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店镇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清凉店镇紧紧围绕衡水东部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坚持“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积极推进物流产业和城镇建设互促发展,走出一条“产城互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加强城镇建设,为产业发展搭建高位平台。
唱戏先搭台。推动物流产业大发展,打造衡水物流重镇,首先在城镇建设上大手笔,搭建大平台。
在规划上,立足石德铁路、邯黄铁路、京九铁路三大国铁干线区位优势,围绕打造京津冀战略规划中的冀中南综合物流枢纽发展定位,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确立了“东管、西建、南立”的发展思路。聘请河北省规划设计院专家,对城镇总体发展规划进行修订完善,规划了“三区五横三纵”的城镇体系,为物流基地未来十年发展拓足了空间。
在城镇建设上,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累计投资1亿多元,拓展延伸东安街、中兴路、复兴路等主干干道,实施了镇区道路、供排水、信息地下共有管道工程、景观亮化工程、广场公园、天然气入户等16项配套市政工程,成功搭建“三纵五横”路网框架,完善了城镇和园区功能,镇区建成区面积翻一番多,由2011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4平方公里,物流基地服务平台初现,吸引了一批物流项目入驻。同时,按照节能、环保、惠民的标准,累计投资8.5亿元实施利达福熙园、清馨家园、幸福家园、水岸花城等7个综合开发工程,新增商住面积35万平方米,为物流产业发展“民进城,农转工”提供了强力保障。
在城镇管理上,制定城镇管理长效机制,镇区清扫队从9人扩至37人。分街包段,全天保洁。同时,累计投资200万元购置环卫设备,新增街道清扫车1辆、垃圾清运车2辆、垃圾收集电动三轮车35辆、装卸式垃圾箱41个,结合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投资300多万元,对镇区55条背街小巷全部进行硬化美化,一个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小城镇逐步建成。
二、推动产业发展,为推进城镇化提供强力支撑。
城镇是产业的载体和平台,产业是城镇化的动力和支撑。该镇始终坚持把“引进大项目、做活大产业”作为“产城互动”的核心抓手,持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支撑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接衡水市的冀中南综合物流枢纽发展战略,抢抓国家大力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依托交通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了总投资40亿元、近期规划占地5平方公里的衡水东部物流基地,最终形成占地12平方公里,以煤炭、石油、钢材、建材、粮食等大宗物资为主,集物资配送、保税仓储、电子商务、三产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物流综合园区。目前,园区入驻亿元以上项目7个,总投资20.2亿元,其中,总投资2亿元的衡东物流园已部分投运;中石油储备库、建材市场、远东物流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一批项目正在洽谈中。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技术革新,强化现代企业管理,提升产业发展水平,7家保险柜生产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1000余名,并且有80%的产业工人在镇区购置房产,成为城镇居民。同时,针对硬木雕刻产业群体大、规模小、分散式发展实际,规划建设了占地236亩,总投资5.4亿元的硬木雕刻产业园,前店后厂,集家具展示、产品研发、员工培训为一体,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聚集全镇140多家硬木雕刻作坊集约发展,把小手工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使城镇发展的基本要素人口、资金、生产要素加速聚集,推动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三是发展新型产业。围绕做足物流基地物质保障,大力发展新型产业,亿通铁路器材项目,总投资10亿元,现已完成三栋车间和办公楼建设,正在安装调试设备,宝塔通讯设备项目,总投资1亿元,已完成办公楼和车间建设,2016年正式投产,衡一硬木家具机械项目总投资1亿元,已完成厂房车间建设,2016年正式投产,宏祥型钢项目,扩建面积1万平米,已入使用。各重点项目的建设落地为物流基地的发展增强了活力,提升了实力。
三、发展现代农业,为推进城镇化夯实基础。
抢抓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让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进城就业生活,为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坚持把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进城的重要途径,对全镇土地流转规范程序,健全档案,目前已流转土地1.2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流转大方3个,300亩以上大方5个。通过土地流转,养殖、花卉、水果、蔬菜等优势产业规模发展,4000名农民脱离土地,进城从事非农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为农民进城享受城市生活提供了经济保障。今年以来,全镇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8个,新增专业合作社42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4家。郝周村起航种植有限公司发展设施葡萄,种植面积1500亩,亩均收入超过1万元;团村发展白蜡树苗,三年内可出圃苗木160万多株,价值超三千万元。全镇经济林面积达到2000亩,29个村谋划了高效农业项目。农民进城买楼成为农村时尚。目前,镇区人口由2011年的4900人增加到9000人,增长一倍,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2015年清凉店镇紧紧围绕衡水东部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坚持“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积极推进物流产业和城镇建设互促发展,走出一条“产城互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加强城镇建设,为产业发展搭建高位平台。
唱戏先搭台。推动物流产业大发展,打造衡水物流重镇,首先在城镇建设上大手笔,搭建大平台。
在规划上,立足石德铁路、邯黄铁路、京九铁路三大国铁干线区位优势,围绕打造京津冀战略规划中的冀中南综合物流枢纽发展定位,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确立了“东管、西建、南立”的发展思路。聘请河北省规划设计院专家,对城镇总体发展规划进行修订完善,规划了“三区五横三纵”的城镇体系,为物流基地未来十年发展拓足了空间。
在城镇建设上,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累计投资1亿多元,拓展延伸东安街、中兴路、复兴路等主干干道,实施了镇区道路、供排水、信息地下共有管道工程、景观亮化工程、广场公园、天然气入户等16项配套市政工程,成功搭建“三纵五横”路网框架,完善了城镇和园区功能,镇区建成区面积翻一番多,由2011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4平方公里,物流基地服务平台初现,吸引了一批物流项目入驻。同时,按照节能、环保、惠民的标准,累计投资8.5亿元实施利达福熙园、清馨家园、幸福家园、水岸花城等7个综合开发工程,新增商住面积35万平方米,为物流产业发展“民进城,农转工”提供了强力保障。
在城镇管理上,制定城镇管理长效机制,镇区清扫队从9人扩至37人。分街包段,全天保洁。同时,累计投资200万元购置环卫设备,新增街道清扫车1辆、垃圾清运车2辆、垃圾收集电动三轮车35辆、装卸式垃圾箱41个,结合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投资300多万元,对镇区55条背街小巷全部进行硬化美化,一个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小城镇逐步建成。
二、推动产业发展,为推进城镇化提供强力支撑。
城镇是产业的载体和平台,产业是城镇化的动力和支撑。该镇始终坚持把“引进大项目、做活大产业”作为“产城互动”的核心抓手,持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支撑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接衡水市的冀中南综合物流枢纽发展战略,抢抓国家大力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依托交通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了总投资40亿元、近期规划占地5平方公里的衡水东部物流基地,最终形成占地12平方公里,以煤炭、石油、钢材、建材、粮食等大宗物资为主,集物资配送、保税仓储、电子商务、三产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物流综合园区。目前,园区入驻亿元以上项目7个,总投资20.2亿元,其中,总投资2亿元的衡东物流园已部分投运;中石油储备库、建材市场、远东物流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一批项目正在洽谈中。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技术革新,强化现代企业管理,提升产业发展水平,7家保险柜生产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1000余名,并且有80%的产业工人在镇区购置房产,成为城镇居民。同时,针对硬木雕刻产业群体大、规模小、分散式发展实际,规划建设了占地236亩,总投资5.4亿元的硬木雕刻产业园,前店后厂,集家具展示、产品研发、员工培训为一体,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聚集全镇140多家硬木雕刻作坊集约发展,把小手工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使城镇发展的基本要素人口、资金、生产要素加速聚集,推动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三是发展新型产业。围绕做足物流基地物质保障,大力发展新型产业,亿通铁路器材项目,总投资10亿元,现已完成三栋车间和办公楼建设,正在安装调试设备,宝塔通讯设备项目,总投资1亿元,已完成办公楼和车间建设,2016年正式投产,衡一硬木家具机械项目总投资1亿元,已完成厂房车间建设,2016年正式投产,宏祥型钢项目,扩建面积1万平米,已入使用。各重点项目的建设落地为物流基地的发展增强了活力,提升了实力。
三、发展现代农业,为推进城镇化夯实基础。
抢抓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让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进城就业生活,为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坚持把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进城的重要途径,对全镇土地流转规范程序,健全档案,目前已流转土地1.2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流转大方3个,300亩以上大方5个。通过土地流转,养殖、花卉、水果、蔬菜等优势产业规模发展,4000名农民脱离土地,进城从事非农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为农民进城享受城市生活提供了经济保障。今年以来,全镇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8个,新增专业合作社42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4家。郝周村起航种植有限公司发展设施葡萄,种植面积1500亩,亩均收入超过1万元;团村发展白蜡树苗,三年内可出圃苗木160万多株,价值超三千万元。全镇经济林面积达到2000亩,29个村谋划了高效农业项目。农民进城买楼成为农村时尚。目前,镇区人口由2011年的4900人增加到9000人,增长一倍,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