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痴迷的看《明朝那些事儿》。
除了小时候看金庸小说,多年没有这股子劲头了。
所谓的痴迷是,所有的工作都丢在一边,在KTV包间也看,
在出租车也看,在电视台录节目(昨天去录一期关于高考是否决定命运的访谈节目,和孔庆东)也看,
晚上回家,做完所有的事,还在看,
蜷缩在椅子上,整整看了一夜,
一直看到天光大亮,实在疲惫不堪为止。
真的是写得很好。
在我看来,作者不是懂得讲历史的方法,
而是知道讲故事的方法。
并且,这种讲故事的方法是网络考验出来的。
每一个小节都不长,但是是顶针型,
每一个小小的章节,其实是几个大设问句,将故事引入下一个悬念。
整个大故事中,作者也不慌不忙,好几条线索并行,埋下扎实的伏笔,
这种功力,真的让很多编剧汗颜!
事实证明,经得起网络考验的同志就是好同志,
这一套讲故事的方法非常管用。
就像众多人信奉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一样,
我在现实生活里信奉的东西就是剧作法。
所谓的剧作法,就是讲故事的方法,这玩意儿无所不在,放之四海皆准。
其次,在那些轻松好玩的语句下,作者清晰可见的价值观。
在我眼里,最有意思的就是作者的价值观。
他用现代人“人性”的角度宽容的看待历史和历史携裹的人,
即便是昏君,妒妃,他也能发掘出他们的“人性”。
同时,骨子里又有非常传统的血性,对忠臣义子,对大义和大节,那种赞赏,憨直到可爱。
他懂权谋,懂得黑暗的现实,同时,也懂得保持一颗光明的心。
他知道义理,也知道变通。
最后,让我感动的是热情。
我相信,支撑一个人往下写下去的,永远不会是名利,而是热情。
作者每一次豪情万丈,每一次血脉喷张,你都能感受到。
有时,我们感动的原因就那么简单,
因为我们感染到了不沾杂质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