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2(不太正路的方法): 港澳台联考+雅思托福成绩,然后一间间大学地报
特点:
1. 大部份学校都不接受,全港每年提供不超过5个学位(一般都是港大录1-2个,然后科大录1-2个. 2013年是港澳台联考分数极高,科大还没反应过来,给了5个学位,另外一些学校会形式上给了面试,都不会录取,因为佢唔知乜系港澳台联招)
P.S.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为什么香港学校会不太接受港澳台联考的一个原因 -- 偶然性太大, 分数不连续, 认受性自然不高,不能准确反应学生学术能力,大学自然不愿意take risk. 另外从名义上, 港澳台联招系考返内地嘅考试.
2. 偶然性极大 -- 让那些今年被录取的学生明年再报一次,他们也未必能再一次被录取
3. 可供选择的专业很少, 一般都扔去不受香港学生欢迎的理学院或者工学院. 商科极少,即使录了也是进入200-300人的大类普通学系. 不可能进入最顶尖那些每年收15人或者30人的顶级商科(如中大环球商业学每年收15人,极为紧密的团体, 收分极高, 一般为香港名校出身,毕业后一般都在跨国公司就业)
以我的经验, 方法1和2的本质差别源于(1) 本地保护主义 (2)考试的认受性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在美国读书的英国学生想考回英国顶级学府剑桥大学.
剑桥每年收3000名本科生, 仅10%, 即约300个学位会留给国际生.
若此英国学生用美国高考去报剑桥大学, 他的身份将会是国际生(因为他不是考英国本地高考), 然后他要与全世界其他学生竞争那 300个学位(一个让他更绝望的消息:那300人里每年约有100个录取的是中国人)
若此英国学生用英国高考去报剑桥大学, 则有大约2700个学位可以竞争. 机会大得多! 这就是本地保护主义了, 世界上每个地方的学校都会这样, 由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情况就更加严重
另一方面, 剑桥大学并不熟悉美国高考. 他们不知道这个成绩能不能反映该学生的学术能力能够在剑桥成功.
把以上例子中的剑桥换成港大中大科大等香港的大学, 把潜在竞争对手换成在英美澳加读高中香港学生, 那就是你的大致情况了. 在这种情况下, 香港的大学并不熟悉港澳台联考(毕竟这是个专门考回内地大学的考试), 而且港澳台联考比起高考的偶然性更大, 分数往往大起大落,认受性不佳,所以这将会把你放在极为不利的位置.
特点:
1. 大部份学校都不接受,全港每年提供不超过5个学位(一般都是港大录1-2个,然后科大录1-2个. 2013年是港澳台联考分数极高,科大还没反应过来,给了5个学位,另外一些学校会形式上给了面试,都不会录取,因为佢唔知乜系港澳台联招)
P.S.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为什么香港学校会不太接受港澳台联考的一个原因 -- 偶然性太大, 分数不连续, 认受性自然不高,不能准确反应学生学术能力,大学自然不愿意take risk. 另外从名义上, 港澳台联招系考返内地嘅考试.
2. 偶然性极大 -- 让那些今年被录取的学生明年再报一次,他们也未必能再一次被录取
3. 可供选择的专业很少, 一般都扔去不受香港学生欢迎的理学院或者工学院. 商科极少,即使录了也是进入200-300人的大类普通学系. 不可能进入最顶尖那些每年收15人或者30人的顶级商科(如中大环球商业学每年收15人,极为紧密的团体, 收分极高, 一般为香港名校出身,毕业后一般都在跨国公司就业)
以我的经验, 方法1和2的本质差别源于(1) 本地保护主义 (2)考试的认受性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在美国读书的英国学生想考回英国顶级学府剑桥大学.
剑桥每年收3000名本科生, 仅10%, 即约300个学位会留给国际生.
若此英国学生用美国高考去报剑桥大学, 他的身份将会是国际生(因为他不是考英国本地高考), 然后他要与全世界其他学生竞争那 300个学位(一个让他更绝望的消息:那300人里每年约有100个录取的是中国人)
若此英国学生用英国高考去报剑桥大学, 则有大约2700个学位可以竞争. 机会大得多! 这就是本地保护主义了, 世界上每个地方的学校都会这样, 由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情况就更加严重
另一方面, 剑桥大学并不熟悉美国高考. 他们不知道这个成绩能不能反映该学生的学术能力能够在剑桥成功.
把以上例子中的剑桥换成港大中大科大等香港的大学, 把潜在竞争对手换成在英美澳加读高中香港学生, 那就是你的大致情况了. 在这种情况下, 香港的大学并不熟悉港澳台联考(毕竟这是个专门考回内地大学的考试), 而且港澳台联考比起高考的偶然性更大, 分数往往大起大落,认受性不佳,所以这将会把你放在极为不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