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医疗意见吧 关注:2贴子:18
  • 0回复贴,共1

“骂”你是为了救你的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新闻背景
  (1月20日《扬子晚报》)市民赵才珍骑车摔了一跤,被送到江苏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后,经检查骨折及内脏出血,危及生命,需立即手术。但伤者及家属认为医生“言之过重”,执意要回家。接诊医生聂立深急了,“威胁”要报警,最终才“骂”醒了迟疑的一家人。及时手术,救回了伤者一条命。
  这位病人被推进手术室后,由于脾脏失血过多,浅表静脉已经塌陷。待伤者腹膜打开,血液喷涌而出,清理出血凝块连同不凝血约2000毫升,而脾脏已断裂成两半。而就在短短几个小时前,伤者及家属还认为医生“言之过重”,执意要回家。
  假如医生缺少了那么一点的责任感,不愿意担当责任,没有“骂”醒病人的勇气,那么这位病人的后果很可能不堪设想。庆幸的是,强势的他们遭遇了更强势的医生,糊涂的病人碰到了清醒执着的医生,才影响和说服他们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拯救了生命,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这场“胜利”来之不易,医生的行为可贵又可赞。
  “骂”之背后的责任与担当
  遇到这样“顽固”的患者,接诊医生不是乖乖顺从病人的意见,反而个性和强势,“骂”醒了这一家人。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专业的自信,还有责任与担当,二者同样可贵,缺一不可。
  在我看来,遭遇这种危急的病人,多数医生的选择都是一样的,会千方百计说服和影响病人改变决定,尽自己所能去拯救生命,这几乎是行医者的一种本能。因为,医生和病人可不仅仅只是金钱关系。
  面对“无知”的病人,医生有责任去想尽一切办法治病救人,并且这种责任超越了金钱的层次。那么多的人选择从医,可不仅仅只是为了赚钱。
  病人犯错?医生有责任修正
  经常在一些医者撰写的各种文章里面,充满了对病人无知的奚落和嘲笑,甚至是对这种无知的放纵及放弃。但这些作者没有意识到,病人的无知是一种必然。而在我们遭遇了无知的病人面前,应不应该承担起教育和关爱的责任。人们常说,医者父母心,提醒的正是一种长者的责任。在病人面前,再年轻的医生也是长者,长者就有修正错误的责任。
  很多时候,面对这种执迷不悟的病人,只有危语才足以惊醒梦中人,这种“骂”正是一种承担教育责任的过程。只有关爱和担当者,才有勇气去骂一个糊里糊涂的陌生人。一切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发泄和炫耀,只是源自爱,为了挽救拉回一条生命在悬崖边的落难者。
  医生与病人≠金钱关系
  医生和病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难道仅仅是停留在金钱交易的服务关系层面上吗?在这个常识稀缺的社会,大众经常会产生误解,把医生当成了治病的工具和机器,好像交钱付费,医生就有责任把自己的病好。这是思想的荼毒甚至会传染给一些医者,导致只见病不见人。
  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批评过这一种现象,一些医生只见器官不见病人。他认为,医生应提升整体观念,将病人看做具有生理及社会心理需要的整体,而不是只重视其生理或病理变化的局部。医治病人,不仅要治“病”,而且要关心这个“人”。
  实例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神经外科医生保罗(Paul Kalanithi),一位被确诊为第四期转移性肺癌的三十六岁年轻医生,在他生命的最后2年里,不断反思医患和死亡的关系。他如此反省,医生的责任从来都不应该是起死回生,或是妙手回春。医生,应该是张开怀抱,去拥抱那些满布伤痕的身体、灵魂,给他们爱,给他们力量,抚慰疼痛,直至他们可以重新振作,勇于面对,成为真正的自我存在。
  在这个拜金主义泛滥的社会,医疗领域尚是最后一片未被征服的净土。看到这些不计自己安危荣辱得失、想方设法帮助病人脱离危险的医者们,你会情不自禁做出自己的判断。
  作者吴帅个人简介:
  吴帅,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有多年公立医院和国内外工作经历,曾在澳大利亚环球医生等对外医疗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现在非洲从事援外医疗工作。从事时评写作10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评论写作经验。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百万字时评作品。在包括《医药经济报》、健康界、豆瓣网等多家媒体开辟个人专栏。


1楼2016-01-28 10:1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