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书院吧 关注:5贴子:124
  • 2回复贴,共1

无忧 虚空凝神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虚空凝神法
--无忧
茫茫虚空,来去无踪。
但观于内,身心放松。
杳杳冥冥,恍惚相同。
呼吸微起,绵绵无穷。
聪明罢黜,肢体消融。
无内无外,同于大通。
  则神凝,方自恋吸。
  神既凝入炁穴,则神自恋炁。神炁相合,则炁自然恋神
矣。
无忧
诸位,还在的注意听了
无忧将会将凝神之法授予诸位
神乃使炁主,炁乃添年药
有神无炁必死,有炁无神可生
神行则炁行,神住则炁主
若欲长生,神炁相注
修行第一步,凝神
第二步,入炁穴
所以,无忧将第一步法诀凝神授予诸位
诸位若用心做功
何日得见性光,一切自会明了
大家姿势随意
从头到脚放松到极致
深吸一口气
记得五字诀:细,长,深,匀,慢
在呼出来
也是五字诀
伴随的是呼气之时全身放松到极致
如此不断的吸气呼气
全身就会放松到极致
但,这只是前期步骤
接下来才是真正根本功夫
眉心进去有一地方
闭眼之时一片虚空
诸位,此时就盯着那片虚空
当全身放松到极致之时,在盯着眉心进去的那一片虚空
微微呼吸
就在那片虚空中
不知呼吸从何而起,亦不知往何而终
切记,放松到极致,方才回照
并且,时时要从头到脚放松
微微呼吸
神凝则精气聚
神不凝,精气不聚
此乃修行第一步:虚空凝神
若有谁能虚空凝神,见着性光
就可以前来追随无忧了
但,虚空凝神法诀虽然容易,但也很难
切记,一切念头都要放下
不然,功夫进步,容易陷入幻境
那时节,神仙难救喔
一切相皆是虚妄
切记,不可着相
不然,神仙难救
真假不辩
只有进精神病院的了
二六时中,不离这个
行住坐卧,时时护持
大家在任何时候都要行驶虚空凝神法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说的也是这个
其他一切都是虚妄,死心凝神入虚就是了
群中有几人已然见过
无忧弟子就有几人,但无忧就不说是谁了,不然,大家会误

可以下去做一做
不然,待会儿又忘了
切记,是全身放松到极致
再凝神虚空
运起微微呼吸
循环无端
一心一意,不起妄念
快的,当下就能有气感
慢的也慢不到哪儿去
这就是虚空凝神法
其他舌顶上颚
涵眼光
凝耳韵
诸位都去查查什么意思,怎么做
死心入定,凝神入虚
功夫快的不可思议
本文由无忧谷分享,群文件中还有我们分享的许多修炼典籍
,需要的话,可以加入我们
QQ:无忧修行修仙修道三群 142492640
官方微博(新浪微博@无忧谷-无忧)
官方微信(18771945261)
微信公众平台:无忧谷无忧
百度贴吧——搜索“无忧谷”吧
听书软件:喜马拉雅FM(无忧谷无忧)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2-21 11:07回复
    [拜师的必看 ]
    很多人喜欢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就寻不到一个真师,明师啊?
    我说,与其去问如何才能寻到真师,不如问自己要如何做一个好徒弟,让真师青睐自己。
    世人只知寻真师难,却从来不知真师觅高徒更难。正如钟离权当年对吕祖说:千百年来,我就只等到你一个人。
    洞宾曰:「师父计年一千一百岁有零,度得几人?」
    师父曰:「只度得你一人。」
    洞宾曰:「缘何只度得弟子一人?只是俺道门中不肯慈悲度脱众生。师父若教弟子三年为限,只在中原之地,度三千余人,兴俺道家。」
    师父听得说,呵呵大笑:「弟子住口!世上众生,不忠者多,不孝者广。不仁不义众生,如何做得神仙?吾教汝去三年,但寻得一个来,也是汝之功。」
    洞宾曰:「只就今日拜辞吾师,弟子云游去了。
    三年后,吕洞宾空手而归,可见人心不古,世人之难度化。吕洞宾径上终南山寻见师父,双膝跪下,扑伏在地。钟离师父呵呵大笑,道:「弟子引将徒弟来,不知度得几人归?」吕洞宾惭愧告知无度一人。
    这三年,吕洞宾也四处奔波寻觅高徒。他得知有个人想修行,认为作神仙不难,积德行善、礼拜至诚就会感动神仙度化。此人费百银买吕洞宾像放入家中神龛,每日早晚沫手、更衣、顶礼膜拜。
    这样拜了好久,这日清晨正礼拜,门外来了一老叫花子,浑身长疮,衣衫破烂,一跛一拐地走进门来,有气无力地说:“掌柜的,行行好,给点吃的吧,我好久没吃东西了!”主人正专心敬神,被老叫花子搅和,很生气。刚要发脾气,想到应该行善,便忍着性子说:“我正敬神,你这样冲了仙气。快出去!”
    老叫花叹叹气,退出门去,蹲在墙根下,等了半天,也没人来施舍点饭食,遂再进门去:“掌柜的,行行好,给点吃的吧!”主人见老叫花没走,非常恶心,端起喂狗的破瓢,往老叫花破碗里一倒,大声说:“给!快走,快走!”老叫花就地蹲下吃起来,食毕再向主人要水。主人气得不行,一边大声喝道:“你这个老叫花,舍你饭吃,还要水喝,我什么时候欠你的?滚!”一边唤狗来咬老叫花。
    “哎呀,我走!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老叫花说着出了大门,化作一阵清风而去!
    那人听到这话,觉得好生奇怪。正纳闷呢,发现门上贴着一张墨迹未干的纸条,上写道:
    世人认假不认真,天天诚心拜洞宾。
    今日洞宾来拜访,叹君少颗真善心。
    那人看了纸条,方知是吕洞宾来访,后悔莫及!
    大家由这两个故事看出了什么?你天天寻觅真师,问题是,如果自己德行不佳,即使真师到了眼前又如何?还不是生生的错过?很少有人反省自己的德行,一听有人说自己如何如何,就浑身不舒服不自在,不以为然,反唇相讥,甚至大棒打出,若是如此,天天在家里念经拜神求真师又有什么用?
    很多人都知道,道家的习俗都是师父找徒弟,为什么?因为徒弟寻真师很难,毕竟站在低处的人,看高处永远是云山雾罩,看不清楚的,若能看清楚,那么弟子的水平也就和师父相当了,那还何必拜师?但站在高处的人,就容易把下面的人看清楚,所以只能是师父主动去找弟子,而弟子要寻师很难,自己能力不够,根本不能辨别真师。有的弟子寻到了真师,看似是运气好,其实焉知不是真师也在寻自己呢?
    在寻到真师之前,弟子应努力培养、完善自己的德行,积累福德资粮,方堪传道。
    无论是钟离权对洞宾的十次考验,还是其他祖师考验徒弟等文献记载,传说等,都是标明了一个道理,法传良徒,而考验下该求法者的心性德行等,是否为良徒,是否堪承诸法!不是为了考验而考验,也不是为了好玩而考验!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2-21 23:02
    回复
      吕洞宾成道前的十次考验,你可以做到吗?
      一,洞宾自外远归,忽见家人皆病死,洞宾心无悔恨,但厚备葬具而已。须臾,死者皆醒,无恙。洞宾视家人死而不动声色,莫非无人性感情乎?非也!洞宾已悟大道,生死无非一幻梦,生死有命,大丈夫视死如归,亲人离魂,自有去路,莫非因缘已尽,但尽礼以葬,何能怨尤?但事生前,生而顺,死而安生死何足惧!生能修善,死为善仙,故洞宾洞视世情,知为一幻梦,故能处变不惊,庄敬自强。众生以情爱难割,凡体难舍,痛苦不堪,生也苦,死也苦,不值得!应学洞宾,置生死于度外,但求无魄于心而已矣。
      二,洞宾卖货于市场,议定其价后,买者突然反脸,只愿付其半价,洞宾无所争,照卖其货,洞宾不为得失扰心,俗人遇此,不争得面红耳赤,绝不干休甚而酿成凶杀命案。此试用意在劝人不可患得患失,须放下心,商场之借贷,常发生信用问题,当然财物以不乱借为原则,一旦发生纠纷,则须看淡一些,吃亏赔钱,不要想不开,甚而致病寻短,真是不值得!
      三,洞宾元旦出门,遇乞丐倚门求施,于是洞宾即施与财物,而丐者索取不厌,且加恶语对骂,洞宾再三笑谢。此试人布施,忍辱之心,如果给钱还要挨骂,早就忍受不了,可见你的道行比洞宾差那么多,这科不及格!
      四,洞宾牧羊山中,遇一饿虎,奔逐羊群,洞宾以己身挡之,虎迺释而去。此试为考人有否牺牲精神,为救羊命而舍身,恐怕世人做不到,然而应该不杀生,救物命,吃素修行,也会感动饥虎不吃肉的!
      五,洞宾居山中草舍读书,一女容华绝世光艳照人,自言归家迷路,借此少憩,既而百般调弄,美色引诱,洞宾不为所动!因世人无色即用尽心机引诱女色,况美色自动现前,岂能把持得住!要成为天上客,不会在仙女面前失态,须炼此定静工夫!世人尽堕在色坑中,没有几人爬得上来,还想爬到天上,我看甭想了!
      六,洞宾一日外出,及归,家财尽为盗劫尽,洞宾了无愠色,躬耕自给,忽锄下见金条数十片,急速掩之,一无所取。贪念一起,魔障即至。贪财色为人之通病,吕祖失金,面无愠色、心无悲观,锄下见金,意无贪念欢喜之心,自认非我劳力所赚,故不取之。世人喜好贪小便宜者,该惭愧矣。修道人戒贪,不为财色所动,才能与仙佛为伍,众生们!此题你考几分?
      七,洞宾遇卖铜器者,买之,回家一看,皆为金器,即访问卖主,还之,此试贪也。购买黄铜变金,世人定欣喜若狂,谢天谢地,感谢那个傻瓜,岂有归还之理?不义之财勿取,君子切记之!
      八,有疯狂道士,街上卖药,自言服者立死,再世可以得道,洞宾买之,道土曰∶速准备后事可也。洞宾不畏服之,平安无恙。莫非洞宾好道成迷,不畏死乎?非也,洞宾求道心切,视死如生,心知道士狂言,必有天机,故敢一试。再者寓言∶人心一死,道心立生。死者乃贪嗔痴之毒念,恶身也。
      九,一日,河水泛滥成灾,洞宾与众共涉,至中流,风涛掀涌,众皆畏惧惊叫,洞宾端坐不动。此试人之定力也。修道须有泠静头脑,坚定信念,遇到狂风暴雨打击,不动心性,能忍自安,否则脚步一乱,惊涛骇浪,会立刻将你冲走!世人慎之。
      十,洞宾独坐一室,忽见奇形怪状鬼魅无数,有欲击者,有欲杀者,洞宾毫无所惧,忽闻空中一叱喝声,儿神皆不复见,一人抚掌大笑,即其师汉钟离也。师曰∶吾十试,子皆无所动,必得道矣!此试勿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洞宾心正无邪,见鬼魅来侵,自认若有冤欠,要命尽管索去,我这世此心己无他念,正气浩然,不畏鬼神矣!世人面对鬼神,如有惭愧心,恐惧心,则道德未圆满,功行不足,宜加紧用功,还去冤欠,则鬼神为友,仙佛为伴,三界十方,任我遨游矣。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2-21 2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