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免疫抑制及免疫抑制病
1.病症
①出现应激反应。给鸡正常防疫时,机体不能产生应有的免疫应答,抗体均匀度差;接种呼吸道疫苗时反应强烈,不接种时没有呼吸道症状,接种一两天后即出现呼噜、甩鼻、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蛋鸡接种油苗,出现产蛋下降等。
②生产性能降低。如肉鸡生长发育不良、体重参差不齐、羽毛发育差,出现部分“僵鸡”,尤其以幼雏为重;生产性能差,如肉鸡料肉比高,蛋鸡产蛋率低、产蛋高峰期维持短。
③抵抗力降低。疾病多发,感染疾病时引起较严重的病状,如支原体、大肠杆菌、球虫病等。
2.原因
近年来,临床上多种病毒性疾病病原毒株发生变异且感染力不断增强,新病多发且难以控制的现状越来越明显。为保障养殖成功,养殖场在疾病防控方面必须通过增加免疫的次数和剂量来应对。以蛋鸡禽流感防疫为例,原来不需要防疫,现在一般鸡场对H9要做两次免疫,H5做4次免疫,个别地区为保证免疫效果,又人为地加大防疫剂量,再加上其他正常疾病防疫、新发病的防疫,使鸡的免疫应答系统由原来的正常工作状态转变为长期的超负荷状态,机体即出现了“免疫抑制”。
当前,临床上鸡的主要免疫抑制病有:呼肠孤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法氏囊炎、马立克氏病、J-亚群白血病、传染性贫血、真菌感染等。
3.防治措施
①加强饲养管理,强化生物安全防御措施。使用全价营养的饲料,尽量减轻或避免风、光、冷、热、湿度、噪音等应激因素对鸡群的影响;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保护鸡群不受或少受外源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提倡后备鸡与产蛋鸡分别饲养,调整结构,进一步分工;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
②正确使用药物。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使用药物。使用药物时疗程要适当,避免长期使用;严格按照使用范围使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尽量避免使用甲砜霉素等对免疫抑制作用强烈的药物,以防造成免疫失败。在免疫前或免疫的同时,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如左旋咪唑等,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避免免疫抑制的发生。许多中草药也可以提高机体的抗体水平及免疫力。如补益类中药大多具有多糖类成分,如人参多糖、黄芪多糖、党参多糖等,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清热解毒类中药如板蓝根、鱼腥草、黄连、黄芩、黄柏、穿心莲等也有增强鸡的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该类药物还可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可用于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③正确选择疫苗和生物制品。加强对种鸡群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免疫,将母源抗体提供给后代,使子代鸡在低日龄内得到被动保护,防止鸡群出现早期的免疫抑制感染,有效防制疾病的发生。
但在免疫时应根据养殖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加强抗体监测。而对于禽白血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在当前仍缺乏有效疫苗预防控制的情况下,只能凭借敏感的诊断方法检出阳性鸡后进行淘汰,所以更需要加强诊断与疫情调查,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淘汰带毒病鸡,净化种群。
在使用弱毒疫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生产厂家的鸡胚原材料的来源,严格禁用非SPF来源的弱毒疫苗,防止由于疫苗污染而人为造成鸡群的感染。制造家禽疫苗所用的SPF鸡胚必须经过17种病原(13种病毒病、2种细菌病、2种支原体)的检测,结果阴性方可使用。非SPF鸡胚由于蛋中含有抗体,抑制病毒增殖,致使疫苗抗原量不足。生产疫苗用的鸡胚污染了外源性病原,尤其是蛋传递的病原,如果鸡用活疫苗中也就污染了外源病原。这些蛋传递的病原污染的疫苗可能会随着疫苗的使用引起免疫抑制或免疫失败,或使免疫鸡群发病,人为地造成疾病的传播。
免疫抑制及免疫抑制病
1.病症
①出现应激反应。给鸡正常防疫时,机体不能产生应有的免疫应答,抗体均匀度差;接种呼吸道疫苗时反应强烈,不接种时没有呼吸道症状,接种一两天后即出现呼噜、甩鼻、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蛋鸡接种油苗,出现产蛋下降等。
②生产性能降低。如肉鸡生长发育不良、体重参差不齐、羽毛发育差,出现部分“僵鸡”,尤其以幼雏为重;生产性能差,如肉鸡料肉比高,蛋鸡产蛋率低、产蛋高峰期维持短。
③抵抗力降低。疾病多发,感染疾病时引起较严重的病状,如支原体、大肠杆菌、球虫病等。
2.原因
近年来,临床上多种病毒性疾病病原毒株发生变异且感染力不断增强,新病多发且难以控制的现状越来越明显。为保障养殖成功,养殖场在疾病防控方面必须通过增加免疫的次数和剂量来应对。以蛋鸡禽流感防疫为例,原来不需要防疫,现在一般鸡场对H9要做两次免疫,H5做4次免疫,个别地区为保证免疫效果,又人为地加大防疫剂量,再加上其他正常疾病防疫、新发病的防疫,使鸡的免疫应答系统由原来的正常工作状态转变为长期的超负荷状态,机体即出现了“免疫抑制”。
当前,临床上鸡的主要免疫抑制病有:呼肠孤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法氏囊炎、马立克氏病、J-亚群白血病、传染性贫血、真菌感染等。
3.防治措施
①加强饲养管理,强化生物安全防御措施。使用全价营养的饲料,尽量减轻或避免风、光、冷、热、湿度、噪音等应激因素对鸡群的影响;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保护鸡群不受或少受外源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提倡后备鸡与产蛋鸡分别饲养,调整结构,进一步分工;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
②正确使用药物。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使用药物。使用药物时疗程要适当,避免长期使用;严格按照使用范围使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尽量避免使用甲砜霉素等对免疫抑制作用强烈的药物,以防造成免疫失败。在免疫前或免疫的同时,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如左旋咪唑等,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避免免疫抑制的发生。许多中草药也可以提高机体的抗体水平及免疫力。如补益类中药大多具有多糖类成分,如人参多糖、黄芪多糖、党参多糖等,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清热解毒类中药如板蓝根、鱼腥草、黄连、黄芩、黄柏、穿心莲等也有增强鸡的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该类药物还可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可用于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③正确选择疫苗和生物制品。加强对种鸡群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免疫,将母源抗体提供给后代,使子代鸡在低日龄内得到被动保护,防止鸡群出现早期的免疫抑制感染,有效防制疾病的发生。
但在免疫时应根据养殖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加强抗体监测。而对于禽白血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在当前仍缺乏有效疫苗预防控制的情况下,只能凭借敏感的诊断方法检出阳性鸡后进行淘汰,所以更需要加强诊断与疫情调查,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淘汰带毒病鸡,净化种群。
在使用弱毒疫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生产厂家的鸡胚原材料的来源,严格禁用非SPF来源的弱毒疫苗,防止由于疫苗污染而人为造成鸡群的感染。制造家禽疫苗所用的SPF鸡胚必须经过17种病原(13种病毒病、2种细菌病、2种支原体)的检测,结果阴性方可使用。非SPF鸡胚由于蛋中含有抗体,抑制病毒增殖,致使疫苗抗原量不足。生产疫苗用的鸡胚污染了外源性病原,尤其是蛋传递的病原,如果鸡用活疫苗中也就污染了外源病原。这些蛋传递的病原污染的疫苗可能会随着疫苗的使用引起免疫抑制或免疫失败,或使免疫鸡群发病,人为地造成疾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