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
兴趣
优势 经历
劣势 年龄
互联网+ 网络发票 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现做好手里的工作
学历 职称
学好数学。 无论是你所憧憬的金融业,还是数据处理的相关行业,数学都是基础中的基础。在大学,你会接触微积分,线性代数这些基础课程。如果你希望成为数据处理方面的专家,统计的知识必不可少, 可以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入门。 再者,在上大学之前我也抱着本科学金融的想法,或者企业管理,因为那样的职位看似在金字塔的顶端。但实际上中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数不胜数,管理类关于亦是,而教学质量并不高。 复旦的学历决定了你的起点会比其他毕业生高,但不代表你能走的更远。学好数学,你将会有足够的资本深造金融,或者做其他选择,数据科学家,软件工程师…
多阅读。 高中时代你的重心应该是放在高考上,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对学生是一种奢侈。 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行业,光靠考试高分是不行的,社交能力,生活态度,个人视野都是你的竞争力。 如果你在大学中有闲暇时光(实际上再忙也能抽出时间来),那么请多读书。 你的生活会因为读书而跟身边的人不同,相信我。
至少精通一到两门计算机编程语言。 很多职业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软件工程师同样要懂高数,数学科学家要会编程。 如果你相信大数据会是未来一个有前途的行业,那么掌握编程语言也是必要的。 非CS类学生可能会对编程重视不够, 即使是我身边很多学计算机的学生,让他们编一个排序代码也不轻松。 多练习多实践,掌握这些语言不是加分项,而是必需项。
热爱你的专业。 如果不热爱你的专业,是无法从你所从事的事业中获得快乐的。 我猜测你对金融的接触并不多,了解并不深。 在选专业之前还需要慎重考虑。 当你明白这是你所热爱的那一行时,那么恭喜你,你是幸运的,相比许多人。
和(大)数据相关的行业很多,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你读的那本书里有很多具体的案例。 九十年代,谷歌的搜索引擎引爆了数据,你可以发现数据对谷歌是一笔多么重要的财富,谷歌翻译,谷歌数字图书馆,自动驾驶技术都是基于海量数据的。 现在,社交媒体的发达带来更巨大的数据大山。 不仅仅是数据,也是机会。
赞赏题主的年轻与见识。有人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个说法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而不是”听天由命“、”见招拆招“。但是越是动荡的时代,规划就越重要。大数据将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已经成为学界、业界和政府的共识,那么如何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就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任何新技术刚出现的时候,人们都是难以理解的。而这些技术所引发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往往连技术的发明者都难以预料。所以每一次的时代变革,都只有少数人能够进行正确响应,享受变革带来的时代红利。面对互联网革命,多数人都只能接受“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结果。俞敏洪也感慨“ 一夜之间,你有可能就被别人超越、占领、推翻了。”
《大数据时代》英文名实为“Big Data Revolution”,即“大数据革命”。上一次人们用Revolution来形容一个技术,是让一代企业家从看不起,到跟不上的互联网革命。麦肯锡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大数据技术对于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将会高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是我们工作上的帮手,更是我们工作中的对手。能否正确理解大数据,关系到我们学习的技能是否会贬值,我们所在的企业是否会倒闭,而我们的职业,是否会被大数据技术彻底替代。
面对就业难,大学生们被迫参加CPA、CFA、司法、口译等认证考试,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在美国,自动报税软件已经让17%的税务师下岗,这个数字还在扩大。 考证是旧时代的办法,却是新时代的糊涂。能被标准化考试所评估的技能,最容易被大数据技术复制。未来的职业出路是学会驾驭大数据,实现个人的数据化升级。数据技术有着不小的门槛,但升级已是每个人必然的选择。
未来白领的三大必备能力
中国正在进行全面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现代服务业产值将从2014年的47%逐步提高到70%以上,服务业的白领岗位仍是多数毕业生的职业归宿。与此同时,大数据也正在悄无声息地替代白领岗位,任何白领工作者都应当严阵以待。
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正在加速实现管理信息化和决策数据化。 面对企业的升级,白领们更是需要练就三大能力,实现白领人才2.0的升级。
第一是管理信息的能力 。白领必须学会在ERP(EnterpriseResource Planning)系统、CRM(CustomerRelationship Management)系统中处理经营数据,从社交媒体、专业书籍中发现关键信息,并用印象笔记等软件管理信息。白领必须实现个人的信息化,才能在已经信息化的企业中生存。
第二是数据分析能力。基于企业信息系统提供的经营数据, 借助Excel、SPSS、R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找到改善经营的出发点。白领必须练就数据分析的能力,才能适应企业决策的数据化。
第三是理解精细化管理 。海量数据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在决策时陷入信息过载。缺少精细化管理的系统思想,和企业管理的整体认识,员工很可能在海量数据中陷入盲人摸象。精细化的理论和实践仍在不断发展,国内外的多数企业都才刚刚起步。如果,技术+管理=价值。那么,精细化管理+大数据技术=大价值。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竞争将空前激烈,市场压力将全面传导至个人层面,迎接我们的,将是换人就像换手机,裁员就像删软件的年代。不断实现个人升级,成为2.0版本的白领人才,和企业信息系统和精细化管理保持高度兼容,是大数据时代职业规划的必然出路。
这三种能力有着很高的门槛,高校更是缺少相应的培养,根本办法还是阅读、自学、请教、实践,实现自我驱动的系统升级。没有实现个人信息化的员工,将很难和信息化的企业实现兼容。在找工作时就会面临难度大、起点低的困境,往往陷入边缘性的繁琐工作,进入没有积累和没有出路的恶性循环。培养匮乏和学习门槛,也带来了信息化人才的高度稀缺性。但实现了自我升级的毕业生,则抓住了企业升级时的痛点,有着巨大的职业优势。
我们应该培养一些能成为未来的兴趣。
一、寻找你的兴趣切入点
你说说我们2011年进入大学那段时间什么最火?我所能接触到的有几个东西:IPHONE4、微信、淘宝、小米、人人、飞信······,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听到小霸王、GAMEBOY、ps2这些东西我就很激动,虽然说不出为什么,但是就是觉得他们很牛的样子!小时候小霸王改变了你的童年、长大了IPHONE4改变了世界。他们为什么这么牛,于是我就打算用点精力去研究一下。
二、深入你的培养兴趣
深入了解一项东西是意见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你从0开始起步是最难熬的阶段,因为你有很多东西都不懂,什么是IPS视网膜屏幕?什么叫分辨率?什么是SNS?什么叫LBS?什么是电子商务?谁是张小龙(我只听过李小龙)!?这个时候你就要一个一个去百度百科了,适当的还可以把他记下来。······当然我们在培养兴趣的时候一般也会发现:我好像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喜欢这个东西?怎么办?所以我觉得还是像上述“一”说的:找好切入点,这个时候让你去做一些考古之类相对小众的兴趣,真的很难坚持。幸运的是,在逛过一些论坛、看过一些互联网相关的书之后,我慢慢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就像喜欢上某种东西一样那种感觉,可意会不可言传~~每天没事的时候看一看,有空的时候想一想。
三、将兴趣点和职业结合
如何将兴趣点和职业相结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你喜欢教书育人你就去当老师,你喜欢救死扶伤你就去当医生,你喜欢研究学术就继续深造。但在我看来,我们90后很多人是不太想从事这些传统的行业(通常从事那也是他妈逼的!),感谢时代和科学的进步:在每一年都是就业最难年的时候,没想到有那么多职业在等着我们。你喜欢唱歌但是成不了歌手,没事!你可以到某互联网公司去担任音乐播放器产品的编辑,把你喜欢的音乐推荐给听众;你喜欢体育喜欢整天看足球和NBA但是成不了球员,没事!你也可以去虎扑、新浪体育、腾讯体育;你喜欢购物化妆,可以到美丽说、蘑菇街、聚美优品去当买家推荐·········实在不行,你说我什么都不喜欢,我就喜欢争钱,那更简单,现在在找销售的很多很多,而且门槛不高赚得不少。
四、为职业做针对性的准备
说到这我就不敢这么长篇达到大道的说了,知乎大牛太多,只要你搜索“我想从事XXX职业,要做哪方面的准备?”马上会蹦出很多前辈和行业大牛来跟你解答。
你可能先看一下哪些公司在招相应的职位,这些职位的要求是什么?然后就打怪升级一样一样去克服了!至于能不能打赢就看你自己了!
五、理论+实践
我们学校知名度、排名不高,不是什么985/211,平时那些公司大多来来这些公司校招的时候,看你名校出身,有几个项目经验、绩点靠前、拿奖丰富什么的几乎就开OFFER提人了。我们学校平时连宣讲会都没有,你拿什么去跟他们比?
理论知识:看书!这个是唯一出路,别指望什么十天搞定GRE,三天学会编程什么的,就是老老实实的看书,当然要有选择的看一些好书,这个又要去问知乎的大牛了。
实践经历:找实习!不要计较过多得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找实习!互联网去不了BAT,卖车去不了BBA,那就去小一点的公司,也别抱怨找不到,那些创业公司什么的肯定是缺人的。慢慢的从一些底层的东西做起,你会碰到一些你想做想学的东西的。
六、总结提炼
将自己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加一加,提炼总结!整合出一幅适合这个行业、这个职位、这家公司的牌,然后在校招的时候:打出去!你是三个王带一对2,还是留着一个3缺没有出牌的机会,那就看你大学四年的准备了!
尾巴:我从来没有做过什么职业规划、但是毕业前了才知道,原来我之前做的每一步都好像是在做职业规划!所以,如果我能早一点知道这些,早点针对自己的兴趣和性格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或许我的大学会早日摆脱迷茫! 因此,职业规划很重要!
什么职业规划,说得不够接地气,我斗胆重新给它下个定义:
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要怎么做?=职业规划
以上是我的个人经历,我是从大三上开始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然后慢慢按上面的一步一步走,有一句话送给你:“现在出发,永远都不晚。”
兴趣
优势 经历
劣势 年龄
互联网+ 网络发票 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现做好手里的工作
学历 职称
学好数学。 无论是你所憧憬的金融业,还是数据处理的相关行业,数学都是基础中的基础。在大学,你会接触微积分,线性代数这些基础课程。如果你希望成为数据处理方面的专家,统计的知识必不可少, 可以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入门。 再者,在上大学之前我也抱着本科学金融的想法,或者企业管理,因为那样的职位看似在金字塔的顶端。但实际上中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数不胜数,管理类关于亦是,而教学质量并不高。 复旦的学历决定了你的起点会比其他毕业生高,但不代表你能走的更远。学好数学,你将会有足够的资本深造金融,或者做其他选择,数据科学家,软件工程师…
多阅读。 高中时代你的重心应该是放在高考上,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对学生是一种奢侈。 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行业,光靠考试高分是不行的,社交能力,生活态度,个人视野都是你的竞争力。 如果你在大学中有闲暇时光(实际上再忙也能抽出时间来),那么请多读书。 你的生活会因为读书而跟身边的人不同,相信我。
至少精通一到两门计算机编程语言。 很多职业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软件工程师同样要懂高数,数学科学家要会编程。 如果你相信大数据会是未来一个有前途的行业,那么掌握编程语言也是必要的。 非CS类学生可能会对编程重视不够, 即使是我身边很多学计算机的学生,让他们编一个排序代码也不轻松。 多练习多实践,掌握这些语言不是加分项,而是必需项。
热爱你的专业。 如果不热爱你的专业,是无法从你所从事的事业中获得快乐的。 我猜测你对金融的接触并不多,了解并不深。 在选专业之前还需要慎重考虑。 当你明白这是你所热爱的那一行时,那么恭喜你,你是幸运的,相比许多人。
和(大)数据相关的行业很多,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你读的那本书里有很多具体的案例。 九十年代,谷歌的搜索引擎引爆了数据,你可以发现数据对谷歌是一笔多么重要的财富,谷歌翻译,谷歌数字图书馆,自动驾驶技术都是基于海量数据的。 现在,社交媒体的发达带来更巨大的数据大山。 不仅仅是数据,也是机会。
赞赏题主的年轻与见识。有人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个说法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而不是”听天由命“、”见招拆招“。但是越是动荡的时代,规划就越重要。大数据将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已经成为学界、业界和政府的共识,那么如何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就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任何新技术刚出现的时候,人们都是难以理解的。而这些技术所引发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往往连技术的发明者都难以预料。所以每一次的时代变革,都只有少数人能够进行正确响应,享受变革带来的时代红利。面对互联网革命,多数人都只能接受“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结果。俞敏洪也感慨“ 一夜之间,你有可能就被别人超越、占领、推翻了。”
《大数据时代》英文名实为“Big Data Revolution”,即“大数据革命”。上一次人们用Revolution来形容一个技术,是让一代企业家从看不起,到跟不上的互联网革命。麦肯锡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大数据技术对于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将会高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是我们工作上的帮手,更是我们工作中的对手。能否正确理解大数据,关系到我们学习的技能是否会贬值,我们所在的企业是否会倒闭,而我们的职业,是否会被大数据技术彻底替代。
面对就业难,大学生们被迫参加CPA、CFA、司法、口译等认证考试,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在美国,自动报税软件已经让17%的税务师下岗,这个数字还在扩大。 考证是旧时代的办法,却是新时代的糊涂。能被标准化考试所评估的技能,最容易被大数据技术复制。未来的职业出路是学会驾驭大数据,实现个人的数据化升级。数据技术有着不小的门槛,但升级已是每个人必然的选择。
未来白领的三大必备能力
中国正在进行全面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现代服务业产值将从2014年的47%逐步提高到70%以上,服务业的白领岗位仍是多数毕业生的职业归宿。与此同时,大数据也正在悄无声息地替代白领岗位,任何白领工作者都应当严阵以待。
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正在加速实现管理信息化和决策数据化。 面对企业的升级,白领们更是需要练就三大能力,实现白领人才2.0的升级。
第一是管理信息的能力 。白领必须学会在ERP(EnterpriseResource Planning)系统、CRM(CustomerRelationship Management)系统中处理经营数据,从社交媒体、专业书籍中发现关键信息,并用印象笔记等软件管理信息。白领必须实现个人的信息化,才能在已经信息化的企业中生存。
第二是数据分析能力。基于企业信息系统提供的经营数据, 借助Excel、SPSS、R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找到改善经营的出发点。白领必须练就数据分析的能力,才能适应企业决策的数据化。
第三是理解精细化管理 。海量数据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在决策时陷入信息过载。缺少精细化管理的系统思想,和企业管理的整体认识,员工很可能在海量数据中陷入盲人摸象。精细化的理论和实践仍在不断发展,国内外的多数企业都才刚刚起步。如果,技术+管理=价值。那么,精细化管理+大数据技术=大价值。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竞争将空前激烈,市场压力将全面传导至个人层面,迎接我们的,将是换人就像换手机,裁员就像删软件的年代。不断实现个人升级,成为2.0版本的白领人才,和企业信息系统和精细化管理保持高度兼容,是大数据时代职业规划的必然出路。
这三种能力有着很高的门槛,高校更是缺少相应的培养,根本办法还是阅读、自学、请教、实践,实现自我驱动的系统升级。没有实现个人信息化的员工,将很难和信息化的企业实现兼容。在找工作时就会面临难度大、起点低的困境,往往陷入边缘性的繁琐工作,进入没有积累和没有出路的恶性循环。培养匮乏和学习门槛,也带来了信息化人才的高度稀缺性。但实现了自我升级的毕业生,则抓住了企业升级时的痛点,有着巨大的职业优势。
我们应该培养一些能成为未来的兴趣。
一、寻找你的兴趣切入点
你说说我们2011年进入大学那段时间什么最火?我所能接触到的有几个东西:IPHONE4、微信、淘宝、小米、人人、飞信······,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听到小霸王、GAMEBOY、ps2这些东西我就很激动,虽然说不出为什么,但是就是觉得他们很牛的样子!小时候小霸王改变了你的童年、长大了IPHONE4改变了世界。他们为什么这么牛,于是我就打算用点精力去研究一下。
二、深入你的培养兴趣
深入了解一项东西是意见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你从0开始起步是最难熬的阶段,因为你有很多东西都不懂,什么是IPS视网膜屏幕?什么叫分辨率?什么是SNS?什么叫LBS?什么是电子商务?谁是张小龙(我只听过李小龙)!?这个时候你就要一个一个去百度百科了,适当的还可以把他记下来。······当然我们在培养兴趣的时候一般也会发现:我好像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喜欢这个东西?怎么办?所以我觉得还是像上述“一”说的:找好切入点,这个时候让你去做一些考古之类相对小众的兴趣,真的很难坚持。幸运的是,在逛过一些论坛、看过一些互联网相关的书之后,我慢慢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就像喜欢上某种东西一样那种感觉,可意会不可言传~~每天没事的时候看一看,有空的时候想一想。
三、将兴趣点和职业结合
如何将兴趣点和职业相结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你喜欢教书育人你就去当老师,你喜欢救死扶伤你就去当医生,你喜欢研究学术就继续深造。但在我看来,我们90后很多人是不太想从事这些传统的行业(通常从事那也是他妈逼的!),感谢时代和科学的进步:在每一年都是就业最难年的时候,没想到有那么多职业在等着我们。你喜欢唱歌但是成不了歌手,没事!你可以到某互联网公司去担任音乐播放器产品的编辑,把你喜欢的音乐推荐给听众;你喜欢体育喜欢整天看足球和NBA但是成不了球员,没事!你也可以去虎扑、新浪体育、腾讯体育;你喜欢购物化妆,可以到美丽说、蘑菇街、聚美优品去当买家推荐·········实在不行,你说我什么都不喜欢,我就喜欢争钱,那更简单,现在在找销售的很多很多,而且门槛不高赚得不少。
四、为职业做针对性的准备
说到这我就不敢这么长篇达到大道的说了,知乎大牛太多,只要你搜索“我想从事XXX职业,要做哪方面的准备?”马上会蹦出很多前辈和行业大牛来跟你解答。
你可能先看一下哪些公司在招相应的职位,这些职位的要求是什么?然后就打怪升级一样一样去克服了!至于能不能打赢就看你自己了!
五、理论+实践
我们学校知名度、排名不高,不是什么985/211,平时那些公司大多来来这些公司校招的时候,看你名校出身,有几个项目经验、绩点靠前、拿奖丰富什么的几乎就开OFFER提人了。我们学校平时连宣讲会都没有,你拿什么去跟他们比?
理论知识:看书!这个是唯一出路,别指望什么十天搞定GRE,三天学会编程什么的,就是老老实实的看书,当然要有选择的看一些好书,这个又要去问知乎的大牛了。
实践经历:找实习!不要计较过多得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找实习!互联网去不了BAT,卖车去不了BBA,那就去小一点的公司,也别抱怨找不到,那些创业公司什么的肯定是缺人的。慢慢的从一些底层的东西做起,你会碰到一些你想做想学的东西的。
六、总结提炼
将自己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加一加,提炼总结!整合出一幅适合这个行业、这个职位、这家公司的牌,然后在校招的时候:打出去!你是三个王带一对2,还是留着一个3缺没有出牌的机会,那就看你大学四年的准备了!
尾巴:我从来没有做过什么职业规划、但是毕业前了才知道,原来我之前做的每一步都好像是在做职业规划!所以,如果我能早一点知道这些,早点针对自己的兴趣和性格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或许我的大学会早日摆脱迷茫! 因此,职业规划很重要!
什么职业规划,说得不够接地气,我斗胆重新给它下个定义:
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要怎么做?=职业规划
以上是我的个人经历,我是从大三上开始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然后慢慢按上面的一步一步走,有一句话送给你:“现在出发,永远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