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好的,还是选择对你好的——高考报考的选择
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事,不是以恨的名义进行复仇,而是以爱的名义进行伤害。
尽管很多考生和家长选择的时候确实都很关心孩子以后的出路,总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孩子选择一个最好的院校和专业。但这种关心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徒劳,并不能带来好的结果。因为家长总想帮孩子选择最好的,却不知道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家长判断好的标准不是受一些六型观念或虚荣心的干扰,就是受一些私虑的干扰。最后家长常常选择的只是社会和家长认为最好的,但对孩子来说,却并不是最好的,最合适的。
所谓选择“好的”,无非有这么两种:
第一种,是选择社会认为最好的。
选择社会认为最好的,一个是热门专业,一个是好学校。
家长会从冷热门专业的角度帮孩子选择专业。家长热衷于热门专业,无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的孩子学的是某热门专业,很有面子,俨然自己的孩子已经拥有了这个专业对口的职业领域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好像自己的孩子学了经管就一定会是大老板,学了法律就一定会是大法官,学了行政管理就一定会是大官,学了计算机就一定会是下一个比尔·盖茨······而实际上,这种虚荣心的满足,常常是一种透支行为。
为了使孩子变成自己向其他人期许允诺的人,家长常常会反过来更加严格地要求孩子在自己规划好的道路上走下去。如果孩子自己也很喜欢家长设计好的社会角色,当然美妙非常。问题在于,如果孩子不想成为家长想象的人,不希望走家长设计好的道理,那么亲子双方的压力都会很大,亲子关系也经常紧张异常。处理不好,在这种情况下走上歧途的孩子比比皆是。
我们的一个会员就属于后一种情况,这个会员是个男生,从小十分喜欢舞台表演和主持,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在闪光灯的聚焦下生活。但是他的父亲却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财经界的精英,并且不断地对外宣称自己的孩子以后是一个银行家。父亲和众人的压力换来的不是这个孩子的奋发图强,而是学习情况每况愈下,尤其是原来擅长的数学,后来也经常不及格。一向对孩子学习成绩要求严格的父亲很是着急。但是每次父子对话都以吵架告终。
最后,他在父亲的指导下报考了本省的一所二本学校的金融专业,在四年的痛苦煎熬中,总算是毕业了,但是工作岗位还是跟大学专业相关的银行柜员。但是在这个岗位上,他只坚持了半年。之后两年,实在不想从事跟金融相关的工作,尝试了七八次他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次都是自己干得趣味盎然,最后迫于父亲的压力辞职了。十来年的对抗换来的是父亲的心灰意冷,而他则索性失业在家。
另一方面,家长热衷于热门专业是因为热门专业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好就业。尤其是在“大学毕业就失业”的哗然中,这种考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市场的就业需要情况变化毕竟太快,冷热门专业的更迭周期变短。大学入学时的热门专业,大学毕业后变成了就业的冷门。
因为你觉得热门,其他家长也觉得热门,高校也认为热门。高校火线开设相关专业,所有家长纷纷指导自己的孩子报考这一专业,结果就是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数量急剧增加,等你的孩子毕业了,这个岗位没准就不再稀缺了,你的孩子也因此成了“毕业就失业”的典型。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报考时不要走进冷热门专业的误区,我们家长需要对专业做一个长线的调研。
当然也有调研做得特别好的家长,敏锐地帮孩子选到了一个很热门的,又是新兴的专业,而且对应的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市场需求极大。但是问题又来了,这样的专业好不好?当然好,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只是这个专业对你的孩子来说好吗,合适吗?
举例,现在民用核电正在铺开,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可能拿到的钱会很多,也很受国家重视,但是一定程度上是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的。要是你有个儿子,你愿意他去学核物理吗?再如,城市化迅速推进,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一类的专业也很火热。要是你有个女儿,你愿意她牺牲女孩爱美的天性,成天穿梭在漫天灰土的工地现场吗?
除了热衷与热门专业外,家长还热衷于名牌大学。
现在不像以前,孩子能上大学,能升学是关键。现在的关键是孩子上什么样的大学。家长为了名校的光圈,老师为了漂亮的升学指标,常常会指导孩子最大化地利用自己的分数去选择学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你把学校作为选择的第一因素时,就意味着你的孩子的分数会有点不够用,专业选择的余地选择的不大(不是选冷门,就是服从调剂)。假设这些人都很幸运地被录取了,这种被动选择,成功匹配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考生都会被调剂或直接录取于某些很冷门的专业。比如,考古或者地理物理。这些专业就业不好吗?未必!它们之所以冷门常常是因为愿意选择的人很少。这些专业出来的学生一样可以就业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和NGO组织,或者自己创业。但是你的孩子喜欢跟文物和地球交道吗?适合在这个行业工作吗?
第二种,是选择家长认为最好的。
家长有时候认为一个专业好,不是因为社会上说它好,而是因为自己认为好,自己认为对家庭来说很合适。
比如,有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家长在指导孩子填报的时候,一般就会选择收费标准相对低或者奖学金、助学条件比较好的院校和专业,而其他的因素就放到了次要位置。因为家里实在没钱供孩子上学,所以孩子一定要上大学的话,最好的选择就是,选择负担会比较小的院校和专业。这种情况还是很多的,我们在第一篇的误区里面提到的“定向生”和“免费师范生”很多就是基于这种考虑作出的选择。
“定向生”和“免费师范生”当然不是不好,相反它们都有很多人才培养和布局上的考量,从国家的角度说是非常好的,是有其道理的。从家庭教育投入上来说,也确实可以节省不少,对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家长和考生确实很有诱惑力。
但是我们考虑填报选择好坏的标准和基点,并不是为国家做贡献,或节约家庭开销。我们希望家长知道孩子报考时的选择基点是对自己的孩子来说合不合适。大家都说好的,并不等于对你的孩子来说就是好的,就是合适的。只有对你的孩子来说是好的,又是合适的,才是真的好。
希望我们的家长重新算一笔帐。如果你的孩子选择了“免费师范生”或者“定向生”,成功为家庭节省了不少开支,最后也拿到了文凭,但是走向定向的岗位或祖国最需要他去的地方之后却觉得工作不合适,想抽身离开还有合同束缚,压力巨大、身心俱疲。耗费了时间和青春,这可是多少金钱也买不回来的。
所以,我们还强调选择的原点一定是对你的孩子来说是好的,是合适的,而不是对社会或他人或者家庭来说是好的。我们选择时一定哟呵坚持“刺猬原则”,充分地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去向可能的回报。
如果你的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在于讲台,价值观在于奉献,在于创造价值,那么“免费师范生”等将是一个对国家,对你们的家庭,对你的孩子来说都是最好的,最合适的选择。
但如果不是呢?那么我们就得重新考量我们的选择了,还是从孩子本身的合适出发,如果需要负担更多的学费的话,我们也会有办法解决的。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贷款助学”这个政策。依然选择对自己的孩子来说最合适的专业。让自己的孩子学会边学习边参加社会实践,既享受了学习喜爱的专业带来的快乐,又享受了自食其力偿还贷款,替家庭分忧的快乐
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事,不是以恨的名义进行复仇,而是以爱的名义进行伤害。
尽管很多考生和家长选择的时候确实都很关心孩子以后的出路,总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孩子选择一个最好的院校和专业。但这种关心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徒劳,并不能带来好的结果。因为家长总想帮孩子选择最好的,却不知道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家长判断好的标准不是受一些六型观念或虚荣心的干扰,就是受一些私虑的干扰。最后家长常常选择的只是社会和家长认为最好的,但对孩子来说,却并不是最好的,最合适的。
所谓选择“好的”,无非有这么两种:
第一种,是选择社会认为最好的。
选择社会认为最好的,一个是热门专业,一个是好学校。
家长会从冷热门专业的角度帮孩子选择专业。家长热衷于热门专业,无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的孩子学的是某热门专业,很有面子,俨然自己的孩子已经拥有了这个专业对口的职业领域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好像自己的孩子学了经管就一定会是大老板,学了法律就一定会是大法官,学了行政管理就一定会是大官,学了计算机就一定会是下一个比尔·盖茨······而实际上,这种虚荣心的满足,常常是一种透支行为。
为了使孩子变成自己向其他人期许允诺的人,家长常常会反过来更加严格地要求孩子在自己规划好的道路上走下去。如果孩子自己也很喜欢家长设计好的社会角色,当然美妙非常。问题在于,如果孩子不想成为家长想象的人,不希望走家长设计好的道理,那么亲子双方的压力都会很大,亲子关系也经常紧张异常。处理不好,在这种情况下走上歧途的孩子比比皆是。
我们的一个会员就属于后一种情况,这个会员是个男生,从小十分喜欢舞台表演和主持,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在闪光灯的聚焦下生活。但是他的父亲却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财经界的精英,并且不断地对外宣称自己的孩子以后是一个银行家。父亲和众人的压力换来的不是这个孩子的奋发图强,而是学习情况每况愈下,尤其是原来擅长的数学,后来也经常不及格。一向对孩子学习成绩要求严格的父亲很是着急。但是每次父子对话都以吵架告终。
最后,他在父亲的指导下报考了本省的一所二本学校的金融专业,在四年的痛苦煎熬中,总算是毕业了,但是工作岗位还是跟大学专业相关的银行柜员。但是在这个岗位上,他只坚持了半年。之后两年,实在不想从事跟金融相关的工作,尝试了七八次他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次都是自己干得趣味盎然,最后迫于父亲的压力辞职了。十来年的对抗换来的是父亲的心灰意冷,而他则索性失业在家。
另一方面,家长热衷于热门专业是因为热门专业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好就业。尤其是在“大学毕业就失业”的哗然中,这种考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市场的就业需要情况变化毕竟太快,冷热门专业的更迭周期变短。大学入学时的热门专业,大学毕业后变成了就业的冷门。
因为你觉得热门,其他家长也觉得热门,高校也认为热门。高校火线开设相关专业,所有家长纷纷指导自己的孩子报考这一专业,结果就是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数量急剧增加,等你的孩子毕业了,这个岗位没准就不再稀缺了,你的孩子也因此成了“毕业就失业”的典型。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报考时不要走进冷热门专业的误区,我们家长需要对专业做一个长线的调研。
当然也有调研做得特别好的家长,敏锐地帮孩子选到了一个很热门的,又是新兴的专业,而且对应的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市场需求极大。但是问题又来了,这样的专业好不好?当然好,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只是这个专业对你的孩子来说好吗,合适吗?
举例,现在民用核电正在铺开,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可能拿到的钱会很多,也很受国家重视,但是一定程度上是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的。要是你有个儿子,你愿意他去学核物理吗?再如,城市化迅速推进,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一类的专业也很火热。要是你有个女儿,你愿意她牺牲女孩爱美的天性,成天穿梭在漫天灰土的工地现场吗?
除了热衷与热门专业外,家长还热衷于名牌大学。
现在不像以前,孩子能上大学,能升学是关键。现在的关键是孩子上什么样的大学。家长为了名校的光圈,老师为了漂亮的升学指标,常常会指导孩子最大化地利用自己的分数去选择学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你把学校作为选择的第一因素时,就意味着你的孩子的分数会有点不够用,专业选择的余地选择的不大(不是选冷门,就是服从调剂)。假设这些人都很幸运地被录取了,这种被动选择,成功匹配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考生都会被调剂或直接录取于某些很冷门的专业。比如,考古或者地理物理。这些专业就业不好吗?未必!它们之所以冷门常常是因为愿意选择的人很少。这些专业出来的学生一样可以就业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和NGO组织,或者自己创业。但是你的孩子喜欢跟文物和地球交道吗?适合在这个行业工作吗?
第二种,是选择家长认为最好的。
家长有时候认为一个专业好,不是因为社会上说它好,而是因为自己认为好,自己认为对家庭来说很合适。
比如,有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家长在指导孩子填报的时候,一般就会选择收费标准相对低或者奖学金、助学条件比较好的院校和专业,而其他的因素就放到了次要位置。因为家里实在没钱供孩子上学,所以孩子一定要上大学的话,最好的选择就是,选择负担会比较小的院校和专业。这种情况还是很多的,我们在第一篇的误区里面提到的“定向生”和“免费师范生”很多就是基于这种考虑作出的选择。
“定向生”和“免费师范生”当然不是不好,相反它们都有很多人才培养和布局上的考量,从国家的角度说是非常好的,是有其道理的。从家庭教育投入上来说,也确实可以节省不少,对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家长和考生确实很有诱惑力。
但是我们考虑填报选择好坏的标准和基点,并不是为国家做贡献,或节约家庭开销。我们希望家长知道孩子报考时的选择基点是对自己的孩子来说合不合适。大家都说好的,并不等于对你的孩子来说就是好的,就是合适的。只有对你的孩子来说是好的,又是合适的,才是真的好。
希望我们的家长重新算一笔帐。如果你的孩子选择了“免费师范生”或者“定向生”,成功为家庭节省了不少开支,最后也拿到了文凭,但是走向定向的岗位或祖国最需要他去的地方之后却觉得工作不合适,想抽身离开还有合同束缚,压力巨大、身心俱疲。耗费了时间和青春,这可是多少金钱也买不回来的。
所以,我们还强调选择的原点一定是对你的孩子来说是好的,是合适的,而不是对社会或他人或者家庭来说是好的。我们选择时一定哟呵坚持“刺猬原则”,充分地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去向可能的回报。
如果你的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在于讲台,价值观在于奉献,在于创造价值,那么“免费师范生”等将是一个对国家,对你们的家庭,对你的孩子来说都是最好的,最合适的选择。
但如果不是呢?那么我们就得重新考量我们的选择了,还是从孩子本身的合适出发,如果需要负担更多的学费的话,我们也会有办法解决的。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贷款助学”这个政策。依然选择对自己的孩子来说最合适的专业。让自己的孩子学会边学习边参加社会实践,既享受了学习喜爱的专业带来的快乐,又享受了自食其力偿还贷款,替家庭分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