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些人讲的故事,愈发的感到自己言语的匮乏。列如公主死了,屠龙少年还在燃烧着的看待;还是生活是以一切物质为基础的感慨。联想了自身生活的琐碎之事,竟不知从何讲起。
从前总会有人问我的故事,我一遍又一遍的跟新认识的人讲述,讲得越多越详细越是在故事的盘根末节里对自己产生厌恶羞耻的情绪,乃至后来自我反省式的消匿过后,那些曾经围着的人们都已经散去。
今年奥斯卡提名的电影《房间》,看到许多观影过的人们的评价。说的是少女被诱拐囚禁房间七年,性侵怀孕生子,最后逃出房间后却感到迷茫。曾经的父母离婚各自成家,亲友都离开了。突然发现这个世界没了她一样运作的很好,并没有人等着她回来。
前半段我只当做一般犯罪片里博人眼球的设定,后半段却是深深引发了我的感触。
生活里很多感同身受的点,乃至看到有人摘录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句子竟也能泛起酸来。如果电影的长镜头推放到我头顶这座城市的街道,每天的车流尾灯红绿灯氲成的光圈,四季晴雨昼夜变化色调的林荫道,每一个岛屿般零星站立着旅人的公交车站点,在经过的玻璃橱窗上看到自己的脸,简单的别过头去,用视线的镜头扫过每个形色匆匆的人们。
他们新旧不一的鞋,他们颜色各异的衣服,他们凌乱整齐的头发,他们坚硬柔软的嘴角,他们干净粗糙的双手,但是记着从不对视他们的双眼。而我就窃窃的恭敬的行走生活在其间。
试着想象着他们曾经的模样,他们的生活,他们不欲人知的秘密,他们善良卑劣的一面。
我会是多么虚无得不着地。
尽管如此,社交的恐惧更令我过敏般的焦虑。
偶尔想过重新认识些人,试想了下尴尬疲累的过程全然找不出一点值得。拿做个比喻,好比自己像根火柴。兴许点燃之初发光发亮,热情澎湃,激情不断,却是后期无力,难以为继。厌烦这样的自己也厌烦其间的种种。
公主与屠龙少年的故事,我看到有人说,庆幸那个点燃你的人不是浇灭你的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甚至没有品读原文表达的意思,独楞着发散自己的思绪。
“愿有人曾点燃你,从不将你浇熄。”
我想起一个人,曾为她点燃起焰火,照耀到空无一物没有尽头的前方后,便熄灭了。甚至来不及看清那个人真实的心。继而黑暗里摸索许久,好像又遇到了个人。就像卖火柴小女孩的童话情节一样,点燃一根又一个虚幻不真实的短暂的火焰后泯灭在失望的寒冬里。
我也会希望会有这样一个人,曾点燃你所有的激情,燃烧着,为之倾醉为之痴狂。轰轰烈烈天涯海角至死不渝,无论结局会如何。然而并没有。是人总会有个这样的奢望,奢望穷极一生倾尽一生的真爱。抑或是一个真挚无悔的给自己的英雄故事。
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其实就是个伪命题吧,我比较欣赏那种“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就是为了多认识几个人,多看几眼这个世界的美好”这样的基调。一旦牵扯到家庭,社会责任这样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竟多出好些隔阂和捆绑。这让我抑郁也会联想到自己矫情和无能。最后陷入到自我反省谴责的圈里。
那时起我觉得自个死掉了。或者像火柴一样熄灭了。有一个梗或者躯体卡在那儿,隐隐的小小的卡在那个长镜头的画面里,并不明显,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隐没在灰色白色墨绿宝蓝的建筑里。视焦拉近在拉近,那些建筑角隙里有个行走微驼的身影。
暂停住,然后在拉近拉近。那张曾映在玻璃上陌生的,自己的脸。
“你看看这个人,一点生气都没有。”如果是我自己看到这样的人,心里一点也是这么想的吧。我已经一点也想象不到年轻时候的自己活力满满的样子。他应该不会再青春了,或者他应该已经死掉了。
所以我的故事最后,应该是屠龙少年杀死了恶龙跟公主幸福的在一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流传到每一个接受命运的懦弱的人们嘴里。我则是概括在其中一个一笔带过没有故事的人。
最最无奈的是在故事的最后,我已不再年少了。
从前总会有人问我的故事,我一遍又一遍的跟新认识的人讲述,讲得越多越详细越是在故事的盘根末节里对自己产生厌恶羞耻的情绪,乃至后来自我反省式的消匿过后,那些曾经围着的人们都已经散去。
今年奥斯卡提名的电影《房间》,看到许多观影过的人们的评价。说的是少女被诱拐囚禁房间七年,性侵怀孕生子,最后逃出房间后却感到迷茫。曾经的父母离婚各自成家,亲友都离开了。突然发现这个世界没了她一样运作的很好,并没有人等着她回来。
前半段我只当做一般犯罪片里博人眼球的设定,后半段却是深深引发了我的感触。
生活里很多感同身受的点,乃至看到有人摘录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句子竟也能泛起酸来。如果电影的长镜头推放到我头顶这座城市的街道,每天的车流尾灯红绿灯氲成的光圈,四季晴雨昼夜变化色调的林荫道,每一个岛屿般零星站立着旅人的公交车站点,在经过的玻璃橱窗上看到自己的脸,简单的别过头去,用视线的镜头扫过每个形色匆匆的人们。
他们新旧不一的鞋,他们颜色各异的衣服,他们凌乱整齐的头发,他们坚硬柔软的嘴角,他们干净粗糙的双手,但是记着从不对视他们的双眼。而我就窃窃的恭敬的行走生活在其间。
试着想象着他们曾经的模样,他们的生活,他们不欲人知的秘密,他们善良卑劣的一面。
我会是多么虚无得不着地。
尽管如此,社交的恐惧更令我过敏般的焦虑。
偶尔想过重新认识些人,试想了下尴尬疲累的过程全然找不出一点值得。拿做个比喻,好比自己像根火柴。兴许点燃之初发光发亮,热情澎湃,激情不断,却是后期无力,难以为继。厌烦这样的自己也厌烦其间的种种。
公主与屠龙少年的故事,我看到有人说,庆幸那个点燃你的人不是浇灭你的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甚至没有品读原文表达的意思,独楞着发散自己的思绪。
“愿有人曾点燃你,从不将你浇熄。”
我想起一个人,曾为她点燃起焰火,照耀到空无一物没有尽头的前方后,便熄灭了。甚至来不及看清那个人真实的心。继而黑暗里摸索许久,好像又遇到了个人。就像卖火柴小女孩的童话情节一样,点燃一根又一个虚幻不真实的短暂的火焰后泯灭在失望的寒冬里。
我也会希望会有这样一个人,曾点燃你所有的激情,燃烧着,为之倾醉为之痴狂。轰轰烈烈天涯海角至死不渝,无论结局会如何。然而并没有。是人总会有个这样的奢望,奢望穷极一生倾尽一生的真爱。抑或是一个真挚无悔的给自己的英雄故事。
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其实就是个伪命题吧,我比较欣赏那种“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就是为了多认识几个人,多看几眼这个世界的美好”这样的基调。一旦牵扯到家庭,社会责任这样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竟多出好些隔阂和捆绑。这让我抑郁也会联想到自己矫情和无能。最后陷入到自我反省谴责的圈里。
那时起我觉得自个死掉了。或者像火柴一样熄灭了。有一个梗或者躯体卡在那儿,隐隐的小小的卡在那个长镜头的画面里,并不明显,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隐没在灰色白色墨绿宝蓝的建筑里。视焦拉近在拉近,那些建筑角隙里有个行走微驼的身影。
暂停住,然后在拉近拉近。那张曾映在玻璃上陌生的,自己的脸。
“你看看这个人,一点生气都没有。”如果是我自己看到这样的人,心里一点也是这么想的吧。我已经一点也想象不到年轻时候的自己活力满满的样子。他应该不会再青春了,或者他应该已经死掉了。
所以我的故事最后,应该是屠龙少年杀死了恶龙跟公主幸福的在一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流传到每一个接受命运的懦弱的人们嘴里。我则是概括在其中一个一笔带过没有故事的人。
最最无奈的是在故事的最后,我已不再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