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主要有四:
①出自姜姓。据《路史》与《姓氏考略》所载,齐太公之后有柯姓。齐大夫食采于柯泽(故城在今河南内黄东北),其后以地为氏。
②出自姬姓。据《广韵》和《姓苑》所载,春秋时吴公子柯卢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③据《姓氏寻源》所载,郑有柯陵、卫亦有柯,或以地为氏。
④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改代北柯拔氏为柯姓;古代西羌人中有柯姓;鲜卑族中有柯姓;裕固族卡勒嘎尔氏,汉姓为柯;维吾尔族仿汉姓,取本名第一个字母为姓,有柯姓;今满、彝等民族均有柯姓。
始祖:
「史记」有载:吴国传自周文王大伯父泰伯。「广韵」指出:柯氏,吴国公子柯卢之后。另外「路史」述称:齐太公其后有柯氏。「姓氏考略」有谓:羌及鲜卑俱有柯姓。「魏书」记叙:柯拔氏改为柯姓。综上所述,柯姓除泰伯一系外,尚有异族加入。 柯姓寻源从古公起,古公(即太王),源出后稷,有三子,长泰伯、次仲 雍、后尊为虞仲,三季历,后尊为王季。王季生昌(即王文),昌生来有圣瑞,泰伯和虞仲体会古公之意要立王季,然后传昌,于是乘古公病,借口采药,奔到荆蛮之地,断发文身,这便是孔夫子所赞的「三让高风」。 泰伯兄弟奔到荆蛮,自号句吴,(据后世考证,是在今江苏省无锡的梅里),荆蛮感念他们的义行,从而归附者有一千多家,因此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仲雍立,是为虞仲。虞仲卒,子简季立,简季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这时周武王克殷,分封功臣宗室,搜寻太伯虞仲后裔,得到周章,此时周章已是句吴国君,照样封他。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疆鸠夷立。疆鸠夷卒,子余桥疑吾立。余桥疑吾卒,子柯卢立,其后始以名为姓,这就是柯姓的始祖。
迁徙:
柯姓主源有两支,一支源起于河南,一支源起于浙江。
秦汉魏晋时,柯姓在济阳郡(今山东东明、河南兰考一带)、齐郡(治今山东淄博)、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钱塘县(治今浙江杭州)繁衍得格外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并以此四地为主源,逐渐散居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诸多姓氏中,即有光州柯姓。
唐末,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转战入闽,此次徙闽之人中亦含柯姓。据柯氏族谱记载,福建泉州的柯姓始祖系河南固始人,唐僖宗光启二年(八八六年)随王审知入闽,居泉州的元如观西水沟巷(即今柯厝巷)。后晋天福元年(九四二年)祖讳宝公,自水沟巷分居莆阳;留居观西的,下传五世,发展为泉州之望族。靖康之耻后,柯姓家道衰微,不得以分散播迁。
又据福建济阳谱系记载,南宋时,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济阳府固始县相率入闽,初居于福州下大风陈张勤乡,此后分姓分居,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分居惠安、泉州一带;次子则入柯姓,分支泉州东门外,后再分永春诗山一带。历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开枝散叶,以至海外。如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就有辛、柯、蔡三姓华人的宗亲组织。
另一支先世居广信府贵溪县(今属江西)的柯姓,始祖曾任潮州太守,遇北宋金人之乱,乃隐于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分衍,遍及闽南。可见宋元乱世正是柯姓遍及江西、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南方诸多省份的重要原因。明以后,有柯姓移居台湾。清康熙中期,柯姓三十六始祖柯增光由江西迁河南商城,子孙散居豫皖交界处。斗转星移,时光飞逝,柯姓渐分布于华夏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如今,柯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浙江为多多。
台湾的柯姓,据省文献会所查悉者,是乾隆初年()开始,陆续播迁分衍于台。清乾隆年间有福建安溪二十八都士林乡人,入垦今台北县泰山乡大嵙村的柯厝坑。乾隆十六年有柯干梁、柯献瑞居麻豆保捐北极殿斋房。乾隆卅三年有柯廷第系页生,捐修凤山县北门石路。乾隆三十八年闽人柯步生在今高雄县燕巢乡兴建龙角寺。乾隆卅九年柯正寿,重修楠梓坑桥。嘉庆三年,有柯有成与何绩,赵良盛二八随吴沙进垦今宜兰县头城镇。道光年间,又有柯姓漳州人,到现在台北县万里乡大埤村冷水掘开垦,道光二十七年有柯福隆,入居今台南县盐水镇。
目前柯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八十八位。
郡望:
济阳郡 晋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辖境相当今河南兰考东,山东东明南。
齐 郡 汉代设置,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
钱塘县 秦置县,属于会稽郡。南朝陈置钱唐郡,隋复县,治今浙江杭州。
河南郡 汉改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堂号:
异鹊堂 异鹊的意思是奇怪的小鸟。宋朝时柯述历任淮州知府,累官朝散大夫。他曾经在漳州当辅佐的官。漳州地方荒年,他千方百计赈济灾民,亲自住到灾区。这时有两只奇怪的小鸟在他的屋梁上垒了窝。等他回到招待所,两只小鸟也跟着他。他完成任务回漳州城时,小鸟飞着追他数十里,叽叽喳喳不忍离去。
其它堂号:
①郡望堂号:济阳、齐郡、钱塘、河南。
②自立堂号:瑞鹊、一经、振雅、追远等。 字辈:
某支柯氏字辈:诗书仁义,云开喜祥,瑞龙道进,益大玉昌,增贤希信,万华名江,奎宏先至,世礼恪将。
四川巴中柯氏字辈:世亭传美,于善有常。
湖北十堰柯氏字辈:南北永兴,本日柯正,宗启家祥,瑞隆道进,益大愈昌,尊贤希圣。
江苏盐城柯氏字辈:元大维良永,文士立明天,仁让兴家道,才能定国贤。
福建泉州柯氏字辈:举必良盛,元兴利贞,安富存荣,孝弟忠臣。
名人:
柯翰(1116-1177),宋学者。字国材,泉州同安人。通经学,登门受经者常百余人。朱熹为同安县主簿时,与之交往甚深,且为其房舍取名“一经堂”。他逝世时,朱熹哭曰:“探讨之勤,白首不置,弗索于禄,弗媚于时。”
柯述。
是宋神宗嘉¤年间以治行而见称的名臣,曾经高官至朝议大夫及龙图阁直学士。
据说,他当怀州知府的时候,赈饥有惠政,所以经常有两只异鹊在其官舍的屋梁上做巢。接下来,他的任期秩满,移居传舍,而两只异鹊竟然也随他搬家,等他离开怀州,两只鸟还“飞翔数十里,喧噪傍徨不忍去”呢!为了这件不可思议的事,当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经作了一篇纪述其事的赋,赋名为《柯侯异鹊》。
柯九思:元朝人。勤读书,能诗文,善书画。尤精画枯木、墨竹、师法宋代文同、苏轼。又善于鉴别古代钟鼎器物。元朝宫廷所藏书法名画,多由其鉴定。
柯维骐:明朝历史学家。专心研究宋代历史。合《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以宋朝为正统,附以辽、金,积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编》。对元人所修宋史的错误和疏漏,多有补正。
柯铁:清朝台湾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次年夏,柯铁与陈发等领导台湾中部云林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武装抗击日寇。以大平顶山为根据地,多次击溃和歼灭来犯的日寇,于是大平顶山有铁国山之称。中部各地纷纷响应,影响波及全省。抗日斗争前后坚持4年之久。
宋有学者柯芝,五代时(南唐)有官吏柯昶(江西瑞昌人氏)、状元柯潜,清代有医学家柯琴、知县柯抡(被誉为闽省第一清官)。
柯乔(1497—1554),字迁之,号双华,明代安徽青阳县人,民族英雄。初师李古源,后师明代大师王阳明、湛若水。嘉靖八年(1529)进士及第。初任行人御史、贵州道郎等职,以政绩升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治理沔阳大堤。沔阳地处汉江之滨,连年水患。柯乔认为“江水溺人,咎在官吏”,奏准建筑江堤。他亲自视察江汉两岸地势,勘察堤基,于重点工段督促检查,4个月筑成江堤数百里,大大减少了水患。后又建立集市,铺设浮桥,兴办学校,平雪冤狱。离任时,沔阳数千人为之送行,并以其靴帽建立生祠。嘉靖二十四年(1545),柯乔升任福建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巡海道副使(相当现在海军副总司令),协助提督朱纨加强浙闽海防军务,抗击葡萄牙殖民者,打击海盗运私活动,并亲自领军镇守泉州、漳州等海防要地。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2月11日,葡萄牙侵略者兵船至福建宫前湾海域抛泊,并在宫前、下安等登陆,肆行奸淫掳掠。巡海道副使柯乔会同漳州知府卢璧、龙溪知县林松发兵,派一兵船伪装商船,诱敌深入伏击,共歼敌239人,其中击毙33人,俘206人(内有头目3人,汉奸1人)。致使葡萄牙殖民者不敢再侵犯福建。后因触犯权贵,蒙冤入狱。嘉靖二十九年(1550)得释回乡。嘉靖三十三年,朝廷察知柯乔冤情,下诏复用,是时柯乔已病逝。著《九华山诗集》二卷。
柯崧林,明代监察御史,柯乔之父。
柯应诚,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卒年不详。时任江南刺史、后升镇国安化军节度史。
①出自姜姓。据《路史》与《姓氏考略》所载,齐太公之后有柯姓。齐大夫食采于柯泽(故城在今河南内黄东北),其后以地为氏。
②出自姬姓。据《广韵》和《姓苑》所载,春秋时吴公子柯卢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③据《姓氏寻源》所载,郑有柯陵、卫亦有柯,或以地为氏。
④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改代北柯拔氏为柯姓;古代西羌人中有柯姓;鲜卑族中有柯姓;裕固族卡勒嘎尔氏,汉姓为柯;维吾尔族仿汉姓,取本名第一个字母为姓,有柯姓;今满、彝等民族均有柯姓。
始祖:
「史记」有载:吴国传自周文王大伯父泰伯。「广韵」指出:柯氏,吴国公子柯卢之后。另外「路史」述称:齐太公其后有柯氏。「姓氏考略」有谓:羌及鲜卑俱有柯姓。「魏书」记叙:柯拔氏改为柯姓。综上所述,柯姓除泰伯一系外,尚有异族加入。 柯姓寻源从古公起,古公(即太王),源出后稷,有三子,长泰伯、次仲 雍、后尊为虞仲,三季历,后尊为王季。王季生昌(即王文),昌生来有圣瑞,泰伯和虞仲体会古公之意要立王季,然后传昌,于是乘古公病,借口采药,奔到荆蛮之地,断发文身,这便是孔夫子所赞的「三让高风」。 泰伯兄弟奔到荆蛮,自号句吴,(据后世考证,是在今江苏省无锡的梅里),荆蛮感念他们的义行,从而归附者有一千多家,因此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仲雍立,是为虞仲。虞仲卒,子简季立,简季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这时周武王克殷,分封功臣宗室,搜寻太伯虞仲后裔,得到周章,此时周章已是句吴国君,照样封他。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疆鸠夷立。疆鸠夷卒,子余桥疑吾立。余桥疑吾卒,子柯卢立,其后始以名为姓,这就是柯姓的始祖。
迁徙:
柯姓主源有两支,一支源起于河南,一支源起于浙江。
秦汉魏晋时,柯姓在济阳郡(今山东东明、河南兰考一带)、齐郡(治今山东淄博)、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钱塘县(治今浙江杭州)繁衍得格外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并以此四地为主源,逐渐散居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诸多姓氏中,即有光州柯姓。
唐末,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转战入闽,此次徙闽之人中亦含柯姓。据柯氏族谱记载,福建泉州的柯姓始祖系河南固始人,唐僖宗光启二年(八八六年)随王审知入闽,居泉州的元如观西水沟巷(即今柯厝巷)。后晋天福元年(九四二年)祖讳宝公,自水沟巷分居莆阳;留居观西的,下传五世,发展为泉州之望族。靖康之耻后,柯姓家道衰微,不得以分散播迁。
又据福建济阳谱系记载,南宋时,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济阳府固始县相率入闽,初居于福州下大风陈张勤乡,此后分姓分居,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分居惠安、泉州一带;次子则入柯姓,分支泉州东门外,后再分永春诗山一带。历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开枝散叶,以至海外。如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就有辛、柯、蔡三姓华人的宗亲组织。
另一支先世居广信府贵溪县(今属江西)的柯姓,始祖曾任潮州太守,遇北宋金人之乱,乃隐于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分衍,遍及闽南。可见宋元乱世正是柯姓遍及江西、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南方诸多省份的重要原因。明以后,有柯姓移居台湾。清康熙中期,柯姓三十六始祖柯增光由江西迁河南商城,子孙散居豫皖交界处。斗转星移,时光飞逝,柯姓渐分布于华夏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如今,柯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浙江为多多。
台湾的柯姓,据省文献会所查悉者,是乾隆初年()开始,陆续播迁分衍于台。清乾隆年间有福建安溪二十八都士林乡人,入垦今台北县泰山乡大嵙村的柯厝坑。乾隆十六年有柯干梁、柯献瑞居麻豆保捐北极殿斋房。乾隆卅三年有柯廷第系页生,捐修凤山县北门石路。乾隆三十八年闽人柯步生在今高雄县燕巢乡兴建龙角寺。乾隆卅九年柯正寿,重修楠梓坑桥。嘉庆三年,有柯有成与何绩,赵良盛二八随吴沙进垦今宜兰县头城镇。道光年间,又有柯姓漳州人,到现在台北县万里乡大埤村冷水掘开垦,道光二十七年有柯福隆,入居今台南县盐水镇。
目前柯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八十八位。
郡望:
济阳郡 晋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辖境相当今河南兰考东,山东东明南。
齐 郡 汉代设置,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
钱塘县 秦置县,属于会稽郡。南朝陈置钱唐郡,隋复县,治今浙江杭州。
河南郡 汉改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堂号:
异鹊堂 异鹊的意思是奇怪的小鸟。宋朝时柯述历任淮州知府,累官朝散大夫。他曾经在漳州当辅佐的官。漳州地方荒年,他千方百计赈济灾民,亲自住到灾区。这时有两只奇怪的小鸟在他的屋梁上垒了窝。等他回到招待所,两只小鸟也跟着他。他完成任务回漳州城时,小鸟飞着追他数十里,叽叽喳喳不忍离去。
其它堂号:
①郡望堂号:济阳、齐郡、钱塘、河南。
②自立堂号:瑞鹊、一经、振雅、追远等。 字辈:
某支柯氏字辈:诗书仁义,云开喜祥,瑞龙道进,益大玉昌,增贤希信,万华名江,奎宏先至,世礼恪将。
四川巴中柯氏字辈:世亭传美,于善有常。
湖北十堰柯氏字辈:南北永兴,本日柯正,宗启家祥,瑞隆道进,益大愈昌,尊贤希圣。
江苏盐城柯氏字辈:元大维良永,文士立明天,仁让兴家道,才能定国贤。
福建泉州柯氏字辈:举必良盛,元兴利贞,安富存荣,孝弟忠臣。
名人:
柯翰(1116-1177),宋学者。字国材,泉州同安人。通经学,登门受经者常百余人。朱熹为同安县主簿时,与之交往甚深,且为其房舍取名“一经堂”。他逝世时,朱熹哭曰:“探讨之勤,白首不置,弗索于禄,弗媚于时。”
柯述。
是宋神宗嘉¤年间以治行而见称的名臣,曾经高官至朝议大夫及龙图阁直学士。
据说,他当怀州知府的时候,赈饥有惠政,所以经常有两只异鹊在其官舍的屋梁上做巢。接下来,他的任期秩满,移居传舍,而两只异鹊竟然也随他搬家,等他离开怀州,两只鸟还“飞翔数十里,喧噪傍徨不忍去”呢!为了这件不可思议的事,当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经作了一篇纪述其事的赋,赋名为《柯侯异鹊》。
柯九思:元朝人。勤读书,能诗文,善书画。尤精画枯木、墨竹、师法宋代文同、苏轼。又善于鉴别古代钟鼎器物。元朝宫廷所藏书法名画,多由其鉴定。
柯维骐:明朝历史学家。专心研究宋代历史。合《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以宋朝为正统,附以辽、金,积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编》。对元人所修宋史的错误和疏漏,多有补正。
柯铁:清朝台湾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次年夏,柯铁与陈发等领导台湾中部云林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武装抗击日寇。以大平顶山为根据地,多次击溃和歼灭来犯的日寇,于是大平顶山有铁国山之称。中部各地纷纷响应,影响波及全省。抗日斗争前后坚持4年之久。
宋有学者柯芝,五代时(南唐)有官吏柯昶(江西瑞昌人氏)、状元柯潜,清代有医学家柯琴、知县柯抡(被誉为闽省第一清官)。
柯乔(1497—1554),字迁之,号双华,明代安徽青阳县人,民族英雄。初师李古源,后师明代大师王阳明、湛若水。嘉靖八年(1529)进士及第。初任行人御史、贵州道郎等职,以政绩升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治理沔阳大堤。沔阳地处汉江之滨,连年水患。柯乔认为“江水溺人,咎在官吏”,奏准建筑江堤。他亲自视察江汉两岸地势,勘察堤基,于重点工段督促检查,4个月筑成江堤数百里,大大减少了水患。后又建立集市,铺设浮桥,兴办学校,平雪冤狱。离任时,沔阳数千人为之送行,并以其靴帽建立生祠。嘉靖二十四年(1545),柯乔升任福建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巡海道副使(相当现在海军副总司令),协助提督朱纨加强浙闽海防军务,抗击葡萄牙殖民者,打击海盗运私活动,并亲自领军镇守泉州、漳州等海防要地。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2月11日,葡萄牙侵略者兵船至福建宫前湾海域抛泊,并在宫前、下安等登陆,肆行奸淫掳掠。巡海道副使柯乔会同漳州知府卢璧、龙溪知县林松发兵,派一兵船伪装商船,诱敌深入伏击,共歼敌239人,其中击毙33人,俘206人(内有头目3人,汉奸1人)。致使葡萄牙殖民者不敢再侵犯福建。后因触犯权贵,蒙冤入狱。嘉靖二十九年(1550)得释回乡。嘉靖三十三年,朝廷察知柯乔冤情,下诏复用,是时柯乔已病逝。著《九华山诗集》二卷。
柯崧林,明代监察御史,柯乔之父。
柯应诚,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卒年不详。时任江南刺史、后升镇国安化军节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