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赢“大盘”!
于“十三五”开局季,高新区(滨江)在今年前三个月收获GDP181.64亿元,同比增长18.1%,分别跑赢杭州同期增幅的10.3%,以及浙江同期增幅的7.2%。
即便全社会经济增速已经平稳甚至放缓,钱塘江南岸的高新区(滨江)多年来保持两位增长已成常态,并连续9年增幅位居杭州第一。
从无到有,而今变强。高新区(滨江)已成杭州身处“万亿元俱乐部”重要增长极——始于国家高新区建设,如今肩负国家“两区”建设重任,“高”与“新”已成滨江经济发展核心要义,统计数据显示,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智慧经济,已占比滨江地方经济总量六成以上。
信息经济来势“凶猛”
4月22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召开。
作为国家高新区之一的滨江,此前已先行担起建设重任——在当地的发展规划中,早先已经将契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规划写入报告,“我们将围绕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努力更好地承担起在浙江省杭州市发展信息产业智慧产业‘核心区’的角色……”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而现在,这种一贯坚持发展信息产业智慧产业“核心区”的长远布局,使得信息经济成为滨江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力——据一季度经济统计数据显示,“1-3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收入496.6亿元,同比增长27.0%;实现利润总额89.0亿元,同比增长59.8%,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呈现利润增长快于销售的良好态势。”
多年来集聚和培育了阿里巴巴、网易、华三等众多新兴企业的滨江,这些年就此而起的产业逐年壮大,并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去年才落户滨江的网易雷火,一季度已经实现营收25亿元,网易系在滨江信息产业的地位,如今已直逼首席之位。
这种来势“凶猛”的信息产业发展,即便放在整个杭州市层面,成绩仍然可圈可点——在刚过去的一季度,杭州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516.7亿元,增长24.6%,占GDP总量23.3%——由此组数据显而易见,滨江的信息经济产业,已立足杭州信息经济产业的重要位置。
“没厂房”工业增速飞快
在寸土寸金的滨江,似乎很少能看到成片厂房。
很多人可能会有一种错觉,滨江没有工业,或者说,滨江工业不行——而事实上,今年一季度,滨江209家规上工业企业,仍然保持两位数16.7%的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268.6亿元,增幅较去年提升4.1个百分点;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69.3亿元,同比增长16.2%;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1%,三项指标增幅均列全市13个区县(市)第一。
以排名第一海康威视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今年开年至今,海康威视连续发布多款全新产品,包括基于机器人的智能仓储系统“阡陌”、超容量存储等,一季度海康威视营收保持超过20%的增长。
以华三通信为例,一季度工业总产值增幅达28.7%,销售增幅达46.8%。
这种不再简单依赖厂房生产的高产出比,已成为滨江工业发展的另一种模式,除了海康威视之外,滨江同样集聚了大华科技、正泰太阳能、宇视科技等众多科技型企业,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力量——据统计数据显示,“1-3月排名前30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41.4亿元,同比增长18.7%,同比各提升2.1个百分点,拉动全区工业增长16.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01.2%。”
财政收入“水涨船高”
在此前的一季度浙江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杰说,“发展质量和效益好不好,主要体现在三大收入上。”
而“三大收入”,即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财政税收,换句话说,就是“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
就一季度而言,高新区(滨江)高新技术产业利润同比增长近6成,总体发展呈现利润增长快于销售的态势,利润增长继续高于全国和全省,这也给当地政府带来两位数的税收增幅——“一季度滨江实现财政总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16.8%;地方财政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27.6%,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2.4和14.1个百分点。”
而地方政府税收的“水涨船高”,将更多会用于滨江的公共设施建设之中,比如, 闻涛路“最美跑道”的修建、“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的顺利实施以及更多家门口学校被建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时刻鼓励
有一组数据,在一季度的经济成绩单之中,似乎并未能体现出来。
这就是分布滨江各个孵化器之内的上千家创业公司——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各类科创型企业,如雨后春笋,出现滨江的创业版图上。
高新区(滨江)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初创型企业,目前可能反映不到经济报表之中,但它们一定是代表着滨江经济发展的未来和方向,说不准,几年后就会出现类似阿里巴巴或者海康威视之类的企业。”
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一季度滨江新办工商注册单位数1357家,新增注册资本101.5亿元,同比增长121.6%;全区新增大学生创办企业数98家,同比增长10.1%。
而在资本市场,滨江籍企业表现活跃,今年以来“新三板”新挂牌企业18家,当前已累计挂牌企业60家,上市公司34家。
开局“十三五”,收获开门红
无论是GDP,或者财政收入,两位数增长在滨江已成新常态。
在过去一年间,于政策和发展之间的动能转化,在高新区(滨江)已经屡见不鲜——在浙江率先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完成浙江“五证合一”商事登记改革、落地“中关村6+4”政策出台“黄金十二条”——无论是国家层面,或者省级层面政策,均在高新区(滨江)最先释放改革创新的政策红利。
另外方面,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的滨江,也让更多企业栖息此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并迅速成为“两位数增长俱乐部”的一员。
在此前的滨江区委四届九次全会上,已经确定了当地“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十三五”收官之年的2020年,高新区(滨江)将力争GDP、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技工贸总收入、研发投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2010年基数上实现翻两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350亿元。
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表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我们源于经济转型,为产业而生;作为杭州的新城区,我们源于农村变革,为城市而生,在制定发展目标上高于全国全省目标是必须的,并在浙江省综合实力排名继续进位,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地位更加巩固。”
而这个年前制定的宏大目标,已经在年后“十三五”的开局季,不经意间收获了“超值”的“开门红”,并成为巩固“高新区国家队第一方阵”的良好开端。
于“十三五”开局季,高新区(滨江)在今年前三个月收获GDP181.64亿元,同比增长18.1%,分别跑赢杭州同期增幅的10.3%,以及浙江同期增幅的7.2%。
即便全社会经济增速已经平稳甚至放缓,钱塘江南岸的高新区(滨江)多年来保持两位增长已成常态,并连续9年增幅位居杭州第一。
从无到有,而今变强。高新区(滨江)已成杭州身处“万亿元俱乐部”重要增长极——始于国家高新区建设,如今肩负国家“两区”建设重任,“高”与“新”已成滨江经济发展核心要义,统计数据显示,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智慧经济,已占比滨江地方经济总量六成以上。
信息经济来势“凶猛”
4月22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召开。
作为国家高新区之一的滨江,此前已先行担起建设重任——在当地的发展规划中,早先已经将契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规划写入报告,“我们将围绕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努力更好地承担起在浙江省杭州市发展信息产业智慧产业‘核心区’的角色……”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而现在,这种一贯坚持发展信息产业智慧产业“核心区”的长远布局,使得信息经济成为滨江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力——据一季度经济统计数据显示,“1-3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收入496.6亿元,同比增长27.0%;实现利润总额89.0亿元,同比增长59.8%,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呈现利润增长快于销售的良好态势。”
多年来集聚和培育了阿里巴巴、网易、华三等众多新兴企业的滨江,这些年就此而起的产业逐年壮大,并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去年才落户滨江的网易雷火,一季度已经实现营收25亿元,网易系在滨江信息产业的地位,如今已直逼首席之位。
这种来势“凶猛”的信息产业发展,即便放在整个杭州市层面,成绩仍然可圈可点——在刚过去的一季度,杭州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516.7亿元,增长24.6%,占GDP总量23.3%——由此组数据显而易见,滨江的信息经济产业,已立足杭州信息经济产业的重要位置。
“没厂房”工业增速飞快
在寸土寸金的滨江,似乎很少能看到成片厂房。
很多人可能会有一种错觉,滨江没有工业,或者说,滨江工业不行——而事实上,今年一季度,滨江209家规上工业企业,仍然保持两位数16.7%的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268.6亿元,增幅较去年提升4.1个百分点;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69.3亿元,同比增长16.2%;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1%,三项指标增幅均列全市13个区县(市)第一。
以排名第一海康威视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今年开年至今,海康威视连续发布多款全新产品,包括基于机器人的智能仓储系统“阡陌”、超容量存储等,一季度海康威视营收保持超过20%的增长。
以华三通信为例,一季度工业总产值增幅达28.7%,销售增幅达46.8%。
这种不再简单依赖厂房生产的高产出比,已成为滨江工业发展的另一种模式,除了海康威视之外,滨江同样集聚了大华科技、正泰太阳能、宇视科技等众多科技型企业,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力量——据统计数据显示,“1-3月排名前30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41.4亿元,同比增长18.7%,同比各提升2.1个百分点,拉动全区工业增长16.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01.2%。”
财政收入“水涨船高”
在此前的一季度浙江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杰说,“发展质量和效益好不好,主要体现在三大收入上。”
而“三大收入”,即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财政税收,换句话说,就是“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
就一季度而言,高新区(滨江)高新技术产业利润同比增长近6成,总体发展呈现利润增长快于销售的态势,利润增长继续高于全国和全省,这也给当地政府带来两位数的税收增幅——“一季度滨江实现财政总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16.8%;地方财政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27.6%,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2.4和14.1个百分点。”
而地方政府税收的“水涨船高”,将更多会用于滨江的公共设施建设之中,比如, 闻涛路“最美跑道”的修建、“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的顺利实施以及更多家门口学校被建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时刻鼓励
有一组数据,在一季度的经济成绩单之中,似乎并未能体现出来。
这就是分布滨江各个孵化器之内的上千家创业公司——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各类科创型企业,如雨后春笋,出现滨江的创业版图上。
高新区(滨江)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初创型企业,目前可能反映不到经济报表之中,但它们一定是代表着滨江经济发展的未来和方向,说不准,几年后就会出现类似阿里巴巴或者海康威视之类的企业。”
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一季度滨江新办工商注册单位数1357家,新增注册资本101.5亿元,同比增长121.6%;全区新增大学生创办企业数98家,同比增长10.1%。
而在资本市场,滨江籍企业表现活跃,今年以来“新三板”新挂牌企业18家,当前已累计挂牌企业60家,上市公司34家。
开局“十三五”,收获开门红
无论是GDP,或者财政收入,两位数增长在滨江已成新常态。
在过去一年间,于政策和发展之间的动能转化,在高新区(滨江)已经屡见不鲜——在浙江率先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完成浙江“五证合一”商事登记改革、落地“中关村6+4”政策出台“黄金十二条”——无论是国家层面,或者省级层面政策,均在高新区(滨江)最先释放改革创新的政策红利。
另外方面,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的滨江,也让更多企业栖息此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并迅速成为“两位数增长俱乐部”的一员。
在此前的滨江区委四届九次全会上,已经确定了当地“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十三五”收官之年的2020年,高新区(滨江)将力争GDP、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技工贸总收入、研发投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2010年基数上实现翻两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350亿元。
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表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我们源于经济转型,为产业而生;作为杭州的新城区,我们源于农村变革,为城市而生,在制定发展目标上高于全国全省目标是必须的,并在浙江省综合实力排名继续进位,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地位更加巩固。”
而这个年前制定的宏大目标,已经在年后“十三五”的开局季,不经意间收获了“超值”的“开门红”,并成为巩固“高新区国家队第一方阵”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