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想必这篇文章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也是很明显的了,传统而已。这片题记是写完后写的,我开始并不知道要写什么,只是无意识的开始写,在写的过程中渐渐发现我在写什么,于是水到渠成,写出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也好像神灵附体般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写的时候没有思考,写完后却看着稿子沉思,究竟是怎样的我才能给出这样的答案,我认为自身没有这样的能力,可能是灵光闪现,可能是厚积薄发。
我听说,人在失去了自由后,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青莲居士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肉体只是魂魄的驿站,百年光阴如同云烟,在恍惚间就杳无踪迹,灵魂又要离开这已经腐朽的客舍,在下一次的轮回中重复这样混沌的迷途。怎样结束? 在这如梦人生的纷纭变幻中,有多少悲欢,多少离合,为什么?宿命难逃,古有斓斑,可为后世之师,也须切记打破顽冥须悟空。
《度人经》曰:“当人生门,仙道贵生,鬼道贵终;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高尚清灵美,悲歌朗太空,惟愿天道成,不欲人道穷。”道教只是张陵塑造的一种精神信仰,信徒在盲从与迷信中自以为得到了超脱的法门,却和“缘来不拒,缘走不留,顺其自然。”的宗旨背道而驰,只是更深的沉沦在不自知的迷茫中。庄子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用心斋与坐忘的方式超脱万物,解除禁锢,其核心就是不持从而无所侍。不曾拿起,如何放下?人与尘世了断因果不是超脱,而是自我灭亡。看破生死寂灭,喜怒哀乐,尘世纷纭不是拯救,红尘之人一定要受红尘之苦。知我可行逆天者为灵,如果尘世与我无碍,本身就是不知我,不为灵,又如何超脱。了断因果,顺应天道如何逆天而行,如何为灵?尘世的超脱基于尘世。
《礼记·中庸》云:“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化育。可以赞天地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以道德理性发挥本性,把精神提神到超脱其物类的境界。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内圣外王。这种境界古今有几人能达到?孔圣人都不曾平天下,平天下者大多私德有缺。人无完人,历史早就证明如此儒学多出伪君子如刘备,老酸儒如黄子澄,大枭雄如桓温,空想家如王介甫。压抑在三纲五常下的人之天性不允许人类走这条理想化的道路,也没有任何人有能力走完。后来理学的存天理而灭人欲更是与人性背道而驰,人的超脱首先要建立在人的基础上。
《释摩诃衍论》云:“众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一切如来众,二者一切菩萨众,三者一切声闻众,四者一切缘觉众。”十界分四圣六凡,四圣不入轮回。六凡因为业力牵引,不断轮回。通过参禅了解自己的心性,明了业力,化解克服,从而不入轮回。明本心,见本性,后如何面对恶的本性。善与恶是共生的,本性中的恶无法清除。除非不在人世间,否则业力生生不息,一念就是缘起。因此,佛教修行要除我执,除我执后我作为主体为何还要执着于修。无我执何必知来处去处,得来处去处,合来处去处。去疑结后再证佛法的行为本身就不对,已经主管相信后在证,如同自我实现的预言,带着自己给出的答案找答案与循环论证有什么区别。我的修与超脱要基于我。
《不朽》中说:“只是说个人的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言语行事,无论大小好坏,都留下一些影响在那个大我中,都与这永远不朽的大我一同永远不朽。”如此一来所有人生而不朽,超脱于尘世。不朽与超脱不再是一个目标,只是一种状态。而超脱是在混沌的红尘中清醒,发现自我,接受自我,找到存在的终极意义。所有人的答案都不一样,这才是超脱。胡适在《不朽》中找到了他存在的意义,所以他超脱,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所说的大我。发现存在意义的过程也是塑造存在意义的过程。人的存在来与偶然,于是寻找存在的意义,这是超脱之路,终点是塑造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是目的。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要塑造存在的意义,的确没有意义的存在是合理的,但这样问下去无穷无尽,为何要问?不问就是不动念,不起缘,也就没有了这个问题。
“人在失去了自由后,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这是我的答案。人在得到了自由后就会迷惘,设想一个全知全能的存在,或者说神,如上帝,他的意义是什么?他的目标是什么?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吗?人正因为有限制,有力不能及才能找到自身的意义。超脱要寄托在过程上。这不是说要禁锢自我,而是察觉这些限制,在樊笼之外看到超脱,从而走向超脱之路。
我听说,人在失去了自由后,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青莲居士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肉体只是魂魄的驿站,百年光阴如同云烟,在恍惚间就杳无踪迹,灵魂又要离开这已经腐朽的客舍,在下一次的轮回中重复这样混沌的迷途。怎样结束? 在这如梦人生的纷纭变幻中,有多少悲欢,多少离合,为什么?宿命难逃,古有斓斑,可为后世之师,也须切记打破顽冥须悟空。
《度人经》曰:“当人生门,仙道贵生,鬼道贵终;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高尚清灵美,悲歌朗太空,惟愿天道成,不欲人道穷。”道教只是张陵塑造的一种精神信仰,信徒在盲从与迷信中自以为得到了超脱的法门,却和“缘来不拒,缘走不留,顺其自然。”的宗旨背道而驰,只是更深的沉沦在不自知的迷茫中。庄子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用心斋与坐忘的方式超脱万物,解除禁锢,其核心就是不持从而无所侍。不曾拿起,如何放下?人与尘世了断因果不是超脱,而是自我灭亡。看破生死寂灭,喜怒哀乐,尘世纷纭不是拯救,红尘之人一定要受红尘之苦。知我可行逆天者为灵,如果尘世与我无碍,本身就是不知我,不为灵,又如何超脱。了断因果,顺应天道如何逆天而行,如何为灵?尘世的超脱基于尘世。
《礼记·中庸》云:“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化育。可以赞天地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以道德理性发挥本性,把精神提神到超脱其物类的境界。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内圣外王。这种境界古今有几人能达到?孔圣人都不曾平天下,平天下者大多私德有缺。人无完人,历史早就证明如此儒学多出伪君子如刘备,老酸儒如黄子澄,大枭雄如桓温,空想家如王介甫。压抑在三纲五常下的人之天性不允许人类走这条理想化的道路,也没有任何人有能力走完。后来理学的存天理而灭人欲更是与人性背道而驰,人的超脱首先要建立在人的基础上。
《释摩诃衍论》云:“众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一切如来众,二者一切菩萨众,三者一切声闻众,四者一切缘觉众。”十界分四圣六凡,四圣不入轮回。六凡因为业力牵引,不断轮回。通过参禅了解自己的心性,明了业力,化解克服,从而不入轮回。明本心,见本性,后如何面对恶的本性。善与恶是共生的,本性中的恶无法清除。除非不在人世间,否则业力生生不息,一念就是缘起。因此,佛教修行要除我执,除我执后我作为主体为何还要执着于修。无我执何必知来处去处,得来处去处,合来处去处。去疑结后再证佛法的行为本身就不对,已经主管相信后在证,如同自我实现的预言,带着自己给出的答案找答案与循环论证有什么区别。我的修与超脱要基于我。
《不朽》中说:“只是说个人的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言语行事,无论大小好坏,都留下一些影响在那个大我中,都与这永远不朽的大我一同永远不朽。”如此一来所有人生而不朽,超脱于尘世。不朽与超脱不再是一个目标,只是一种状态。而超脱是在混沌的红尘中清醒,发现自我,接受自我,找到存在的终极意义。所有人的答案都不一样,这才是超脱。胡适在《不朽》中找到了他存在的意义,所以他超脱,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所说的大我。发现存在意义的过程也是塑造存在意义的过程。人的存在来与偶然,于是寻找存在的意义,这是超脱之路,终点是塑造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是目的。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要塑造存在的意义,的确没有意义的存在是合理的,但这样问下去无穷无尽,为何要问?不问就是不动念,不起缘,也就没有了这个问题。
“人在失去了自由后,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这是我的答案。人在得到了自由后就会迷惘,设想一个全知全能的存在,或者说神,如上帝,他的意义是什么?他的目标是什么?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吗?人正因为有限制,有力不能及才能找到自身的意义。超脱要寄托在过程上。这不是说要禁锢自我,而是察觉这些限制,在樊笼之外看到超脱,从而走向超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