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v-luv吧 关注:9,621贴子:20,991

[搬运] 一个军武宅来看Muv-luv世界的反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在前头:
不要把“自己的臆想的漏洞”等同于“作者写的漏洞”。目前来看,新来吧里的“质疑者”们所质疑的,大部分都是自己没看本篇、原作而凭空脑补出的漏洞。不能因为外传动画没讲,就认为作者没写,更不能把“自己的误会”当成“作者写的”。
毕竟黑宣和ATE都是外传。作为外传动画,到底有没必要重新详尽介绍一遍设定,观众老爷们自行定夺吧(至少我没在龙珠的剧场版里看到要重新介绍一遍七颗龙珠、超赛等本篇就已经说过的东西。)
==============================================
下面是几个最近出现在我回复里的误区,大概扫下盲:
1、被战术机几发子弹就KO的BETA生物,是怎么在突破大气层的时候不死的?
答:BETA没有裸身突入大气层……它们有飞船………………我倒想知道是哪一集的哪一幕讲了它们是裸身突入大气层的。何况战术机的“几发子弹”可是36mm突击炮。动画里战车级也出现了一发RPG打不死的情况吧……
2、BETA这种没脑子的生物怎么压制人类的?
答:BETA的性质本篇游戏有解释,不剧透。但能说明的是,BETA方面的科技远胜于人类(讲道理,外星人能侵略到地球的话,说明人家科技高我们几个次元,电影里最后人类获胜的桥段,个人觉得是不可能的)。而压制人类的最大因素就是光线级的存在。这使得人类无法用制空权去对抗它们的数量。
3、坦克装甲车武直之类的武器为什么都没用?
这是该死的动画表现角度问题。因为主角是开战术机的,很自然地大量篇幅都在写战术机的战场。实际上,战术机虽然重要,但不是用来开无双的高达。其他武器同样重要。具体可以在本搬运文里找到答案。
==============================================
楼下开始搬运。鉴于本文非常强,没有耐心的可以根据下面的索引按顺序去找相应内容。虽然本人会尽量一个楼层塞完一个部分,但如果是度娘限制或者删帖,就没办法了。
1、关于核武
2、战术机与战车(坦克)孰优孰劣?
3、Muv-luv世界中的其他陆战兵器:直升机、炮兵与步兵
4、为什麼不能使用战术机一样的黑科技来改良现有的武器使用呢?


IP属地:广东1楼2016-01-22 16:58回复
    本文作者为攻势主义论坛成员 高仔/kau76901
    一般来讲,作为一个军武宅来说,我平常是很低调的。我的信条是少说话、多看书、作研究———尽管到目前为止,少数的成果是写了几篇没什麼营养的文章和赚不了钱的翻译作业。
    但是看到K岛与PTT上几篇讨论新番动画的文章后,我不禁感到非常汗颜。何时我们军武宅成了坚持己见与偏执狂的代名词?曾几何时,本应是两群相当知识丰富的人们,却陷入了指责另外一方谁是谁非的口水战,却仍自认清高?诉说著有严重偏差的知识,甚至要以此来教育另一方?
    毕竟作为一个有在收看新番、也对Muv-Luv的世界观有些皮毛了解;同时对於古往今来的各种军史进行研究,并期待能够持续推广冷门旁偏知识的军武宅,我认为该是时候,出来厘清一些可能遭到了广泛误解的概念。


    IP属地:广东2楼2016-01-22 16:59
    回复
      常见的迷思:核弹有可能会被诱爆吗?
      核爆炸是一种非常严苛的人为条件下才有可能引发的临界效应,除非让核武的引信因到达目标地而自行照原始设计引爆,否则在大部份的状况下,将核飞弹本身击落是不会引起核爆炸的———当然啦,当若是在终端落下阶段进行拦截,弹头的碎片与高浓渡的放射性物质还是会继续挟著强大的加速度落下,并造成与之相应的一定程度质量性伤害。但是由於已经不会造成核爆,所以其造成的损害基本上是可以忽视的程度。
      ----------------------------------------------------------------------------------------------------------------------------
      投入核武真的比传统武器便宜好用吗?
      核武本身是一种制造昂贵、维持昂贵、而且有使用期间限制的武器。为什麼大家会说生化武器是穷人的核子弹,是因为穷人真的不可能玩得起核子弹。核武所需的武器级钸需要在专门的反应炉进行同位素提炼,耗费庞大的能源与费用与时间将之制成弹头之后,并在极端控制外部环境条件下将弹头封存,即使如此,核弹头若不使用也通常会在10~15年内左右过期而成为哑弹、维护条件不好的自然状况下则是放置3~5年就会过期。
      本来全世界都很担心苏联解体后,其库存的22000枚核弹头是否有外流的可能,但是这麼多年下来,却是什麼事情也没发生。除了要感谢美国政府、俄国政府当局合作努力围堵核武外流的可能性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苏联解体后许多核武设施基本上由於缺乏维持费用,於是直接断电停止了维护操作。当许多可疑人士还在凑钱打算搞来一两颗核弹时,这些封存的核武也就都自动过期失去实用意义了。
      虽然说一枚百万吨当量级的核弹,还是比几万人的陆军要便宜,但一枚核武的制造与维护价格仍然是非常昂贵的。即使小当量的战术核(比如千吨单位的核炮弹或核地雷)所需的
      钸元素较少而压低了造价,但是在维护方面的问题仍然会是对前线部队而言相当地困扰。
      因此,考虑到效果对费用这一点的话,使用核武进行饱和攻击是相当不切实际的作法。使用需要液态氮冰箱封存的娇贵弹头配备到前线,然后一次发射几千几万发战术核,其中却有半数以上将会遭到拦截,无法引起核爆而令宝贵提炼的武器级钸变成脏弹掉在不畏放射线的BETA群中,而剩下那些成功达阵的核武能造成的损害也是令人怀疑的程度。


      IP属地:广东3楼2016-01-22 17:00
      收起回复
        核武造成的破坏力从何而来?
        核武能造成的破坏基本上主要分为三种主要的能量传递方式:
        1.热幅射。核武的爆炸将在直击点(Ground Zero)附近一定距离半径范围以内,造成瞬间足以加热到摄氏数千万度程度的高温,而这种高温足以令大部份物质气化或被融掉。
        2.冲击波。核爆超过一半的能量将被地表吸收,形成类似'海啸'般,将空气压缩推挤出去而产生的强烈暴风,以及在地面上传递的震波。冲击波将使大多数地表上未特意加强过的建筑物都被推倒,同时地质也会被巨大的能量传递给'震松',而形成一定半径范围以内地表的泥沼化。
        3.电磁脉冲(EMP)。强力的电磁波将使得相当广范围内的通讯与电子零件都受到干扰,甚至可能会直接将无保护的回路烧坏。
        基於官方设定中对於BETA的生态解说,我们得知了BETA作为一种人造的碳基生化工程机械,它们体内并没有生殖器官与消化、呼吸器官等地球上生物应具备的致命弱点,取而代之的是能耐受极大范围气压变化的强固外壳;同时事实上等於是用肉作成的这些机器人,因为体内没有电子零件,所也不会被电磁脉冲所影响。
        换言之,核武的杀伤力中范围传播最广的电磁波与冲击波,这两项基本上是不会对BETA造成什麼特别严重的损害。只有在直击范围内形成的热幅射杀伤圈里,几千万甚至上亿度的热线可以将BETA直接炸到气化掉不成问题;在稍微外圈一点的范围,我们大概会看到突击级被核暴风掀飞起来滚了几圈的模样———但大致上也不算什麼致命伤。换言之,人类在使用核武对抗BETA时,几乎跟在宇宙中使用核武的困境是一模一样的:由於构成核武最大威力所在的冲击波无力化了,於是核武的杀伤半径就急速衰减了。
        当然,假设将核弹的引爆方式作成指向性的,使热幅射的扩散成为面的集中而非放射线的全周扩散,那麼相信这是可以大幅地提升热幅射的杀伤范围与距离,并增强对抗BETA的致命机率。因此可以推测指向性核地雷之类的武器,会是很理想的对BETA装备。
        因为只有热幅射能构成有效的杀伤,因此百万吨当量级的核武以BETA为目标时将只剩下半径5~8km的歼灭效果,同时这个效果是一次性的。哪怕是放大到亿吨当量单位的沙皇巨弹,假使参考那颗五千万吨的试爆弹直接x2倍当量考虑,由於是全方位的放射状能量扩散,那麼大如沙皇弹的对BETA杀伤半径大概也只有40~60km的程度,半径200km范围内的BETA会被剩余的能量与冲击波搞乱队形一阵子,也许有些小型种可能会受到致命量的热幅射而被烤焦,但对大型种来说不构成太严重的致命伤。核武可以一口气摧毁相当数量的BETA、但是因为BETA基本上不害怕幅射线与冲击波,也没有伤亡导致士气崩溃的困扰,所以只要后续梯队数量足够,它们还是可以立刻补上阵位持续发动攻击。
        鉴於热幅射可以有效的摧毁BETA,但是无法阻止它们继续增援的一次性杀伤特质,以这点来说、小当量战术核武的实战意义将大於大当量的战略核武,因为它能容易投射比较多发,成本上也比较可以接受。
        同时在一定点著弹10发战术核炮弹,老实讲跟1发著弹的效果是不会差太多的。一次大战后期是人类发展出近代炮兵战术的革新期,其中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所谓的炮击永远只有第一波打在敌人头上的那一阵弹著、才是最有效的。比起密集对一定点作Over Kill的浪费弹药,更合理的作法是将炮击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攻击模式:短时间内一齐发扬最大火力的效力射、与维持长时间压制力的持续射。
        但倘若要维持长时间的火力压制,举例来说每30分钟进行一次战术核打击的话,那麼前线需要的就不是2发或20发的核炮弹———而是如刚才所说的,15xN2次+N1发的计算公式,因为你每一次运用核弹突防都要承受一次被光线级拦截的投射门槛。换言之、倘若要运用核打击进行有效的密接支援,则需求的弹药量会随时间成正比而以非常惊人的倍比级数增长。
        更糟糕的坏消息是,虽然上述的冲击波与核脉冲EMP对BETA无效,但却是对人类与人类驾驶操纵的各种武器载具,以及地球的环境,是有效的。
        ------------------------------------------------------------------------------------------------------------
        使用核武造成的军事层面影响
        我不是要扯什麼放射线之类的蠢话,核爆所能造成的放射线残留与核电厂的外泄相较之下实在是小得可怜(虽然核武放射线残留的问题一样会足以致人於死,但毕竟快慢程度有差,也不致於像石棺屋顶上暴露五分钟你就烤焦的程度);而是要讨论电磁波、暴风与土壤液化的问题。考虑到军用载具上满载著昂贵的电子仪器,而也不是全部的载具都有空间与价值来实施对EMP保护的加工,因此要投入核武攻击以前,势必要一定在一定半径内进行疏散与撤退。人类在核武著弹前势必要停止作战行动撤出杀伤区、但BETA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它们在核武落地前、落地时、落地后都还是会保持继续前进而不受影响。从这点来说,核武器干扰人类军队自己的程度,或许还多过於阻滞BETA的效果。
        随后,核暴风将摧毁所有地表上的基础建设,破坏铁路、公路、电力网与水道网,并使得土质松软化成为沼泽地。也许土地液化是能对BETA造成一些小小的困扰并拖延它们进军的好处,但是站在长期的立场来说,人类要反攻被密集核打击过的地区也就成为了成本高昂而不划算的选项了。补给线路与据点都被摧毁、可供进军与补给的联络通路被摧毁、而要将地质回填修复并重建基础建设,实在是反攻时不可想像的恶梦般头大问题。虽然BETA占领下一样会拆毁人类的建筑物、都市房舍等以回收资源,但起码它们会把地形整平,基本上反攻回去也不是什麼大问题。
        冷战时代苏联军曾考虑过要让坦克车在核打击下作战,而建造了拥有四条履带的坦克车Obj.279———难不成为了对重度核打击区域展开反攻,所以人类需要把所有的运输车辆、火炮、战车也都比照苏联标准作成四条履带的吗?因此,投入核武攻击纵然能争取一时的战术优势,但在战略大局的角度上来看,也等於永久放弃了该防区或是反攻的可能性,或是大幅加重了反攻的后勤负担。
        附带一提,苏联军也试作过在坦克上加装助推火箭与喷射引擎,以尝试让战车克服泥浆的作法。但这些很炫的改装到最后也都没起什麼作用,助推火箭可以让坦克有了阿斯拉加速器去参加世界战车锦标赛,而喷射引擎坦克后来变成拿来扑灭化学火灾用的超级吹风机。
        使用核武造成的大战略与政治层面影响
        在Muv-luv的世界观中,人类能有效控制的地域已经急速衰减,北美的加拿大毁灭、而欧亚大陆的沦陷亦使得几个重要的谷仓地带、油矿资源地带均已经丧失。
        即使地球上的人口衰减到只剩十几亿人,但是物资层面的压力依然巨大。在这种环境下,不论是使用核武进行攻击前的火力准备或是防御战时的密接支援,所将
        带来的损害都是相当致命的。
        举例来说、已经成为欧洲最后桥头堡的英国如果在水际滩头直接运用核武来对抗BETA,那就算守住了一时,南英格兰也将因为核幅射而导致短期间内势必要疏散居民形成没有生产力的无人地带,而疏散的过程中亦加重了其他地域的人口压力与治安混乱。
        而运用核武反攻,方才我们已经提到了纯军事面考虑,使用核武进行轰炸将会导致进击时补给线的压力问题。同时也不能忽略掉,政治上应该是没有人会希望反攻回自己的国土时,国土已经被炸成了液化又有幅射的废土的场面吧?纵使这些国家已经成为了寄人篱下的流亡政府,但是某些人主张的完全无视这些流亡国家的声音,迳自发动核武攻击的后果,其结果恐怕是将使人类更快因为内哄而自取灭亡。
        当然,倘若是使用小当量的迷你战术核武,例如威力仅有20吨当量级的大卫克罗核子无后座力炮,来对BETA进行视距内直射接战的攻击,那相信是不会造成太多政治或军事面上的困扰吧。虽然说大卫克罗的设计目标主要也是以制造小范围的幅射污染区以拖延苏联军的进攻,这方面的原始功能无法期待对BETA同样有效,但是直击时产生的威力应该也是足以摧毁几十公尺范围以内的BETA集群不成问题,同样的这种迷你战术核恐怕也就只能一次摧毁若干只的BETA个体,而无法期待能产生决定性的效果。
        其实只要投入的弹药基量大到某个程度以上,那麼不论传统武器或核武,乃至於轨道上投落的质量炸弹,大概都会产生破坏基础建设、地质的变化、导致日后反攻困难等后遗症问题。不过因为核武很容易造成在局部投入超大质量的Over Kill效果,而其造成的后遗症也特别明显严重,因此而有必要特别挑出来说明。


        IP属地:广东5楼2016-01-22 17:01
        收起回复
          第二部分、战术机与战车孰优孰劣?
          基本上这是一个功课做的不够多的人才会脱口而出的假议题。理由很简单,战车与战术机都很重要,而且它们同时并肩战斗,看不出来有谁取代过谁的问题。有玩过战略版<暁遥かなり>的玩家都应该可以理解,战车的火力阵地与战术机张开的防线,都是缺一不可的存在。相对於仅有6+12共计18发120mm炮弹的战术机而言,拥有40发炮弹的坦克,其强大的重火力与持续力实在是宝贵的存在。
          撇开游戏不谈,稍微聊聊Muv-luv世界观里的坦克好了,由於120mm炮的翼稳脱壳穿甲弹还是有足够的威力击穿突击级正面,同时要对付要塞级以外的大部份BETA也都能起到有效的伤害,而榴弹与箭型弹也依然可以杀伤大范围的小型种;因此可以说战车仍然是陆上的王者,这点相信是不会有太多疑问的。
          然而、战车部队面对的困境便在於它极其差劲的SA(状况意识),於是使得战车倘若缺乏随车步兵与装甲车或战术机的伴随支援下,却极有可能遭到士兵级或战车级等小型种的BETA接近而惨遭生吞活剥。有搭乘过战车或是玩过比较Hard Core派战车模拟游戏的人都应该晓得,战车不开舱盖时那绝望性的视野实在是不太可能看到正面以外的其它方向有什麼东西存在。因此,配备36mm速射炮的战术机便成为了掩护战车的重要辅助战力。
          另一方面,在所有人类配备的各种陆战载具之中(包括战术机在内),其实出乎意料之外的,仍然是战车拥有总体而言最佳的防护性与承受攻击的能力。早在第二与第三世代的战术机开始配备反雷射涂层以前,主力战车就已经进行了对抗光线级的装甲改造作业,目前还在服役的主力战车群都已经普遍配备了反雷射涂层与散热装甲,也跟战术机一样有配备初期锁定照射警告装置。
          但残酷的现实是,面对光线级以G元素作为反应源、输出以百万MW为单位计算的强大雷射火力,主力战车的装甲优势也不过是让它们被打穿的照射时间多延长了另外3秒左右的程度———即使这个成绩已经是比大多数配备反雷射涂层的战术机好上一倍,但还是不够长,仍然对於增加乘员生还率或是战场生存性没什麼太大帮助。
          同时面对时速170km/h的突击级大群冲锋,即使战车部队在此一状况下大概是不必担心被光线级攻击的问题,但是要谈平安撤退,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最后一点就是,根据喀山与明斯克两次巢穴的攻略经验都显示出,BETA巢穴的构造内部是呈现垂直分怖,最大会形成地上700m、地下深达2000m以上的'蚁穴与纵坑'的巨大高低落差,这个非地球自然形成的奇异环境对於一度压制了巢穴外部、并派遣突入部队进去的苏联军机械化部队而言造成了莫大的震撼与困境。在喀山战役中使用步兵尝试垂降进入巢穴深处的尝试不必说,下场是灾难性的。
          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战车不要说是作战,甚至连运动都形成了严重的困难;而明斯克巢穴攻略战时虽然尝试开始投入苏联制的第一世代战术机MiG-21,但最后却因为后续缺乏预备部队与补给,而战术机部队在巢穴内部也欠缺炮兵和战车的火力支援,最后在地道战中几乎覆灭,只剩少数幸存部队带著情报脱逃出来。
          很显然的、战术机作为巢穴战中唯一可以充份发挥战力的兵器,带有著它不可取代的存在价值;而在地表战斗时,也由於它进可攻、退可守的弹性而成为了重要的奇兵队。然而、由於战车具备更丰富的载弹量与强大火力,同时战车的造价与人员培训成本,也都低於战术机的需求,战车仍然是人类对抗BETA的战线中,陆军的中坚骨干成员。


          IP属地:广东6楼2016-01-22 17:03
          收起回复
            为什麼战术机需要高达18公尺长?
            Well,最直觉的解释就是因为照抄现实世界战斗机的性能诸元,所以现实世界战斗机长18m重30吨时,战术机也理所当然的是这个尺寸大…嗯,不管怎麼说,这个回答都有点太偷懒了,虽然这应该是最接近事实的答案。
            较为合理的逻辑是,因为这个尺寸是能有效对付大部份BETA的理想大小。战术机的始祖是在月面战争时,美国NASA所投入的动力装甲'Hardyman'为起源。这些高度约3~4公尺、基本上是给太空人直接套上外骨骼的武器在月球上同BETA战斗了数年时间,但结果仍然是无法挽回颓势。很显然的,人类在月球上无法取的优势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人类能发射上太空的武器重量受到了科技发展的严重限制。50吨重的主力战车如百夫长或M48要对抗当时的BETA是绰绰有余的,但是要把坦齤克车改装并且发射上太空就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就算运用弹道飞弹或质量炸弹来轰炸月球表面,但在缺乏有效手段征服巢穴的情况下,轨道轰炸仅能治得了一时,而无法彻底逆转月球被BETA逐步蚕食征服的事实。
            Hardyman已经是人类的陆战队在月表上所能运用的最重型装备,但它能携带的火力实在是不足以面对战车级与要击级这种尺码的怪兽大举来袭的场面。
            基本上人类近代武器载具发展的历史上,总是不脱一个简单的基本逻辑,那就是'Bigger is better'。於一次世界大战时登场的早期战斗机是重量只有百来公斤的木头与帆布拼装成的纸飞机,很快地到了二次大战变成重量两、三吨,以杜拉铝制成的应力蒙皮拼起来的飞机,随后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在,成为了重量三十吨、以钛合金、复合材料打造的喷射机。
            现代属於单发轻型战斗机的F-16,拿回去二次大战的话其体积与吨位都相当於双引擎中型轰炸机的尺寸;而双引擎的重型战斗机如F-15和F-22,时光倒流回二次大战时也都相当於四引擎的重轰炸机如B-17的尺寸了。
            不仅是飞机的进化是循此路线、坦齤克与军舰的发展史也基本是按照这个定律在进行的。二次大战初期各国都还在流行2~3吨的迷你战车、与10吨前后的轻战车搭配的组合,但很快地大家就发现这些轻量级的战车无法打穿敌人的战车,也无法帮助步兵摧毁防护坚强的碉堡,於是很快地,这些轻战车不是从前线消失、就是改装上大口径火炮成为自走炮或驱逐战车来应急。
            苏联在二次大战开战前期,是拥有超过一万辆坦齤克的战车大国,但苏联所拥有的坦齤克大多都是较轻型且重量只有10~15吨尺寸的T-26、BT等轻坦齤克;结果在经历德苏开战初期的惨重损失教训后,苏联很快地将生产的重心由10吨级的轻战车切换至30吨量级的中战车T-34、与45吨级的重战车KV这两个系统上。
            大量登场的苏联中战车、重战车给德国人带来了真正的震撼教育,意识到手中15吨量级的三号战车与25吨量级的四号战车对T-34与KV构成不了威胁的事实后,德军开始加快脚步研制更优越的中战车与重战车,来与苏联进行对抗。其结果便是40吨的五号中战车豹式、与55吨的六号重战车虎式。很显然的、只要在基础科技处於同一个时代水平的前提下,那麼同样用途的武器肯定是越大的载台越能配备够大的炮、够强的引擎、够多的装甲与更多的附加设备。
            在这种趋势下,二次大战最后几年世界各国陆续放弃了轻战车的生产或研制,德国人废弃了二号战车与其发展型的二号L型鲁克斯;苏联则放弃了水陆两用车系的T-70与高速战车BT的后续开发,英国人的巡航战车也抛弃了过往的轻装高速理念,走向重巡航战车百夫长的装甲至上。可以说、中战车与重战车的发达,消灭了战场上轻型坦齤克的生存空间。
            世界主要列强中仅剩下美国还在持续开发轻战车。其主要的理由也很简单:美国於二次大战期间生产的轻战车,如M3/M5斯图亚特,及其后继型号霞飞,都是拥有相当於它国中战车的装甲与火力的规格外产物。因此美国并没有很明确地感受到,轻战车在战场上的地位已经被更大型的中战车、与更小型的轮车侦查载具所劫夺的趋势。
            然而,在越战之后甚至就连美式的轻战车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继M24霞飞之后,冷战时代美国的新一代轻战车是M551薛里登,但是它的铝合金车体在面对越共配备的RPG时成为了致命的缺陷,同时不可靠的152mm主炮与低妥善率的炮射飞弹,更进一步降低了它的实用程度。
            为了接替先天不良的M551,弥补美军快速空运投射地面战力出现的空缺,看起来投入资源研制新型轻战车成为了必须的选项———但是,很快地美军就放弃了M551的后继型号:M8AGS轻战车计画方案。
            其理由显而易见。面对已经普遍装备120mm主炮与复合装甲的第三世代主力战车,配备105mm低压滑膛炮、重量被限制在20吨、装甲基本上跟没有差不多的轻型战车;这种东西在主力战车横行、步兵人手一支反坦齤克火箭炮的现代战场,还有多少生存的空间呢?20吨跟60吨的东西比起来,能塞得下的装备实在是差太多了,即使将不同量级的单位放在同一个领域相比并不公平、但战场上本来就不讲公平这回事。
            同样受到了这种以大吃小的压缩之苦的,还有另一个苦主,那就是冷战时代的苏联坦齤克。苏联由於地形恶劣与缺乏基础建设之故,他们在运用重坦齤克上存在著许多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的恶劣经验,这种经验使得苏联军方下意识地抗拒任何尺寸大於50吨量级的重型战车。苏联最后放弃了重坦齤克的研制,而决定专心发展30~40吨量级的T-55、T-64、T-72这一个家族的中战车,中战车理论上拥有更佳的机动性、更便宜的造价与更低的维护成本。
            严格来说苏联式的这种思考并不算错误,但残酷的现实在六日战争与赎罪日战争中,狠狠地煽了苏联的军事顾问几下巴掌。特别是在赎罪日战争中的泪谷会战里,以色列军以180辆50吨重的英国制百夫长坦齤克、对抗叙利亚军的1400辆大约30~40吨重的T-55、T-62等苏援战车,这场战斗的结果是、虽然以色列在戈兰高地配备的战车队蒙受了几乎全灭的损害———但是,叙利亚陆军的全部的装甲战力则如同字面意义上的,在泪谷全军覆灭而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坦齤克残骸,堪称钢铁的坟场。
            在将近一比十的悬殊交换比之下,这已经不是什麼猴型或是廉价型可以解释的问题,而是苏联战车很显然地由於在吨位上差了他们的欧美对手将近一倍;即使火力可以对等、但防护能力却是绝对不可能平起平坐的。在几次中东战事的教训下,世界各国列强的第三世代主力战车都日趋走向类似的发展途径:配备复合装甲或外挂式反应装甲,火力以120mm炮为基本要求,防护力以正面能对抗120mmL44炮的APFSDS为目标看齐,并且配备1500匹马力的发动机以保证在重装甲的同时维持起码的机动性。这些条件都齐备之后,现代主力战车也就自然地往增肥之路上不可回头的走去,而来到了60吨重的领域里。
            海军的话,也许会有人认为战列舰的消失不正是Bigger is Better的反证吗?但与此相反的是,在二次大战之中通常排水量只有1000吨~2000吨上下的驱逐舰,
            很快地在战后五十年内进化成了现在万吨上下、名为驱逐舰实则与二次大战的重巡差不多大艘的巨舰。
            飞机的尺寸增加也逼迫航空母舰得把自己的尺寸放大,为了要装得下20~30吨重、18公尺长的巨型喷射舰载机,航空母舰由二次大战的三至五万吨,很快膨涨到今日的核动力十万吨排水级的超级航舰。现代的超级航舰根本就已经无视巴拿马运河的尺寸了,所以每当要进行太平洋至大西洋的两洋调动时,美国海军都得绕南美洲走麦哲伦海峡的危险航路。
            战列舰虽然从水面上消失、但这只不过是将它们的角色移交给另外一群发展迅速的载台上:核动力潜舰。从美国海军的命名可以很明显的发觉,搭载核弹道飞弹的潜水舰继承了过往战列舰级的命名而同样采用州级制,它们的吨位也从二次大战的千吨不到膨涨成为了数万吨的水下战列舰,不仅威胁著敌国的海军舰队、更以舰上的飞弹威吓著敌国数以千万计的百姓人命。
            扯了这麼远,回到战术机的话题上吧。综上所述、当一种武器没起什麼作用时,大体上军方可以有两个因应的选项:一是放弃它另循它路、二是把它改良放大。
            基於Hardyman这一类装甲步兵,在人类对抗BETA的战斗中有不可取代性的地位,那如果要让它变的有用,合理的思维,就是把它放大。恰好、这种思维赶上了空军内部思考战斗机转型问题、而担心起在人类灭亡之前自己就会被裁员转业的战斗机飞行员与技术人员的苦恼,於是两种思想一并结合,便诞生了一种大型、可飞行、配备充实火力的装甲步兵———战术机了。


            IP属地:广东8楼2016-01-22 17:07
            收起回复
              另外一方面,在Muv-luv的世界中最常遭到忽略、但也是最劳苦功高的兵种莫过於步兵了。不论是在早期的月面战争,或是在战术机出现以前的巢穴攻略战之中,步兵都担负著脆弱但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由於二次大战末期以来,火箭炮、无后座力炮与反战车飞弹科技的发达,步兵也取得了足以携带这些'口袋大炮'的火力,因此在面对BETA的战争中,特别是在战线后方供战术机、武装直升机补给的野战机场与补给基地中,这些携带反装甲武器的步兵也依然是构成最后一道防线的主要成员。
              虽然面对著小型的士兵级与斗士级,以突击步枪或是重机枪的小口径轻兵器是可以造成有效损害的,而当面对要击级与战车级时,就必须依赖反装甲武器对付它们。而更要命的在於高速、重装甲的突击级———基本上不先考虑怎麼把这东西拦下来的话,那谈任何的步兵对BETA战术也基本都是空谈罢了。
              在主力战车、战术机、地雷原与炮兵的铺天盖地火力下,第一波的突击级陆续倒下;而面对随后接近的中小型种混成编队,步兵与他们所搭乘的装甲车开始用飞弹与机关枪,想办法掩护并减轻战车的主炮弹药消耗速度。
              这些步兵在对抗BETA的同时,由於他们具备比战车更全面的视野与侦查能力,因此也成为了炮兵对前线提供精确火力支援的最佳观测与战果评估者;可以说只要步兵还在保持与BETA们交战,在他们全灭以前,炮兵就能够发挥最大效果的弹药对战果交换率。
              然而,步兵的脆弱并非靠著携带重武器或是搭乘在机械化的车辆、空骑化的直升机上就可以改变的。同时步兵并不只是在肉体上脆弱、心理上也同样有著脆弱的问题。
              脆弱的步兵存在於战线各处的事实,成为限制住战术核武或其它大杀伤武器使用的最重大要素,小当量战术核武所能造成的破坏半径有限,但幅射的对人杀伤范围却极大;以120mm的20吨当量级战术核M28大卫克罗核子炮弹来说,就算步兵配备了核子火箭炮之后可以一发干掉大型种的BETA不成问题,但是在著弹地点方圆150公尺内所有的人类都会当场死亡、500公尺以内则是会保证日后会幅射剂量过高而死亡。使用百万吨当量的战略核武,其造成的影响范围更是不在话下。
              虽然战术核武造成的幅射在36~48小时内就会减低至无害的程度,但是在战斗中却意味著使用战术核武将会在战场上造成大片步兵或轻型载具不可通过的真空区,而造成了防线的空隙。同时如果要把步兵、后勤辎重兵、地勤兵、牵引炮兵等肉身兵种从战场上除去而完全机械化,或是全面配戴NBC防御装备,那恐怕也是人类后勤负担不起的奢侈,同时配戴防护装备也将会大幅降低士兵们的士气,并降低其行动效率与加快体力消耗。
              步兵的脆弱也使他们在容易在付出惨重伤亡之际,会因为眼前的恐怖景象而溃逃、丧失战斗力,其面对的精神压力与主力战车或战术机的乘员而言是完全不同等级的水准。即使如此,这些步兵仍然低调且不显眼地,在对抗BETA的战争中扮演著无所不在的角色。


              IP属地:广东11楼2016-01-22 17:11
              收起回复
                第四部分、为什麼不能使用战术机一样的黑科技来改良现有的武器使用呢?
                这是一个讨论各种有科幻武器时,在所有地方都会有人问出来的老掉牙问题。举例来说、为什麼不将钢弹配备的光束步枪装备在六一式战车与战斗机上?为什麼EVA的绝对领域不能装在N2爆雷飞弹上?为什麼银河帝国不循飘浮机车的经验量产更大型的飘浮战车而得使用AT-AT?为什麼…(下略)大体上这一类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结果,通常都是有人抛出一句'认真就输了',而使大家放弃了思考作告终。
                但倘若我们用军事技术发展史的眼光来衡量,却又通常能够找出这些科幻作品中的脉络逻辑是否合理,而那些提出反论或解决方法的对策又是否合理。
                简而言之,若要检视这些声称可以替代战术机的点子是否实用,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当时所有的需求,列出来一项项添上去,最后再来检视其扮演的角色,看看结果是不是实用的。
                第一个检验的对象是武装直升机。这也是很理所当然的,由於Muv-luv世界里武装直升机与战术机同样具备NOE低空匍匐飞行的能力,也具备足以击倒大多数BETA的重火力,大家很理所当然地会联想到把直升机加强来取代战术机的这种思路。
                那麼战术机在Muv-luv的世界中具备哪些方面的军事用途呢?大体上来说我们可以将之简单的区分为四项要素:
                A.可以避开突击级(20m)并在这个高度进行低空巡航以迂回BETA主力、渗入后方猎杀光线级的机动性。
                B.能够伴随战车、步兵部队与BETA长时间展开消耗战的持续作战能力。
                C.短期间内、拥有不需要后勤人员支持,只要有货柜供应就能继续补给战斗下去的野战补保优势。
                D.进入HIVE内部展开地道战的立体机动与通道战能力。
                由於武装直升机已经具备了要素A,因此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满足B、C、D的要求了。针对B的问题,倘若要增加载弹量与燃料续航力、则最理想的手段就是将直升机放大,而直升机的放大就必将伴随著发动机出力功率、酬载量的全面升级。C的问题则是引进机械手臂,藉此来实现同战术机相似的武装/油槽模组快速野战更换机能。
                D的话则进一步强化武装直升机的装甲,并在巢穴战中切换成变型后可以著陆进行通道战的陆战模式…嗯,等等,好像哪里不太对劲?
                啊,这看起来就像是战术…不行,这个是禁句。又很像是山斯卡尔帝国的…好像有版权问题所以算了。
                总而言之这个长了手脚、可以自己为自己装上补给货柜、拥有100发大火力反坦克飞弹的武库容积酬载、搭配两具推力合计45000kg的普惠制涡喷引擎、能进行20公尺高度超音速巡航、可以完全满足甚至超越以上四项条件的新型直升机,就决定命名为超级攻击直升机SAH了


                IP属地:广东12楼2016-01-22 17:12
                收起回复
                  下一个检验的对象则是主力战车。同样套用ABCD四原则逐一检验的原则,那我们就会发现,主力战车具备B的特性,但是却缺乏除此之外的所有要素。
                  首先要克服的便是如何绕开突击级的此一死活问题。
                  大多数战车最后的下场不是被突击级踩平就是被小型种淹没,所以让战车飞起来无疑是相当值得思考的点子。
                  那首先我们可以站在1960年代俄国人已经小有成就的此一基础上,来进行飞行战车的研发计画…
                  (请参考以下影片)
                  w w w . youtube.com/watch?v=TrNkV6kVPos
                  嗯,啊…果然要凭火箭或喷射引擎让四五十吨重的坦克,像二三十吨重的战斗机或战术机那样飞起来是有点勉强了。
                  或许是接地面积太大导致摩擦力增加而无法升空吧?那就试著减少接地面积,但这样感觉好像会增加接地压导致坦克变潜艇…那试著加大翼面积变成滑翔坦克…在那之前谁要来牵引坦克到天上去啊。
                  而且感觉滑翔坦克在光线级的威胁下也并不是现实的点子。
                  对了,何必让整台战车飞起来呢。战车的炮塔只有十至二十吨重量,与大多数战斗机与战术机的吨位相仿,配备够给力的发动机应该是足够飞起来没问题的。
                  没错,就让炮塔进行VTOL就可以了!从车体上起飞、越过突击级头上来到战线后方进行空对地射击…咦,什麼?你说这个很像马O拉战车?
                  这样思考到最后,与其让战车或是战车的一部份飞起来,搞不好发展可以把自己埋进土里的钻地坦克会是比较现实的想法。等待突击级的海啸通过之后,在敌阵后方冲出地面,再对后方的小型种与光线级大肆虐杀———但这样一来谁要负责去扛战线维持的倒楣任务,就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总之不管这麼多。
                  我们假定战车拥有堪比XG-70出力的超电磁托卡马克核融合设备可以提供无限大的能源,而且也把自己的重量减轻了,因此要飞要飘要三次元立体机动都不会是什麼问题。非常好,这样A的问题就解决了。
                  C的问题的话我们给坦克加上跟战术机一样的手臂…不许说这个长得像斗狼!绝对是原创的,大丈夫、萌大奶!於是C的问题也获得了克服,野战油弹补给自行解决!
                  最后一项D是巢穴战地形带来的适应性问题。
                  那我们让这种坦克平时用履带在地上前进、遭遇到垂直高低差过大的地形时用飘的、碰上没办法放平车身的崎岖地貌时则伸出机械脚,成为多脚战车来跨越障碍物…这就决定命名为先进主力战车(AMBT)啦!
                  呃,这感觉看起来就像是机O警察里登场的X-10多脚战车嘛。说真的、配备了比战术机更大出力的发动机、拥有更多对手脚与两组以上并用的传动系统,这样的东西会比战术机要便宜或是更有战斗力实在是很难想像的事情。而且减轻重量这件事本身也等於是把战车本身具备的优势B,也就是载弹量带来的续战优势给自废武功了。
                  在物理之壁的限制下,这世界上没有减少重量却能增加酬载的黑科技。
                  结果当我们把所有需求都一股脑的塞进去,作出来的'超级直升机'只不过是多了螺旋桨组件与可变形著陆脚构造的另一种战术机。而'先进主力战车',任谁都看得出来这东西只会更加昂贵复杂,而且还模糊掉了自己本身扛战线主力的本职工作成为一种到处兼差打酱油的暧昧存在。
                  这就像是'驱逐战车'、'突击炮'、'自走反坦克炮'这几种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东西,但单纯基於兵种本位主义而作出来的换汤不换药的玩意儿。
                  在二次大战之前,由於装甲师的成立与坦克部队的地位水涨船高,可以带著大炮往前线跑的坦克车令德国炮兵、步兵部队的存在地位都受到了挑战。炮兵部队於是开发了运用坦克车的底盘改装过来、不搭载炮塔的无炮塔自走炮'突击炮',来将炮兵送到最前线支援步兵以争取战斗的机会。
                  步兵部队由於他们经常得清扫战场上残余的敌方败军,而这些败军之中还夹杂著不少坦克与装甲车,以肉身或是普通的小口径反战车牵引炮对抗这些敌军坦克无疑是自杀行为,但大口径的反战车炮又很难用人力推动。於是就出现了将大口径火炮安装到老式战车或掳获战车的底盘上,没有炮塔的无炮塔反战车炮运输车'自走反坦克炮',来帮助步兵排除障碍。
                  …装甲部队也在战况开始吃紧之后,发觉到了无炮塔战车价格低廉、车身低矮、火炮给力的优势,於是开始向炮兵与步兵伸手索要这些突击炮与自走反坦克炮的指挥权。
                  在索要不成之后,装甲兵索性也开始投入资源来研制自己的无炮塔战车,而称之为'驱逐战车'…就算名称不同,可是功能相似的这些车辆用的可是同一批纳税人的血汗钱啊。
                  可以说,那些主张'把坦克或直升机的性能加强、就可以完全取代战术机!'的人们,只不过是因为一时兴起而丝毫没有认真考虑到为自己的发言进行验证,同时在武器研发的思路上犯下了根本性的错误———也就是混淆了'武器在战场上扮演的角色'与'武器的强度'这两件事於一身的盲点。
                  现实世界的军事史上,类似这种脉络的笑话其实意外地还不少。
                  美国拍过一部军事喜剧片,片名叫<The Pentagon Wars>,虽然中译翻的很烂叫什麼烈火突击队的,但我还是喜欢它原本的片名:五角大厦之战。电影里主要讲述的是美军开发M2布莱德雷步兵战斗车,在长达近20年的开发案过程中,这一路上所发生的各种跌跌撞撞与冤枉路的故事。
                  所谓步兵战斗车(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 IFV)最初是起源於苏联军在1960年代起配备的BMP-1步兵战斗车所带起的潮流。配备了73mm主炮与反坦克飞弹的这种新战车,不但具备搭载一个班步兵的输送能力、同时还拥有兼差击毁主力战车的反坦克能力,同样是在1960年代起开始采用的美制装甲运兵车M-113,其火力与性能与BMP相比都逊色许多。这种新型装备的出现令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感到了十分震撼,而随即开始模仿苏联经验进行相似的武器开发作业。
                  然而、与愿意牺牲士兵的舒适性与车体防护能力以交换酬载空间的俄国人思维不同,在新型运兵车辆的开发计画过程中,越来越多军方各处的牛鬼蛇神都参了一脚进来,对新车的开发说三道四。装甲兵出身的将官希望新车能搭载更多的反坦克飞弹、骑兵出身的将官希望新车能够拥有侦查和对空对地两用的机关炮、伞兵出身的将官希望新车能够轻到足以空运和水陆两栖…
                  於是、为了搭载更多的飞弹,开发小组拿掉了士兵的座位。
                  於是、为了能够侦查和对空对地,开发小组加装了一大堆昂贵的电子仪器。
                  於是、为了能够降低重量,开发小组用了一打即燃的铝合金来打造车体。
                  到最后,一个原本应该是'运输并保护士兵到战场前线、支援掩护其作战'这麼一个单纯目的之新型运兵车开发计画,最终演变成了一辆载不了士兵的运兵车、
                  火力逊於主力战车的轻战车、挡不了火箭炮的铁棺材、价格可逼主力战车的步兵战斗车。
                  当然现实世界的M2步兵战斗车是没有电影里演的那麼不堪,可这个历经漫长开发计画生成的产物,直到今天也仍然因为它高昂的造价而困扰著美军。由於M2步兵战斗车的搭载量只有M113的一半(6人对12人),若想用M2完全取代M113,则需要两倍於M113数量的M2———这种成本实在是负担不起,所以美军不得不让老旧的M113继续服役下去,到后来转而使用廉价的悍马车、LAV八轮甲车来弥补M2生产数量不足的问题


                  IP属地:广东13楼2016-01-22 17:14
                  收起回复
                    搬运结束。收工。一些重复的观点就不再回复了。


                    IP属地:广东15楼2016-01-22 17:18
                    回复
                      写的很赞,nice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1-24 15:15
                      回复
                        看完了,算是有深度了。


                        IP属地:山西17楼2016-01-24 20:00
                        回复
                          给技术宅跪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1-26 05:13
                          回复
                            认真看完,涨姿势了


                            IP属地:四川19楼2016-01-26 13:50
                            回复
                              光线级中光线级beta的能耗和g元素的能量有没有可以计算的数据?转换比是多少?人类可以使用g元素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1-28 15: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