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史记
五帝本纪
一
夫黄帝为华夏人文初祖,事迹尚矣,载籍缺焉。·后世因一以衍二,长老相传,而百家各立说,近小说家语,太史公谓不雅训,良是也,故择其尤雅者著之,乃其言已可观矣。
二
物无不衰者,兴者由是生焉。帝王之衰也以德,德衰而民志背,天下因之亡,此不易之道也。神农氏世衰,轩辕修德振兵,因时以就功,易也。虽然,亦在所为果何如耳。世欲为其所为者岂鲜矣哉,蚩尤即其人。方扰攘纷纭之际,恒有斯属屈强一隅以抗大势所趋,余读史,每悲其人为识见所尼,虽致灭身亡国而犹恨事不遂。鹿固然失之,天下共逐,掎得者卒为有德之人,而无德让有德,诚有德者自取焉耳.
三
知臣莫若君,是故尧以丹朱共工鲧为不可用。而先后试共工鲧者,为难其人以且用也,即所谓等之已哉云云之意也,是乃不得滥而滥耳,事迫而苟者也。舜以尧廷乏人见举,而有所试焉。五典百官以观其外事之能,妻之二女从之九男以察其内行,迨诸验具实,乃复纳于大麓,令处烈风雷雨以审之,斯则最要者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故也。任以天下者,其必具承天下之资,无是乃为病之,何天下之堪任也乎?故授受之际诚难也,于至尊之位尤见焉。乃舜不迷,其心志坚忍睿智昭矣,尧所授是,舜受亦是,其君臣受终之际可谓至善矣。
四
圣人过化存神,诚非虚言也。致让畔让居器不苦窳,是乃德化也,被服之深,遂成聚成邑成都。然其家未化,父顽母嚚弟傲,何也?兹亦无足异者,世自有不可教化之徒,天降雨露,亦固有不能遂其生者也,弥谨者,更见舜性之厚焉。
五
尧之世乃有未能举之贤,何也?世无遗才方得以极治。亦有不能去之凶族,何也?以此见尧世虽治,盖未臻郅治。而尧者立七十载,岂其自安于治而有所怠忽耶?所未能举之贤殊非岩穴者,闻世之八元八恺也,而不能举,固于凶族亦不得去,有是二失亦何异乎?
六
孟子所论是矣。舜避尧子,禹避舜子,而竟具有天下者,佐治之日深也。其后益之嗣禹不得,德教未洽人心则可见矣。在帝位举贤以相禅,此史之仅见者,自黄帝及尧咸家传焉,即轩辕以前盖亦家天下耳。
夏本纪
一
既不以其人为可,于难其人而不获已用之,而其偾事也多。生民何辜哉,必其忍九载而空其所望,是果何等事耶?乃有幸焉,须九载始更得其人,非舜之为举,怀襄之洪何时得已?然亦待十三年后,悲夫。禹之功业信可参日月矣,而不得先其父以用,当道者之咎也。故事者得其人则可以迎刃,无其人不得强属,鲧罪诚当道者致之也,云:等之未有贤于鲧者,焉得推诿其过乎?然禹之敷土致功,亦才堪其任耳,若伤先人未能善事而受诛以发愤者,宜有焉,要之,克任事功之才具也。
二
治必以道德为本,是所谓教化,万民所观瞻为仪表而居上者无以谢其责焉。一国之风也首存乎政,政须官行,故得人为上,贤者关世风之大者也。是故政风由官风正而正,民风亦从官风端而端,任官择人可不慎与?而教之者不慎其身修,则何得教下令从哉?上行下效,世卒流于贪冒淫僻而不反,国由之以蚀,其不抵于亡而无有也。故在知人,在安民,至言不可易者也。
三
居上者宜具大体之识,论忌米盐,事病丛脞,斯为司其趋向总领大端之谓也,不可不察焉。汉文问吏事于陈平,平应以自有主之者,可谓知治体矣。上典赏罚以责成于下,因黜陟褒谴焉,令兢兢以自勉,未致力者而竭其居位之思,乃官蠹以减,吏侵以敛,治道之大经也。舜也者,不枉被明君之称于后世也哉。
四
禹之德民可谓深矣,夏后启亦固贤者也,负斯二者岂有更趋益之理耶?有扈氏不服,盖以启为不当嗣者,宜犹丹朱商均之流所处耳。是固禹存时之老诸侯,蔑之不屑者。大战者,足见两下人众有扈之强,少出兵则不足制。然启必战此者,新君立威之意耳,先未服而阳臣者以之从矣,怀二观望者亦因是而决矣。
五
刘累其自贻伊戚者,龙肉安得常办?一而已罔思其继,及孔甲复令求,唯惧而迁去矣。以是度焉,权经适乎用则计无不是,苟行终乖正道,且而已,固不能远到也。是以余慨然云此,行,不以道必败,得,不用道必失。
六
桀囚汤于夏台,纣幽文王羑里,而汤已而释,文王亦得出焉,岂汤亦有若闳夭之臣徒者乎?乃纣未有如桀之云:吾悔不遂杀文王于羑里。顾本人心以论,抑有之。未能识先而厄于后者,固其然也。英雄讵难识乎?同类者宜知焉,非是则庸人相论耳,安有知人之鉴哉?
殷本纪
史记
五帝本纪
一
夫黄帝为华夏人文初祖,事迹尚矣,载籍缺焉。·后世因一以衍二,长老相传,而百家各立说,近小说家语,太史公谓不雅训,良是也,故择其尤雅者著之,乃其言已可观矣。
二
物无不衰者,兴者由是生焉。帝王之衰也以德,德衰而民志背,天下因之亡,此不易之道也。神农氏世衰,轩辕修德振兵,因时以就功,易也。虽然,亦在所为果何如耳。世欲为其所为者岂鲜矣哉,蚩尤即其人。方扰攘纷纭之际,恒有斯属屈强一隅以抗大势所趋,余读史,每悲其人为识见所尼,虽致灭身亡国而犹恨事不遂。鹿固然失之,天下共逐,掎得者卒为有德之人,而无德让有德,诚有德者自取焉耳.
三
知臣莫若君,是故尧以丹朱共工鲧为不可用。而先后试共工鲧者,为难其人以且用也,即所谓等之已哉云云之意也,是乃不得滥而滥耳,事迫而苟者也。舜以尧廷乏人见举,而有所试焉。五典百官以观其外事之能,妻之二女从之九男以察其内行,迨诸验具实,乃复纳于大麓,令处烈风雷雨以审之,斯则最要者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故也。任以天下者,其必具承天下之资,无是乃为病之,何天下之堪任也乎?故授受之际诚难也,于至尊之位尤见焉。乃舜不迷,其心志坚忍睿智昭矣,尧所授是,舜受亦是,其君臣受终之际可谓至善矣。
四
圣人过化存神,诚非虚言也。致让畔让居器不苦窳,是乃德化也,被服之深,遂成聚成邑成都。然其家未化,父顽母嚚弟傲,何也?兹亦无足异者,世自有不可教化之徒,天降雨露,亦固有不能遂其生者也,弥谨者,更见舜性之厚焉。
五
尧之世乃有未能举之贤,何也?世无遗才方得以极治。亦有不能去之凶族,何也?以此见尧世虽治,盖未臻郅治。而尧者立七十载,岂其自安于治而有所怠忽耶?所未能举之贤殊非岩穴者,闻世之八元八恺也,而不能举,固于凶族亦不得去,有是二失亦何异乎?
六
孟子所论是矣。舜避尧子,禹避舜子,而竟具有天下者,佐治之日深也。其后益之嗣禹不得,德教未洽人心则可见矣。在帝位举贤以相禅,此史之仅见者,自黄帝及尧咸家传焉,即轩辕以前盖亦家天下耳。
夏本纪
一
既不以其人为可,于难其人而不获已用之,而其偾事也多。生民何辜哉,必其忍九载而空其所望,是果何等事耶?乃有幸焉,须九载始更得其人,非舜之为举,怀襄之洪何时得已?然亦待十三年后,悲夫。禹之功业信可参日月矣,而不得先其父以用,当道者之咎也。故事者得其人则可以迎刃,无其人不得强属,鲧罪诚当道者致之也,云:等之未有贤于鲧者,焉得推诿其过乎?然禹之敷土致功,亦才堪其任耳,若伤先人未能善事而受诛以发愤者,宜有焉,要之,克任事功之才具也。
二
治必以道德为本,是所谓教化,万民所观瞻为仪表而居上者无以谢其责焉。一国之风也首存乎政,政须官行,故得人为上,贤者关世风之大者也。是故政风由官风正而正,民风亦从官风端而端,任官择人可不慎与?而教之者不慎其身修,则何得教下令从哉?上行下效,世卒流于贪冒淫僻而不反,国由之以蚀,其不抵于亡而无有也。故在知人,在安民,至言不可易者也。
三
居上者宜具大体之识,论忌米盐,事病丛脞,斯为司其趋向总领大端之谓也,不可不察焉。汉文问吏事于陈平,平应以自有主之者,可谓知治体矣。上典赏罚以责成于下,因黜陟褒谴焉,令兢兢以自勉,未致力者而竭其居位之思,乃官蠹以减,吏侵以敛,治道之大经也。舜也者,不枉被明君之称于后世也哉。
四
禹之德民可谓深矣,夏后启亦固贤者也,负斯二者岂有更趋益之理耶?有扈氏不服,盖以启为不当嗣者,宜犹丹朱商均之流所处耳。是固禹存时之老诸侯,蔑之不屑者。大战者,足见两下人众有扈之强,少出兵则不足制。然启必战此者,新君立威之意耳,先未服而阳臣者以之从矣,怀二观望者亦因是而决矣。
五
刘累其自贻伊戚者,龙肉安得常办?一而已罔思其继,及孔甲复令求,唯惧而迁去矣。以是度焉,权经适乎用则计无不是,苟行终乖正道,且而已,固不能远到也。是以余慨然云此,行,不以道必败,得,不用道必失。
六
桀囚汤于夏台,纣幽文王羑里,而汤已而释,文王亦得出焉,岂汤亦有若闳夭之臣徒者乎?乃纣未有如桀之云:吾悔不遂杀文王于羑里。顾本人心以论,抑有之。未能识先而厄于后者,固其然也。英雄讵难识乎?同类者宜知焉,非是则庸人相论耳,安有知人之鉴哉?
殷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