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吧 关注:250贴子:802
  • 1回复贴,共1
前在中吧与人论,辩汉武帝元狩四年春,卫青、霍去病十四万骑出塞
收集资料并实验,为防原贴楼主遭删贴,借贵吧宝地,整理重发棣吧
一、提卒十万,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官马十万匹,私马四万匹。
汉兵配额标准一般是小石每人每月三石三斗三升,折合大石二石。
每月三石三斗三升,算出每人每日一斗一升一合,汉朝石斛相通。

相关资料记载汉朝石的容积应为2万毫升
ID【百夫长法比乌斯】既然冷吧众不认百色马的驮力达到体重的65%
哪下面对其各种观点进么辩论

假设骡体尺110至130CM,体重250至290KG,驮力算较高值35%,
得出87.5至101.5KG,即175斤至203斤,符合骡子能携带100KG。
【合凡万二百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障卒李就盐三升,十一月庚申自取】计算得出汉边兵月配给的定额
标准为盐三升,十万汉兵月需盐3000斛,下面计算马月需盐的数量,
【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
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未知马牛数量,假设人马相通
每月三升盐一日一合,马日食盐一合,官私十四万匹马需盐4200斛。

马体尺的对比,北宋尺合今尺在30.9至32.9CM间,通常约为31CM
宋景祐四年,群牧司买马按等级给直【马自四尺七寸至四尺二寸】
另据《皇宋通鉴长编纪事》载马自四尺六寸至四尺一寸,凡五等。
宋季战马,一等尺145.7CM,即14掌。末等127.1CM,即12.2掌。
四尺下【马质低劣,不堪军阵】宋季的驮马约等于或少于宋四尺,
现假设宋季驮马约三尺七寸至四尺为例,算得1.147至1.24CM。
以建昌马为例,体尺约116至127CM,体重215.9至229.5KG。
《梦溪笔谈》【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
《汉书·律历志上》【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石秤百二十斤。
宋朝一石半得汉秤511.5汉斤,除120汉斤,得汉朝的四石二斗。
ID【非洲战象】认为一汉斛仅有13.5KG,即27斤。

先不论【10.4斗X27斤不是刚好140KG,却说150KG以内】这个笑话。
现以他的一汉斛27斤算,汉朝的四石二斗,斛石相通,算得113.4斤。
建昌马体重431.8至459斤,驮力计算约体重较低值25%至较高值35%,
一般劣马的驮重以较低值计算,而良马的驮重以较高值计算较为适合,
分别计算得到较低值的107.95至114.75斤至较高值151.13和160.65斤,

根据有关研究者的调查发视,建昌马一般能驮140至150斤最高230斤,
还可以连续驮运20天或以上,以459斤的建昌马算驮力也达体重50%。
所以《梦溪笔谈》马驮一石半(113.4斤),属于较低值的驮重能力,
宋季缺马,驮马实用劣马使役,完全证明不了优良战马的驮重能力。

乘用马中能被选为战马的大体标准,肌肉结实、腰身有力、能负重物。

【御史大夫绾奏禁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关指啥?
显然智商250的吹神ID【非洲战象】连啥叫出关都搞不懂的货色
汉律【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扦关、陨关、函谷关、武关及诸河塞津关】
种类【其买骑、轻车马、吏乘、置传马者】和战马有半毛钱关系?
事实【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匈奴还来抢汉马

吹神说【车骑马一匹,騩,牡,左剽齿,五岁高,五尺八寸】属战马
可笑吹神以为节选了一段【弘农郡陕仓□里蔡青,葆养】别人不知道?
相关史料【律曰:诸乘置,其传不为急及乘传者驿驾□令葆马三日】
相关史料【厩御延寿里王延年告曰所葆养传马一匹高五尺八寸半寸】
【厩御便是驺,掌管一县之车马事宜,又叫厩司御】主驾车马的骑士
葆养的意思是负责饲养,如【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车骑者,天下武备也】车骑的意思是车,常拟军兴者,若近代之戍车也。骑,常所养马,并其人使行充骑,若今武马及所养者主也。
这句话说白就是战车战马,拉战车的战马,也就是军用型挽马
【收买战马,须四尺四寸以上】宋季战马足高及上才算堪用战马,
汉朝买马要向马匹所在的郡县的郡守、内史申报批准后,行文,
对关外郡买或献马都有严格的相关规定,对买马关中地区限制。
而骑兵战马当多出自汉朝的牧苑或苑马,这才是较符合常理的。

再来看汉季战马的体尺,下面引述汉简中的五个例子,做为佐证。
例1【方相车一乘騧牡马一匹齿十四岁,高六尺乃入】挽马要六尺
例2【私财物马一匹,齿九岁,白背,高六尺一寸】私马六尺一寸
例3【騜牡马一匹齿九岁高六尺三寸所】六尺三寸显然为马中头等
例4【传马一匹,騧,乘,左剽决右鼻,齿八岁,高五尺九寸半寸】
例5【传马一匹,騩,乘,白鼻左剽,齿八岁,高六尺】六尺传马
汉季堪用的战马体尺最少以六尺为准,汉尺有23.1CM或24CM之说,
分别计算,六尺马便有138.6CM,即13.2掌或144CM,即14.1掌,
如有六尺一寸,有140.91CM,即约14掌或146.4CM,即14.2掌,
如六尺三寸,有145.53CM,即约14.1掌或151.2CM,即约15掌。
汉战马六尺三寸,差不多有轻型马的标准,可谓众马中独拔头筹,
非汉骑兵普及者,取中间数六尺一寸为准,以此假设汉战马体尺。

汉马六尺一寸(140.91至146.4CM)比蒙古马120至135CM要高,
不可能是蒙古马育种,哪么汉朝厩苑马除了圈内舍养外是否牧养?
【隆使吏牧马】【冬十一月禀之尽三月止,其有县官事不得刍牧者,
夏禀之如冬各半之】除11月至3月,在夏秋二季均以牧放就草采食,
仅饲食草料需【马日二钧◆斤食一石十六斤】【乘舆马刍二稾一】,
刍指杂草,稾指秸秆,汉一石十六斤以一石27斤算得31.32斤草料,
汉边兵割草(茭)每人交五十束称伐茭簿,晾干后储存来过冬类似。
由此相关史料佐证,汉朝厩苑马圈内舍养,主要饲养方式牧放采食,
余月份则通过饲食,伐积不同的草料刍稾茭,解决日常的喂食问题。
时【尝从赵守伦之请,于诸州牧龙坊畜牝马万五千匹,逐水草牧放,
不费刍秣,生驹蕃息,足资军用。】宋朝人也是如此,逐水草采食。
冷吧众说唐朝没有,不代表宋朝没,遑论唐朝饲马能代表汉朝饲马?

汉朝厩苑马除了圈内舍养饲食不同的草料外,是否有采用谷物饲食?
如在敦煌厩令【令曰:未央、骑马、大厩马日食粟斗一升、菽一升,
置传马粟斗一升,叔(菽)一升。其当空道日益粟,粟斗一升。】
【车骑马,匹日用粟、叔(菽)各一升】学者研究其中升应改为斗。
而在居延汉简同样记载了【马八匹十月食积二百卌匹匹一斗二升】
【粟廿石输万岁隧仓,柱马食】【候史延寿马食粟五石八斗卒汤取】
【糜小石十二石以食传马二匹一月食】【谷九十七石二斗给莫府马食】
【出粟三石,马十匹,送大昆弥使者,都吏张掾】个例非普遍存在。
【候长王,充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月庚申卒护取,马食五石八斗】
【孙卿食马禀计,月晦日食马二斗,月二日食粟二斗,三日食二斗】
【米一斗九升大马一匹用粟二斗莝一钧】莝指斩刍,铡草便马咀嚼。
【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豆即是菽。
综述汉朝马匹饲养的饲料,除鲜草、伐积不同草料,也倾向用谷物,
有铡草或糜(粥)喂马,饲量也搭配使用,如草料刍与稾搭配使用,
如谷物粟菽或用麦喂,如草谷粟与莝搭配,莝和菽搭配(俗称刍豆)
饲料供应量【马食廪五石八斗卒汤取】五石八斗为二斗的二十九倍,
汉季战马供量最低1斗2升,最高2斗2升,差异或因汉制大小石问题。
吹神ID【非洲战象】不懂装懂,事实汉马不但牧放就草,亦舍养草料,
也能完全饲养谷物来喂食,撒泼半天只拿唐朝饲马冒充汉朝时候
至于狡辩的【作战时令说】憋了好几天了,却连影子也没有呢
------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1楼2016-02-03 19:22回复
    汉季战马约六尺一寸(140.91至146.4CM),可吹神说【我就不认】
    ID【非洲战象】臆想汉战马五尺九寸,吹神不懂出关,却瞎说是出口,
    吹神把骑、轻车马、吏乘、置传等民役马,吹成了汉朝时大个的好马。
    吹神看来常拿脑门磕墙练智商才有250防止吹神恬不知耻打滚,
    不以伊犁马为例,以河曲马为例,有史料记载便已有1300多年历史,
    河曲马是近代名,属原马与外马培育杂交品种,血统可追溯至秦汉。
    体高132至139CM,体重为350至450KG,即700斤至900斤之间,
    驮载重量100至125KG,即200至250斤之间。可负重日行50公里,
    驮重不超30至35%间,下以700斤为准计算,汉季战马需驮负重量。
    没有运输携粮的辎重,如何远征?根据《赵国充传》相关记载参考,
    【武贤欲轻引万骑,分为两道出张掖,回远千里】用万骑回远千里,
    【以一马自佗负三十日食,为粟二斛四斗,麦八斛,又有衣装兵器】
    二斛四斗约为大石二石余,符合小石每人每月三石三斗三升的需求,

    【以一马自佗负三十日食,为粟二斛四斗,麦八斛,又有衣装兵器】
    吹神ID【非洲战象】认为汉斛重为27斤,下面以此算,粟麦盐的重量,
    得粟二斛四斗取整重65斤,麦八斛重216斤,兵马食盐一斛重27斤。
    吹神认为以他的标准算法,麦是用来给马吃,下面按吹神的方法算。
    假设汉兵均高170CM,公式(身高cm-100)x0.9(KG)+2.5(KG)
    得出65.5KG,即131斤。汉季战马无披甲,马具约3斤,衣装约3斤
    汉兵披玄铁甲约为20斤,戟10斤,剑为1.2斤,弩约3斤,弓约1.5斤
    箭袋1.5斤,负矢五十重4斤。
    假设汉朝骑兵分三类型,剑为必备武器,不同的装备,负重不同,
    持戟骑兵负重31.2斤,持弩骑兵负重29.7斤,持弓骑兵负重28.2斤。
    合计负粮取整281斤、汉兵约131斤,装备取整38斤或36斤、35斤,
    分别有450斤、448斤、447斤,数值均超马驮重200至250斤之间。
    数额超过,以此标准推算,则粟二斛四斗,麦八斛需分开来驮运,
    则官马十万匹,匹驮粟二斛四斗取整重65斤,共得粟二十四万斛,
    以十万汉兵算,每日每人一斗一升一合,日耗粟一万一千一百斛,
    足二十一日食,再择五千匹马拉武刚车,车骑并行(车型102楼)
    以马驮重200至250斤为准,减去粟重65斤,余下135斤至185斤
    再驮负衣装及兵器约50斤,余85至135斤,节省马力以备交战。
    马在驮重物时,那么还能不能奔跑?为此特意,以骑马实践为根据。

    红圈为无镫骑马,大腿贴着马腹,膝盖放松,小腿下沉,脚掌下垂,
    骑马时腿部架式,汉朝无镫骑兵,便是如此,驾驭马匹,毫不影响。
    蓝圈为脚踏马镫,前脚掌踩马镫,掌尖朝上,有镫骑兵,腿部架式。
    测试人为两人,其中吾较重为82KG,骑师较轻64KG,总146KG。
    场地为椭圆形,数据为大约长径90米,大约短径60米,经过计算,
    周长算得248.4,为了方便取整250米。这马驮着两人,跑了三圈,
    总共跑约750米,总耗时约为3分4秒,两人重量292斤,马具约3斤,
    总驮重约295斤。经过实践得出证明,马驮重295斤后,还能奔跑。
    私从马四万匹,匹驮负麦八斛重216斤,共搭载得麦三十二万斛,
    汉季战马的谷物供量为最低1斗2升,最高2斗2升,取计2斗谷物,


    冷吧众和吹神的一致意见【饲草时,粟减半】故每日喂马食一斗谷物,
    官私十四万匹,日耗麦一万四千斛麦,足二十二日食,与兵大体相当,


    长安汽车的活动,时间15年4月5日,即农历二月十七日。
    通过上述这张图的对比,清楚的看到蒙古草原的春季依然长满了草
    以竞技马日耗约15公斤饲料,水约25公升,进食时间约12小时为例,
    一斗谷物重2.7斤,还需草料取整28斤,在草原行军途中的牧草就食,
    择七千二百匹多驮斛盐,万匹驮什器(从军及作役者十人为火的炊器)
    两万两千八百匹驮营帐(伍人为伍,二伍为什,则共器物)十人一营,
    哪么以斛盐重27斤,假设炊器及什器重约3斤,营帐重约20斤来计算,
    以马驮重200至250斤为准,减去麦八斛重216斤,余下-16斤至34斤
    私从马合计分别为驮斛盐243斤,驮炊器及什器216,驮营帐236斤。
    为了不给冷吧众以超载的理由,便采用牵马行进的方式。

    如骊山骑兵俑为例,马俑通首高度为172CM,肩高大约少35CM左右。
    哪么汉军如何行进?下面进行相关的分析论证。哪么先从步距讲起吧。
    男性身高X 0.415=步距,假设男性身高为170CM,步距约算为70CM。
    不同类的四足动物其步距是较为复杂的,当马在平地行走,术语慢步,是一种行进四拍步伐,马腿步距约102CM(随意走走的散步步距)。
    在现今马场中牵马位,一般在马首的左前方,人在马首前约30CM间,
    以马步距的102CM减人步距的70CM恰好差值为32CM,故人马并进,
    以每分钟60步均速算,人每小时行走2520米,马每小时行走3672米
    以牵马位并进方式算,人假设行进5小时,得12600米,即12.6公里,
    古三十里为程,汉里415.8米,12474米,即约12.5公里。符合标准。
    汉军出塞远征深入敌后【适直青军出塞千余里】取整数即415.8公里,
    假设汉军以日行三十里(约12.5公里)行进,415.8公里耗时约33天,
    汉朝定襄郡的位置,在今呼和浩特右下方,内蒙自治区内。

    上图右方蓝圈为卫青出定襄【出塞千余里】路线,红折线为汉匈交战,
    蓝色箭头为【夜追之,会明,行二百余里】路线,红圈为赵信城所在,
    据史料【赵信城 、范夫人城并在喀尔喀界内】可见两城所在地亦相同。
    以左方蓝圈为李陵【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路线佐证,

    参考百度地图,李陵五千步军以日行三十里(约12.5公里)速度行进,
    【北行三十日】即375公里,恰好差不多到今蒙古国的戈壁阿尔泰山。

    无法从后方获取持续稳定的物资补给,卫青如何以携带二十一粮走完?
    下面便以行之有效的合理推理来解释:
    【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令去病出代郡,令青出定襄】
    【大将军青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先不论霍去病和李广赵食其军二将,单论卫青本部兵,
    五人为伍,二伍为什,五什(左前中右後)为队,二队(前後)为官,二官(左右)为曲,二曲(前後)为部,五部(左前中右後)为校,
    二校为军,一军四千人。兵十万骑,即二十五军。而卫霍各将五万骑,
    即十二军,择四千人为卫青本部,卫青将六将军,一将军统二军八千。
    李广赵食其合军一万六千人,择私马四千匹,卫青【自以精兵走之】,
    卫青择四千精骑及三万骑兵及私马一万六千匹北上。
    ------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2楼2016-02-03 19: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