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换id吧 关注:6贴子:384
  • 5回复贴,共1
本来还有500代的,吞了不下十次,不发周期表了



IP属地:广东1楼2015-12-06 17:56回复
    新的一天,新的水贴


    IP属地:广东2楼2015-12-06 18:00
    收起回复
      红移有3种:多普勒红移(由于辐射源在固定的空间中远离我们所造成的)、引力红移(由于光子摆脱引力场向外辐射所造成的)和宇宙学红移(由于宇宙空间自身的膨胀所造成的)。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牵涉到不同的红移。
      引力红移
      引力红移
      多普勒红移
      1.由于多普勒效应,从离开我们而去的恒星发出的光线的光谱向红光光谱方向移动。
      红移
      红移
      2.一个天体的光谱向长波(红)端的位移。天体的光或者其它电磁辐射可能由于运动、引力效应等被拉伸而使波长变长。因为红光的波长比蓝光的长,所以这种拉伸对光学波段光谱特征的影响是将它们移向光谱的红端,于是这些过程被称为红移。
      植被曲线红移
      植被曲线红移
      3.在高光谱遥感领域的红移。在植被的光谱曲线中,遭胁迫的植物的红-红外透射曲线向更长波长方向移动(Cibula和Carter, 1992)的现象称为“红端偏移”简称“红移”
      简单的说,就是700纳米波长范围的拐点向长波方向移动(如右图曲线)。
      引力红移
      红移
      红移 (5张)
      引力红移,是强引力场中天体发射的电磁波波长变长的现象。由广义相对论可推知,当从远离引力场的地方观测时,处在引力场中的辐射源发射出来的谱线,其波长会变长一些,也就是红移。只有在引力场特别强的情况下,引力造成的红移量才能被检测出来。引力红移现象首先在引力场很强的白矮星(因为白矮星表面的引力较强)上检测出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庞德、雷布卡和斯奈德采用穆斯堡尔效应的实验方法,测量由地面上高度相差22.6米的两点之间引力势的微小差别所造成的谱线频率的移动,定量地验证了引力红移。结果表明实验值与理论值完全符合!
      区别编辑
      多普勒红移
      物体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导致红移,与此相对应的红移称为多普勒红移,是由多普勒效应引起的。
      图为遥远的星系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
      图为遥远的星系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
      通常引力红移都比较小,只有在中子星或者黑洞周围这一效应才会比较大。对于遥远的星系来说,宇宙学红移是很容易区别的,但是在星系随着空间膨胀远离我们的时候,由于其自身的运动,在宇宙学红移中也会参杂进多普勒红移。[3]
      引力红移
      根据广义相对论,光从重力场中发射出来时也会发生红移的现象。这种红移称为重力红移。
      一般说来,为了从其他红移中区别引力红移,你可以将这个天体的大小与这个天体质量相同的黑洞的大小进行比较。类似星云和星系这样的天体,它们的半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12-10 12:35
      回复
        以太说的否定主要有3点:
        1:以太存在难以想象。根据当时的以太学说:以太是一种刚性的粒子,十分地坚硬,比最硬的物质金刚石还要硬上不知多少倍。同时又是如此稀薄,以致物质在穿过它们时几乎完全不受到任何阻力,“就像风穿过一小片丛林”(托马斯·杨语)。然而事实是从来就没有任何人能够看到或者摸到这种“以太”,也没有实验测定到它的存在。星光穿越几亿亿公里的以太来到地球,然而这些坚硬无比的以太却不能阻挡任何一颗行星或者彗星的运动,哪怕是最微小的灰尘也不行!因此许多科学家怀疑以太的存在。
        不过以现在的观点看来也不算什么,现代物理认为宇宙中存在着暗物质,暗能量。按当时的观点来看也是难以理解的。
        2: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以太说认为以太是光媒介质,那么地球在以太中运动,在地球上各个方向的光速与地球运动应该符合伽利略变换,即C+V和C-V。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正是测量C+V和C-V中的V,得到结果为零。这一结果让当时的科学家不解。
        由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是光的干涉实验,属光速测量的二阶实验。所以实验结果并不能直接证明光速变化为零。历史上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还有其它的解释。爱尔兰物理科学家费兹杰惹,荷兰物理科学家洛仑兹就曾认为是量杆在以太中运动,组成量杆的原子和电子之间的距离变短了。而这个观点是符合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的。
        3: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得出光速为常数,其中ε0是真空电容率,μ0是真空磁导率。这两个量当时是通过实验测量出来的,被认为是常数。
        真空电容率和真空磁导率被认为是常数,有不合理的地方。它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真空中什么都没有,所以真空电导率和真空磁导率是常数。我们可以用相同的逻辑换个思路:因为真空中有以太,地球在以太中运动,所以地球上真空电导率和真空磁导率不同方向有差异。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虽然还有些科学家努力拯救以太,但在1905年爱因斯坦大胆抛弃了以太说,认为光速不变是基本的原理,并以此为出发点之一创立了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的前言中说:“‘光以太’的引用将被证明是多余的。” 人们从此接受了电磁场本身就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概念,而场可以在真空中以波的形式传播。随后量子力学的建立使人们认识到粒子与波实为一个硬币的两面。那种仅仅把波动理解为某种媒介物质的力学振动的狭隘观点已完全被冲破。之后“以太”被主流物理学家所抛弃。
        在相对论建立之后,无论发光以太还是电磁以太都被排除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1-26 23: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