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岭吧 关注:6贴子:89
  • 0回复贴,共1

奇岭村的形成与发展之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奇岭建村也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从郑延辛看中奇岭风水和能避战乱进而决定从奇岭口分迁到此,硬是靠着郑氏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刚开始来只是荒坞一条,溪流横溢,杂草纵生,猛兽出没,蛇虫遍地,先祖们就是在这个地方搭草棚,磊土墙扎根下来。
开荒造田平地建村工程浩大,那时的工具很原始,而造田垦地都是要开山破石,那时没有钢钎炸药,全靠人工用錾子(凿.刻.旋.削石材的工具,具有短金属杆,在一端有铳锐刃,一般分扁錾.窄錾和油槽錾几种),先在石科上开个小小口,里面插上铁塞子(类似钢钎胀钎),用铁锤敲打把塞子往石缝里塞直至把石料胀开,然后再用墨斗打线,用錾子沿墨线凿出方型或长方型石块,再用扁錾凿平石块的一面或六面,再用油槽錾凿出防滑的石槽,这样一块用于砌溪畔或做墙基做地面的建筑石料就算完成了。
一块石料要经过这么多的功夫和程序,你看现在的奇岭,无论是溪畔田畔还是山岭亭子,无论是民居墙基还是庙亭祠堂,无论是拱桥还是大路,全都是平整的石料石块,到底用了多少方石料已无法统计,这么浩大的工程又得花去先人多少的劳动力和汗水,别说是几百上千年前,就是机械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运用现代化的工具都不可能完成,奇岭村的每块石材是祖先们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价的历史遗产。
解决了石料远止开荒造田的部分工程,面对一条条荒坞,首先是伐木然后再砌畔砌排水沟渠,再从山上运土填充平整地面,才能变成可以种农作物的水田或旱地,由于山高坞陡,往往一亩田地都要垒几道甚至十几道石坝石畔才能完成,其工程量之大可想而之,据初步统计:全村现有可耕地和已荒地最少达二千亩以上,怎能想象当初先祖们是怎样凭借一双手和原始工具完成了这样巨大的工程,这是愚公移山故事在奇岭历史上的真实演绎。
解决了吃饭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居住同样重要。郑延辛等先祖刚到奇岭时到处都是荒凉一片,临时搭建的草棚只是权宜之计,除了远在京城为官的郑传拿出了部分俸禄给郑延辛他们用于购买生产生活等资料和工具外,主要还是靠大家的勤劳和卖力,那时的人们不计较得失,出工干活十分卖力,建房的石头自己开采,建房的砖瓦自己烧制,在他们的辛勤付出下,零零散散地建起了奇岭村的雏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5-05 00:32回复