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么一个题目,我自己都震惊了。作为一个有二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我实在不想这么粗鲁。可我已经忍它很多年了,快要被它憋死了,姑且就这么粗俗一回吧。
1. 关于项目申请
① 持久的失败
从第一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了到现在,已经10年了。10年,国家领导已经换了两届,10年,持久的抗日战争早已经胜利。而我,什么希望也没有看到。尽管结果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当一次又一次不予资助的通知把我残存的科研希望撕得七零八落,我出离愤怒了。几乎每次都一样的评议结果:三个评议人,两个建议资助,一个持否定态度。“第几次啦?为什么每次的每次都是两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从统计学角度,三十次评语,有二十次赞成,那也是绝对大多数啊。”我轻轻的嘀咕着。
一旁的妻子,冷不丁给我来了一句:“要是都给你不好的意见,你早就死心了,不吊吊你的胃口,有多少人会陪他们玩?”我瞬间石化!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而我一直在傻傻地充当着这么一个不光彩配角,十年来竟然毫不知晓。其实我何尝不知道这些,只不过从来不肯真的相信罢了,心底总残存那么一点点理想主义色彩。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算来也有十五年啦,很早就有人告诉我,要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定要多去参加学术会议,多结识一些圈子里的人,本子的好坏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可我依然坚信,或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真的是公开公正公平的呢-----正如他标榜的那样!
直到现在,我终于彻底明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所有基金项目中,婊子做得最好,牌坊也立得最高的(其他省部基金大都明码标价,拿到以后反馈多少是有行规得,犹如街头妓女,但至少不会立太高的牌坊)!我问过一些拿到过基金(不含青年基金)的同行,也无不有此感慨。
② 关于圈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发榜之前,拿到项目的其实都早已知道结果,他们从何得知?!入圈子是业内的潜规则,圈子里的人好相互照应。每年项目送审前,圈子内电话满天飞,“项目到你这里的话,照应照应”“嗯,好的,一定给优先,我的到你这,也照应照应。”“喂,你的本子发我这里来了,我给了特优。”“那个谁的本子,是以前帮过我的人,照顾一下”如此等等。
我从不入哪个圈子,我孤身一人从南方来到北方,实指望靠自己开创一片天地。然而,不入圈子就早已经注定了,怎么申报都是白费心机。一个本子要找你的麻烦,是很容易的事,随便哪一条莫须有的缺点,都可以置你于死地。而你,连申辩的权利也没有,这就是国家基金的评审规则。曾经早就有人告诉我,没有拿到基金,评语再怎么弱智,也不要去申辩,申辩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结果的改变,只会造成负面影响,除非你是某某大牛的什么人!
而我居然曾经傻傻地给国家基金委发过去两次申辩意见。这种奇葩的不可申辩的通讯评议制度,有何公正可言?!他只是告诉你,你必须入圈子,进了圈子,你照顾我,我照顾你,评语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吗。尽管我什么圈子里的人也不是,我什么基金也没拿到过,我什么也不懂,但我10年前就评审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细节不便说。只不过写意见之前,已经定好了谁该否定,谁该肯定!其实,这件事也让明白,自己一年又一年,辛辛苦苦写了又写的申请书,指不定会落在哪个日理万机的“老板”手上,他怎么可能有时间好好看你的本子,他只需要瞄一下,本子是不是圈内人的,是不是打过招呼的,你的多少年的心血,在他那里屁也不是。
基金委项目流动主任,历来是一个香饽饽,单位也都会力推自己人去。可是看看招聘条件吧,一般要求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流动期间,基金委每月发2000-3000元津贴,原单位津贴取消,就这工资水平为什么还这么多人挤破头皮想去。因为谁都清楚,流动一下,你就已经是圈子里的红人啦,以后申请基金那都是手到擒来的事了。
③ 关于学科评审
我们面对这么一个通讯高度发达的时代,本可以很多事情可以真正做到公开与公正。而有人偏偏不想这么干,因为这必然损害到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假设,基金委信任通讯评议结果,那么,学科评审究竟是为什么而设。如果,信任通讯评议结果,直接让每个通讯评审人打分,每个申请得分相加,按序排列,完全可以由计算机完成这些工作,减少人为干扰因素。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提这个,为什么不实行?通讯评议过后,实际上大部分申请书的结果都是可以操作的,只有少部分,每年大约能有3%的申请书,在3个通讯评议人(有的学科组是5个)那里都给优先资助的就算好的了,这部分属于直接上,学科评审不加干涉。但资助率每年约在16~18%,剩下的,学科评审就是关键了,可以想象,学科组可操作的空间和权利!有了权力,就有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大概这就是不取消学科评审的原因吧。也因此,跑项目,成为了科研体系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单位跑,团队跑,个人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跑得目前的科研氛围乌烟瘴气,没有一块净土。
④ 关于省部基金
除了国家基金,其他省部级基金同样没有公平可言,就拿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来说吧,除非你是天大或者南开的老师,否则,要拿到它并不比拿国家基金容易。对于我们一般的学校,全校每年拿到3、5个课题就算好的,比例比国家自然基金还低很多倍。对于这种衙门式的基金,没有人帮忙无异于白日做梦。我们学校做得还算比较开明,每年都把省部基金申报指标下到各个院系,由院系答辩之后推选出上报的项目。我有幸在理学院曾经两次以答辩排序第一上报,上报之后,有人就跟我说了,你找人了吗,没找人没戏的,一般要申报前一年打好招呼的!我只能呵呵呵了,一我没人可找,二我也试着托别人找过,但高达25-30%课题经费反馈而且还不能打保票。彼时,我生活都很拮据,哪里还有这么一笔现钱来做这种风险投资?因此,两次我都不知道评审的结果,因为从来也就没有评审的意见反馈过给我。没有操作就没有结果,这就是现实!此后,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每年依然如故地发布申请指南,但我连瞧它一眼的兴趣也没有,不就一妓女么!
2. 关于科研经费
① 面上项目真的需要80万吗?
提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提高到均项80万元的那些人,绝对是祸国殃民的主。每年写课题经费预算时,成了我的一大难题,一直在纳闷,一个面上项目真的需要那么多钱?该怎么编才能花完这么多钱?我从均项20万一直写到均项80万,这几年化工试剂一直是降价的呀,为什么经费反而暴涨,是我们国家太有钱了么!有幸拿到课题的同行,也经常发出得意的抱怨,唉,我这还操心多少多少万没花完呢。于是,在大学里,每天都能看到,教授们怎么想办法弄发票把项目经费报出来,有的专门委托研究生负责报销工作。
是呀,这么多的钱,要报出来也算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试想,如果都用来买试剂的话,用一个价格适中的试剂,使用较广泛的溶剂来算算:无水乙醇,市场价含运费2.5元/公斤,可以买下320000公斤。试剂应该是项目研究最大开支,也许有人会说,我用都是进口试剂,好几百元一克呢,那么我请问你,你做这种研究意义何在?给外国试剂公司创造利润吗?面上项目支持的不应该是这种攻坚克难的项目,面上项目本来就应该面向大众,研究一些最基本的科学问题,或者解决最基本的一些应用技术问题,目的应该是降低生产力的成本。不排除确实有些前沿项目需要使用高端试剂,但国家专门有这方面经费支出,863,973,创新团队,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基金等大项目有的是。或者还有人会说,我的实验测试费很贵的,80万真的不够用。拉倒吧,骗一骗业外人可以,做过科研的谁不清楚,大型仪器本来就掌握在你们能拿到项目的圈子里的人手上,对于需要使用某一特殊仪器的非圈子里的人,你们要价确实比较狠。对于本来就是圈子里的人,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一分钱也可以不要,因为你也可能有用到他的仪器的时候。还有人会说,我的人工费很贵呀,我给研究生开的工资很高,那么请问项目经费是用来发工资的么?而且,真正的人工费,大部分也不是真的用在研究生工资上了,而是用在课题鉴定,研究生答辩等互相包红包上了吧。
② 关于平均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腐败的丑闻屡发,除了个人原因之外,课题经费的无序发放绝对是一大诱因。我们来看看2014年度全国各高校科研经费情况(数据引自http://www.bioon.com/trends/news/615171.shtml),2014年度全国有227所高校科研经费超过亿元(多么惊人的数字,我们国家多么的舍得科研花费)。平均每位老师年度科研经费超过50万元的高校17所,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你们大学老师怎么还天天哭穷呢!就连我所在的学校人均科研经费也达12万元,但是,依然只是平均,数据统计就怕平均二字!
实际的情况是,我和我身边大多数同事很多年都没有一分科研经费到帐。在大学里,真正科研经费充足的老师是不多的,大量的钱只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这些人往往身兼行政要职,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科研工作,于是在他们手下便有了二老板三老板。有的研究生好不容易报上了很有名的导师,但之后他会抱怨说,我甚至一年都没见过我的大老板。是啊,大老板也忙啊,既要忙于处理政务,又要忙于各方应酬,还要忙于跑项目,争取更多的经费,底下要养那么多人呢,岂是学生轻易见得到的?
于是,在大学里,形成了科研经费高度集中的奇怪现象,有钱的越来越有钱,钱能生钱,在那个地方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而没钱的,哪怕最基本的玻璃仪器也凑不起来,拿什么搞科研!于是,在大学里,还形成了另一种奇怪的现象,科研经费很多的大牛教授们,承担的教学任务很少,他们没有时间上课,也没有必要上课,能给学校带来科研经费就是最大的贡献了!真正奋斗在教学一线往往是青年教师和像我一样拿不到课题的副教授们。
千百年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知从何时已经更改为“师者,项目,课题,经费也”。
3. 关于大学教育与科研的关系
忽如一夜春风来,不知道从哪个晚上开始,全国大学掀起了一浪又一浪升级的高潮,伴之而来的是有特色的专科性高校越来越少。综合性大学,研究性大学成了高校建设的共同目标。教学,越来越成为大学里的鸡肋,科研占据着大学绝对的主导位置。
什么是大学?《汉书·礼乐志》云,“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封建帝王尚且尊崇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反观我们现在的大学,有几所还在保持教化学生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上层建筑对大学的评价是看拿到多少项目经费以及发表多少论文,必然导致众多高校对自己的根本职责集体失忆!
在大学里做教师,成不成功,科研经费决定了一切,拿到的项目越多,给学校带来的创收越多(不论什么项目,学校都要抽取一定的管理费,雁过拔毛,最低的纵向类项目为5%,以我校2014年到校项目经费1个亿来算,即便全部按最低的比例抽成,学校也可得500万元),所以能带来更多项目的老师工资更高,奖金更多,也就不足为奇了。问题是,既然如此,老师们何必吃力不讨好,把时间都放在编写教案,认真备课上课上呢。你教的好不好根本不重要,只需要有大量课题经费,你的职称,你的聘任级别马上可以直通最高级别。反之,教得再有水平,没有课题经费,一切都是白搭。这是一种神马逻辑关系,坑苦了寒窗十年的孩子们!我们一再哀叹大学生的质量一年不如一年,除了扩招的因素之外,以科研经费为主导的评价体系难道不在其中推波助澜了么?!
我曾经在老区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教过四年书,那是井冈山脚下的一个小县城,在那里我度过了工作生涯中最快乐的四年。在那里,学生和老师每天按时出操,按时上课,按时下班。教师没有科研,没有压力,有的只是快乐。尽管招收的只是初中毕业录取的学生,但素质都很好,他们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三笔字个个拿得出手,山高皇帝远,反而为学校开展真正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便利。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他们毕业后在各个单位都干得很好。尽管当时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课,但许多同学后来都考上了全国各地重点院校的研究生,一点都不逊色于我现在所教的大学生。如果不是因为四年后赶上了全国中专大合并,我所在的学校被撤销,我本来可以在那里快乐地度过我的一生。
大学教育是什么?我常常带着这个问题审视我们的大学,审视我们的大学生。当我坐校车回河西区,车上已没有车位,但没有一个同学起身(哪怕假意说一声老师请坐这),我发现了大学教育的失败;当我收作业时,看到作业纸上画满比医生开方子还难辨认的鬼符般字体时,我发现了大学教育的失败;当我每次监考,注视着那些东张西望茫然无措的眼神时,我依然发现了大学教育的失败。大学监考,一年级新生时最好监的,他们刚从中学来,不知舞弊为何物。年级越高,越肆无忌惮。那年,有同事因收缴舞弊学生试卷而被打时,我甚至感觉到对大学教育的绝望。所以,后来只要我监考,我总会先骂上一通,你们四年都学了些什么?本来老老实实一个人,读完大学之后,什么也没学会,就学会了弄虚作假么?!
诚信的缺失,是大学教育最大的失败。而这种失败与科研业绩作为高校评价的主导体系是分不开的。由于科研鸭梨山大,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甚至学校对于学生的政策也转变为教师的科研服务,研究生就不必说了,只要发了SCI收录论文(关于论文,后面我会专门再谈),就奖励,不发论文毕不了业!
本科生也难逃厄运,一篇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两万字数,我至今不明白论文字数与论文质量存在何等关系?从开题到答辩仅本科毕业论文就需要填写十余种表格,一个教师带十几个本科毕业生,光表格填写就弄得你精疲力竭的,还怎么让学生好好地做实验。而且,毕业论文期间,正是大量公司招聘毕业生的时候,许多学生还要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如果因为一个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落实不了,就业率又下去了,所以你还不能不让他找工作去。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万字的论文怎么完成?!于是,本科毕业论文中,前言综述部分蔚为壮观(往往占篇幅的一半以上),图表页数也颇波澜壮阔(字数不够,图表来凑),然而,最重要的部分“结果与讨论”部分却寥寥数语(不足为奇,一个本科生你希望他能讨论出多大的名堂?)。就算我们自己,大都经过三年硕士,三、四年博士研究生的系统训练,要写出两万字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况且,真正好的论文应该讲究言简意赅!既然大家都是通过凑字数来达到本科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抄袭在所难免,前言综述部分,他不抄袭又能怎样?你指望他看几十篇上百篇文献提炼综述,这本来就不切实际(当然不排除极个别同学有这水平)。谁不知道,综述论文是最难写的!管理者不愧为管理者,要求本科毕业论文查重,查重率不得超过多少多少方能过(我不反对查重,因为我反对抄袭,但我反对只看查重结果,而不切合论文实际情况,许多本科论文都是上届毕业学生工作的延续,其引言部分必然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许多已有定论的经典研究成果,引用它们何错之有?)。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只能逼迫学生把原本很经典的一些定义,定理,撰改的面目全非,从而得以成功逃避查重软件。这种畸形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不是在逼着学生造假么?制度的不合理性导致学生诚信的缺失是非常可怕的,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有的把这种思想带入自己的工作中,有的考取研究生以后直接以这种态度去对待科研,这不是贻害一生了么?!
1. 关于项目申请
① 持久的失败
从第一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了到现在,已经10年了。10年,国家领导已经换了两届,10年,持久的抗日战争早已经胜利。而我,什么希望也没有看到。尽管结果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当一次又一次不予资助的通知把我残存的科研希望撕得七零八落,我出离愤怒了。几乎每次都一样的评议结果:三个评议人,两个建议资助,一个持否定态度。“第几次啦?为什么每次的每次都是两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从统计学角度,三十次评语,有二十次赞成,那也是绝对大多数啊。”我轻轻的嘀咕着。
一旁的妻子,冷不丁给我来了一句:“要是都给你不好的意见,你早就死心了,不吊吊你的胃口,有多少人会陪他们玩?”我瞬间石化!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而我一直在傻傻地充当着这么一个不光彩配角,十年来竟然毫不知晓。其实我何尝不知道这些,只不过从来不肯真的相信罢了,心底总残存那么一点点理想主义色彩。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算来也有十五年啦,很早就有人告诉我,要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定要多去参加学术会议,多结识一些圈子里的人,本子的好坏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可我依然坚信,或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真的是公开公正公平的呢-----正如他标榜的那样!
直到现在,我终于彻底明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所有基金项目中,婊子做得最好,牌坊也立得最高的(其他省部基金大都明码标价,拿到以后反馈多少是有行规得,犹如街头妓女,但至少不会立太高的牌坊)!我问过一些拿到过基金(不含青年基金)的同行,也无不有此感慨。
② 关于圈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发榜之前,拿到项目的其实都早已知道结果,他们从何得知?!入圈子是业内的潜规则,圈子里的人好相互照应。每年项目送审前,圈子内电话满天飞,“项目到你这里的话,照应照应”“嗯,好的,一定给优先,我的到你这,也照应照应。”“喂,你的本子发我这里来了,我给了特优。”“那个谁的本子,是以前帮过我的人,照顾一下”如此等等。
我从不入哪个圈子,我孤身一人从南方来到北方,实指望靠自己开创一片天地。然而,不入圈子就早已经注定了,怎么申报都是白费心机。一个本子要找你的麻烦,是很容易的事,随便哪一条莫须有的缺点,都可以置你于死地。而你,连申辩的权利也没有,这就是国家基金的评审规则。曾经早就有人告诉我,没有拿到基金,评语再怎么弱智,也不要去申辩,申辩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结果的改变,只会造成负面影响,除非你是某某大牛的什么人!
而我居然曾经傻傻地给国家基金委发过去两次申辩意见。这种奇葩的不可申辩的通讯评议制度,有何公正可言?!他只是告诉你,你必须入圈子,进了圈子,你照顾我,我照顾你,评语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吗。尽管我什么圈子里的人也不是,我什么基金也没拿到过,我什么也不懂,但我10年前就评审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细节不便说。只不过写意见之前,已经定好了谁该否定,谁该肯定!其实,这件事也让明白,自己一年又一年,辛辛苦苦写了又写的申请书,指不定会落在哪个日理万机的“老板”手上,他怎么可能有时间好好看你的本子,他只需要瞄一下,本子是不是圈内人的,是不是打过招呼的,你的多少年的心血,在他那里屁也不是。
基金委项目流动主任,历来是一个香饽饽,单位也都会力推自己人去。可是看看招聘条件吧,一般要求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流动期间,基金委每月发2000-3000元津贴,原单位津贴取消,就这工资水平为什么还这么多人挤破头皮想去。因为谁都清楚,流动一下,你就已经是圈子里的红人啦,以后申请基金那都是手到擒来的事了。
③ 关于学科评审
我们面对这么一个通讯高度发达的时代,本可以很多事情可以真正做到公开与公正。而有人偏偏不想这么干,因为这必然损害到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假设,基金委信任通讯评议结果,那么,学科评审究竟是为什么而设。如果,信任通讯评议结果,直接让每个通讯评审人打分,每个申请得分相加,按序排列,完全可以由计算机完成这些工作,减少人为干扰因素。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提这个,为什么不实行?通讯评议过后,实际上大部分申请书的结果都是可以操作的,只有少部分,每年大约能有3%的申请书,在3个通讯评议人(有的学科组是5个)那里都给优先资助的就算好的了,这部分属于直接上,学科评审不加干涉。但资助率每年约在16~18%,剩下的,学科评审就是关键了,可以想象,学科组可操作的空间和权利!有了权力,就有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大概这就是不取消学科评审的原因吧。也因此,跑项目,成为了科研体系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单位跑,团队跑,个人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跑得目前的科研氛围乌烟瘴气,没有一块净土。
④ 关于省部基金
除了国家基金,其他省部级基金同样没有公平可言,就拿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来说吧,除非你是天大或者南开的老师,否则,要拿到它并不比拿国家基金容易。对于我们一般的学校,全校每年拿到3、5个课题就算好的,比例比国家自然基金还低很多倍。对于这种衙门式的基金,没有人帮忙无异于白日做梦。我们学校做得还算比较开明,每年都把省部基金申报指标下到各个院系,由院系答辩之后推选出上报的项目。我有幸在理学院曾经两次以答辩排序第一上报,上报之后,有人就跟我说了,你找人了吗,没找人没戏的,一般要申报前一年打好招呼的!我只能呵呵呵了,一我没人可找,二我也试着托别人找过,但高达25-30%课题经费反馈而且还不能打保票。彼时,我生活都很拮据,哪里还有这么一笔现钱来做这种风险投资?因此,两次我都不知道评审的结果,因为从来也就没有评审的意见反馈过给我。没有操作就没有结果,这就是现实!此后,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每年依然如故地发布申请指南,但我连瞧它一眼的兴趣也没有,不就一妓女么!
2. 关于科研经费
① 面上项目真的需要80万吗?
提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提高到均项80万元的那些人,绝对是祸国殃民的主。每年写课题经费预算时,成了我的一大难题,一直在纳闷,一个面上项目真的需要那么多钱?该怎么编才能花完这么多钱?我从均项20万一直写到均项80万,这几年化工试剂一直是降价的呀,为什么经费反而暴涨,是我们国家太有钱了么!有幸拿到课题的同行,也经常发出得意的抱怨,唉,我这还操心多少多少万没花完呢。于是,在大学里,每天都能看到,教授们怎么想办法弄发票把项目经费报出来,有的专门委托研究生负责报销工作。
是呀,这么多的钱,要报出来也算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试想,如果都用来买试剂的话,用一个价格适中的试剂,使用较广泛的溶剂来算算:无水乙醇,市场价含运费2.5元/公斤,可以买下320000公斤。试剂应该是项目研究最大开支,也许有人会说,我用都是进口试剂,好几百元一克呢,那么我请问你,你做这种研究意义何在?给外国试剂公司创造利润吗?面上项目支持的不应该是这种攻坚克难的项目,面上项目本来就应该面向大众,研究一些最基本的科学问题,或者解决最基本的一些应用技术问题,目的应该是降低生产力的成本。不排除确实有些前沿项目需要使用高端试剂,但国家专门有这方面经费支出,863,973,创新团队,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基金等大项目有的是。或者还有人会说,我的实验测试费很贵的,80万真的不够用。拉倒吧,骗一骗业外人可以,做过科研的谁不清楚,大型仪器本来就掌握在你们能拿到项目的圈子里的人手上,对于需要使用某一特殊仪器的非圈子里的人,你们要价确实比较狠。对于本来就是圈子里的人,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一分钱也可以不要,因为你也可能有用到他的仪器的时候。还有人会说,我的人工费很贵呀,我给研究生开的工资很高,那么请问项目经费是用来发工资的么?而且,真正的人工费,大部分也不是真的用在研究生工资上了,而是用在课题鉴定,研究生答辩等互相包红包上了吧。
② 关于平均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腐败的丑闻屡发,除了个人原因之外,课题经费的无序发放绝对是一大诱因。我们来看看2014年度全国各高校科研经费情况(数据引自http://www.bioon.com/trends/news/615171.shtml),2014年度全国有227所高校科研经费超过亿元(多么惊人的数字,我们国家多么的舍得科研花费)。平均每位老师年度科研经费超过50万元的高校17所,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你们大学老师怎么还天天哭穷呢!就连我所在的学校人均科研经费也达12万元,但是,依然只是平均,数据统计就怕平均二字!
实际的情况是,我和我身边大多数同事很多年都没有一分科研经费到帐。在大学里,真正科研经费充足的老师是不多的,大量的钱只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这些人往往身兼行政要职,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科研工作,于是在他们手下便有了二老板三老板。有的研究生好不容易报上了很有名的导师,但之后他会抱怨说,我甚至一年都没见过我的大老板。是啊,大老板也忙啊,既要忙于处理政务,又要忙于各方应酬,还要忙于跑项目,争取更多的经费,底下要养那么多人呢,岂是学生轻易见得到的?
于是,在大学里,形成了科研经费高度集中的奇怪现象,有钱的越来越有钱,钱能生钱,在那个地方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而没钱的,哪怕最基本的玻璃仪器也凑不起来,拿什么搞科研!于是,在大学里,还形成了另一种奇怪的现象,科研经费很多的大牛教授们,承担的教学任务很少,他们没有时间上课,也没有必要上课,能给学校带来科研经费就是最大的贡献了!真正奋斗在教学一线往往是青年教师和像我一样拿不到课题的副教授们。
千百年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知从何时已经更改为“师者,项目,课题,经费也”。
3. 关于大学教育与科研的关系
忽如一夜春风来,不知道从哪个晚上开始,全国大学掀起了一浪又一浪升级的高潮,伴之而来的是有特色的专科性高校越来越少。综合性大学,研究性大学成了高校建设的共同目标。教学,越来越成为大学里的鸡肋,科研占据着大学绝对的主导位置。
什么是大学?《汉书·礼乐志》云,“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封建帝王尚且尊崇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反观我们现在的大学,有几所还在保持教化学生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上层建筑对大学的评价是看拿到多少项目经费以及发表多少论文,必然导致众多高校对自己的根本职责集体失忆!
在大学里做教师,成不成功,科研经费决定了一切,拿到的项目越多,给学校带来的创收越多(不论什么项目,学校都要抽取一定的管理费,雁过拔毛,最低的纵向类项目为5%,以我校2014年到校项目经费1个亿来算,即便全部按最低的比例抽成,学校也可得500万元),所以能带来更多项目的老师工资更高,奖金更多,也就不足为奇了。问题是,既然如此,老师们何必吃力不讨好,把时间都放在编写教案,认真备课上课上呢。你教的好不好根本不重要,只需要有大量课题经费,你的职称,你的聘任级别马上可以直通最高级别。反之,教得再有水平,没有课题经费,一切都是白搭。这是一种神马逻辑关系,坑苦了寒窗十年的孩子们!我们一再哀叹大学生的质量一年不如一年,除了扩招的因素之外,以科研经费为主导的评价体系难道不在其中推波助澜了么?!
我曾经在老区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教过四年书,那是井冈山脚下的一个小县城,在那里我度过了工作生涯中最快乐的四年。在那里,学生和老师每天按时出操,按时上课,按时下班。教师没有科研,没有压力,有的只是快乐。尽管招收的只是初中毕业录取的学生,但素质都很好,他们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三笔字个个拿得出手,山高皇帝远,反而为学校开展真正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便利。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他们毕业后在各个单位都干得很好。尽管当时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课,但许多同学后来都考上了全国各地重点院校的研究生,一点都不逊色于我现在所教的大学生。如果不是因为四年后赶上了全国中专大合并,我所在的学校被撤销,我本来可以在那里快乐地度过我的一生。
大学教育是什么?我常常带着这个问题审视我们的大学,审视我们的大学生。当我坐校车回河西区,车上已没有车位,但没有一个同学起身(哪怕假意说一声老师请坐这),我发现了大学教育的失败;当我收作业时,看到作业纸上画满比医生开方子还难辨认的鬼符般字体时,我发现了大学教育的失败;当我每次监考,注视着那些东张西望茫然无措的眼神时,我依然发现了大学教育的失败。大学监考,一年级新生时最好监的,他们刚从中学来,不知舞弊为何物。年级越高,越肆无忌惮。那年,有同事因收缴舞弊学生试卷而被打时,我甚至感觉到对大学教育的绝望。所以,后来只要我监考,我总会先骂上一通,你们四年都学了些什么?本来老老实实一个人,读完大学之后,什么也没学会,就学会了弄虚作假么?!
诚信的缺失,是大学教育最大的失败。而这种失败与科研业绩作为高校评价的主导体系是分不开的。由于科研鸭梨山大,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甚至学校对于学生的政策也转变为教师的科研服务,研究生就不必说了,只要发了SCI收录论文(关于论文,后面我会专门再谈),就奖励,不发论文毕不了业!
本科生也难逃厄运,一篇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两万字数,我至今不明白论文字数与论文质量存在何等关系?从开题到答辩仅本科毕业论文就需要填写十余种表格,一个教师带十几个本科毕业生,光表格填写就弄得你精疲力竭的,还怎么让学生好好地做实验。而且,毕业论文期间,正是大量公司招聘毕业生的时候,许多学生还要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如果因为一个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落实不了,就业率又下去了,所以你还不能不让他找工作去。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万字的论文怎么完成?!于是,本科毕业论文中,前言综述部分蔚为壮观(往往占篇幅的一半以上),图表页数也颇波澜壮阔(字数不够,图表来凑),然而,最重要的部分“结果与讨论”部分却寥寥数语(不足为奇,一个本科生你希望他能讨论出多大的名堂?)。就算我们自己,大都经过三年硕士,三、四年博士研究生的系统训练,要写出两万字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况且,真正好的论文应该讲究言简意赅!既然大家都是通过凑字数来达到本科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抄袭在所难免,前言综述部分,他不抄袭又能怎样?你指望他看几十篇上百篇文献提炼综述,这本来就不切实际(当然不排除极个别同学有这水平)。谁不知道,综述论文是最难写的!管理者不愧为管理者,要求本科毕业论文查重,查重率不得超过多少多少方能过(我不反对查重,因为我反对抄袭,但我反对只看查重结果,而不切合论文实际情况,许多本科论文都是上届毕业学生工作的延续,其引言部分必然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许多已有定论的经典研究成果,引用它们何错之有?)。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只能逼迫学生把原本很经典的一些定义,定理,撰改的面目全非,从而得以成功逃避查重软件。这种畸形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不是在逼着学生造假么?制度的不合理性导致学生诚信的缺失是非常可怕的,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有的把这种思想带入自己的工作中,有的考取研究生以后直接以这种态度去对待科研,这不是贻害一生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