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14日漏签0天
天天理财吧 关注:25,788贴子:53,447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2回复贴,共1页
<<返回天天理财吧
>0< 加载中...

家庭理财规划之 4321原则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Heird千里之行
  •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合理的消费支出,应该占到可支配收入的40%。消费支出是维持目前生活水平的当期支出,若高于40%,对于已购房者可能不够缴房贷,也不能只顾到现在而没有为实现未来理财规划定期投资。如果低于40%,可能会降低目前的生活水平。理财规划是讲究平衡的,我们也不建议为了有更好的未来。现在勒紧裤带过苦日子。
2)合理的房贷支出,应该占到可支配收入的30%。在国外这是衡量财务负担的合理比率,国内房价收入比偏高,因此很多家庭的月供额超过收入的30%。房贷支出可视为支付过去某个时点购房后的贷款摊还性支出,等于是在支应过去的支出。购房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超过30%的比率可能会降低目前的生活水平或影响未来子女教育与退休目标的达成。未购房前若以租房替代,没有这部分支出,但未来仍有购房意愿的话,则包括房租支出的消费支出比率可提高到50%。包括准备首付款的投资支出可提高到40%,保费支出仍占10%。
3)合理的投资支出,应该占到可支配收入的20%。投资支出可视为支应未来理财目标的支出。以退休目标为例,一般人工作40年,退休后生活20年,如果退休前后的生活水平相同,退休后房贷支出与保费支出都已经缴清,投资报酬率等于通货膨胀率的话,工作期投资占收入的比率=退休20年*消费支出比率40%/工作40年=20%。在此虽然没有考虑社保养老金,但也没有计入子女高等教育金的开销可能高于目前子女教育支出的部分。因此如果投资支出的比率低于20%,就很难很确保未来的理财目标可以如期达成。
4)合理的保费支出,应该占到可支配收入的10%。以中等收入有房贷的家庭,夫妻年龄多在30-40岁之间。合理的定期寿险保额=房贷额+10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意外险,医疗险与产险的保费,根据这个年龄层的保费费率与经验原则,没有将可支配收入的10%安排在保障型保险的保费支出上,很难作出一个完整的家庭保障计划。保费支出可视为支应意料之外收入中断或资产减损的保障型支出,可以弥补收入或资产损失就够了,也不是越高越好,保费占收入10%的比率也是目前保险业界公认的标准。


  • 大风勇士
  •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025-08-14 22:59: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格局生涯牛人朱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一个学员问我,有一些钱应该怎么投资?30岁以前,如果有一些钱,建议投资我们的头脑,投资我们的思想。在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只有时间。在你什么都有了的时候,你发现时间更重要,你又要换时间。如果有10万块钱能换来什么呢,能换时间,换这个时间做什么呢?你应该用这个钱去换时间,用这个时间去换一种发展方式,让你不用每天辛辛苦苦工作去换钱,让你去获得更好的方式去发展,用时间去换得更大的空间。我把两种状况给大家描述一下,如果你用10万付了首付,然后贷款买房,那么,你要还贷款,没有时间去转换空间了。当你有一些钱的时候,投资你的头脑。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先学习发展的智慧,理清思路,所谓商业思维模式和行业思维是学习来的。大家要先投资于头脑,投资头脑不需要花太多钱,几百块一两千块就可以投资于头脑,几百块钱的投资就可以让你的思想升级。投资于头脑的同时,换得人脉,这个课程的第二个标题叫做“打开最多的可能”,什么叫打开最多的可能呢?就是你的格局不一样了。
欢迎直接加
交流,竭诚为大家解答职业发展的困惑,非诚勿扰!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2回复贴,共1页
<<返回天天理财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