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泳欣吧 关注:15贴子:846
  • 9回复贴,共1

菜根360,从头再来,今天开始每日一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菜根谭简介: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的表白。《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谭全文及讲解:
1.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大意】
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遭受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注解】
弄权:超越自己身分而滥用权力,据贡师泰《河决诗》说:“县官同巡
防,小吏争弄权。”
道德:指人类所应遵守的法理与规范,据《礼记·曲礼》说:“道德仁
义,非礼不成。”
依阿:阿与依同义,依附、迎合,指自己缺乏独立人格,凡事都随意附
从他人意见。
达人:指智慧高超,胸襟开阔、眼光远大的人,据《左传·昭公七年》
说:“圣人有明德者,若木当世,其后必有通
达之人。疏:'谓知能通达之人。’”
物外之物:泛称世事以外的东西,也就是现实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
和道德修养,即佛都所谓不生不灭的涅般境界。
身后之身:是指身死后的名誉。
毋:毋同勿,不要。
【评语】
宁愿栖守道德而寂寞一时,宁愿遵从大义而舍生一死,从古至今的例子
很多,如文天祥就称得上是代表。《十八史略》载: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
降张世杰,否则只有一死,文天祥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句就是现在
人们经常引用的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宁
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的具体表现。达人所以能“观物外之外,
思身后之身,”完全在于“仁义”二字,因此文天样在他的“衣带赞”中又
说:“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古代的舍身取义。有了这样的追求,生活上也
就甘于淡泊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之,如魏忠贤、
严篙、和砷等人,几乎个个都是依仗枚势的佞幸奸臣,他们最后都落得身首
异处凄凉万古的悲惨下场,为人处世不慎可乎!用这个道理来考察我们的现
代生活,同样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当年,李大钊、瞿秋白等一代先烈为
了伟大的理想,为了美好的追求,舍生成仁,英勇牺牲。对照我们今天的一
些人在商品大潮中丢悼原则,丧失理想,而贪污腐化,能不引人深思吗?


1楼2016-01-08 16:44回复
    菜根360,每日一段,能坚持几日?第四日
    4、污泥不染  机巧不用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注释】
    势利:指权势和利欲,《汉书·张耳陈余传》说:“势利之交,古人羞之。”
    纷华:指繁华的景色。《史记·礼书》:“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解决。”张均亦有“江涔相映发,卉木共纷华”的诗句。
    智械机巧:运用心计权谋。
      不近:不去接近。
      不染:不去接近、不受感染。
    【大意】
      面对世间众多追逐名利的恶行,不去接近权势名利是志向高洁的,然而接近了却不为之所动的人,品格更为高尚;面对权谋诡计,不知道它奸滑手段的人固然是高尚的,而懂得了却不去用这种手段者,则无疑更加高尚可贵。
    【例解】
      曾经有句古语这样说: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事纷纷扰扰,追名逐利者蝇营狗苟,趋炎附势者如蚁聚集,污浊不堪。如果在这烦嚣的尘世间洁身自好,保持做人的本性,如一枝青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谓是真正的人中高士了。屈原是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和政治家,忠君爱国,因遭小人的谗言陷害被无罪放逐。他忧心如焚,形容憔悴,徘徊于山泽之间。他抬头质问苍天,呼唤不绝。   有一个退隐江湖之人以打鱼为生,见而问之:“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何故至此?”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此被流放。”渔父说:“聪明人要顺应时势,而不固执己见。举世皆浊,你为什么不混淆是非,同流合污?众人皆醉,你为什么不喝他们喝剩下的酒渣,与其一样昏沉?为什么偏要怀瑾握瑜(瑾、瑜皆美玉,喻美德)?”屈原答道:“我听说:新沐(洗发)者必掸掉帽子上的灰尘,新浴(洗身)者必抖掉衣服上的污垢,怎能以清白之身遭外物玷污?我宁愿跳到江流,葬身鱼腹,又怎可使高洁心志蒙受世俗尘埃?”渔父只好微笑着摇头拍桨而去。屈原于是作《怀沙》之赋,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深知报国无门,才华被埋没,但他依然清高傲岸,操守如一,不近势利,不陷俗流,心怀高洁,不耽机巧,泽畔行吟,呵壁问天,却把自己的人格尊严和满腔的才情发挥到极致。屈原与渔夫的对话真正体现了《菜根谭》“污泥不染、机巧不用”的精神。


    4楼2016-01-08 16:46
    回复
      菜根360,每日一段,能坚持几日?第五日
      5、闻逆耳言  怀拂心事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注释】
      逆耳:刺耳,使人听了不高兴的话。《孔子家语·六本》中有“良药苦口而利二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拂心:不顺心。
      砥石:指磨刀石。粗石叫砺,细石叫砥。《淮南子·说山》:“厉利剑者必以柔砥。”
      鸩毒:鸩,是一种有毒的鸟,其羽毛有剧毒,泡入酒中可制成毒药,成为古时候所谓的鸩酒。《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古人以宴安为鸩毒。”
      【译文】
        耳中能够经常听到一些不中听的话,心中常想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样才是修身养性提高道行的磨砺方法;如果听到的句句话都是顺耳的,遇到的件件事都顺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酒中了。
      【评语】
      马克思教导我们看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 今天的这句话也是一样。
      人生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须知烦恼即是菩提,克服烦恼的过程就是德行修养进步的过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呢?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必须经历劳筋骨饿体肤的考验,拥有了广大的胸怀才能够做英雄的事业。比如一个拓荒领跑的企业,也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包容心去面对企业内外行业上下可能出现的所有冷嘲热讽甚至造谣中伤等不合理竞争手段,不骄不躁苦练内功,通过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倘若每日闭目塞听,以不闻逆耳言不见拂心事而窃喜,那么这个企业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结局就近在眼前了。
      当然言言悦耳,事事快心,我觉得也并不是件坏事 ,环境虽然能够改变一个人,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人的心境 ;从现代身心健康的角度考虑这句话 ,经常听到不顺耳的话,心里常有不顺心的事, 是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长久以往会得忧郁症 ,反而,悦耳的话,顺心的事, 会让人心情舒畅, 活的潇潇洒洒,坦坦荡荡…… 哈哈


      5楼2016-01-08 16:46
      回复
        菜根360,每日一段,能坚持几日?第六日
        6 和气致祥 喜神多瑞
        【原文】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壮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 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译文】 在狂风暴雨中,飞禽会感到哀伤忧虑惶惶不安:晴空万里的日子,草木茂盛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以一天没有祥和之气,而人间不可 以一天没有欢欣之气。
        【注解】 戚戚:忧愁而惶惶不安。《论语》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霁日光风:雾,雨后转晴。指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欣欣:草木茂盛貌。
        喜神:心神,愉快。
        【评语】 社甫中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体验。世间的万事万物常随我们的心理变化而转移。当我们怒气冲天时,看一切事物都觉得可恨可憎; 当我们悲伤感叹时,看一切事物都觉得可悲可泣:当我们喜笑颜开时,看万事万物都觉得可喜可乐。假如一个人终日愁眉苦脸,跟周围环境中的人怒目 相向,这种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可言?用现在的说法这叫“移情”,即把自己 的主观情感移之于周围的人和事。所以一个人经常保持开朗的心情,乐观的 态度,豁达的心胸是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基础。悲观促使人丧失心志,暴 戾容易招来意外之祸,时时怨天忧人会变得孤独。只有肯乐观奋斗的人才能 享受幸福的人生。心胸坦荡,做事必然光明磊落;乐观开朗,做事必然条理 分明;而思想偏激,做事必然不合义理,悲观失意,做事必然横逆曲折。可 见世事的通与不通有时完全存于一念之间,立身首先要在涵养上多下功夫。 人们喜欢风和日丽的春景。同样,人们也喜欢平和快乐的人生。一个人保持 一种健康、豁达、安然的心态,那么他周围的世界就是一个欢快美丽的世界。


        6楼2016-01-08 16:47
        回复
          菜根360,每日一段,能坚持几日?第七日
          7.淡中真味,常里神奇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释义】
          醲肥辛甘:是指酒醋味厚 、辛辣、甜腻、高脂肪的食物。
          卓异 :1.突出;出众。 2.指杰出之人。 3.清制,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
          至人:道德修养极高的人。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大意】
          美酒佳肴和大鱼大肉都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精茶淡饭;标奇立异,超凡绝俗的人,不是道德修养极高的人,真正的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只是那些平凡无奇的人。
          【评语】
          浓的酒,肥的肉,辛辣的辣椒或是甜口的糖,这些使人垂涎嗜好的东西,是何种浓厚美味!这些美味反不及一味清淡的食品,像蔬菜一味适宜我们的胃肠,才是真正的口味。要知道‘少吃多滋味,多吃少滋味’,吃了过饱的浓酒肥肉,不及吃少数的菜根来得清香可口。
            人也是一样,有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有神变幻术或高超的才艺而与众不同,这些人不算是理想的人物,也不值得人家的崇拜与尊敬。一个有著圆满的人格和究竟品德的人,自然沉默地守著自己的本分,和平常人没有两样的去行他自己的道理;这样悄悄且耐心修道,不骄不亢,他的行为有一天达到理想的境界,那才是理想中的人物,是我们做人应该引以为模范的一种人。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成道以来对众生说法,绝不以深远理论或苦行奇事惑众,唯以简明切实的方法,教人易行的中道,务使闻法的人,都能随分随力,去恶进德,以日净其心,便是学佛修善的法门了。


          7楼2016-01-08 16:48
          回复
            菜根360,每日一段,能坚持几日?第八日
            8.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原文】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译文】
            我们每天看到天地好像无声无息不动,其实大自然的活动时刻未停。早晨旭日东升,夜晚明月西沉,日月昼夜旋转而日月的光明却永恒不变。所以君子应效法大自然的变化,闲暇时要有紧迫感作一番打算,忙碌时要做到忙里悠闲。享受一点生活中悠闲的趣味。
            【注解】
            天地: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寂然:宁静的意思。白居易《偶作诗》有?“寂然无他
            念?但对一炉香。”
            气机:机:活动;气机:是指大自然的活动。换言之,
            气是指天地阴阳之气,而机泛指宇宙的运动,气机就是天地运转。
            尽夜:夜以继日,也就是终夜的意思。尽:终也。
            贞明:指光辉永照。
            吃紧:宋明时代的口头语,和今人说的紧急相同,即紧
            迫、抓紧。
            【评语】
            宇宙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之间,运动不停,如此才能完成宇宙的运转,这就是宇宙变幻无穷的根本法则。作者通过辩证地看待宇宙的变化规律,来认识人生的处事法则。即一个人要在闲暇无事时存有应变之心,忙碌紧张中要忙里偷闲多争取日常生活中雅趣。闲时吃紧,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做事要有长远考虑,欲速则不达,人应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浪费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人生之路靠自己去不停息的奋斗。故这里的闲是相对的,不表明自己为理想而拼搏的思想停下来。而遇到事情头绪多,不应象盲人摸象一样分不清层次,不考虑效果,要在忙中静下来,深思自己的路子对不对,学会调理自己的情绪不至于盲目,通过生活的乐趣来平衡自己的身心。总而言之,要保持“吃紧时忙里偷闲,悠闲时居安思危”的境界,并使其成为处理事物的一个基本方式。


            8楼2016-01-08 16:48
            回复
              菜根360,每日一段,能坚持几日?第九日
              9、静坐观心  真妄毕现
                【原文】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注释】
              观心:佛家语,指观察自己内心所映现的一切。《辞海》注:“观察心性如何谓之观心。”
              妄:非分、越轨。
              真:真境脱离妄见所达到的涅盘境界。
              机趣:机是极细致,趣可作境地解。即隐微的境地。
              大:很。
              惭忸:惭愧,不好意思。
              【译文】
                 夜深人静,一个人坐下反省自己,开始觉得私心杂念都消失了,而只有本性,每当这个时候才从中领悟生命的真义;继而又发现真性只是暂时的流露,杂念仍然无法消除,在这个时候感到很惭愧。
              【评语】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悟道,在于自我。世间种种,均始于意念,只有认清自我,方能达到真境。
              儒、道、佛都倡导静坐观心,为的是在纷繁俗世中求得心灵有块净土,以明心见性,超然物外。人心总是太容易被繁华的身外之物所诱惑,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的本来意愿。于是才有这样的夜晚,仰望浩瀚星空,银河灿烂谁出其里?返观内照我又是谁?终于知道自己是那么渺小,终于知道自己的烦恼和快乐、倒霉与幸运都是那么不值一提。这一瞬间体会到的潇洒和超脱,可以称之为禅。认识自己就是难得的禅的境界。一个人可以瞒天过海,却无法骗过自己。人生在世,难脱俗欲,虽然不能脱离尘世的凡俗,但片刻的真性流露不谛是清新的空气,也算是荡涤了一把心灵呢。
              人,时不常地自我清醒一下,有好处。


              9楼2016-01-08 16:49
              回复
                菜根360,每日一段,能坚持几日?第12日
                12、 田地放宽 恩泽流长
                【原文】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
                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注释】
                田地:指心田,心胸。
                不平之叹:对事情有不平之感时所发出的怨言。
                惠泽:恩泽、德泽。《汉书·郑崇传》:“朕幼而孤,皇太后躬自养育,免于襁褓,教道以礼,至于成人,惠泽茂焉。”清唐甄《潜书·匪更》:“官守不明,惠泽不行,名存而实亡。”
                 流:流传之意。
                不匮之恩:匮,缺乏,比喻永恒的恩泽。据《诗·大雅·既醉》篇;“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译文】
                  为人处事要心胸开阔,与人为善,才不会招人的怨恨;死后留给世人和子孙的德泽,要流传长远,才会赢得后人无尽的怀念。
                【评说】
                生活中,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满。人在世时宽以待人,善以待人,多做好事,遗爱人间必为后人怀念,所谓“人死留名,豹死留皮”,爱心永在,善举永存。而恩泽要遗惠长远,则应该多做在人心和社会上长久留存的善举。只有为别人多想,心底无私,眼界才会广阔,胸怀才能宽厚。《吕蒙正.劲世文》:“时势不可尽倚,贫穷不可尽欺,世事翻来覆去,须当周而复始。”《先正格言》亦说:“狂风不祟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如此,何况人乎?有福莫享尽,享尽见贫穷。有势莫使尽,使尽冤相逢。福宜常自惜,势宜常自恭,人间势与福,有始多无终。”看了这段话,心中自明白。
                我喜欢前半句,待人处事要心胸开阔
                我一直把这句话当作对自己的教诲
                不过话又说回来,人生在世究竟该怎样做人?从古至今是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是“争一世而不争一时”,还是“争一时也要争千秋”,是只顾个人私利不管他人“瓦上霜”,还是为人类做有益的事,做些贡献?这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的较量。洪老先生教导别人要心胸开阔,自己却想着身后如何如何?! 世人和子孙记住你又如何呢?活一回要活出真精彩,活出真自我,善待起自己,善待父母,善待身边亲朋好友,善待万物 ……
                你我皆凡人,活在俗世间;心胸须豁达,与人善在前。人生本苦短,恩泽已无关;悟出真境界,此生不留憾!
                 


                12楼2016-01-08 16:51
                回复
                  菜根360,每日一段,能坚持几日?第13日
                  13、路留一步,味减三分
                    【原文】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注解】
                  径路:指道路。
                  滋味:味道。这里指好吃的东西。
                  涉世:接触社会,经历世事。此处指为人处世。《晋书·孔衍传》:“宗人夷吾有美名,博学不及衍,涉世声誉过之”
                  【译文】
                  在经过道路狭窄的地方时,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能走得过去;在享受美味可口的食物时,要留一些分给别人品尝。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取得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语】
                  并不是一切情况下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比如有时走山边小路不能两人同时通过,如果争先恐后就有坠入深圳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要先停住脚步,让他人过去才算有礼貌,也最安全。自个在吃美酒佳看时,不可以 总是一个人独享,要想想周围还有许多不如自己的人,否则人们可能由于妒 忌而产生想法。就像古人扫墓祭祖一定要拿出一些酒菜送给周围的游魂野鬼 吃光,相信不这样做,那供给祖先的酒菜会给游魂野鬼抢光,这虽然是迷信, 却说明了这种心理。其实,留一步,让三分,是提倡一种谨慎的处世活人的 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谦让美德,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 求安宁的有效方法。生活中,汽车行驶提出“宁等三分,不抢一秒”,既是 为了安全,也表现出谦让。个人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小事、 个人利益相互谦让就会带来个人的身心愉快,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


                  13楼2016-01-08 16:52
                  回复
                    菜根360,每日一段,能坚持几日?第14日
                    14、脱俗成名,超凡入圣
                    【原文】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灭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注解】
                    俗情:世俗的情感、情思,不高尚或不高雅的情态。 唐 杜甫 《久客》诗:“羇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太平天囯 洪秀全《原道救世歌》:“莫将一切俗情牵,须将一切妄念捐。”
                    物累:外物给予人的拖累。《庄子·天道》:“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唐 杜甫 《发同谷县》诗:“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
                    圣境 :宗教信徒所向往的超凡入圣的境界。南朝·齐·萧子良《净住子·出家顺善门》:“今出家者未登圣境,而期望之人恒引圣责凡。” 唐·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夫上智之身,曲随世界;上智之心,密游圣境。” 唐·王昌龄《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大意】
                    要想成为一个很会作人的人,并不是要懂得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只要能摆脱世俗的利欲就可跻身名流;要想求到很高深的学问,并不需要特殊的秘诀,只要能排除干扰、宁静心情的杂念就可超凡入圣。
                    【评说】唐太宗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说:“朕曾说过贪财的人却并不懂得爱财。比如朝廷和地方五品以上的官员,俸禄优厚,一年所得的数目很多。如果接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也不过数万,一旦事情败露,官职俸禄都被削夺,这岂是懂得爱财?这是因小而失大。做君主的贪,必丧其国;为臣的贪,必亡其身。秦惠王要讨伐蜀国,但不知道道路,于是刻了五头石牛,把金子放在石牛后面。蜀人看见后,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便派五个大力士把石牛拖入了蜀国,道路出现了,秦军跟随其后而攻打了蜀国,蜀国于是就灭亡了。汉朝的大司农田延年贪赃纳贿三千万,事发后自刎而死。类似这样的事,怎能数得过来!
                    成就名士并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难舍功名利禄,成就学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特殊就特殊在耐得寂寞的恒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家境贫寒,自幼好学,注重品德的休养,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丝毫不受外界物质生活的困扰,被后人尊为“复圣”。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发展极为迅速,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现代人像两千多年前的颜回那样,但他的思想境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八月十五月正明,慢嚼菜根味绵香;灭去妄念与物累,脱俗超凡入圣境。


                    14楼2016-01-08 16: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