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吧 关注:833贴子:3,744

散尽“千金”护国宝——记我国首个鼋养殖基地负责人冯梓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冯梓成每年要花费二三十万元养鼋。西江日报记者 刘亮 摄

2015年1月,冯梓成的鼋养殖基地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成为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鼋人工驯养繁殖基地。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广宁南街镇的鼋养殖基地,倾听冯梓成的10年“护宝”经历。
拯救被误伤雄雌鼋
鼋,又名沙鳖,是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是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素有“水上熊猫”之称。鼋最大体重可超150公斤,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善钻泥沙,以水生动物为食。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鼋的种群数量锐减,仅在浙江瓯江、广东绥江和云南澜沧江等地有少量发现,估计全国鼋的总数在200只以下,
2006年3月,石涧镇周边村民在绥江石涧河段采砂作业时,发现了一雄一雌两只罕见的水陆两栖动物。它们外形像龟,却没有龟类的角质盾片,背、腹两面由骨板包被,甲壳的边缘有肉裙。
发现它们时,两只鼋都因采砂作业而被误伤。其中雄鼋11公斤,右腿受伤;雌鼋9.75公斤,右边肉裙有一道3至4厘米长的伤口。经当地渔政部门认定,这两只是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鼋。
此时,冯梓成正在当地经营一个渔业基地。听闻消息后,他马上赶往石涧当地,了解情况。如何救治受伤鼋,这在全国都是个新鲜话题,广宁同样缺乏经验。冯梓成提出,由他的渔业基地来进行救治,经与当地部门协商后获得批准。“看到濒危珍稀的动物,总不能见死不救。我的基地起码具备基本水生动物养殖条件。”冯梓成这样解释当年救治的初衷。
为了给两只鼋疗伤,冯梓成尝试用多种中草药敷在鼋的受伤部位,并尽可能地模拟鼋当初的生长环境,投喂生长在发现它们河段的野生小鱼小虾。“一开始它们经常浮出水面,前爪不停地往岸边扒。”冯梓成介绍,鼋刚来基地时,并不适应环境,直到基地将池塘的沙子换成它们生长河段的河沙时,它们情绪才逐渐平静下来,愿意在这里生活。鼋的代谢慢,经3年多的治疗和调养,两只鼋伤口才完全愈合,食量和体重也逐渐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当地还曾在绥江石涧河段发现一只30多公斤重的雌鼋。冯梓成同样将它领到基地治疗,经半年多的救治后,那只鼋仍因伤情过重而死亡。目前,这只鼋被制成标本,陈列在养殖基地内。
10年陪伴成养鼋专家
“它们每年都会在河底沙中冬眠,直到二月才会出来活动;一周才会进食一次,食量为自身体重的五分之一;捕食时候一动不动,直到猎物游到它嘴边,才突然发起攻击;它们还挑食得很,食物太大,或者不是当初生长河段的鱼儿,捕杀后不会吞食,而是吐出来……”经过十年饲养,冯梓成对鼋的生活习性相当熟悉。
为了让鼋随时吃到新鲜的鱼虾,冯梓成将40多亩的渔业基地改造成鼋养殖基地,不再养殖可以拿到市场盈利的水生产品,而是将鼋原来生长河段的野生鱼虾放在基地饲养。
鼋对环境的要求很高。2007年,冯梓成专门在基地内挖了一口深80米的井,将地下水抽起,作为养鼋池塘循环用水。“这口井,我们花费10万多元,挖了半个月时间。”冯梓成说。
每年5月份,为鼋换河沙,是冯梓成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那个时候,他光着脚,下半身侵泡在水里,一铲一铲地将池里的沙子铲起,重新铺上新鲜河沙。“每天都是一小块一小块地方操作,动作还不能太大。”冯梓成说,动作太大就会影响到鼋。这样换一次沙往往需要花费半个月时间。
十年驯养经验,也让冯梓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饲养方法。他将多种坚果与钙片一同磨成粉,再投入水中。“这是为了补充池塘所缺失的微量元素。”冯梓成说。2016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为冯梓成颁发鼋人工饲养系统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冯梓成的付出终于在2014年有所收获。那一年,冯梓成将两只鼋取出观察。雌鼋体重增长到20.75公斤,而雄鼋体重也增长到14.69公斤。更惊喜的是,随后,两只鼋进入交配期。果然,当年6月,雌性鼋产下66枚蛋,其中十枚成功孵化,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只有3只成功存活。
冯梓成平时省吃俭用,但对鼋的照顾毫不吝惜,去年为了让3只小鼋安全越冬,他将40多平方米的水池整体保温加热,4个月来光电费就花费3万多元。
盼社会各界参与保护鼋
位于南街镇的基地,如果将其出租,每年租金就有十几万。然而,冯梓成并没有这样做。相反,他把半生积蓄全部投入到鼋的保护中去。
自2006年到现在,冯梓成始终以一己之力维持鼋养殖培育基地的运转。而在这之前,他曾是一位有一定积蓄的商人,自从饲养鼋后,他没有再经商,全心全意培育基地。“就拿鼋的食物——野生鱼虾蚬来说,一斤就要上百元。”冯梓成说,包括食物、河沙、冬天保温、人工的饲养成本,几乎每年都要花费二三十万元。
同时,多年来,冯梓成还为绥江及其支流的渔业生态保护投入了价值500多万元的鱼、虾、蚬等水生物种。虽然自2006年以后,绥江再无鼋发现的报道。“但那里出现过,说明可能还有鼋存在。”冯梓成希望自己这笔投入,能对可能存在的鼋起到保护作用。
现在,冯梓成感受压力很大。鼋要饲养40多年才开始产卵,寿命可达几百岁,“一己之力毕竟有限,未来难以为继。”冯梓成希望,鼋养殖基地获得农业部认可后,能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共同参与到这种濒危动物的保护中来。“发展壮大基地内的鼋种群,最终让它们重新回到绥江繁衍生息,这是我毕生的心愿。”西江日报记者 刘亮


IP属地:广东1楼2016-04-12 11:05回复
    冯老辛苦了!为了这个物种倾注了太多心血,国家能认可你们已经很大程度的保障了你们,但全国唯一一个保育基地得不到国家的政策扶持,也蛮可气的!这让没证又走在路上的保育者来说更是希望渺茫,不过也好,有证走官路,只能寻找政策出路,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冯老的基地加以资金和政策扶持,没证的可以接触更多的个人爱好者和冯老一样默默自己坚持的人,他们没人采访,但一样伟大,为了共同的保育计划,希望慢慢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记录,把大家的共识和经验交流分享,最大程度的完善这个体系的持续进行,而不是更多的人已经为它的食物担心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04-12 12:43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6-04-14 00:50
      回复
        柳先生说得对


        来自iPad4楼2016-04-25 19:23
        回复
          40亩养两只?40平方养3只小不点?钱多人傻吗?十年才长了十公斤这生长速度正常吗?完全仿野生并不是最适合动物的养殖方法。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5-01 01:44
          回复
            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社会上的正能量还是多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0-07 20:32
            回复
              顶!


              IP属地:河南7楼2016-12-01 23:37
              回复
                人工置顶


                IP属地:河南8楼2017-03-20 08:54
                回复
                  帮顶!!。。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5-14 08:38
                  回复
                    每日一水!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5-17 09:46
                    回复
                      向践行者们致敬!!!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5-20 09:39
                      回复
                        每日签到。。。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5-21 00:14
                        回复
                          向行者致敬!!!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5-30 10:43
                          回复
                            顶上去!。。。。。。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6-25 01:11
                            回复
                              致敬行者!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7-04 0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