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本吧头图、背景、导航顶部以及页面右侧信息由第三方提供,可能存在广告,请您仔细甄别。
晓松奇谈吧
关注:151,409贴子:1,185,723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1日漏签0天
  • 看贴
  • 图片
    0
  • 视频
    0
  • 精品
    0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5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晓松奇谈吧
>0< 加载中...

世界上有这样的基督教讲师么,告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靈噐
  • 贡士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世界上有这样的基督教讲师么,告诉人们圣经是假的,上帝不存在


  • 靈噐
  • 贡士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佛陀的圣德,十方世界的佛陀其实是“理想化”的,是因为佛弟子“無比的懷念”而编造出来的结果:
  佛陀的理想化,十方化,實由於「釋尊的般涅槃,引起了佛弟子內心無比的懷念」。思慕懷念,日漸理想化,演化為十方世界有佛現在,多少可以安慰仰望佛陀的心情(《印度佛教思想史》)
  佛陀其实就是凡夫人,是弟子们“世間情深”,才把佛陀理想化为十力圆满具足悲智的佛陀:
  釋尊入滅了,在「佛弟子的永恆懷念中」,「世間情深」,不能滿足於人間(涅槃了)的佛陀,依自我意欲而傾向於理想的佛陀,不過理想的程度是不一致的。如說如來tatha^gata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在大眾部系中,也不可能起初就是這麼說的(《印度佛教思想史》)
  佛陀其实是外道---印度的外道---日神:
  佛在印度的示现出家相──丈六老比丘,是适应印度的时代文明而权巧示现的,不是佛的真实相。如佛的真实身──毗卢遮那佛,不是出家而是在家相的。
  印度的毘盧遮那 Vairocana──日,也正受到『華嚴經』的尊重


2025-08-21 04:25: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靈噐
  • 贡士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佛法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佛法(禪)不但不是考據所能考據的,也不是理論所能說明的。(《中国禅宗史》)
  佛教本身“具有分裂的可能性”:
  佛教的分裂,不是偶然的,是佛教本身具有分裂的可能性(《唯识学探源》)
  大乘佛法“不能因此說它完全不是佛法(有几分是呢?是的多还是“不是”的多呢?)”,“附會的成分,確乎是很大的”:
  不能因此說它完全不是佛法。不過、大乘有後人演繹整理的痕跡,其傳出愈後的,附會的成分,確乎是很大的。(《唯识学探源》)
  大乘佛法的来源是“私相傳授”,“發揮”:
  私相傳授,融入學者的整理與發揮,到後來才公開流行的,那就是雜藏(一部分)和大乘經。(《唯识学探源》)
  大乘佛法其实是外道,经中之王《华严经》尊重的是印度的外道之神:
  重信願的(大本)『阿彌陀佛經』,原本是著重無量光Amita^bha,從落日潛暉,而以那邊的無量光明(淨土)為理想的。無限光明的仰望,有崇仰太陽的意義;印度的毘盧遮那 Vairocana──日,也正受到『華嚴經』的尊重,不過阿彌陀佛,更多一些外來的氣息。波斯 的瑣羅斯德(Zoroaster教,無限光明的神,名Ohrmazd,是人類永久幸福所仰望的(16);與阿彌陀佛的信仰,多少有點類似。(《印度佛教思想史》)


  • 靈噐
  • 贡士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台湾四大佛教山头的“人间佛教”成为台湾佛教的主流,如星云法师的佛光山、证严法师的慈济功德会、圣严法师的法鼓山、唯觉法师的中台山,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是在教理上都受到了印顺法师的强烈影响。
“人间佛教”还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禅宗版本:如台湾释耕云的“安祥禅”、李元松居士的“现代禅”(后自行否定转向净土)、以及大陆极有影响的释净慧的“生活禅”。
目前,“人间佛教”在两岸佛教界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佛教界的主导价值,成为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的话语。不仅如此,其影响还超出佛教界,对其他宗教产生了影响,如“生活道教”就是典型的模仿之作。


  • 靈噐
  • 贡士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942年,《印度之佛教》出版发行。如果说,前述三部书为印顺佛学思想奠基,主要是继承,创新也只能是思考,那么,此书的出版则标志着印顺现代佛学思想的雏形已脱颖而出,开始走向在创新中继承的学术长路。书前自序编述缘起、方针与目的,将其思想上的转化及对佛学流变的真知灼见和盘托出,由是表现出和而不同的治学态度与批判精神。内容具体清晰,姑转述如次:
  佛教之末流,病莫急于“好大喜功”。好大则不切实际,偏激者夸诞,拟想者附会,美之曰“无往而不圆融”。喜功则不择手段,淫猥也可,卑劣也可,美之曰“无事而非方便”。圆容方便,昔尝深信不疑,且以此为佛教独得之秘也。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佛教当然是中国佛教末流“好大喜功”,所谓“圆融”、“方便”,昔日深信为佛教独得之秘,“而卒无以纾国族之急,圣教之危”,那就不能不教人重新审视并予以不同的评价了。如此大有推倒一切的气概,其誉在此,其毁也在此。接着印顺忆及梁漱溟、张力群、释慧松谈佛教兴亡,而有所感触:一,“释尊之为教,有十方世界而详此土(此地),立三世而重现在(此时),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类为本(此人)。释尊之本教,初不与末流之圆融者同,动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二,“佛教之衰灭,末流伪杂有以致之”,“病其流风之杂滥,梵佛一体而失佛教之真也。”
  简单地说,在印顺看来,佛教发展至当时社会,末流所趋,日见衰竭,其原因一在理论上以圆融方便而流风杂滥;二则在“事大而急功”,“言高而行卑”,离开了此时、此地、此人,在与释尊之本教相背离,而失佛教之真。也就是他后来批判中国佛教在理论上空疏简陋,懒于思维,在行为中却又高谈玄理,漠视事实。有鉴于此,他“深信佛教于长期之发展中,必有以流变而失真者。探其宗本,明其流变,抉择而洗练之,愿自治印度佛教始。”
  于印度佛教,印顺自有其确定不疑,独立不羁的认识。他反复强调:
  印度之佛教,初则无常论盛行,中则性空论,后乃有真常论盛行。
  初则详无常、实有之声闻行;次则说性空、幻有之菩萨行;后则说真常、妙有(不空)之如来行,以空为不了义……今以历史印证之,则印度佛教发展之遗痕也。
  简而言之,印度佛教在长期的发展中,早已经历了无常、性空,乃至真常的历史流变。从形而上看,“释尊之特见,标‘缘起无我说’,反吠陀之常我论而兴。后期之佛教,日复一日,倾向于‘真常、唯心’,与常我论合流。”“若即理论之圆融方便而见之于事行,则印度‘真常论’者之末流,融神秘、欲乐而成邪正杂滥之梵佛一体。在中国者,末流为三教同源论,冥镪祀祖,扶鸾降神等,无不渗杂于其间。”接着他进一步指出:
  中国佛教之传统学者,以“真常论”为根基(三论、天台融真常于性空,唯识则隐常于真常。贤、禅、密为彻底之真常者。净则随学者所学而出入之)……或为正常之适应,或为畸形之发展,或为毒素之羼入,必严为料简,正不能以方便二字混滥之。
  中国佛教为圆融、方便、真常、唯心、他力、顿证之所困,已奄奄无生气;神秘、欲乐之说,自西而东,又日有泛滥之势。
  因此印顺强调:
  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


  • 靈噐
  • 贡士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在印顺看来:
  1、佛教长期发展,必有其流变而失其本真;
  2、真常论与释尊缘起无我之说相去甚远;
  3、中国佛教以真常论为根基,好大喜功,冥镪祀祖,扶鸾降神,已奄奄而无生气;
  4、宜尊释尊之教,弘扬中期佛教之行解,融摄后期佛教之有益者,才能见佛教复兴于当世,才能推动佛教在此时、此地、此人的发展,即其所谓“人间佛教”。
  显然,印顺对中国佛教的批判,或者说对中国佛教的真常论的批判溢于言表。但至今不知为何,或许是为贤者讳,学界,尤其是教界,有意无意地在避开这样的事实。在一致肯定印顺作为当代佛学大师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真正能对他思想作深刻掌握的并不多。”4《印度之佛教》的出版,如一石击水,使沉寂的佛教学术研究泛起微澜。一年后,陈家康撰长文予以评论。文曰:
  辛亥以来三十二年间敢于对大乘思想提出怀疑,加以抨击的人,几乎没有。想不到在戎马倥偬之际,还能出版印顺法师所著《印度之佛教》一书,使人看到一点新鲜的见解。印顺法师虽然不敢怀疑大乘,抨击大乘,但是,在他所著的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大乘的地位在目前中国佛学思想中,不能不开始动摇


  • 靈噐
  • 贡士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靈噐
  • 贡士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印顺当时不仅百口莫辩,事后也是有苦难言。他不愿继续同教界正面冲突,同样不愿放弃自己的见解以取悦权势,所以对中国佛教的理论问题,他既不坚持己见,反拨挑战,也不否定原有的观点,让人听起来若蒙一头雾水。如此虽然避免了正面冲突,却也无法继续深入有关中国佛法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在回忆这一段经历时,充分表现了他的难言之隐。他说:
  我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平凡!我不能忠于佛法,不能忠于所学,缺乏大宗教家那种为法殉道的精神。我不但身体衰弱,心灵也不够坚强。
  痛定思痛,言近旨远,他的这句话,乍看起来是指关于北俱卢洲检讨的修正;从内容上看,无疑是对自己“不能忠于佛法,不能忠于所学”,缺乏“为法殉道的精神”而流露的深刻自责。修正不当修正,欲言而不能言,对印顺思想不能作深刻把握的原因,自然也来自这里。11
  应当说明,印顺的这一修正实在也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类似上个世纪初欧阳竟无与太虚关于“养成弘法利生之才,非养成出家自利之士”的争论。欧阳不得不将“出家自利”改为“趋寂自利”,其实就字面上而言,是由于汉文的歧义所造成的不同理解,欧阳前后的解释并无本质上的差异。不同的是,欧阳虽作了表面上的让步,却又不吐不快;12印顺却隐忍不言,只作了如此含蓄,而让人费解的深刻自责。


2025-08-21 04:19: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靈噐
  • 贡士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台湾佛教与大陆佛教一脉相承,民间信仰同样以念佛而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终极追求,尤其是阿弥陀佛及其念佛法门早已是社会的普遍信仰,13这与宋以下禅净合流的中国佛教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印顺对大乘的非议,换句话说,太虚“对天乘行果的大乘,不反对而认为不适宜于现代”的“世界性的佛教倾向”自然会受到强大的抵制。由此观之,印顺强调“在往生净土以外,还有人间净土与创造净土”,从而赞扬、抬高弥勒净土的“净土新论”,受到传统的弥陀信仰的冲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于是乎又一次漫天风雨扑面而来,印顺的《净土新论》遭到激烈的批评,“甚至有大批烧毁其书者”。或许此说有点言过其实,14但是,这一则“焚书公案”至少说明印顺的净土观念毕竟与众不同而引起的极大的重视。
  印顺对净土思想的研究,应当说早已开始,其基本观念与思想倾向同《印度之佛教》自然是相互呼应的。也就是说,印顺对净土的研究同样是基于印度的经典,从全体佛法中对净土思想予以检讨的。说明白点,就是与其批评大乘的思想相一致,而对汉传佛教的净土观亦予深刻的检讨和审慎的评价。至于其新净土论的形成,应当说是以印顺在1951年冬于香港宣讲《净土新论》为主要标志。1953年冬又有《念佛浅说》的说法,即后来传说遭焚烧的那种,在弥陀佛七法会中被记录保存,以及《天国与往生净土》、《东方净土发微》和《东山法门的念佛禅》五种,最终集结为《净土与禅》出版发行,于是,系统、全面地展现了印顺的净土思想。江灿腾曾曰:《净土新论》是“在台湾佛教界掀起激烈反对声浪的一本受争议的著作。不过,就内容而言,仍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传统净土信仰作反省的一部最有系统,最深刻的杰出著作……主要流通区应在台湾。”15同时,江氏还详细地介绍了杨白衣等是如何因循印顺《净土新论》的观点批判传统净土思想,以及台湾净土思想影响的概况,并予以系统检讨和多方位比较,以突显印顺净土观的时代价值。由此可见,无论毁、誉,印顺净土思想在台湾佛教界都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印顺对此也曾撰文作专门解说,虽然其中仍难免欲言又止,婉转委屈而有教人费解的地方,这里还是用印顺自己的话说明他的这段经历,解读他自己的思想吧!
  我是太虚大师门下的后进,受虚大师思想的影响很大。大师说:“律为三乘共基,净为三乘共庇”,广义的净土说,就是我论列净土思想的原则。1940年,虚大师讲《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分佛教为三期:一、依声闻乘行果趣发大乘心的正法时期;二、依天乘行果趣发大乘果的像法时期,在印度进入第二千年的佛法,正是传于西藏的密法;中国则是净土宗。三、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末法时期。
  到了这时(现代)……依声闻行果,是要被诟为消极逃世的;依天乘行果(密、净),是要被谤迷信神权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为障碍了。这是虚大师晚年的定论,方便的融摄了密与净(这句话显然与前句有直接的逻辑冲突,自然教人费解。作者注),而主张现在应弘扬“人生佛教”。关于弥勒净土,二十一年冬,大师在厦门成立慈(弥勒)宗学会,并合编《弥勒上生经》……我的赞扬弥勒净土,就是依这一思想而来的。
  (太虚)二十九年从锡、缅回来,要说中国佛教,“说大乘教,修小乘行”,缅甸、锡兰方面,“所说虽是小乘教,所修的却是大乘行”,有采取南传佛教长处的意思,有世界性佛教倾向。所以对天乘行果的大乘,不反对而认为不适宜于现代。针对重死鬼的中国传统而说“人生佛教”,大师是深入中国佛学而又超越了旧传统的。
  我与大师是有些不同的……大师长于融贯,而我却偏重辨异……大师说“人生佛教”,我说“人间佛教”;“一般重死与鬼,太虚大师特提示人生佛教以对治。然佛法以人为本,也不应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是(天)神教,非鬼化非神话的人间佛教,才能阐明佛法的真意义。”(《游心法海六十年》)其实,大师也说:“融摄魔梵,渐丧佛真之梵神秘密乘,殊非建立三宝之根本”。可是“点到为止”,只说不适宜于现代而已。


  • 靈噐
  • 贡士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佛学以空为第一义,即以空为核心观念,也是有别于其他哲学、宗教学理论的独特的思维形式,故自诩亦被尊称为空宗。所谓“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空,自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什么都没有,而是依缘生之理说一切事物皆非实相,即《金刚经》所云:“是实相者,则非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追源溯史,佛学本非唯心理论,而是极富物质性的条件论。缘起性空,实相非有,故非本体;然而,缘此空性,生成一切,故此空性,亦即本体,所以“立足缘生,归宗实相,这是中国佛学非本体的本体论的核心。”18依现代哲学意义讲,空就是否定!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佛学对空作如是观,无疑是全方位、相续不断的否定,是超二元对立的,建立在否定基础上的超越。正所谓To call anything finite is denial in part。至于唯心之说应当说是后来方便演化出来的,非本体的空性,顺化而为“真、常、净”之心,于是而有中国佛学的心本体论,原来的空,顺化而为有。确如印顺所言,中国大乘佛教,一般遵循以心为本体的思维模式。印顺早已注意到这一点,故批判与缘起无常、性空观念不同的真常唯心论的大乘思想。然而,他并未留意,或者说只是没有提到,任何理论,在终极处都存在着思维上的二律背反,这是至今为止哲学上不可解脱或者说不可超越的困境。在纯粹理性上,佛家以缘起之说证成万物皆空,在实践理性中,却又力图肯定佛性、真如、实际、涅的真常之性。以空谈有、以缘起谈实相、以变异之性谈恒常之心,一直都是佛家在理论上力求圆融,却又无法解脱,始终未能超越的冲突,于是而有大小乘、空有宗的区别,和不同说理的飙起。直到近代,各种关于佛教义理之争,无不涉及空有的辨析,而且似乎有重“有”的倾向。比如欧阳竟无对法相唯识的专究,章太炎的真如本体论,熊十力的本心本体之说等。其实,谈空必说有,空有之辨、空有之变,都是哲学史发展的正常逻辑。印顺以空拨有,显然有拨乱反正之意,应当说有其积极的意义和正确的方面,但无视哲学二律背反的性质,过分地执著于一端,也就难怪遭人非议了。19
  不过,必须承认,印顺对佛家的根本义“空”,确实有深入的研究。《空之探究》便是其谈空的专著。他对空条分缕析,不主故常,分门别类,予以裁剪,做得相当漂亮、相当深刻,尽管还有一些不那么清晰,庶易晓畅。他说:
  在阅读《般若经》时,想起了三十多年前,《中观今论》的一个见解:“《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中论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抉发《阿含经》的缘起深义,将(大乘)佛法的正见,确树于缘起中道的磐石”。
  本书的主题就是“空”。简单的说∶《阿含》的空,是重于修持的解脱道。“部派”的空,渐倾向于法义的论究。《般若》的空,是体悟的“深奥义”。龙树的空,是《般若经》的假名、空性,与《阿含经》缘起、中道的统一。“大乘佛法”的一切法空,不离“佛法”──缘起中道的根本立场;是《中论》(理论的),也是中观(实践的)。20
  由这两段话可以看出,从根本上讲,印顺是以佛家缘起之理解空。空是假名、是空性、是超越一切存在的“中道”。如此解空,确实得佛家之心要。至于他将空分作重修持的解脱道的阿含的空;体悟深奥义的般若空;与缘起、中道的统一,即与阿含统一的龙树的空。实际上是说,空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无论理论上的中道,还是实践上的中观,都以缘起说为其根本。正因如此,印顺必然排斥“有”的观念,而对倾向于真常唯心之说的中国大乘“间致微词”了。
  总的说来,印顺的佛学思想是建立在他对“空”的独特的深刻理解之上,而其对空的认识首先是发展的,即从实际到理论,由具体至抽象,而后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各抒己见。


  • 靈噐
  • 贡士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空与空性,是佛法中的重要术语。在佛法的弘传流通中,“空”义不断的发扬,从佛被称为“空王”,佛教被称为“空门”,就可以想见空义的广大深远了。然空与空性的早期意义,到底表示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空性竟表示了最普遍的真理,绝对的真理呢!
  印顺对此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空”起初只是一个专指修行场所特征的普通概念。他说:
  在初期圣典中,空与住处有关,如《相应部》(五四),《入出息相应》(南传一六下 一八一) 说∶“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正身,修普前念,正念入息,正念出息。”
  佛与出家弟子的修行处,经中一再说到∶阿练若,树下,空屋。这三处是最一般的,还有岩洞,冢间等地方。空屋suāgāra,或译为空闲处,空舍,空所,静室等。与suāgāra大体相同的,还有译为空舍的sua-geha。空屋,空舍,是旷野处的小屋,适合于修习禅观的住处。此外,有当时宗教传说中的空宫殿,如《长部》(二四)《波梨经》(南传八 三六── 三七)说∶“世界生时,空虚梵天宫现。时有有情寿尽,或功德因尽,光音天没,空虚梵天宫生。”
  总之,空,原来仅仅指的就是住处,指的是适合于修习禅观的空寂之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住处之空的一般意义,却给了佛家形而上的启迪,作为一般概念的“空”,也就开始变成,或者说逐渐被赋予特殊内涵的范畴。如印顺所言:
  天上的空宫殿,人间的空屋,本来是世俗语言,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空只是没有什么人、物而已。但作为修行者的住处──空屋、空舍,却启发了一项深远的意义。住在空屋中,没有外来的嚣杂烦扰,当然是宁静的,闲适的。在这里修习禅慧,不为外境所 惑乱,不起内心的烦(动)恼(乱),这种心境,不正如空屋那样的空吗?《杂阿含经》说∶“犹如空舍宅,牟尼心虚寂”;“云何无所求,空寂在于此,独一处空闲,而得心所乐”。明确的表示了,以空屋来象征禅心空寂的意义。所以在空屋中修行,空屋是修行者的住处;修行者的禅慧住处,正如空屋那样,于是就称为空住suata-vihāra,空住定suata-vihāra-samāpatti了。如毗诃罗vihāra,后来几乎是寺院的通称。然在古代,vihāra也是旷野的小屋,修行者作为风雨酷热时暂时休憩的住处。这是修行者的住处,所以禅慧安住的境地,也名为住,而有空住,寂静住santa-vihāra等名目。总之,在空闲处修行,引起了以空来象征禅慧的境地,是“空”义不断昂扬的初期意义。
  由住处之空,生宁静、闲适之想,再以空屋联想禅慧之境,由是而得启迪,谈空也就成为佛门的主旋律了。
  不过,作为空旷处的空,到象征禅慧的“空(住)”,还只是早期佛教的概念,印顺对此还是有所区别的。他特别说明:“空住,是佛教初期被尊重的禅慧”,如“《乞食清净经》中,舍利弗说∶‘我今多住空住’ 。佛赞叹说∶‘空住是大人住’。大人住,《杂阿含经》作‘上座禅住’。上座sthavirathera ,或译‘尊者’,所以《瑜伽论》作‘尊胜空住’。无论是大人住,尊胜空住,都表 示了在一切禅慧中,空住是伟大的,可尊崇的。传说佛灭百年,举行七百结集时,长老一切去多入空住……可见空住──空三昧,在佛教初期,受到了佛教界的推崇。”


  • 靈噐
  • 贡士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印顺不仅谈“空”的概念的形成,认为“空”是由空旷的隐居之所,一变而为象征净慧的空住,进而演化为空诸欲及空世间,而后同相待生灭的缘起之说结合在一起,于是,“空”依缘起,作为存在的基本概念,或者说哲学范畴,构筑起佛学的理论框架;而且,印顺更重视“空”的观念,即作为哲学范畴的“空”的发展流变。他在《印度之佛教》序言中自创新说,而成一家之言:
  印度之佛教,初则无常论盛行,中则性空论,后乃有真常论盛行,参证史迹有如此,不可以意为出入也。印度佛教之仅存者,多断片,支离破碎甚,吾人实无如之何。欲为印度佛教史之叙述,惟有积此支离破碎之片断,以进窥错综复杂之流变。离此,实无适当之途径可循。
  简短的两句话,清晰地表明印顺对佛教思想发展变化的认识:初期缘起无常,继以性空唯名,而后真常唯心论泛滥;同时说明,如此界说印度佛教,皆有史迹可考,而非以主观认识为出入,虽然史迹支离破碎,难以搜寻,但他还是积往昔遗留之片断,详考错综复杂之流变,完成了这项艰辛的工作。其意无非在强调他的新说皆有历史之实证。
  无须详述,佛家由感悟人生进而探讨宇宙实相,释迦破梵天创世之说而立因缘生法之意。它视大千世界之生成不以本体而以因缘,断然否定有生成一切的本体,一切皆因,一切皆果,相对待而生,破对待而灭,所谓“诸法因缘生”22就是此意。印顺从思想发展史的视角看“空”,认为从一开始它就是建立在缘起无常的思维基础之上,应当说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以此检视佛学之真伪、纯杂、正邪,自然也是无可非议的。所以,在佛教发展史上,与缘起论渐相背离的思想,显然也就成为印顺的批判对象。正如其下所指出的:
  释尊之特见,标“缘起无我说”,反吠陀之常我论而兴。后期之佛教,日倾向于“真常、唯心”,与常我论合流。直就其理论观之,虽融三明之哲理,未见其大失;即绳墨之,亦见理未彻,姑为汲引婆罗门(印度教)而谈,不得解脱而已。若即理论之圆融方便而见之于事行,则印度“真常论”者之末流,融神秘、欲乐而成邪正杂滥之梵佛一体。在中国者,末流为三教同源论,冥镪祀祖,扶鸾降神等,无不渗杂于其间。“真常唯心论”,即佛教之梵化,设以此为究竟,正不知以何为释尊之特见也!


  • 靈噐
  • 贡士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靈噐
  • 贡士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025-08-21 04:13: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贴吧用户_JQePQba345
  • 白丁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需要圣经不兄弟,看我主页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5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晓松奇谈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