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菜根谭简介: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的表白。《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谭全文及讲解:
1.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大意】
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遭受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注解】
弄权:超越自己身分而滥用权力,据贡师泰《河决诗》说:“县官同巡
防,小吏争弄权。”
道德:指人类所应遵守的法理与规范,据《礼记·曲礼》说:“道德仁
义,非礼不成。”
依阿:阿与依同义,依附、迎合,指自己缺乏独立人格,凡事都随意附
从他人意见。
达人:指智慧高超,胸襟开阔、眼光远大的人,据《左传·昭公七年》
说:“圣人有明德者,若木当世,其后必有通
达之人。疏:'谓知能通达之人。’”
物外之物:泛称世事以外的东西,也就是现实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
和道德修养,即佛都所谓不生不灭的涅般境界。
身后之身:是指身死后的名誉。
毋:毋同勿,不要。
【评语】
宁愿栖守道德而寂寞一时,宁愿遵从大义而舍生一死,从古至今的例子
很多,如文天祥就称得上是代表。《十八史略》载: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
降张世杰,否则只有一死,文天祥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句就是现在
人们经常引用的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宁
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的具体表现。达人所以能“观物外之外,
思身后之身,”完全在于“仁义”二字,因此文天样在他的“衣带赞”中又
说:“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古代的舍身取义。有了这样的追求,生活上也
就甘于淡泊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之,如魏忠贤、
严篙、和砷等人,几乎个个都是依仗枚势的佞幸奸臣,他们最后都落得身首
异处凄凉万古的悲惨下场,为人处世不慎可乎!用这个道理来考察我们的现
代生活,同样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当年,李大钊、瞿秋白等一代先烈为
了伟大的理想,为了美好的追求,舍生成仁,英勇牺牲。对照我们今天的一
些人在商品大潮中丢悼原则,丧失理想,而贪污腐化,能不引人深思吗?
菜根谭简介: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的表白。《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谭全文及讲解:
1.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大意】
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遭受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注解】
弄权:超越自己身分而滥用权力,据贡师泰《河决诗》说:“县官同巡
防,小吏争弄权。”
道德:指人类所应遵守的法理与规范,据《礼记·曲礼》说:“道德仁
义,非礼不成。”
依阿:阿与依同义,依附、迎合,指自己缺乏独立人格,凡事都随意附
从他人意见。
达人:指智慧高超,胸襟开阔、眼光远大的人,据《左传·昭公七年》
说:“圣人有明德者,若木当世,其后必有通
达之人。疏:'谓知能通达之人。’”
物外之物:泛称世事以外的东西,也就是现实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
和道德修养,即佛都所谓不生不灭的涅般境界。
身后之身:是指身死后的名誉。
毋:毋同勿,不要。
【评语】
宁愿栖守道德而寂寞一时,宁愿遵从大义而舍生一死,从古至今的例子
很多,如文天祥就称得上是代表。《十八史略》载: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
降张世杰,否则只有一死,文天祥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句就是现在
人们经常引用的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宁
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的具体表现。达人所以能“观物外之外,
思身后之身,”完全在于“仁义”二字,因此文天样在他的“衣带赞”中又
说:“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古代的舍身取义。有了这样的追求,生活上也
就甘于淡泊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之,如魏忠贤、
严篙、和砷等人,几乎个个都是依仗枚势的佞幸奸臣,他们最后都落得身首
异处凄凉万古的悲惨下场,为人处世不慎可乎!用这个道理来考察我们的现
代生活,同样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当年,李大钊、瞿秋白等一代先烈为
了伟大的理想,为了美好的追求,舍生成仁,英勇牺牲。对照我们今天的一
些人在商品大潮中丢悼原则,丧失理想,而贪污腐化,能不引人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