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吧 关注:270贴子:1,652
  • 11回复贴,共1

【翻译】青铜火炮的设计与发展,16世纪到19世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Bronze Ordnance,Sixteenth through Nineteenth Centuries

by Chuck Meide
The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
November 2002
翻译:新世纪河蟹战士


IP属地:日本1楼2016-02-14 20:10回复
    前言
    “火炮(ordnance)是最准确和最可为人所接受的通用术语,其包含所有使用爆炸性发射药,推动投射物射向敌方的武器,并且这些武器比那些单兵武器要大。”(Hughes 1969: 1)火炮的技术进步和使用在欧洲的扩张和殖民霸权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因此,现存的火炮引起了那些研究这一过程或者这一过程中技术上的变化的考古学家的极大兴趣。此外,火炮----尤其是和铁火炮相反的青铜火炮,通常是船只残骸或军事遗址中所发现的最容易鉴别的人工制品。本研究是对青铜前装炮的发展、设计和制造的历史的综述。从16世纪到19世纪,这些火炮被世界上的军事力量所广泛使用。讨论大部分被限制在平射火炮(在现代通常被命名为加农炮)的范围内,但是也涉及了臼炮、榴弹炮以及较小的种类,例如卡龙炮和回旋炮。
    演变,16世纪至19世纪
    类型学
    16世纪的火炮继承了中世纪的分类系统和命名系统。传统的命名法复杂,不精确,经常混乱不堪,尤其是考虑到在标准化(即18世纪之前)之前的时期所存在的多种多样的口径和长度。例如,在都铎王朝时期就有至少12种蛇炮(大蛇炮,小蛇炮,普通蛇炮,异蛇炮,杂种蛇炮,特蛇炮,等等),物资半加农炮,五种隼炮,还有数量众多的其他种类,通常被冠以外来的或动物的名字,例如鹰炮(falcons),花鸡炮(robinets),鹈鹕炮(pellicans),雀炮(sparrows),蜥怪炮(basiliskes),蜥蜴炮(lizards),捕鸟炮(fowlers),明顿炮(minions),谋杀者和倍谋杀者(murderers and double-murderers),蛇形炮(serpentines),龙炮(drakes),塞壬炮(syrens),使徒炮(apostles),甚至还有虾炮(shrimps)。这些火炮大部分都是青铜制造的。
    尽管术语复杂,尺寸也多种多样,16和17世纪前装火炮的基本分类方法本质上相当简单。四种基本的类型——蛇炮(culverin),加农炮(cannon),佩尔里耶炮(cannon)和臼炮(mortar)——是基于口径和长度的比例而分类的。这四种基本类型被绘制在插图1中。最长的火炮倍径达32至34(有时倍径会达到40或40以上)被称作蛇炮。蛇炮类囊括了多种多样的口径(从一又二分之一英寸到5又二分之一英寸),包括蛇炮(发射18磅的炮弹)以及半蛇炮(9磅炮弹),隼炮(在16世纪晚期四又四分之三磅炮到7磅砲,之后为五又四分之一磅炮)(插图2),明顿炮(4磅炮弹),鹰炮(二又二分之一到3磅炮),小鹰炮(一又四分之一到1又二分之一磅炮)和花鸡炮(口径小于1磅)。蛇炮家族的长身管是为了追求远射程和高精度而设计的,它们既在船上被使用,也在陆上作为野战炮(较小的型号)被使用。

    插图1 16世纪火炮的四种基本类型。
    长度仅次于蛇炮的种类——加农炮(专有名词),或“炮台炮”(cannon of battery),是一类身管较短(倍径在15到28之间),口径大,炮弹初速低,发射重型炮弹(通常为10磅或10磅以上,可达60磅)的火炮。最初加农炮作用炮台上的火炮被布置在要塞中,在1650年左右之前它们在船上都很少见,尽管此后加农炮迅速成为标准的舰载武器。对加农炮继续细分,还有皇家加农(cannon-royal),七号加农(cannon-of-seven,42磅炮),加农(40磅炮),会成为英国船只普遍装备的底层甲板舰炮的半加农(demi-cannon,32磅炮),以及西班牙人使用的三分之一加农(thirds-of-cannon)和四分之一加农(quarter-cannon)。较轻的种类在陆上被作为攻城炮来使用。一个保存完好的全加农炮实例,是在位于多内加尔( Donegal)沿海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沉船“拉·特立尼达·沃伦塞拉号”(La Trinidad Valencera)上发现的一门青铜攻城炮(cañón de batir),见插图3.
    下一组是又短又粗的佩尔里耶炮,倍径通常为6到8。佩尔里耶炮的口径比较大,以低初速发射重型炮弹。如同名字所暗示的,这些火炮起初被用来发射石弹(石弹在冲击下易于粉碎),但到了1600年铁弹成为了佩尔里耶炮的标配。一些佩尔里耶炮是后装炮。它们比较罕见,尽管皇家海军在17世纪前半期还在他们最大的战舰上使用一些佩尔里耶炮。24又二分之一磅佩尔里耶炮是佩尔里耶家族中最大的成员,较小的型号包括舱口炮(port-pieces),投石炮(slings)和捕鸟炮(fowlers)。所有的佩尔里耶炮在17世纪中期都被淘汰,但是与佩尔里耶炮相似的榴弹炮和卡龙炮会取代他们的地位。

    插图2 意大利青铜隼炮,约16世纪中期,1976年在英国德文郡廷茅斯市(Teignmouth)的罗克教堂( Church Rock)遗址中发现。它大约有10英尺长,口径3又二分之一英寸,是一个罕见的由都灵和威尼斯的著名的阿尔伯格迪家族(Alberghetti)铸造的火炮实例,可能是在1539年到1610年之间的某个时候铸造的。注意炮钮已经折断。

    插图3 青铜攻城加农炮(cañón de batir, or cannon of battery),从1588年沉没于北爱尔兰多内加尔的班牙无敌舰队沉船“拉·特立尼达·沃伦塞拉号”(La Trinidad Valencera)上发现。上方是罕见的16世纪工程制图实例,按比例缩小的精确的火炮的简图,由马林斯( Malines)的雷米迦·德·哈鲁特(Remigy de Halut)在1587年绘制。下方是该炮的考古绘图。炮上的盾徽属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也是英国国王 ),铭文为“依胡安·曼里克·德·拉腊的指令,由雷米迦·德·哈鲁特于1556年制造”(IONES.MARICUS.A.LARA.FIERI.CURAVIT/OPUS.REMIGY.ED.HALUT/ANNO 1556)。这门四十磅炮口径183mm,重5186卡斯蒂利亚磅(2904千克),长2.90m。尽管准备被用来在陆上围攻伦敦,这门火炮可能在船上也被作为舷炮使用。
    最后一类,是前装炮中最短的臼炮,倍径在一又二分之一到三之间。作为中世纪大口径射石炮的直系后代,为了将炮弹从上空落到目标上,臼炮被设计成一种口径大、初速低,用来以高仰角发射最大最重的炮弹的火炮。因此它们大部分都被当作攻城武器使用,偶尔也会有小型臼炮被当作野战炮使用。它们通常不会被用于海战,但是早在1682年被称作臼炮艇(bombs)或双桅纵帆臼炮艇(bombs ketches)的专用船只,为了轰击岸防工事或城镇,已经装上了大型臼炮。从16到19世纪,黄铜臼炮在海陆上都有所使用,尽管在较晚的年代,铁臼炮要更加常见。

    插图4 一门1724年在巴塞罗那铸造的15英寸青铜臼炮,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被美军俘获,现在位于佛罗里达圣奥古斯丁的卡斯提略·德·圣马科斯国家纪念馆,被安装在复制的炮座上。列出的最大射程是2100码或1.2英里。
    从17世纪中期到晚期,多种多样的火炮开始根据它们的口径和系统命名法而变得标准化,因此可以根据它们发射的炮弹的重量来称呼它们:6磅炮,9磅炮,12磅炮,18磅炮,24磅炮,等等。英格兰是最后一个抛弃旧命名系统的国家之一,如同波维(Povey)在1702年的《海军炮手指南》中所指出:“所有的国家,除了英格兰以外,都以炮弹重量命名他们的火炮;对此我认为非常合适。”尽管没有一个普适的口径衡量系统,那些被很多国家所接受的系统或多或少都有相似之处(英国的32磅炮和法国的36磅炮被认为是相等同的火炮,分别发射14.53千克和17.60千克的炮弹;这些标准大小的火炮被安置在两国的74炮战舰的底层甲板上。)除了减少了不同口径的总数外,新的系统导致了“通用”火炮的出现。不用改变火炮结构的重要比例或原理,火炮的重量和长度就可以改变。
    一些新种类的火炮在18世纪被发展出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榴弹炮(howitzer)和卡龙炮(carronade)。榴弹炮基本上是一种加农炮和臼炮的杂交型号,它可以以中仰角或高仰角发射大型榴弹。榴弹炮的倍径约为5到10,比加农炮短,但是比臼炮长。虽然榴弹炮在射击时的仰角不能像臼炮一样大,但是它们更轻,而且可以安装在炮车上,这极大地增加了它们的机动性。并且尽管榴弹炮较短的炮管意味着比加农炮要短的射程,它们的炮架使它们的仰角可以更大,所以榴弹炮发射的榴弹可以越过障碍物和友军,再落到目标上。榴弹炮的第一个实例,科霍恩(Coehorn)榴弹炮早在1728年就已出现,到1750年已广为流布。事实上,所有19世纪初期之前制造的榴弹炮都是青铜铸成的。接下来的拿破仑战争使用了铁制的攻城榴弹炮,但是野战榴弹炮依然是青铜制成的。榴弹炮在海上从来都没有被广泛使用过,尤其是在卡龙炮被使用之后。卡龙炮的性能使它在近距离的海战中极其有效。
    卡龙炮相当的短和轻,考虑到它们的重量,它们的口径也大。因此卡龙炮和榴弹炮相似。不同于榴弹炮,卡龙炮主要被用来以平射角发射实心弹,而且卡龙炮特殊的药室使得它们的管壁较薄。因为炮管较短,卡龙炮的射程也短。但是卡龙炮优势在于,因为重量的减轻,它们发射的炮弹的重量可以四倍于相同炮重的加农炮所发射的炮弹。这种极其成功的舰载武器于1778年由苏格兰的卡龙铁公司(Carron Iron Company)推出,被皇家海军作为标准的火炮迅速接受。尽管有一些卡龙炮的实例是用青铜铸造的,绝大部分卡龙炮还是用铸铁制造的。


    IP属地:日本2楼2016-02-14 20:18
    回复
      最后一种至今没有探讨的火炮是回旋炮。这些小型的、单人使用的反人员火炮被装在一个旋转叉架上(通常位于船舷上缘)。莱佛利(Lavery)相信,这种火炮源自最小的佩尔里耶炮:投石炮。回旋炮经常是后装的,而且往往是锻铁制造的(尤其是16世纪时)。纵观我们所研究的年代,青铜制的后装和前装回旋炮也是存在的。甚至在其他铁制回旋炮被抛弃后,青铜回旋炮在18世纪还是被法国海军所使用。青铜回旋炮较轻的重量,使得将它们从船舷上的栏杆搬到桅顶或者小艇上变得更加轻松。有一门约1780年的法国回旋炮,看起来就像是未加装饰的青铜加农炮的微缩版本,长3法国尺(97.5cm)重174法国磅(85千克),发射一磅重(0.49千克)的炮弹。在某种程度上,尤其是在小艇上,回旋炮被反人员效果更好的卡龙炮取代了。但是到1815年,英国船只上还保留着二分之一磅铁制前装回旋炮 。

      插图5 轻型5又二分之一英寸榴弹炮,于1782年在伍尔维奇的皇家黄铜铸造厂(Royal Brass Foundry)由著名的维尔布鲁根(Verbruggen)家族铸造。现在被保存在伍尔维奇的罗托纳达炮兵博物馆( Museum of Artillery Rotunda)。这种火炮被大量铸造。这门榴弹炮长两英尺两英寸(66.04cm),重4又八分之一英担(462磅或209.72千克)。由鲁迪·罗斯(Rudi Roth)绘制。

      插图6 罕见的19世纪早期青铜卡龙炮实物,约1820年到1830年,被安装在要塞炮架上。
      青铜vs铁
      1858年,在前装炮时代的末尾,英国炮兵军官曼利·迪克逊(Manley Dixon)很好地总结了制造火炮所需要的材料必备的品质:
      材料应该是坚硬的,以免因为炮弹出膛时的运动而轻易地变形;材料也应该是坚韧的,以抵抗火药的爆炸力,不至于炸膛;最后,材料应该是有弹性的,以使在发射引起的振动之后,构成火炮的材料颗粒可以复归原位。
      对于历史上的铸炮者来说,青铜和铁是仅有的两种具有这些必备品质的金属。而且青铜长久以来被当作制造火炮的优秀金属。然而,直到16世纪的第三个二十五年,铁炮的数量都是超过铜炮的,尽管前者几乎都是锻铁的,质量毫无疑问是差的。最强大的火炮必须是铸造的,不能是手工锻造的。而且铸铁火炮不是过于沉重,就是危险而不可靠。整个16世纪,青铜都是被选中的金属。尽管亨利八世的“玛丽·罗斯号”(1545年遇难)上陈列着差异显著的青铜炮和铁炮,到1569年,英国人依然决定用铸造青铜炮武装伊丽莎白女王的海军。
      青铜炮的主要缺陷是它们的价格,通常三到四倍于铁炮。在1570年的英格兰,铁炮每吨花费10到20磅,而青铜炮每吨花费40到60磅。随着铁铸造技术的改进,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铁价开始下降,价格上的差距开始稳固增大。因此到了1670年,铁炮每吨只花费18磅,而青铜炮每吨花费150磅。在17世纪,随着主要的海上强权们继续扩大他们的海军,青铜炮的成本变的高得离谱。例如,为了恰当地应对铜炮的高成本:法国船只“拉·贝勒号”(La Belle)上作为货物携带的四门小型青铜炮,其制造成本比整艘船的成本还要高。
      果然,为了改善铁炮的质量,17世纪前半期统治者开始指使和资助铸铁炮的试验。然而除了花费以外,青铜炮几乎在各个方面仍然优于铁炮。青铜更加坚固,可以更好地承受发射时的震动,并且在海上更持久耐用。青铜也易于铸造,还可以回炉重新铸造,并且美化装饰起来也更加容易。因为最后一种特性,以及它们昂贵的价格,青铜炮也担任过地位的象征。在17世纪,青铜炮这一方面的重要性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在那个时代旗舰不仅代表力量,也代表着国王的威望。
      尽管青铜的密度比铁大了20%,青铜炮还是比相同尺寸的铁炮要轻,因为更坚固的金属可以被用来造出口径相同管壁更薄的火炮。青铜炮和铁炮之间引人注目的重量差异被列举在表格1中(注意,一种尺寸和材质都相同的火炮,重量可以在2到3英担或224到336磅之间波动)。青铜炮减少的重量对于野战炮来说尤其重要。
      青铜炮的一个格外显著的优点是青铜炮在开火时不太可能炸膛,并且即使炸膛,炮管通常只是鼓胀或在炮尾纵向开裂,而不是爆炸。当铁炮炸膛时,它们易于迸裂并且碎片飞舞,这会对附近的人员造成灾难性的伤害。插图7说明了两门炸膛火炮之间的显著不同,一门是青铜炮,另一门是铁炮。然而,改进后的铁铸造技术和火炮设计会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加固后的火炮炮尾和强化部分管壁更厚,重量增加。虽然铁炮从未被认为和青铜炮一样安全,到17世纪30年代,英格兰和瑞典都在出口质量卓越的铁火炮。
      青铜作为一种铸炮材料,唯一的缺点就是易于快速升温。这意味当连续发射大量的炮弹之后,青铜易于变软,火炮容易发生松垂或其他炮膛损坏。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早期的海战战术,这一缺点不是显而易见的。到了18世纪大规模舷炮对射的时代,战舰上的青铜炮已经被换成了铁炮。青铜炮的这一缺陷,并不是直到19世纪早期的半岛战争(Peninsular campaigns)中的围城战时才广为人知的。

      表格1 英国海军青铜炮和铁炮的重量比较,约1742年。1英担(cwt)=112磅。


      IP属地:日本3楼2016-02-14 20:32
      回复
        青铜火炮的衰落
        尽管青铜炮有很多优点,从17世纪中期开始,英格兰、法国、荷兰和其他主要的海上强权的海军越来越多地用铁炮武装自己。这一趋势甚至在商船舰队中更加明显,铁炮快速降低的成本以及制铁技术的改进,使这一变化变得不可避免。大部分海军到18世纪70年代几乎已经抛弃了青铜炮。因此,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大海战是只使用铁炮的。

        插图7 两门火炮,一门青铜炮,一门铁炮,都发生了灾难性的炸膛。上方的火炮是6磅青铜炮,由理查德·吉尔平(Richard Gilpin)于1756年铸造(重526磅/238.8千克,长4英尺6英寸/1.372米)。这门英国火炮1783年在圣露西亚(St. Lucia)炸膛,在第二道和第三道加固环之间纵向撕裂。该炮现在被收藏在伍尔维奇的罗托纳达炮兵博物馆。下方的火炮是一门炸膛铁炮的残余部分,该炮于1702年11月在圣奥古斯丁( St. Augustine)射击入侵的英国军队时炸膛,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照片由作者拍摄。
        作为舰载武器的青铜炮衰落以后,在需要更轻、机动性更好的火炮的军队中,青铜炮仍然又被使用了一段时间。口径较大的青铜炮,主要被当成攻城炮使用。因为机动性对于攻城炮来说比较不重要,所以这些青铜炮最先被取代。而且,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在长时间射击导致过热后,青铜炮的炮管易于变软并弯曲。这对于预计要长时间连续射击的攻城炮来说,是个格外的问题。早在1780年,火炮专著就记录到铁炮在这一方面更加有效“因为黄铜无法承受大量的射击”。
        虽然英国军队于1816年正式宣布青铜重炮被淘汰,更轻的青铜野战炮依然继续被生产和使用。此后被使用的青铜炮主要包括12磅炮、9磅炮、6磅炮和3磅炮。其中的一些种类——尤其是6磅炮——直到1854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还在英格兰的铸造厂中被铸造。多种多样的青铜野战榴弹炮和舰载榴弹炮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继续被英国军队使用。它们更长,比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前辈更像平射火炮。此外,各种各样、尺寸多样的青铜臼炮在19世纪60年代还在被英国陆军和海军使用(后者是皇家海军中青铜炮的最后遗存)。

        插图8 24磅黄铜舰载榴弹炮,约19世纪50年代,伍尔维奇皇家炮兵学院。重量:12.5英担(1400磅/635.6千克),长56.6英寸(1.44米)。
        在美国,青铜炮的铸造直到19世纪才变得普遍。在最后一场大量使用滑膛炮和青铜炮的重要战争——美国内战中,青铜野战炮得到了广泛使用。普通的青铜野战炮包括6磅炮和12磅炮,12磅拿破仑加榴炮,12磅山地榴弹炮,12磅、24磅、32磅野战榴弹炮,以及科霍恩臼炮。尽管前装滑膛的12磅拿破仑炮在美国军队中被使用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内战中的铸铁线膛火炮还是推动了一个新时代的出现——只属于铁的并且最终只属于钢的时代。


        IP属地:日本4楼2016-02-14 20:36
        回复
          装饰
          和它们高高在上的价格、地位、声望相一致,青铜火炮的装饰总是比铁炮要多得多。后者的第二加强部或底加强箍上可能会有一个皇家徽章,而青铜炮除了第一加强部和炮前身上各有一个盾徽外,通常还有富有特色的装饰过的双纽。第一加强部上通常会有统治者的交织字母和盾徽,火炮是为他们而铸造的。而火炮前身的徽章图案经常是掌管火炮事务的官员的花押或盾徽(插图5,14和16-18);例如英格兰的军械总局局长(Master General of the Ordnance )或法国的元帅或炮兵总管(Grand Maitre de l’Artillerie)。
          除了纹章图案以外,青铜炮,尤其是那些16、17世纪铸造的青铜炮,其加强箍、圈线或圆角周围的浮雕以花卉或局部花纹图案为特点。火门通常也有装饰,经常是贝壳形的装饰或相似的设计。炮钮部和炮钮可以带有花卉或其他图案装饰,或者被设计成动物的脸形或拟人的脸形(后者的实例可以参见插图4)。虽然通常本质上只具有审美作用,这些装饰有时也有实际用途,例如1732年由瓦利埃系统所规定的法国火炮。由法国火炮检查员让·佛洛朗·德·瓦利埃(Jean Florent de Vallière)设计,所有的皇家火炮都以不同的炮尾设计为特征——炮钮被加工成鸟头、兽头或古典面具。这样做是为了易于区分五种官方口径的火炮。
          浮雕或铸印传达了鉴别信息。量化的以及和来源相关的信息例如日期和铸造地点,火炮重量,铸造者的名字或花押,还有经常位于底加强箍附近的库存编号。相似的标记经常位于炮耳表面。其他铭文更具象征意义;例如,一些个别的火炮有着独有的昵称(插图15)或含义深刻的短语,且相当醒目,经常位于炮前身的前部。

          插图19 传统的提把设计,跳跃的海豚。来自一门铸造于1764年的西班牙火炮。下方:尽管不太常见,仍被称作双纽(dolphins)的动物形或拟人图案,例如这种尖叫的塞壬,或者从亨利八世的战舰“玛丽·罗斯号”上发现的火炮的美人鱼形双纽。

          插图20 三位伟大国王的饰章。左边是亨利八世的都铎玫瑰,位于一门来自“玛丽·罗斯号”的火炮上(插图19下方的火炮是同一门火炮)。中间,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王冠和“L”,来自“贝勒号”上的火炮(1686年,见插图14,21)。注意“L”下方,点火孔附近的扇贝壳图案。右边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的盾徽,来自一门1764年铸造的火炮(同一门火炮见插图19上方)。所有这些皇家饰章都位于火炮的第一加强部。照片全部为作者拍摄。

          插图21 从后部看保存完好的“贝勒号”上的4磅炮。火炮被安装在海军炮架的复制品上,是德克萨斯历史委员会和Ships of Discovery设计的旅游展览的一部分。虽然炮钮是平滑的,但炮钮部的其他部分装饰着重复的叶形装饰和花朵图案(和简单的图案相比,包含了百合花饰,位于双纽的前方,见插图14左侧)。普通的叶形装饰图案模仿了科林斯式圆柱上的装饰。这门火炮于17世纪70年代在法国罗什福尔铸造厂被铸造。

          插图22 两门为奥尔登堡伯爵(Count of Oldenburg)铸造的精心装饰的27磅炮中的一门,1633年由哥本哈根的铸炮大师菲利克斯·富克铸造。
          通常,要塞炮的装饰要多于舰炮和野炮,而偶尔为君主生产的礼炮的装饰已经多到了几乎荒唐的地步。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两门著名的奥尔登堡半加农炮,1633年由皇家铸炮师菲利克斯·富克为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亲戚生产。这些27磅炮长度超过10英尺,装饰着精心设计的由3个家系图上的512个单独的涡卷饰(每一个都带有雕刻上去的名字和浅浮雕盾徽)组成的图案,展示了三支分支错综复杂的查理曼大帝的直系后裔,这些图案装饰着炮口,双纽,炮钮部和火炮下面。现在这两门火炮被收藏在哥本哈根的丹麦防务博物馆(T?jhus Museum),富克花了三年时间去完成火炮上的两组装饰。
          虽然有奥尔登堡炮这种火炮,但青铜炮主要被设计成杀人机器,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倾向于变的更加朴素。出于对效率和经济的不断考虑,英国最早简化了火炮的设计和装饰。其他国家,特别是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在十八世纪晚期还在继续铸造精心装饰的火炮(一些意大利铸工甚至雕刻他们的炮弹,一种毫无疑问地损坏了火炮性能的审美趣味)。然而早在1674年,一个法国海军的条例明确限制了火炮装饰,这是为了简化生产步骤:
          火炮的装饰会和陛下将送来的模型相一致,需要指出,它们将会被制造得非常统一。因为海军需要的火炮数量很多,不容许有制作和修补装饰的时间。
          沉船“拉·贝勒号”上发现的青铜炮,是在1670年至1679年之间由罗什福尔铸造厂铸造的,在炮口和炮尾有一些非对称的图案(插图21,但不对称的部分难以分辨),可能是证明这是经过特许的权宜之计的证据。
          18世纪晚期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到来,迫使火炮生产出现了戏剧性的增长,这导致火炮的设计被极大地简化了。其中包括浮雕装饰被放弃,雕刻装饰取而代之(见插图18),这使得火炮的生产可以加快很多,因为火炮光滑的表面可以由车床机制而成。大约在同时,双纽多半被铸造成没有多余装饰的简单环形(见插图18)。拿破仑战争之后,以及19世纪中期前装青铜炮时代的末期,除了辅助标记,大部分装饰都被淘汰了。


          IP属地:日本6楼2016-02-14 20:57
          回复
            成分
            纯铜当然是很软的,不适合制造火炮,但是添加正确比例的锡可以产生一种坚韧的合金,比纯铜纯锡都要坚硬,而且熔点略低于纯铜但远高于纯锡。青铜炮的一大的优点是它的强度;它的缺点(除价格以外)是上文提到过的升温很快,这意味着它无法承受长时间的快速射击。
            虽然本论文使用技术上正确的术语“青铜”称呼历史上的铸炮师使用的铜/锡合金,“黄铜”一词也被惯常地使用到了19世纪40年代,讽刺地是此时青铜炮已快被淘汰。法语术语可能甚至是更加令人迷惑的,当时的手稿使用“铜”(cuivre)称呼纯铜或青铜。一个相关的词是“炮铜”(gun-metal),意思是一种特殊合金,(通常)含有91%的铜和9%的锡(而“钟铜”是70%-80%的铜和22%-30%的锡)。前者的比例传统上首先被用于“黄铜”加农炮和榴弹炮。但麦康奈尔(McConnell)注意到,一种有细微不同的比例,88%的铜和12%的锡也被用于臼炮。
            铸炮师有时会添加其他金属,通常是黄铜(真正的黄铜,一种铜锌合金)或latten(一种类黄铜合金,含铜、锌以及经常大比例添加的铅)。一位有些多疑的18世纪的作者注意到,少量添加黄铜被一些人认为可以“改善锡和铜的结合”,而其他人相信latten的混合物可以让最终的成品有一个好颜色。
            对历史上的火炮所做的现代金相分析确认了这些种类的添加物。对伦敦塔的藏品中的约1700年到1870年的大量青铜火炮进行分析显示,锌和铅都是小比例存在的,其他多种微量成分也是如此。见下方的表格2,铸造于青铜炮时代末期的火炮,其成分更接近于真正的青铜(只有铜和锡)。

            表格2 挑选出的伦敦塔火炮的成分,约1700年到1870年。“R.M.L”=前装线膛炮


            IP属地:日本7楼2016-02-14 21:01
            回复
              Conclusion
              The original intent of the author was to include a detailed overview of bronze ordnancemanufacture as a third section of this report. This, however, has proved beyond the scopeof the current study, of which the text alone is already straining against the proscribedpage limit! The art of bronze gunfounding, fortunately, has been well documented by anumber of contemporary writers in a variety of well-illustrated encyclopedias andtreatises. Readers are referred to the following modern sources for an overview of thegunfounding process: de Beer 1991; Kennard 1986: 10-24; McConnell 1988: 15-28;Lavery 1987: 81-84; Ffoulkes 1969: 8-20; Guilmartin 1983: 561-563; and Thatcher 1985:5. Of these the first, which includes fifty watercolors painted by the Verbruggensthemselves depicting every step of the founding and machining process at their late 18thcentury Woolwich Brass Foundry, is by far the most complete and elucidating.
              Nevertheless, the present study does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formand evolution of a weapon that, in its heyday, was universally recognized as the mostadvanced in the world. Unlike any other military hardware before or since, bronzecannon—no two of which were ever exactly alike—were imbued with an intangible senseof prestige and power, reflected in beautifully evocative decorations, which made themsimultaneously instruments of destruction and true works of art.


              IP属地:日本8楼2016-02-14 21:01
              回复
                全文完,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译者。


                IP属地:日本9楼2016-02-14 21:02
                收起回复
                  马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2-16 16:31
                  回复
                    这本书篇幅很长,楼主好耐心


                    IP属地:上海11楼2016-02-17 22:46
                    回复
                      青铜火炮的设计与发展,16世纪到19世纪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Bronze Ordnance (the 16th-19th century)


                      IP属地:四川13楼2021-11-23 18: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