀与智者的称赞。
大师父说,不放逸应该说明有三种层次:粗显的,中等的与精微的。能够远离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十种恶行,这是“粗显的不放逸”。十种恶行包含身恶行:杀生、偷盗、邪淫:四种语恶行:妄语、两舌、绮语、恶口:三种意恶行:欲贪、瞋罣、邪见(即不知善行有善报,恶行有恶果)。想到自己未做恶行时,将会对自己表现感到满足。
我们不可能完全避免感官所缘,因此人必须控制自己的心,不让它沉溺于感官享乐的追逐。控制自己的心,不追逐感官欲乐,尤其是自己并未拥有的事物,这是“中等的不放逸”。若对自己所拥有的,或可合法取得的事物,感到不满足,将难以做到这中等的不放逸。心如果不受节制,就像是在河中逆流而行,而非渡河,只是浪费时间,让人疲累,终将沉没于种种欲乐之中。就像苍蝇、蚂蚁会陷入在自己正在食用的蜂蜜之中一样,毫无节制地追逐欲乐的人,也会陷入在自己所追逐的欲乐之中。若有所节制,苍蝇、蚂蚁便能在较远的距离,安全地进食:人们面对感官所缘时,也是如此,苦的根源在于贪爱,贪爱的近因在于可爱的感官所缘。有所节制,不让心脱离控制,这样的不放逸能够让人离苦得乐。
具备这两种不放逸的人,将获得有利益的自我控制,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心,能够善用人身做跳板,提升自己的地位。总之,籍由布施,去除鄙视,从而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持戒能避免丧失自己的快乐,奢摩他令心安稳、宁静,带来更殊胜的快乐。
但是,禅那只能暂时地压制烦恼,若不继续修习且禅那消失时,烦恼便又会开始扰动,令心不安定。根本的原因是随眠烦恼尚未被断除。所以,我们知道,为了培育强壮、成熟、且能抵御一切世间境遇的心,必须要断除随眠烦恼。
要做到这点,必须生起“精微的不放逸”,修习毗婆舍那以培养观智。如果我们已因过去的善行,且备证得更胜的机会,便应该毫不犹豫地为了更大的快乐而精勤努力,放弃不实在的快乐。
若放弃小乐,可获得大乐,
智者见大乐,应捨弃小乐。〈法句经〉~~290偈
萨度!萨度!萨度!
如果未能适当地将心控制,固定在某个禅修所缘,心会不安分地无时无刻到处乱跑,奔往种种的所缘,就像猴子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无法安静不动。禅修者需要不放逸地修习禅修业处,将注意力瞄准或引导到禅修所缘(这也是“寻”),并让心持续地停留在所缘上(这是“伺”),直到“昏沉、懒惰 thina middha 与怀疑 vicikiccha) 这个盖障分别被寻、伺这两个禅支 jhananga 驱逐。那时将经验到极大的喜 (piti),乐(sukha)以及“心一境性”(*kaggata 或samadhi ),这些心所分别能去除“瞋罣”dosa,掉举与后悔”(uddhacca kukkucca),已经“欲贪”(kama-raga)。心处在如此清净、安稳的状态时,便能够经验到远胜一般快乐的“奢摩他乐”或“禅那乐”。
持续地精进,将能从初禅进步到二禅。在二禅里,寻、伺这两个禅支消逝,但乐变得更强烈。当喜禅支消失时,便进入到三禅,这里有更微妙的乐。当乐也止息时,便进入第四禅,此禅那的禅支僅剩下“心一境性”和“捨(upekkha)。处在此状态时,心远离了障碍善行并令心染污的烦恼热,这就如同以极低的温度让物品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一样。暂时远离烦恼的心,不再不安、盲动,变得非常稳定、宁静且清凉。如此,奢摩他修行可以视作是心灵的低温。
色界第四禅,是证得神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乃至漏尽智更高心灵力量的基础。持续地不放逸,将能超越色界禅那,进入到无色界的四种禅那。在此境界中,禅修者将体验到独特、强烈的快乐,拥有极宁静、微妙的心,在临命终时,如果仍安住在禅那,将带著宁静、专注的心,往生到梵天世界。这种禅那的修行,需要不放逸,因为它导致殊胜的快乐,所以值得加以培养。因此,这种修行被称为 samathabhavana-punnakiriya-vatthu,受到佛陀与智者的称赞。
大师父说,不放逸应该说明有三种层次:粗显的,中等的与精微的。能够远离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十种恶行,这是“粗显的不放逸”。十种恶行包含身恶行:杀生、偷盗、邪淫:四种语恶行:妄语、两舌、绮语、恶口:三种意恶行:欲贪、瞋罣、邪见(即不知善行有善报,恶行有恶果)。想到自己未做恶行时,将会对自己表现感到满足。
我们不可能完全避免感官所缘,因此人必须控制自己的心,不让它沉溺于感官享乐的追逐。控制自己的心,不追逐感官欲乐,尤其是自己并未拥有的事物,这是“中等的不放逸”。若对自己所拥有的,或可合法取得的事物,感到不满足,将难以做到这中等的不放逸。心如果不受节制,就像是在河中逆流而行,而非渡河,只是浪费时间,让人疲累,终将沉没于种种欲乐之中。就像苍蝇、蚂蚁会陷入在自己正在食用的蜂蜜之中一样,毫无节制地追逐欲乐的人,也会陷入在自己所追逐的欲乐之中。若有所节制,苍蝇、蚂蚁便能在较远的距离,安全地进食:人们面对感官所缘时,也是如此,苦的根源在于贪爱,贪爱的近因在于可爱的感官所缘。有所节制,不让心脱离控制,这样的不放逸能够让人离苦得乐。
具备这两种不放逸的人,将获得有利益的自我控制,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心,能够善用人身做跳板,提升自己的地位。总之,籍由布施,去除鄙视,从而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持戒能避免丧失自己的快乐,奢摩他令心安稳、宁静,带来更殊胜的快乐。
但是,禅那只能暂时地压制烦恼,若不继续修习且禅那消失时,烦恼便又会开始扰动,令心不安定。根本的原因是随眠烦恼尚未被断除。所以,我们知道,为了培育强壮、成熟、且能抵御一切世间境遇的心,必须要断除随眠烦恼。
要做到这点,必须生起“精微的不放逸”,修习毗婆舍那以培养观智。如果我们已因过去的善行,且备证得更胜的机会,便应该毫不犹豫地为了更大的快乐而精勤努力,放弃不实在的快乐。
若放弃小乐,可获得大乐,
智者见大乐,应捨弃小乐。〈法句经〉~~290偈
萨度!萨度!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