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绘使用吧 关注:22贴子:1,999

回复:【笔记】关于那些闻所未闻的生物技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氯化铯梯度离心法
亦称平衡密度梯度离心法。用超离心机对小分子物质溶液,长时间加一个离心力场达到沉降平衡,在沉降池内从液面到底部出现一定的密度梯度。若在该溶液里加入少量大分子溶液,则溶液内比溶剂密度大的部分就产生大分子沉降,比溶剂密度小的部分就会上浮,最后在重力和浮力平衡的位置,集聚形成大分子带状物。利用这种现象,测定核酸或蛋白质等的浮游密度,或根据其差别进行分析的一种沉降平衡法。


IP属地:丹麦21楼2016-04-28 16:40
回复
    Ames实验
    Ames试验全称污染物致突变性检测。
    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his-)菌株,在含微量组氨酸的培养基中,除极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胞外,一般只能分裂几次,形成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的微菌落。受诱变剂作用后,大量细胞发生回复突变,自行合成组氨酸,发育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某些化学物质需经代谢活化才有致变作用,在测试系统中加入哺乳动物微粒体酶,可弥补体外试验缺乏代谢活化系统之不足。鉴于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与致癌作用之间密切相关,故此法现广泛应用于致癌物的筛选。
    实验用菌株的细胞壁还有能使实验物易于渗透的突变。为了进一步增加试验的敏感性,这些菌株的切除修复DNA的能力是缺陷的,并且还有提高错误倾向的DNA修复的质粒基因。


    IP属地:丹麦22楼2016-04-28 19:22
    回复
      冷冻蚀刻复型技术
      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被劈分开以后,其外层的内表面称胞质外面或E面(extracellular face, E face);其内层的外表面称胞质面或P面(plasmic face, P face)。P面常见许多膜内粒子,E面则较少。一般认为膜内粒子是细胞膜结构中的向前蛋白颗粒的图像。膜内粒子的数量与分布随膜的功能状态而变化,因此冷冻蚀刻复型技术适用于生物膜内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IP属地:丹麦23楼2016-04-28 19:53
      回复
        乌苯苷
        是一种甾类糖苷,别名g-毒毛旋花苷。用作强心剂。在原产地也用于制作毒箭。从产于非洲的夹竹桃科的羊角拗属(St-rophanthus gratus)的种子或同科的Ac-ocanthera ouabaio的木材中获得。与从毒毛旋花(S.kom-be)得到的k-毒毛旋花苷有所区别。可用于研究钠-钾ATP酶的特异性抑制剂(k-毒毛旋花苷也有效)。其强心作用也是基于此种抑制作用,但详细的分子结构不明。其糖苷配基也称乌本苷配基或g-毒毛旋花苷配基。


        IP属地:丹麦24楼2016-04-28 20:00
        回复
          微细胞
          只有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和一薄层细胞质,外面包裹一层完整的细胞质膜的核质体。利用秋水仙素先将细胞阻断在染色体中期,然后培养,再用细胞松弛素B处理得到。


          IP属地:丹麦25楼2016-04-29 07:39
          回复
            异溶&自溶作用
            溶酶体是细胞内重要的消化器,对细胞吞噬的异物进行消化分解,称异溶作用
            而对细胞本身损坏或衰老的细胞器进行分解,称自溶作用。


            IP属地:丹麦26楼2016-04-29 07:48
            回复
              粒溶作用(裂溶作用)
              可以看作是细胞凋亡(如当黄体退化)时,微体和溶酶体的酶活性增强,对其自身进行裂解。和自溶不同的是,粒溶作用不形成凋亡小体。


              IP属地:丹麦27楼2016-04-29 07:49
              回复
                吉姆萨染色
                吉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色,称为中性物质。


                IP属地:丹麦28楼2016-04-29 14:49
                回复
                  瑞特染色法
                  瑞特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有复合染料。亚甲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市售美蓝中部分已被氧化为天青。伊红通常为钠盐。即伊红和伊混合後,产生一种憎液性胶体伊红美蓝中性沉淀,即瑞特染料。
                  细胞的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用本染料液染色後,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色彩,例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是碱性蛋白质,和酸性染料伊红结果,染粉红色,称之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与淋巴细胞 胞浆是酸性,和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称之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和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色,称之为中性物质。


                  IP属地:丹麦29楼2016-04-29 14:50
                  回复
                    染色体显带技术
                    中文名称:染色体显带技术 英文名称:chromosome banding technique 定义1:通过显带染色等处理,分辨出染色体更微细的特征,如带的位置、宽度和深浅等的技术。常见有G带、Q带、C带和N带。
                    Q带:喹吖因荧光染色技术,显示中期染色体经氮芥因喹吖染色以后,在紫外线照射下所呈现的亮带和暗带,一般富含AT碱基的DNA区段表现为亮带,富含GC碱基的区带表现为暗带。
                    G带:Giemsa带,将中期染色体制片经胰酶或碱、尿素、去污剂等处理后再用Giemsa进行染色后所呈现的染色体区带,一般与Q带相符;
                    R带:中期染色体经磷酸盐缓冲液保湿处理,以吖啶橙或Giemsa染色,显示与G带明暗相间带型正好相反,所以又称反带;
                    C带:主要显示丝粒结构异染色质以及其它染色体区段的异染色质部分
                    T带:又称末端带,是染色体端粒部分经吖啶橙染色后所呈现的区带
                    N带:又称Ag-As染色法,主要用于核仁组织区的酸性蛋白质染色


                    IP属地:丹麦30楼2016-04-29 14:53
                    回复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确立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MI)二期预防的经典用药。作用原理是阿司匹林通过与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中的COX-1活性部位多肽链530位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导致COX失活,继而阻断了AA转化为血栓烷A2(TXA2)的途径,抑制PLT聚集。
                      COXs是AA生成TXA2和前列腺素I2(PGI2)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在人体内有COX-1和COX-2两种形式,COX-1是PLT固有的。临床研究表明,对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其他高危人群短期或长期阿司匹林治疗对预防在随后可能发生的心肌梗死、脑卒中、血管性死亡方面有明确的益处,但在最佳剂量和阿司匹林抵抗问题上仍存争议。随着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确定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的实验室监测指标。


                      IP属地:丹麦31楼2016-04-29 15:19
                      回复
                        抗体酶
                        1946年,鲍林用过渡态理论阐明了酶催化的实质,即酶之所以具有催化活力是因为它能特异性结合并稳定化学反应的过渡态(底物激态),从而降低反应能级。1969年杰奈克斯在过渡态理论的基础上猜想:若抗体能结合反应的过渡态,理论上它则能够获得催化性质。1984年列那进一步推测:以过渡态类似物作为半抗原,则其诱发出的抗体即与该类似物有着互补的构象,这种抗体与底物结合后,即可诱导底物进入过渡态构象,从而引起催化作用。根据这个猜想列那和苏尔滋分别领导各自的研究小组独立地证明了:针对羧酸酯水解的过渡态类似物产生的抗体,能催化相应的羧酸酯和碳酸酯的水解反应。1986年美国Science杂志同时发表了该发现,并将这类具催化能力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酶或催化抗体。


                        IP属地:丹麦32楼2016-05-04 08:21
                        回复
                          溶源性病毒
                          溶源性病毒(lysogen)是指核酸能够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的病毒,释放时会造成宿主细胞破裂。
                          如SARS病毒,其RNA通过逆转录酶逆转录为单链DNA,然后该DNA在有引物的逆转录酶指导下合成双链DNA,接着该病毒双链整合到宿主DNA中,形成原病毒,并且利用宿主的氨基酸、ATP、和酶在宿主的核糖体中翻译出蛋白质,包装并裂解宿主细胞。


                          IP属地:丹麦33楼2016-05-04 08:23
                          回复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有四种类型。从另一个地理区域引入一种天敌,经常被称为经典生物防治或输入;预防接种是相似的,但需要防治剂的定期释放,因为它不能持续贯穿在一年中;扩大牵涉到土产天敌的重复释放,以便增补存活的种群;爆发是天敌大量的释放,同时伴随捕杀那些有害生物。


                            IP属地:丹麦34楼2016-05-04 08: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