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吧 关注:448,656贴子:2,902,164

来科普点有关小行星光变的姿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嗯。。lz最近在做小行星光变的观测,国内做这玩意的基本没有,所以就写了篇科普小文,欢迎大家入这个大坑哈。
原文经修改后刊载于《天文爱好者》杂志2016 年第2 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若有问题,欢迎与本人联系。本人邮箱:824841086jdl@gmail.com,QQ:824841086。
请勿插楼。。二楼开始上正文


IP属地:江苏1楼2016-03-12 20:25回复
    这楼是序言
    1801年元旦,意大利的皮亚齐在众多恒星中发现了一个移动的小小亮点。后来,这个亮点被命名为谷神星(目前,谷神星已被重新归类为矮行星)。从那时开始,小行星,这些太阳系中的碎石块们,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小行星的研究始终都是天文学家们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一方面,这对于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近地小行星存在与地球碰撞的可能,所以研究小行星对于保护地球安全、维护人类生存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小行星巡天项目投入使用(如CSS、Spacewatch、PanSTARRS等),为搜索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而工作着。另外,还有多种手段投入对小行星的物理性质分析,如:测光、光谱、掩星、雷达等。将多种手段得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可以得到目标小行星较为准确的数据,也可为小行星的空间探测提供前期数据支持。
    本文主要介绍利用测光方法观测小行星的光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小行星的自转周期,进而测定小行星的自转轴指向和形状,寻找可能的双小行星等。通过多波段的测光还可以测定小行星的色指数,进而得到小行星的光谱型等参数。观测发现,小行星在较短时间内会有明显的亮度变化。由于在短时间内小行星与太阳、地球的位置变化可忽略不计,因此,其光变的主要成因是小行星自转和形状不规则共同造成的接受太阳光面积的变化。
    截至目前,已有近70万颗小行星被发现,其中获得永久编号的有超过40万颗。但是仅有一万多颗小行星拥有测光数据。因此,小行星的测光数据库仍需要完善。
    按照目前的数据统计,对于直径大于200米的小行星而言,自转周期几乎都大于2.2小时的“自转禁带”,且主要在4~10小时之间。


    IP属地:江苏2楼2016-03-12 20:25
    收起回复
      话说挽尊卡到底是干啥用的


      IP属地:江苏4楼2016-03-12 20:27
      收起回复
        三、目标的选择
        访问位于小行星信息网的光变观测候选目标筛选页面,如图1。
        http://www.minorplanet.info/PHP/call_OppLCDBQuery.php

        图 1 目标筛选页面
        选填如下筛选信息:
        1、观测候选目标的编号范围。
        2、小行星的名称。可不指定名称或指定某一颗特定的小行星。
        3、观测年月。输入计划观测的年份、月份。
        4、小行星的族群。可不指定或指定某个特定族群的小行星。
        5、是否指定“有利观测条件”的目标。 “有利观测条件”指筛选出的小行星在观测时处于1995~2050年中五个最亮的时期中的一个。
        6、是否是他人关注的目标。在网站注册后,可发布自己关注或计划观测的目标。该选项中,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他人正在关注的目标、正在计划观测的目标或避开他人关注与计划观测的目标。
        7、周期准确度情况。在小行星测光数据库中,以数字表示目前光变(自转)周期的准确程度,分成无数据、0、1、2、3等情况。数字越大,则周期越准确。这个选项中,可选择暂无数据的目标、数据不准确的目标或是数据准确的目标。
        8、目标星等范围。参考器材情况选择合适亮度范围的目标。由于对测光精度的要求较高,需要求目标的信噪比(SNR)至少在40~50左右。因此,请根据实际的器材和观测环境谨慎填写!对于初次观测且处于一般环境(天顶极限星等5等左右)的爱好者,建议选择亮于15等的目标,即输入“0”、“15”。
        9、目标的赤纬范围。由于目标需要较长时间的观测,为了使目标有较长的可连续观测时间,需根据观测地地理纬度选择赤纬较为合适的目标。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可填写“0”、“90”即选择赤纬范围是0°~90°的目标。
        提交后,网站会自动调取小行星测光数据库的内容并返回符合条件的目标列表,如图2。

        图 2 目标列表
        如图,可看见目标的编号、名称等信息。值得注意的是“Period”列、“AmpMin”列及“U”列。即前人测定的自转周期(以小时为单位)、最小光变幅度(以星等为单位)和周期的准确程度(数字越大周期越准确)。对于首次观测的爱好者,建议选择周期小于4小时、最小光变幅度大于0.15星等、准确度大于2的目标,以在较短时间内观测到较为明显的光变。


        IP属地:江苏5楼2016-03-12 20:33
        回复
          asi120mm可以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3-12 20:34
          收起回复
            四、观测流程
            1、观测前的准备。
            到达观测地点后,将设备调试正常,连接CCD与拍摄软件,打开CCD的制冷功能,设定制冷温度,并使CCD达到恒温状态。利用极轴镜或漂移法校准极轴。调节望远镜焦距使成像清晰。
            2、目标拍摄。
            (1)参考星图软件,获取目标星的坐标并将其置于视场中心附近。
            (2)为了保证测光精度,需在目标高度角大于30°时方可拍摄。
            (3)选择合适的单张曝光时间,使目标星的SNR至少优于40,且不会由于目标相对于背景恒星的移动而脱线。
            (4)设置连续拍摄的张数。拍摄的总时间需尽可能长,最好能长于整个光变周期。
            (5)在观测中,需随时留意仪器运行状况和天气情况,并随时记录并调整仪器。
            3、校正场的拍摄。
            为了获得尽可能准确的测光数据,需使用暗场、平场、本底对拍摄的原始图像进行改正以尽可能减小数据的误差。校正场的拍摄需在CCD的温度与拍摄目标图像时相同,并保持恒温时进行。
            (1)暗场。即使在无光照的条件下CCD材料的热电子也会产生电荷,需以扣暗场的方式去除。具体拍摄方法是关闭镜头盖,设置与目标原始图像相同的曝光时间。拍摄10~20张。(多多益善)
            (2)平场。拍摄平场是为了减少仪器光学系统不完美、CCD各像元感光性能的微小差异和CCD上的灰尘等问题对原始图像造成的影响。平场的具体拍摄方法是在日落后或日出前的短暂时间内将望远镜对准天顶附近,拍摄10张平场,每张平场图像的曝光时间需针对天光情况进行调整,一般在3~50秒之间,ADU计数在满井计数的1/3~1/2左右。每拍摄一张,应略微移动望远镜的位置以在后期合并平场图像时避免亮星的影响。(同样多多益善)
            (3)本底。本底是指CCD每个像素记录的光电荷数的底值。拍摄方法是进行零秒曝光,拍摄一组50张。(仍然多多益善)


            IP属地:江苏7楼2016-03-12 20:36
            回复
              五、数据处理
              可使用MaxIm DL、MPO Canopus、Mira Pro等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后期处理和分析,需经过数据预处理和较差测光两个步骤。目前,笔者采用的是MPO Canopus软件,考虑到目前使用MaxIm DL软件的同好较多,且该软件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上手,以MaxIm DL为例进行说明。
              1、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即将原始图像减平场、减本底、除平场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1)打开MaxIm DL 5软件,选择Process菜单中的Set Calibration选项,选择事先拍摄的暗场、平场、本底图像,如图3。

              图 3 Set Calibration
              (2)打开目标原始图像。若数量太多可分批打开。点击Process菜单中的Calibrate All,软件会自动对目标图像进行数据预处理工作。
              2、较差测光。
              较差测光,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比目标星和已知亮度的比较星的方法得到目标星亮度。如图4。在MaxIm DL中的运行方法如下:
              (1)选择测光孔径。右键,设置Aperture Radius、Set Gap Width、Set Annulus Thickness。使中间小圆的半径略大于星点半径,外侧两圆组成的圆环内不能有星点,因为圆环的作用是测量背景天光的。
              (2)选择Analyse菜单内的Photometry。
              (3)点击Photometry窗体内的“Mouse click as”,选择New Moving Object,并在第一张图的目标小行星上点击。
              (4)切换到最后一张图,点击“Mouse click as”,选择Mov1,并在目标小行星上点击,软件会自动将所有图片上的目标小行星标记为“Mov1”。
              (5)选择比较星。点击“Mouse click as”,选择New Reference Star,在图片上选择一颗亮度与目标小行星接近,且类型与太阳类似的恒星,可参考星表选择合适的比较星,并在Ref Mag中输入该比较星的星等。可选择1~3颗比较星,多选几颗比较星可使测光结果更为准确。
              (6)选择验证星。点击“Mouse click as”,选择New Check Star,选择一颗亮星。

              图 4 较差测光示意图
              (7)以上操作全部完毕后,点击Photometry窗体内的“View Plot”。光变曲线便会显示,如图5。点击Save data可保存测光文件。

              图 5 光变曲线示例
              以上就是完整的一次简单的小行星光变观测流程。
              当获得覆盖足够长时间的测光数据后,可使用MPO Canopus将数据整合,并通过软件中Alan Harris编写的周期算法,测定小行星的光变周期(通过简单的修正,即可得到小行星的自转周期),图6是笔者测定的小行星2019的自转周期。

              图 6 小行星2019的自转周期


              IP属地:江苏8楼2016-03-12 20:41
              回复
                广告楼
                目前,笔者在江苏省苏州市的郊区建立了一个简易的远程天文台,网站是http://www.lyobs.com。目前主要进行小行星搜索和测光的工作,计划进行SN搜索。已发现了21颗小行星,获取了数颗小行星的测光数据并在Minor Planet Bulletin上发表了有关结果。交流有关问题或是希望进行多站合作观测的同好,欢迎和笔者联系。邮箱:824841086jdl@gmail.com、QQ:824841086。或者直接楼下跟帖就行咯~


                IP属地:江苏10楼2016-03-12 20:45
                收起回复
                  哎呀。。忘了膜吧主以及膜各位大神了。。后排补上
                  orz
                  oTZ
                  oTL
                  6rz
                  6TZ
                  6TL
                  Orz
                  OTZ
                  OTL


                  IP属地:江苏12楼2016-03-12 20:49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6-03-12 20:59
                    回复
                      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3-12 21:15
                      收起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6-03-12 21:54
                        收起回复
                          膜膜达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03-12 23:23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6-03-12 23:31
                            回复
                              orz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3-13 09: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