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渚居士吧 关注:71贴子:2,210
  • 5回复贴,共1

【札记】《道德经·道经·第一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楼2008-07-21 20:48回复
    我读道德经最初目的,完全是为了更深入了解《韩非子》中的一些内容。然而在思考《道德经》中哲学思想的同时,却令我深深感悟到老子这一人物的伟大之处——他确实是人中之龙,由是敝人对老子一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浅层认知诸子百家的言论过程中,敝人感触最深的一点,便是百家争鸣之间不可磨灭的关联性和继承性。如韩非子的《主道》就从老子那里贯彻了“无为”和“审度形名”的思想等等,运用在政治上,便成了“主道”,即君主管理国家处理政务和臣子间关系的“道”,在法家思想中为政治中央集权的主干奠定了基础;而儒家孔丘则从老子那学了些不切实际的政治社会理想化。
    “道”是一门哲学,一门洞察古今明鉴历史探索人性,拥有独到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的哲学艺术。在很多人眼中,道家的理论充满悲观色彩,于是老子就成了现实中的乌托邦,庄子就成了反面阿Q。老子的理论中,确实有针对他所处的当时扭曲黑暗的社会观点。但是——盖解非常之理,必以非常之情。敝人暂以自己浅薄的知识和自己偏执的个人见解,以自己眦睢的看法来读《道德经》,略作札记,如有不对之处,望请各位指正。


    2楼2008-07-21 21:08
    回复
      什么是道?

      古往今来,多少道众学者毕其一生诠释这个问题,最后以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不了了之:“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以从历史角度认识,也可以从历史角度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理解,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这显然不是老子思想中的“道”——老子早已在道经第一章第一句话就澄清了这一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


      3楼2008-07-21 21:27
      回复
        那么,大“道”无法用语言表达,又怎能证明它的存在,更何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了更加理解这一点,我选取大“道”涵义中的一个分支,也就是从政治理论上寻找切入点——传说老子著《道德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解释自己的哲学理论中的政治思想,从政治入手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以偏盖全。而纵观不同程度上袭承道家思想的诸子百家,最能在政治上运用“道”的思想的,莫过于法家韩非子。

        韩非子《主道》中,大量运用老子道家思想。其中,“道”即是“主道”“君主之道”。形名对举,分别指代言与行、事与功。君主在对待臣子和政务方面,要坚守虚静(即“无为”),用旁观者的眼光冷眼探查事务的真实性和臣子的动机,不能暴露显示自己的意图和欲望(即“无欲”),洞察政治上(包括国外和内部大臣的行动)的微妙变化——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有欲”的情况下,即这一切都是主动进行的(这中间涉及韩非子法家的独到见解——君臣间的买卖利益关系,这里不作详细说明)。


        4楼2008-07-21 22:04
        回复
          政治上的“道”是老子大“道”体系的一个小小分支,也是大“道”的一个缩影。大“道”的形态是“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政治上的“名”就是主道本身的形态,“政治之道”没有产生是政治的始端,“政治之道”的存在则是政治这一理念的根源(老子思想中无中生有是一个重要观念,而对立统一则是永恒、普遍的法则)。两者稍作对比,清楚地解释了“道”的存在依据。而大“道”也像“主道”一样,观测它必须坚守虚静,观测它时不能显露出自己的欲望意图,才能准确了解它的微妙之处;但这一切都必须是有意识主动进行的,才能观察到名的端倪。“有名”和“无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所以说它们都来源于“道”都是“道”的形态。正如“主道”是君主治国御臣的奥妙门径,大“道”,则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5楼2008-07-21 22:33
          回复
            因此说,大“道”不仅确确实实存在,而且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它不仅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也是洞察一切事物变化奥妙的法门。那么,大“道”究竟存在于何方,究竟如何才能寻觅?

            其实从老子的单方面描述中,似乎他本身也难以解释“道”究竟在哪儿,正如孔丘一辈子都在平定某某有无达到“仁”的标准,却无法给出其准绳。其实在老子事物转化的哲学理念中,大“道”是无其所在,又无所不在的,或者亦如孔丘毕其一生达到“仁”的境界,老子一生也在思索大“道”的归处。敝人对老子选“道”这个字作为自己的思想核心感到有趣,是因为这个字本身——首之所向,行之所踪,你面前面对的那条路——你的所往组成了“道”这个字。

            我个人以为,老子在后几章阐述人类社会要遵守大“道”,探索大“道”本建立在人心所向上可以看出,大“道”创造万物,而它的“名”则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人体就是一个微型的小宇宙,大“道”就是宇宙的核心。

            由此敝人可以理解,为什么老子讲求自然之道、“天人合一”的含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意义。自然与道同在,人是自然的造物,受制于“道”又感悟着“道”,从无到有,大“道”早已在人心中和人的举动中不言而喻。

            传说中老子出函谷关后,他的生死祸福便成为谜团。我便常常和别人说笑:无论是无意往返的过客,还是有意造访的旅人,如果他途经函谷关于草木葱茏中看见一个骑青牛深思的老者,不要惊扰,因为——他可能正在寻往大“道”的路上。


            6楼2008-07-21 23: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